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雜病》~ 第四冊 (10)

回本書目錄

第四冊 (10)

1. 頸項強痛

又云:手陽明之脈,是動則病頸腫。皆視盛、虛、寒、熱、陷下取之也。

白話文:

頸項強痛是因為手陽明經脈的循行經過頸部,經脈活動異常就會導致頸部腫痛。治療時需要根據病情是屬於實證、虛證、寒證、熱證或陰虛下陷等不同情況來選擇治療方法。

2. 心痛胃脘痛

(膈痛,心瘥)

或問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與胃各一臟,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處在心下,故有當心而痛之名,豈胃脘痛即心痛者哉。歷代方論將二者混同敘於一門,誤自此始。蓋心之藏君火也,是神靈之舍,與手少陰之正經,邪皆不得而傷。其受傷者,乃手心主包絡也,如包絡引邪入於心之正經臟而痛者,則謂之真心痛,必死,不可治。夫心統性情,始由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臟乃應而心虛矣。

心虛則邪干之,故手心主包絡受其邪而痛也。心主諸陽,又主血,是以因邪而陽氣鬱伏過於熱者痛,陽氣不及惟邪勝之者亦痛,血因邪泣在絡而不行者痛,血因邪勝而虛者亦痛。然方論雖有九種心痛,曰飲、曰食、曰風、曰冷、曰熱、曰悸、曰蟲、曰疰、去來。其因固多,終不得聖人之旨,豈復識六淫五邪不一之因哉。

且五臟六腑任督支脈絡於心,臟腑經脈挾其淫氣,自支脈乘於心而為痛者,必有各腑臟病形與之相應而痛。如《靈樞》謂厥心痛,與背相控,善瘈,如從後觸其心,傴僂者,腎心痛也。厥心痛,腹脹胸滿,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厥心痛,痛如以錐針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

厥心痛,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厥心痛,臥若徒居心痛間,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肺心痛也。更以陽明有餘,上歸於心,滑則病心疝。又心痛引少腹滿,上下無定處,溲便難者,取足厥陰。心痛腹脹,嗇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陰。心痛短氣不足以息,取手太陰。

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陰。不已,取手少陽。與夫《內經》於六氣五運,司上下勝復,淫邪應臟氣盛衰而相乘者,亦必有諸淫氣之病狀與心而痛。是故苟不能遍識諸臟腑所從來之病因,將何以施治哉。胃脘痛亦如心痛,有不一之因。蓋胃之真濕土也,位居中焦,稟沖和之氣,多氣多血,是水穀之海,為三陽之總司,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受氣於此。是以足之六經,自下而上,凡壯則氣行而已,胃脘弱則著而成病。

其沖和之氣,變至偏寒偏熱,因之水穀不消,停留水飲食積,真氣相搏為痛,惟肝木之相乘者尤甚。胃脘當心而痛,上肢兩脅裡急,飲食不下,膈咽不通,食則為食痹者,謂食已心下痛,吐出乃止。又腎氣上逆者次之,逆則寒厥,入胃亦痛。夫如是胃脘之受邪,非止其自病者多,然胃脘逼近於心,移其邪上攻於心為心痛者亦多。

若夫心痛之病形,如前所云者則詳矣。今欲分胃脘不一病因之狀當何如?曰胃之濕土主乎痞,故胃病者,或滿或脹,或食不下,或嘔吐,或吞酸,或大便難,或瀉利,面色浮而黃者,皆是胃之本病也。其有六淫五邪相乘於胃者,大率與前所列心痛之形狀相類,但其間必與胃本病參雜而見之也。《活法機要》云:諸心痛者,皆少陰、厥陰氣上衝也。

白話文:

關於心痛和胃脘痛

有人問,朱丹溪說心痛就是胃脘痛,是這樣嗎?我認為心和胃是不同的臟器,病症表現也不同。胃脘痛的部位雖然在心臟下方,所以有時會被誤認為是心痛,但胃脘痛絕不是心痛。歷代醫書將兩者混為一談,實在是個錯誤的開始。心屬火,是神明居住的地方,和手少陰經脈相連,外邪難以直接侵犯。心真正會受傷的是心包絡,如果外邪通過心包絡進入心臟,就會引起真正的真心痛,這種情況是絕症,無法醫治。心主管人的性情,如果因為過度驚恐或思慮,就會傷及心神,心神受損,心臟就會變得虛弱。

