《証治準繩‧雜病》~ 第四冊 (41)
第四冊 (41)
1. 腳氣
及其沖痛痿痹厥逆之狀,亦無異也。於是皆以腳氣名也。此四方之所同,今乃以南方者,止中外邪之濕,北方者,止中內注之濕,豈理也哉。然北方縱無地之卑濕,其在踐雨露,履汗襪,洗濯足,皆濕也。與夫脫卸靴履,汗出而風吹之,而血凝於足者,寧不與南方地之濕同類,盡屬外中者乎。
南方雖無潼乳之濕,其在酒食,與臟腑所傷,津液水穀停積之濕而下注者,寧不與北方潼乳同類,盡屬內注者乎。能達此理,第恐自責辨邪之不易,奚暇相毀哉。《千金》云:凡腳氣之病,始起甚微,多不令人識也。食飲嬉戲,氣力如故,惟卒起腳屈弱不能動,有此為異耳。
凡腳氣之候,或見食嘔吐,憎聞食臭,或有腹痛下利,或大小便閉澀不通,或胸中衝悸,不欲見光明,或精神昏憒,或喜迷忘,語言錯亂,或壯熱頭痛,或身體極冷疼煩,或覺轉筋,或腫或不腫,或䏶腿頑痹,或時緩縱不隨,或復百節攣急,或小腹不仁,此皆腳氣狀貌也。方書以腫者為濕腳氣,不腫者為乾腳氣。
不問久近乾溼及屬何經,並可用除濕湯加木瓜、檳榔、白芷各半錢,或芎芷香蘇散加赤芍藥、萆薢各半錢,仍吞木瓜丸。腳氣發動,兩足痛不可忍者,五積散加全蠍三五個,入酒煎。腳氣發動,必身痛發熱,大類傷寒,若卒起腳弱,或少腹不仁,或舉體轉筋,或見食嘔逆,或兩脛赤腫,便當作腳氣治。乾者,於前二藥中,或更加萊菔子炒研半錢。
濕者,於前二藥中加青橘皮十數片。《千金》云:若脈大而緩,宜服續命湯二劑立瘥。(活人云:腳氣屬冷者,小續命湯煎成,旋入生薑自然汁,服之最快。)若風盛,宜作越婢湯加白朮二兩。若脈浮大而緊轉駃,宜作竹瀝湯。(此最惡脈,細而駃亦惡。)脈微而弱,宜服風引湯。
此人脈多是因虛而得之。若大虛短氣力乏,可間作補湯,隨病冷熱而用之。若未愈,更服竹瀝湯即止。竹瀝湯若不及熱服,輒停在胸膈,更為人患,每服當使極熱。若服竹瀝湯得下者必佳也。若加服數劑,病及脈勢未折,而苦脹滿者,可以大鱉甲湯下之。湯勢盡而不得下,可以丸藥助湯令下,下後更服竹瀝湯,令脈勢折,將息料理乃佳。
東垣云:《外臺》所錄,皆謂南方卑濕霧露所聚之地,其民腠理疏,陽氣不能外固,因而履之則清濕襲虛,病起於下,此因血虛氣弱,受清濕之邪氣,與血並行於膚腠,邪氣盛,正氣少,故血氣澀;澀則痹,虛則弱,故令痹弱也。後人名曰腳氣。初覺即灸患處二三十壯,以導引濕氣外出,及飲醪醴,以通經散邪。
所制之方,寒藥少,熱藥多,多用麻黃、川烏、薑、附之屬。《內經》云:濕淫於外,以苦發之。麻黃苦溫,發之者也。川烏辛熱,走而不守,通行經絡。薑、附辛甘大熱,助陽退陰,亦能散清濕之邪。又察足之三陰三陽,是何經絡所起,以引用藥為主治,復審六氣中何氣當之,治以佐使之藥。按前廉為陽明,宜以白芷、升麻、葛根為引用。
白話文:
腳氣
腳氣的症狀,包括足部脹痛、麻痺、厥逆等,各地表現並無不同,因此都被稱為腳氣。南方人認為腳氣是外邪濕氣入侵,北方人認為是內部濕氣鬱積,這兩種說法都不全面。即使北方地區沒有南方那樣的潮濕環境,但人們經常在雨露中行走,穿著汗濕的襪子,清洗腳部,也會受潮;脫掉鞋襪後,汗濕的腳被風吹,血液凝滯,這與南方潮濕的環境造成的病因也很相似,都屬於外邪入侵。
