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雜病》~ 第四冊 (3)

回本書目錄

第四冊 (3)

1. 頭痛

冬月大寒犯腦,令人腦痛齒亦痛,名曰厥逆。出奇病論中。宜羌活附子湯。頭痛,胸中痛,食減少,咽嗌不利,寒冷,脈左寸弦急,宜麻黃吳茱萸湯。濕熱在頭而頭痛者,必以苦吐之,輕者用透頂散搐鼻取涎。新沐中風為首風,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至其風日則少愈,大川芎丸主之。

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項背怯寒,腦戶極冷,神聖散主之。凡治頭痛,皆用芎、芷、羌、防等辛溫氣藥升散者,由風木虛不能升散,而土寡於畏,得以壅塞而痛,故用此助肝木,散其壅塞也。若風盛疏散太過而痛,服辛散藥反甚者,則宜用酸澀,收而降之乃愈,乳香盞落散之類是也。(以上外因。

)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東垣以為此氣虛頭痛也,用人參、黃耆主之。羅謙甫治柏參謀六十一歲,先患頭昏悶微痛,醫作傷寒解之,汗出後痛轉加,復汗解,病轉加而頭愈痛,每召醫用藥雷同,到今痛甚不得安臥,惡風寒,不喜飲食,脈弦細而微,氣短促,懶言語。經曰:春氣病在頭。

今年高氣弱,清氣不能上升頭面,故昏悶。此病本無表邪,因發汗數四,清陽之氣愈虧損,不能上榮,亦不能外固,所以病增甚。宜升陽補氣,頭痛自愈,制順氣和中湯。經曰:陽氣者,衛外而為固也。誤汗之,衛外之氣損,故黃耆甘溫,補衛實表為君。人參甘溫補氣,當歸辛溫補血,芍藥味酸,收衛氣為臣。

白朮、陳皮、炙甘草苦甘溫,養衛氣,生髮陽氣,上實皮毛腠理為佐。柴胡、升麻苦辛,引少陽、陽明之氣上升,通百脈灌溉周身者也。川芎、蔓荊子、細辛辛溫,體輕浮,清利空竅為使。一服減半,再服全愈。血虛頭痛,自魚尾,(眉尖後近髮際曰魚尾。)上攻頭痛,當歸、川芎主之。

當歸一兩,酒一升,煮取六合,飲至醉效。當歸、川芎、連翹、熟苄各二錢,水煎去渣,入龍腦薄荷末二錢,乘沸泡之,鼻吸其氣,候溫即服,服即安臥效。氣血俱虛頭痛者,於調中益氣湯加川芎、蔓荊子、細辛,其效如神。痰厥頭痛,眼黑頭旋,噁心煩亂,半夏白朮天麻湯主之。

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旋,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解。天麻苗,謂之定風草,獨不為風所搖,以治內風之神藥。內風者,虛風是也。黃耆甘溫,瀉火補元氣,實表虛,止自汗。人參甘溫,調中補氣瀉火。二術甘溫,除濕補中益氣。澤瀉、茯苓利小便導濕。橘皮苦溫,益氣調中而升陽。

炒麵消食,蕩胃中滯氣。麥芽寬中助胃氣。乾薑辛熱,以滌中寒。黃柏苦寒用酒洗,以療冬日少火在泉而發躁也。東垣壯歲病頭痛,每發時兩頰盡黃,眩暈,目不欲開,懶於言語,身體沉重,兀兀欲吐,數日方過。潔古老人曰,此厥陰、太陰合而為病,名曰風痰,宜以《局方》玉壺丸治之,可加雄黃、白朮以治風濕,更有水煮金花丸,灸俠谿二穴各二七壯,不旬日愈。鼻鼽腹腫頭痛,病在胃。

白話文:

頭痛

冬天極寒侵犯頭部,導致頭痛並伴隨牙痛,稱為厥逆(出自《奇病論》),宜用羌活附子湯治療。頭痛、胸痛、食慾減少、吞咽困難、畏寒,脈象左寸弦急者,宜用麻黃吳茱萸湯。因濕熱上犯頭部而頭痛者,必須用苦味藥物催吐,輕者可用透頂散搐鼻引出鼻涕。新洗完澡後受風導致的首風,頭面多汗、怕風,受風當天病情加重,到第二天風勢減弱時病情就會好轉,宜用大川芎丸治療。

