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雜病》~ 第四冊 (22)
第四冊 (22)
1. 少腹痛
傷寒蓄血在下焦,宜抵當丸、桃仁承氣之類。若因氣鬱而痛,以青皮主之。寒者,以桂枝、吳茱萸溫之。(苦練丸、酒煮當歸丸。)若因疝、奔豚、症聚者,更檢本門施治。若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或繞臍生瘡者,小腸癰也。急宜下之,或以雲母膏、太乙膏作丸服。
【診】:脈多細小緊急。滑為痰。弦為食。陰弦或緊,或尺緊而實,或伏者,可下。細小遲者生。堅大疾者,數而緊者,浮大而長者死。痛而喘,臍下或大痛,人中黑色者,不治。
白話文:
少腹痛
傷寒導致瘀血積聚在下腹部,適合使用抵當丸、桃仁承氣湯之類的藥方。如果是因為氣滯鬱結引起的疼痛,主要使用青皮來治療。如果是寒冷引起的疼痛,可以使用桂枝、吳茱萸等藥材來溫暖身體。(可以選擇苦楝丸、酒煮當歸丸。)如果是因為疝氣、奔豚、腫塊等原因引起的疼痛,更應該根據相關病症選擇治療方法。如果身體皮膚乾燥粗糙如魚鱗,腹部皮膚繃緊,按壓時感覺軟軟的,像腫脹的樣子,或者肚臍周圍長瘡,這是小腸癰。應該趕緊用藥瀉下,或者用雲母膏、太乙膏做成藥丸來服用。
診斷要點:
脈象多為細小且急促。滑脈表示有痰。弦脈表示有食積。陰脈弦緊,或者尺脈緊而有力,或者脈象沉伏的,可以考慮用瀉下的方法治療。脈象細小而遲緩的,預後較好。脈象堅硬洪大而急促的,或者數而緊的,或者浮大而長的,預後不良。疼痛伴隨喘氣,肚臍下方或劇烈疼痛,人中顏色發黑的,屬於無法治癒的重症。
2. 脅痛
或問脅痛從肝治,復有可言者乎?曰肝病內舍胠脅而脅痛也,則何異於心肺內舍膺脅而痛者哉。若謂肝實病而胠脅痛也,則何異於肝木不及、陽明所勝之胠脅痛者哉。若謂由是厥陰肝經所過而痛也,則何異於足少陽、手心主所過而脅痛者哉。若謂獨經脈挾邪而痛也,則何異於經筋所過而痛者哉。
豈執一說而可已乎。非察色按脈,遍識各經氣變,雖在一病之中,而辨其異狀者,卒不能也。且夫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是故肝生於左,肺臟於右,所以左屬肝。肝臟血,肝陽也,血陰也,乃外陽而內陰也。上屬肺,肺主氣,肺陰也,氣陽也,外陰而內陽也。由陰陽互臟,其左脅多因留血作痛,右脅悉是痰積作痛,其兩脅之病,又可一概而言乎。
若論其致病之邪,凡外之六淫,內之七情,勞役飲食,皆足以致痰氣積血之病。雖然痰氣固亦有流注於左者,然必與血相搏而痛,不似右脅之痛無關於血也。戴云:傷寒脅痛屬少陽經,合用小柴胡湯。痛甚而不大便者,於內加枳殼。若尋常脅痛,不繫正傷寒時,身體帶微熱者,《本事方》中枳殼煮散,用枳殼、桔梗、細辛、川芎、防風各四分,乾葛錢半,甘草一錢。若只是脅痛,別無雜證,其痛在左,為肝經受邪,宜用川芎、枳殼、甘草。
其痛在右,為肝經移病於肺,宜用片薑黃、枳殼、桂心、甘草。此二方出嚴氏《濟生續集》,加減在人。又有肝膽經停痰伏飲,或一邊脅痛,宜用嚴氏導痰湯。痰結成癖,間進半硫丸。蓋枳殼乃治脅痛的劑,所以諸方中皆不可少。曾見潘子先說,有人脅痛,下青龍湯痛止,兼嗽得可,此其痛必在右脅故也。
灼然知是寒氣作痛,枳實理中湯為宜。挾外感風寒,有表證,宜芎葛湯。中脘不快,腹脅脹滿,香橘湯。腹脅疼痛,氣促喘急,分氣紫蘇飲。悲哀傷肝,氣引兩脅疼痛,枳殼煮散。右脅痛,推氣散。左脅痛,枳芎散,或柴胡疏肝散。死血者,日輕夜重,或午後熱,脈短澀或芤,桃仁承氣湯加鱉甲、青皮、柴胡、芎、歸之屬。若跌撲脅痛者,亦是死血,宜復元活血湯、破血散瘀湯。
怒氣者,脈弦實有力,大劑香附合芎歸之屬。痰飲停伏者,脈沉弦滑,導痰湯加白芥子。戴云:停飲脅痛,《本事方》面丸最佳。食積痛,凡痛有一條扛起者是也。用保和丸,或吳茱萸炒黃連,神麯、麥芽、山楂、蓬朮、三稜、青皮。發寒熱脅痛,覺有積塊,當歸龍薈丸。經云: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善怒。
又云:肝氣實則怒,左關必弦實鼓擊,獨大於諸脈,知肝火盛也。龍薈丸治肝實脅痛,其人氣收者,善怒是也。甚則用薑汁吞下。經云:風木淫勝,治以辛涼是也。因驚傷肝脅痛,桂枝散。仲景云:脅下偏痛發熱,其脈弦緊,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煮黃丸,治脅下痃癖痛如神。
白話文:
有人問:「脅痛常說要從肝臟治療,還有其他說法嗎?」我回答說:「肝病會影響到脅部而導致脅痛,這和心肺疾病影響到胸脅而疼痛有什麼不同呢?如果說是因為肝臟實證而引起脅痛,那和肝氣虛弱、被脾胃之氣壓制而導致的脅痛又有什麼不同?如果說是因為足厥陰肝經經過脅部而疼痛,那和足少陽膽經、手厥陰心包經經過脅部而導致的脅痛又有什麼不同呢?如果說是因為單純的經脈受邪而痛,那和經筋經過脅部而引起的疼痛又有什麼不同呢?