心虛時,邪氣就容易侵入,導致心包絡受邪而產生疼痛。心主管全身的陽氣和血液,所以外邪侵入後,如果導致陽氣鬱積而過熱,就會引起疼痛;如果陽氣不足,邪氣過盛也會引起疼痛;如果血液因為邪氣阻滯在血管中無法運行,也會引起疼痛;如果血液因為邪氣過盛而虛虧,同樣會引起疼痛。雖然醫書上說有九種心痛,包括因為飲食、風、寒、熱、驚悸、蟲、邪氣等原因引起的,但這些說法並沒有抓住疾病的本質,也沒有認識到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和五邪(怒、喜、思、憂、恐)多種病因。

五臟六腑、任督二脈都與心相連,臟腑經脈的邪氣可以通過支脈傳到心臟,導致心痛,而這種心痛一定會伴隨相應的臟腑疾病表現。《靈樞》中說的“厥心痛”,與背部相連並伴隨抽搐,感覺像從背後觸碰到心臟,身體彎曲的,是腎心痛;厥心痛,腹脹胸悶,心痛劇烈的,是胃心痛;厥心痛,痛如錐刺,心痛難忍的,是脾心痛;厥心痛,面色蒼白如死灰,整日無法嘆息的,是肝心痛;厥心痛,躺著時感覺心痛,稍微動一下就更痛,但面色不變的,是肺心痛。另外,如果陽明經的氣太盛,上衝到心臟,就會出現心疝的病症。心痛牽引到小腹,脹滿,上下不定,小便困難的,要從足厥陰經治療;心痛腹脹,大便不通暢的,要從足太陰經治療;心痛氣短,呼吸困難的,要從手太陰經治療;心痛牽引到背部,呼吸困難的,要從足少陰經治療,如果沒有好轉,再從手少陽經治療。此外,《內經》中關於六氣(風、寒、暑、濕、燥、火)和五運(木、火、土、金、水)之間相互制約的關係,以及邪氣侵犯臟腑導致氣盛衰的變化,這些都會導致相應的症狀和心痛。所以,如果不能全面認識臟腑的病因,又怎麼能正確治療呢?胃脘痛也像心痛一樣,有多種病因。胃屬於濕土,位於中焦,稟受平和之氣,氣血旺盛,是水穀的海洋,也是三陽經的主管,五臟六腑和十二經脈都要從這裡吸收營養。因此,足部的六條經脈從下而上,正常情況下氣血運行順暢,但如果胃脘虛弱,氣血就會停滯,產生疾病。

如果胃的平和之氣變得偏寒或偏熱,就會導致消化不良,食物和水分積聚,與正氣相搏而產生疼痛,尤其在肝木乘胃的時候更為嚴重。胃脘部位在心臟下方,所以疼痛時會感覺兩肋脹滿,飲食難下,食道不通暢,吃東西後心下痛,吐出來才會好,這種情況叫做食痹。另外,如果腎氣上逆,也會導致寒氣進入胃中引起疼痛。胃脘受邪的原因很多,不僅僅是胃自身的問題,胃脘離心臟很近,邪氣也可能上攻到心臟,導致心痛。

心痛的病症表現,就像前面說的那些。現在我想分析一下胃脘不同病因的症狀,應該如何區分?胃屬於濕土,主要的功能是運化,所以胃有病的人,會出現腹部脹滿、飲食難下、噁心嘔吐、反酸、大便困難或腹瀉、面色浮腫發黃等症狀,這些都是胃本身的疾病。如果六淫五邪侵犯到胃,症狀和前面說的心痛有些相似,但一定會夾雜著胃本身的病症。《活法機要》中說:各種心痛,都是少陰經和厥陰經的氣上衝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