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雜病》~ 第四冊 (40)
第四冊 (40)
1. 痿厥
足痿軟不收為痿厥,有二:一屬腎、膀胱。經云:恐懼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是腎傷精脫也。又云: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腨㾓,是膀胱在下發病也。二屬脾濕傷腎。經云:凡治痿厥發逆,肥貴人則膏粱之疾。又云: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是也。
目中溜火,視物昏花,耳聾耳鳴,困倦乏力,寢汗憎風,行步不正,兩腳欹側,臥而多驚,腰膝無力,腰以下消瘦,宜補益腎肝丸。膝中無力,伸不能屈,屈不能伸,腰膝腿腳沉重,行步艱難,宜健步丸,愈風湯送下。腿腳沉重無力者,於羌活勝濕湯中加酒洗漢防己五分,輕則附子,重則川烏少許,以為引用而行經也。嘗治一老人痿厥,累用虎潛丸不愈,後於虎潛丸加附子,立愈如神,蓋附反佐之力。
東垣治中書黏合公三十二歲,病腳膝痿弱,臍下尻陰皆冷,陰汗臊臭,精滑不固,服鹿茸丸十旬不減。診其脈沉數而有力,此醇酒膏粱滋火於內,逼陰於外。醫見其證,不知陽強不能密緻皮膚,以為內實有寒,投以熱劑,反瀉其陰而補其陽,是實實虛虛也。不危幸矣,復何望效耶。
即處以滋腎大苦寒之劑,制之以急,寒因熱用,飲入下焦,適其病所,瀉命門相火之盛,再服而愈。求方不與,亦不著其方於書,恐過用之,則故病未已,新病復起也。此必滋腎丸、神龜滋陰丸之類,中病則已,可常服乎。(熱)《本事方》治腳膝無力,用菟絲子五兩,石蓮肉、山藥、茴香各二兩,白茯苓一兩,五味子五錢,糊丸。每服五十丸,木瓜酒或鹽湯下,空心、晚食前各一服。
(寒)人參酒浸服之,治風軟腳弱可逐奔馬,故曰奔馬草,曾用有效。(虛)仲景方,肉極熱則身體津脫,腠理開,汗大泄,厲風氣,下焦腳弱,宜越婢加朮湯。(表)《斗門方》用商陸根細切煮熟,入綠豆爛煮為飯食之,及《本事方》左經丸、續骨丹,此中有濕痰汙血,阻礙經絡而得痿厥者宜之。(里)
白話文:
「痿厥」指的是腿腳痿軟無力、不能自主活動的病症,它主要有兩種成因:
第一種,跟腎臟和膀胱有關。中醫認為,如果人長期處於恐懼不安的狀態,會損傷腎精,導致骨頭痠痛、腿腳痿軟無力,甚至腎精會自行流失。另外,如果三陽經出現問題,會引起發熱怕冷,下身會出現癰腫,以及腿腳痿軟、小腿抽筋等症狀,這表示膀胱在下身出了問題。
第二種,跟脾臟濕氣損傷腎臟有關。中醫認為,治療腿腳痿軟無力的疾病,如果患者是體型肥胖的富貴人家,多半是因為飲食過於豐盛導致的疾病。另外,秋天如果被濕邪所傷,可能會引起氣逆、咳嗽,進而發展成腿腳痿軟無力的情況。
如果出現眼睛容易發熱、看東西模糊、耳鳴耳聾、疲倦乏力、睡覺盜汗、怕風、走路不穩、雙腳傾斜、睡覺容易驚醒、腰膝無力、腰部以下消瘦等症狀,適合服用補益腎肝的藥丸。如果膝蓋無力,無法伸直或彎曲,或是腰膝腿腳感到沉重,走路困難,適合服用健步丸,並搭配愈風湯一起服用。如果腿腳感到沉重無力,可以在羌活勝濕湯中加入用酒洗過的漢防己,如果情況較輕,加入少量附子,嚴重則加入少量川烏,用來引導藥力運行經絡。曾有醫生治療一位腿腳痿軟無力的老人,多次使用虎潛丸都無效,後來在虎潛丸中加入附子,立刻就治好了,這說明附子有反佐的作用。
名醫李東垣曾經治療一位叫黏合公的病人,32歲,出現腳膝痿弱無力,肚臍下方和臀部陰部都感到寒冷,陰部出汗有腥臭味,精液容易滑脫、難以控制,服用鹿茸丸十天都沒有改善。診斷發現他的脈象沉而數,而且有力,這是因為飲酒和吃肥甘厚味的食物,導致體內產生火熱,逼迫陰液外泄。醫生看到這種情況,不了解這是因為陽氣過盛導致皮膚無法密緻,反而認為是體內虛寒,使用溫熱藥物,反而更加損耗陰液,增強陽氣,這是虛實不分。沒有造成危險已經很幸運了,怎麼能期待有療效呢?