怎麼能只執著於一種說法呢?不詳細觀察病人的氣色、診斷脈象,全面了解各經絡氣血的變化,即使是同一種疾病,也很難分辨出不同的情況。而且,左右兩側是陰陽的通道。肝臟生於左側,肺臟藏於右側,所以左邊屬於肝。肝臟儲藏血液,肝氣屬於陽,血液屬於陰,是外陽而內陰的。肺臟位於上方,主導氣,肺氣屬於陰,氣屬於陽,是外陰而內陽的。由於陰陽互相藏納,左脅的疼痛大多是因為瘀血引起的,右脅的疼痛大多是痰積造成的。兩側的脅痛,怎麼可以用一種方法來概括呢?
如果論及導致疾病的原因,外來的風、寒、暑、濕、燥、火六種邪氣,內在的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緒,以及勞累、飲食不當,都可能導致痰氣、瘀血的疾病。雖然痰氣也可能流注到左側,但必定與血結合才會疼痛,不像右脅的疼痛與血沒有關係。戴氏說:傷寒引起的脅痛屬於少陽經,適合用小柴胡湯。如果疼痛劇烈且便秘,可以在小柴胡湯中加入枳殼。如果是平常的脅痛,不是傷寒引起的,身體有輕微發熱,可以用《本事方》中的枳殼煮散,方子包括枳殼、桔梗、細辛、川芎、防風各四分,葛根半錢,甘草一錢。如果只是脅痛,沒有其他雜症,疼痛在左側,是因為肝經受邪,適合用川芎、枳殼、甘草。
如果疼痛在右側,是因為肝經的病傳到肺,適合用片薑黃、枳殼、桂心、甘草。這兩個方子出自嚴氏的《濟生續集》,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物。另外,肝膽經有痰飲停滯,也可能導致一側脅痛,適合用嚴氏的導痰湯。如果痰結成癖,可以間斷服用半硫丸。因為枳殼是治療脅痛的重要藥物,所以很多方劑中都少不了它。我曾經聽潘子先說,有人脅痛,服用青龍湯後疼痛停止,咳嗽也好了,這說明他的疼痛一定是在右脅。
如果明顯知道是寒氣引起的疼痛,適合用枳實理中湯。如果同時有外感風寒的表證,適合用芎葛湯。如果胸悶、腹脅脹滿,適合用香橘湯。如果腹脅疼痛、呼吸急促,適合用分氣紫蘇飲。如果悲傷過度傷肝,導致氣機牽引兩脅疼痛,適合用枳殼煮散。右脅疼痛,適合用推氣散。左脅疼痛,適合用枳芎散或柴胡疏肝散。如果是死血引起的疼痛,通常白天輕微,夜晚加重,或者午後發熱,脈搏短澀或空虛,適合用桃仁承氣湯,並加入鱉甲、青皮、柴胡、川芎、當歸等藥。如果跌打損傷導致的脅痛,也是死血造成的,適合用復元活血湯、破血散瘀湯。
如果是因為發怒引起的脅痛,脈象通常弦實有力,適合用大劑量的香附,並配合川芎、當歸等藥。如果是痰飲停留在體內引起的脅痛,脈象通常沉弦滑,適合用導痰湯,並加入白芥子。戴氏說:痰飲引起的脅痛,《本事方》的面丸效果最好。如果是因為飲食積滯引起的疼痛,特點是疼痛像有一條東西扛在身上一樣,適合用保和丸,或者吳茱萸炒黃連,並搭配神曲、麥芽、山楂、蓬朮、三稜、青皮等藥。如果發寒發熱,並且脅部疼痛,感覺有積塊,適合用當歸龍薈丸。《內經》說:肝病會導致兩脅下疼痛,並牽引到小腹,容易發怒。
《內經》又說:肝氣實的時候容易發怒,左關脈會呈現弦實鼓擊的脈象,明顯強於其他脈搏,這說明肝火旺盛。龍薈丸可以治療肝實證引起的脅痛,這種人往往容易發怒,可以用薑汁送服。醫書說:風木過盛,要用辛涼的藥物來治療。如果因為驚嚇傷肝而導致脅痛,適合用桂枝散。仲景說:脅下偏痛,並且發熱,脈象弦緊,這是寒證,要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適合用大黃附子湯。煮黃丸治療脅下腫塊疼痛,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