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雜病》~ 第四冊 (11)

回本書目錄

第四冊 (11)

1. 心痛胃脘痛

有熱厥心痛者,身熱足寒痛,甚則煩躁而吐,額自汗出,知其為熱也,其脈浮大而洪,當灸太谿及崑崙,謂表裡俱瀉之,是為熱病汗不出,引熱下行,表汗通身而出者愈也。灸畢服金鈴子散則愈,痛止,服枳朮丸,去其餘邪也。有大實心中痛者,因氣而食,卒然發痛,大便或秘久而注悶,心胸高起,按之愈痛,不能飲食,急以煮黃丸利之,利後以藁本湯去其邪也。

有寒厥心痛者,手足厥逆而通身冷汗出,便溺清利,或大便利而不渴,氣微力弱,急以朮附湯溫之。寒厥暴痛,非久病也,朝發暮死,急當救之。是知久病無寒,暴病非熱也。丹溪云:凡心膈痛須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氣,口吃寒物而得者,於初得之日,當與溫散或溫利之。溫散謂治身受寒氣於外者,如陳無擇麻黃桂枝湯,治外因心痛之類是也。

溫利謂治口食寒物於裡者,如仲景九痛丸、潔古煮黃丸,治大實心痛之類是也。病得之稍久,則成郁矣,鬱則蒸熱,熱則生火,若欲行溫散、溫利,寧無助火添病耶。由是方中多以山梔仁為熱藥之嚮導,則邪易伏,病易退,正氣復而病安矣。大概胃口有熱而作痛,非山梔不可,須薑汁佐之,多用臺芎開之。

《金匱要略》云:心中寒者,其人病心如啖蒜狀,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譬如蠱注,其脈浮者,自吐乃愈。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豆赤石脂丸主之。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大建中湯主之。心中痞,厥逆,心懸痛,桂枝生薑枳實湯主之。

上仲景方,大抵皆溫散之劑,有寒結而痛者宜之。左脈浮弦或緊,兼惡風寒者,有外邪,宜藿香正氣散,或五積散加薑、蔥之類。外吸涼風,內食冷物,寒氣客於腸胃之間,則卒然而痛者,二陳、草果、乾薑、吳茱萸,扶陽助胃湯,草豆蔻丸之類。

心膈痛,曾服香燥熱藥,復作復劫,轉轉深痼,宜山梔子炒黑二兩,川芎、香附(鹽水浸炒)各一兩,黃連、(酒炒)黃芩、(酒炒)木香、檳榔各二錢五分,赤曲、番降香各五錢,芒硝二錢,為細末。生薑汁、童子小便各半盞,調二錢,痛時呷下。仲景云: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

當下之,宜大柴胡湯。凡脈堅實,不大便,腹滿不可按,並可承氣湯下之。有實積者,脈沉滑,氣口緊盛,按之痛,宜小胃丹,津下十五丸,亦可服厚朴丸、紫菀丸。痰積作痛,星半安中湯、海蛤丸。火痛,清中湯。心膈大痛,攻走腰背,發厥嘔逆,諸藥不納者,就吐中以鵝翎探吐之,以盡其痰積而痛自止。《外臺》治卒心痛,黃連八兩,水七升,煮五升,絞去渣,溫服五合,日三。

白話文:

心痛胃脘痛

若因熱邪導致心痛,會伴隨發熱、腳冷痛,嚴重時會煩躁嘔吐、額頭冒汗,脈象浮大而洪,應灸太溪穴和崑崙穴,以瀉表裡之邪。這是因為熱病汗不出,熱邪下行,待全身出汗後病症就會好轉。灸完後服用金鈴子散,疼痛就會停止,再服用枳朮丸去除餘邪。

若因飲食積滯導致心痛,會突然發作劇痛,大便祕結或排出不暢,心胸部脹滿,按壓會加重疼痛,無法進食,需緊急服用煮黃丸通便,通便後再用藁本湯去除邪氣。

若因寒邪導致心痛,會出現手腳厥冷、全身冷汗、大小便通暢、或大便通暢但不口渴、氣虛乏力等症狀,應立即服用朮附湯溫暖身體。寒邪導致的劇烈心痛,並非久病,有可能早晨發病晚上就死亡,需緊急施救。所以久病不屬寒症,急性病症也不一定是熱症。

根據丹溪先生的說法:所有的心膈痛都需區分新舊。如果明確知道是因受寒或食用寒涼之物所致,發病初期應服用溫散或溫利之藥。溫散是用於治療外感寒邪的藥物,例如陳無擇的麻黃桂枝湯,用於治療外因引起的心痛。溫利是用於治療食用寒涼之物導致內寒的藥物,例如仲景的九痛丸、潔古的煮黃丸,用於治療實證心痛。如果病情持續較久,就會形成鬱證,鬱證會導致化熱,化熱就會生火。如果此時再服用溫散、溫利之藥,豈不是火上澆油?因此,方劑中常以山梔仁作為清熱藥引,這樣邪氣容易消除,病情容易減輕,正氣恢復,疾病自然痊癒。總之,胃部有熱邪導致疼痛,非山梔不可,需用薑汁輔助,並用川芎疏通氣血。

《金匱要略》記載:心中寒邪,患者感覺心臟如同嚼蒜一樣,嚴重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如同蠱毒侵蝕,脈象浮者,自發嘔吐後即可痊癒。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可用烏豆赤石脂丸治療。胸部痹痛不能平臥,心痛徹背,可用栝蔞薤白半夏湯治療。心胸部極度寒冷疼痛,嘔吐不能進食,腹部寒冷,氣血上衝導致皮膚隆起,呈現頭足狀,疼痛難以觸摸,可用大建中湯治療。心中痞塊,厥逆,心臟懸吊樣疼痛,可用桂枝生薑枳實湯治療。

以上仲景的方劑,大多是溫散的藥物,適用於寒邪凝結導致的疼痛。如果左脈浮弦或緊,且惡風寒,則說明有外邪入侵,宜服用藿香正氣散,或五積散加薑、蔥等。如果外受涼風,內食冷物,寒邪侵入腸胃之間,會突然發作疼痛,可用二陳湯、草果、乾薑、吳茱萸等組成的扶陽助胃湯,或草豆蔻丸等。

若心膈疼痛,曾經服用辛溫燥熱的藥物,病情反复發作,日益加重,則可用山梔子炒黑二兩,川芎、香附(鹽水浸炒)各一兩,黃連(酒炒)、黃芩(酒炒)、木香、檳榔各二錢五分,赤曲、番降香各五錢,芒硝二錢,研成細末。用生薑汁、童子尿各半杯,調服二錢,疼痛時服用。

仲景說:按壓心下腹部脹滿疼痛,這是實證。應當瀉下,可用大柴胡湯。脈象堅實,大便不通,腹部脹滿不能按壓,可用承氣湯瀉下。若有積滯,脈象沉滑,氣口緊盛,按壓疼痛,可用小胃丹、津下十五丸,也可服用厚朴丸、紫菀丸。若因痰積導致疼痛,可用星半安中湯、海蛤丸。若因火熱導致疼痛,可用清中湯。心膈劇痛,疼痛蔓延至腰背,並伴有厥逆、嘔吐,藥物無法服用,則可用鵝翎探吐,以去除痰積,疼痛自然會停止。《外臺秘要》記載治療急性心痛的方法:用黃連八兩,水七升,煮至五升,過濾去渣,溫服五合,一日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