於是,李東垣給他開了滋補腎陰的藥方,用大苦寒藥快速抑制病勢,用寒性藥物來治療熱性疾病,讓藥力直達下焦,對症下藥,瀉掉命門相火的旺盛,服用後病就好了。這個藥方沒有公開,也沒有寫在書上,是怕人濫用,導致舊病沒好,又引發新病。這應該是類似滋腎丸、神龜滋陰丸之類的藥方,對症下藥就好,不可以長期服用。
(熱證)《本事方》記載,治療腳膝無力,可以用菟絲子、石蓮肉、山藥、茴香、白茯苓、五味子等藥材,做成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用木瓜酒或鹽湯送服,早晚空腹服用。
(寒證)可以將人參浸泡在酒中服用,可以治療因風邪導致的腳軟無力,可以讓人跑得像馬一樣快,所以又稱奔馬草,曾有使用有效的案例。
(虛證)張仲景的藥方中提到,身體發熱到極點,體液會流失,毛孔打開,大量出汗,容易感染風邪,下身腳會無力,適合服用越婢加朮湯。
(表證)《斗門方》記載,可以用商陸根切碎煮熟,加入綠豆煮爛當飯吃,還有《本事方》中的左經丸、續骨丹等藥方,這些藥方適合治療因濕痰瘀血阻礙經絡導致的腿腳痿軟無力。
(里證)以上這些藥方,主要針對不同原因造成的腿腳痿軟無力。
2. 腳氣
腳氣之名,起自後代,其頑麻腫痛者,則經所謂痹厥也。痿軟不收者,則經所謂痿厥也。其衝心者,則經所謂厥逆也。東垣云:腳氣之疾,實水濕之所為也。蓋濕之害人皮肉筋脈而屬於下,然亦有二焉。一則自外而感,一則自內而致,其治法自應不同,故詳而論之。其為病也,有證無名。
腳氣之稱,自晉蘇敬始,關中河朔無有也。惟南方地下水寒,其清濕之氣中於人,必自足始,故經曰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或者難曰,今茲北方,其地則風土高寒,其人則腠理致密,而復多此疾者,豈是地濕之氣感之而為耶?答曰,南方之疾自外而感者也,北方之疾自內而致者也。
何以言之?北方之人常食潼乳,又飲酒無節,過傷而不厭,且潼乳之為物,其氣味則潼乳,其形質則水也,酒醴亦然。人之水穀入胃,胃氣蒸騰,其氣與味宣之於經絡,化之為血氣,外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周而復始,以應刻數焉,是謂天地之紀。此皆元氣充足,脾胃之氣無所傷而然也。
苟元氣不充,則胃氣之本自弱,飲食既倍,則脾胃之氣有傷,既不能蒸化所食之物,其氣與味,亦不能宣暢旁通,其水濕之性,流下而致之。其自外而入者,止於下脛腫而痛,自內而致者,乃或至於手節也。經云:足脛腫曰水。太陰所至,為重胕腫。此但言其自外者也。所治之法,前人方論備矣。
自內而致者,治法則未有也。楊大受云:腳氣是為壅疾,治以宣通之劑,使氣不能成壅也。壅既成而盛者,砭惡血而去其重勢。經曰:蓄則腫熱,砭射之,後以藥治之。按東垣論南方腳氣,外感清濕作寒治;北方腳氣,內傷酒乳作濕熱治。此實前人之未發者。後學泥之,遂成南北二派,互相詆譭。
南毀北者曰,彼所論乃北方病也,彼所治乃北方法也,不可施於南。北毀南者曰,彼所論乃南方病也,彼所治乃南方法也,不可施於北。嗚呼,立論之始,不究《內經》首尾所言,輒創其名,以致後人守其說者,知其一不知其二,故相乖迕若此。
夫《素》、《靈》諸篇,上窮天文,下究地理,中知人事之變,疊出不一書者,為天地以二氣食於人,而人以六經三陰三陽上奉之,是故三陰三陽,亦是在人之六經氣也,內以養於臟腑,壯精神,運水穀,以為生化百骸之用。及乎天地六氣一有不正則變,變則襲人身形之虛,入客以為病者,謂之外邪。
若人之三陰三陽一有不正則變,變則淫泆為病者,謂之內邪。二者皆得致周身之百病。況足之六經,皆起於腳五趾,行過於腿膝,上屬臟腑,統身半以下氣血之運行,故外入之邪客之,則壅閉其經氣,凝泣其絡血。若人氣內注之邪,著而留之,則亦必如外邪壅閉氣血者無異也。
白話文:
所謂「腳氣」這個名稱,是後代才出現的,那些表現為麻木腫痛的,其實就是經典裡說的「痹厥」;那些表現為痿軟無力的,其實就是經典裡說的「痿厥」;那些嚴重到影響心臟的,其實就是經典裡說的「厥逆」。李東垣認為,腳氣這種病,實際上是水濕造成的。水濕會侵犯人體的皮膚、肌肉、筋脈,且多發生在下肢。但它有兩種來源:一種是從外感受濕邪而來,一種是體內自身產生。治療方法自然應該不同,所以要詳細討論。這種病,有病症卻沒有明確的名稱。
「腳氣」這個名稱,最早是晉朝的蘇敬開始使用的,關中和河朔一帶並沒有這個說法。只有南方地下水寒冷,濕冷的空氣侵入人體,必然從腳部開始,所以經典說「清濕侵襲虛弱的身體,疾病就從下肢開始」。或者有人會問,現在北方地區,風土高寒,人們的皮膚紋理緊密,卻也多有這種病,難道也是因為地面的濕氣導致的嗎?回答是:南方地區的腳氣,是從外感受濕邪而來的;北方地區的腳氣,是從體內自身產生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北方人經常吃乳製品,又喝酒沒有節制,過量卻不停止。而且乳製品這種東西,它的氣味和乳汁相似,形態則像水一樣。酒也是如此。人們吃喝進入胃裡後,胃氣蒸騰,其中的精氣和味道會輸送到經絡,轉化成血氣,向外滋養四肢,向內注入五臟六腑,周而復始地循環,以應和天地的運行規律。這是在元氣充足,脾胃之氣沒有損傷的情況下才會這樣。
如果元氣不足,那麼胃氣本身就虛弱,如果飲食過量,就會損傷脾胃之氣。這樣就不能充分消化食物,其精氣和味道也不能順暢地輸送到身體各處,水濕的性質就會向下流動,導致腳氣。如果是從外感受濕邪引起的,只會導致小腿腫脹疼痛;如果是體內自身產生的,則可能蔓延到手部關節。經典說:「腳踝腫脹叫做水腫,太陰經所經過的地方,會出現嚴重的浮腫。」這裡說的只是外感濕邪的情況。治療這種情況的方法,前人的醫書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而對於體內自身產生的腳氣,治療方法還沒有詳細的論述。楊大受認為,腳氣是一種壅滯的疾病,應該用宣通氣機的藥物來治療,使氣機不能壅滯。如果壅滯已經形成並嚴重了,可以用針刺放出惡血,去除壅滯的勢頭。經典說:「如果邪氣積聚就會腫脹發熱,可以用針刺放血,然後再用藥物治療。」根據李東垣的觀點,南方地區的腳氣是外感清冷的濕邪引起的,應當用溫熱的方法治療;北方地區的腳氣是內傷酒食乳製品,導致濕熱產生,應該用清熱利濕的方法治療。這實際上是前人沒有發現的。後學的人固守成見,就形成了南北兩派,互相詆毀。
南方的人批評北方的人說:「他們所說的是北方地區的病症,他們所用的治療方法也是北方的方法,不能用於南方。」北方的人批評南方的人說:「他們所說的是南方地區的病症,他們所用的治療方法也是南方的方法,不能用於北方。」唉!開始立論的時候,沒有深入研究《內經》的全部內容,就隨意創立了名稱,導致後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才會如此互相矛盾。
《素問》、《靈樞》等篇章,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至人事變化,多次闡述了天地間的二氣供給人類,而人則以六經的陰陽之氣來承載。所以三陰三陽之氣,也是人體六經的氣,在內滋養臟腑,強壯精神,運化水穀,為身體的生長發育提供能量。當天地間的六氣出現不正,就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會侵襲人體的虛弱之處,外來的邪氣就會導致疾病。
如果人體自身的三陰三陽出現不正,也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會導致體內陰陽失調,產生疾病,這就稱為內邪。這兩種情況都會導致全身的各種疾病。何況足部的六條經脈,都起於腳趾,經過腿部和膝蓋,向上連屬臟腑,統領身體下半部分的氣血運行。所以,外來的邪氣侵入,就會阻塞經絡之氣,使經絡中的血液凝滯。如果人體自身產生的內邪停留下來,也會像外邪一樣,阻塞氣血的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