南方地區雖然沒有北方那樣的地氣潮濕,但由於飲食不節,臟腑受損,津液、水谷停積而下注,這與北方地氣潮濕的病因也相似,都屬於內部濕氣鬱積。能理解這個道理,就不必互相指責辨別邪氣的難易了。《千金要方》說:腳氣初期症狀很輕微,不易察覺,飲食起居、體力活動都和正常人一樣,只是突然腳部屈伸困難,才發現異樣。
腳氣的症狀表現多樣,可能出現食慾不振、嘔吐、聞到食物就反胃,或腹痛、腹瀉,或大小便不通暢,或胸部煩悶、害怕光亮,或精神恍惚、神志不清、言語錯亂,或發熱頭痛,或全身冰冷疼痛煩躁,或抽筋,或腫或不腫,或腿部僵硬麻痺,或時好時壞,或全身關節攣縮,或小腹感覺遲鈍等等,這些都是腳氣的症狀。《千金要方》中將腫脹的稱為濕腳氣,不腫脹的稱為乾腳氣。
不論病程長短、乾濕、以及屬於哪條經絡,都可以使用除濕湯加木瓜、檳榔、白芷各半錢,或者芎芷香蘇散加赤芍藥、萆薢各半錢,並服用木瓜丸。腳氣發作,兩腳疼痛難忍時,可以用五積散加全蠍三到五個,用酒煎服。腳氣發作時,常常伴隨全身疼痛發熱,類似傷寒,如果突然腳弱,或少腹感覺遲鈍,或全身抽筋,或食慾不振嘔吐,或兩腿紅腫,都應該當作腳氣治療。乾腳氣,在前兩種藥方中,可以加炒萊菔子研末半錢;濕腳氣,在前兩種藥方中加青橘皮十幾片。《千金要方》說:如果脈象洪大而緩,服用續命湯兩劑就能痊癒。(《活人書》說:腳氣屬寒者,用小續命湯煎好後,加入鮮薑汁服用效果最快。)如果風盛,可用越婢湯加白朮二兩。如果脈象浮大而緊,跳動有力,可用竹瀝湯。(這是最不好的脈象,脈象細小而跳動有力也很不好。)脈象微弱,服用風引湯。
這種病的脈象大多是因為身體虛弱引起的。如果氣虛體弱,可以間隔服用補益的湯藥,根據病情寒熱調整用藥。如果還沒痊癒,再服用竹瀝湯即可。竹瀝湯必須趁熱服用,否則停留在胸膈,反而有害,每次服用都要趁熱喝。如果服用竹瀝湯後能通便則預後良好。如果服用幾劑後,病情和脈象沒有好轉,反而腹部脹滿,可以用大鱉甲湯瀉下。如果湯藥服用完畢後仍然沒有通便,可以用丸藥幫助瀉下,瀉下後再服用竹瀝湯,使脈象轉好,調養身體即可痊癒。
東垣(張元素)說:《外臺秘要》記載,南方低窪潮濕、霧氣重的地方,人們肌膚疏鬆,陽氣不足以抵禦外邪,因此腳部容易受潮濕之邪侵襲,從而導致疾病從下肢開始,這是因為血虛氣弱,受到潮濕的邪氣侵襲,邪氣與血液一起流佈於肌膚,邪氣盛則正氣弱,因此血液運行不暢;運行不暢則麻痺,氣虛則無力,所以導致麻痺無力,後人稱之為腳氣。初期發現疾病,應在患處灸二三十壯,以驅散濕邪,並飲用醪醴(一種發酵的酒類飲料),以通經絡,散邪氣。
所用的方劑,寒涼藥少,溫熱藥多,多用麻黃、川烏、薑、附子等藥。《內經》說:濕邪侵襲肌表,用苦味藥治療。麻黃苦溫,有發汗的作用;川烏辛熱,能通行經絡;薑、附子辛甘大熱,能溫陽散寒,也能驅散潮濕的邪氣。還要仔細觀察足部的三陰三陽經絡,確定是哪條經絡受損,以引經藥為主,再根據六氣(六淫邪氣)的病機,選擇佐使藥物。前廉屬陽明經,可以用白芷、升麻、葛根等藥引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