風邪循行經絡上達風府穴,則會導致腦風,伴隨項背畏寒,頭部感覺極冷,宜用神聖散治療。凡是治療頭痛,都使用川芎、芷草、羌活、防風等辛溫升散的藥物,因為風木之氣虛弱不能升散,而脾土之氣過盛,導致氣血壅塞而疼痛,所以用這些藥物來助益肝木,疏通壅塞之氣。如果風邪盛行,過度使用辛散之藥反而加重頭痛,則應改用酸澀收斂的藥物使其下降,才能痊癒,例如乳香盞落散等。(以上為外因)

頭痛伴隨耳鳴,九竅不利,是腸胃功能失調所致,東垣先生認為這是氣虛頭痛,宜用人參、黃耆治療。羅謙甫治療柏參謀(61歲),患者先前頭昏、輕微頭痛,醫生誤診為傷寒而用發汗法治療,但汗出後頭痛加重,再次發汗後病情仍加重,頭痛更加劇烈,多次求醫用藥,但病情雷同,以至於疼痛難忍,無法安睡,怕風寒,不願進食,脈象弦細微弱,氣短促,懶於言語。經書記載:「春氣病在頭」。

今年氣候寒冷,陽氣不足,清氣不能上升至頭面,所以頭昏沉悶。此病本無外邪,因為多次發汗,清陽之氣更加虧損,不能上榮於頭面,也不能固護肌表,所以病情加重。宜升陽補氣,頭痛自然會痊癒,宜用制順氣和中湯。經書記載:「陽氣者,衛外而為固也。」誤用發汗法,衛外之氣受損,故用黃耆甘溫之性,補益衛氣以固表為君藥。人參甘溫補氣,當歸辛溫補血,芍藥味酸,收斂衛氣為臣藥。

白朮、陳皮、炙甘草苦甘溫,養護衛氣,生髮陽氣,固護皮毛腠理為佐藥。柴胡、升麻苦辛,引導少陽、陽明之氣上升,通達全身經脈為使藥。川芎、蔓荊子、細辛辛溫,質地輕浮,清利頭面竅穴為使藥。服用一次後減輕一半,再服用一次便痊癒。血虛頭痛,疼痛從魚尾穴(眉尖後近髮際處)向上蔓延至頭部,宜用當歸、川芎治療。

當歸一兩,酒一升,煎煮至六合,飲至醉為效。當歸、川芎、連翹、熟地各二錢,水煎去渣,加入龍腦薄荷末二錢,趁熱沖泡,用鼻子吸入藥氣,待藥溫後服用,服用後即可安睡,療效顯著。氣血俱虛頭痛者,在調中益氣湯中加入川芎、蔓荊子、細辛,療效神奇。痰厥頭痛,伴隨眼黑、頭暈、噁心、煩躁,宜用半夏白朮天麻湯治療。

痰厥頭痛,非半夏不可療治。眼黑頭暈,是風虛內擾,非天麻不可解。天麻的幼苗稱為定風草,獨不為風所搖動,是治療內風的妙藥。內風,即虛風。黃耆甘溫,瀉火補益元氣,固護表虛,止汗。人參甘溫,調和脾胃,補益元氣,瀉火。二術(白朮、蒼朮)甘溫,除濕補中益氣。澤瀉、茯苓利尿導濕。橘皮苦溫,益氣調中,升發陽氣。

炒麵消食,消除胃中停滯之氣。麥芽寬中和胃氣。乾薑辛熱,溫中散寒。黃柏苦寒,用酒洗後使用,治療冬天陽氣不足而煩躁。東垣先生壯年時患頭痛,每次發病時兩頰發黃,眩暈,眼睛不想睜開,懶於言語,身體沉重,噁心欲吐,數日後才能痊癒。潔古老人說,這是厥陰、太陰經同時致病,稱為風痰,宜用《局方》玉壺丸治療,可以加入雄黃、白朮來治療風濕。還可以用水煮金花丸,灸俠谿穴,每次灸二七壯,十天內即可痊癒。鼻塞、腹部腫脹、頭痛,病在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