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雜病》~ 第四冊 (2)
第四冊 (2)
1. 頭痛
若寒濕所侵,雖真氣虛,不與相薄成熱,然其邪客於脈外則血泣脈寒,寒則脈縮卷緊急,外引小絡而痛,得溫則痛止,是痛為虛也。如因風木痛者,則抽掣惡風,或有汗而痛。因暑熱痛者,或有汗,或無汗,則皆惡熱而痛。因濕而痛者,則頭重而痛,遇天陰尤甚。因痰飲而痛者,亦頭昏重而痛,憒憒欲吐。
因寒而痛者,絀急惡寒而痛。各與本臟所屬,風寒濕熱之氣兼為之狀而痛。更有氣虛而痛者,遇勞則痛甚,其脈大。有血虛而痛者,善驚惕,其脈芤。用是病形分之,更兼所見證察之,無不得之矣。東垣曰:金匱真言論云,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故春氣者、病在頭。
又諸陽會於頭面,如足太陽膀胱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直入絡腦,還出別下項,病則沖頭痛。又足少陽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病則頭角額痛。夫風從上受之,風寒傷上,邪從外入客經絡,令人振寒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池、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汗之則愈,此傷寒頭痛也。
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者,腸胃之所生,乃氣虛頭痛也。如氣上不下,頭痛巔疾者,下虛上實也,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寒濕頭痛也。有厥逆頭痛者,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有心煩頭痛者,病在膈中,過在手巨陽、少陰,乃濕熱頭痛也。
凡頭痛皆以風藥治之者,總其大體而言之也。高巔之上,惟風可到,故味之薄者,陰中之陽,自地昇天者也。然亦有三陰三陽之異。太陽經頭痛,惡風寒,脈浮緊,川芎、獨活之類為主。少陽經頭痛,脈弦細,往來寒熱,用柴胡、黃芩主之。陽明經頭痛,自汗發熱,不惡寒,脈浮緩長實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主之。
太陰經頭痛,必有痰,體重,或腹痛為痰癖,脈沉緩者,蒼朮、半夏、南星主之。少陰經頭痛,三陰三陽經不流行,而足寒氣逆為寒厥,其脈沉細,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厥陰經頭疼,項痛,或吐痰沫,冷厥,其脈浮緩,吳茱萸湯主之。三陽頭痛藥,羌活、防風、荊芥、升麻、葛根、白芷、柴胡、川芎、芍藥、細辛、蔥白。
(連須)陰證頭痛,只用溫中藥,如理中、薑、附之類。風濕熱頭痛,上壅損目及腦痛,偏正頭痛,年深不愈,並以清空膏主之。如苦頭痛,每料中加細辛二錢。如太陰脈緩有痰,名曰痰厥頭痛,去羌活、防風、川芎、甘草,加半夏一兩半。如偏頭痛服之不愈,減羌活、防風、川芎一半,加柴胡一倍。
如發熱惡熱而渴,此陽明頭痛,只與白虎湯加白芷。(丹溪云:東垣清空膏,諸般頭痛皆治,惟血虛頭痛,從魚尾相連痛者不治。又云:治少陽頭痛。如痛在太陽、厥陰者勿用,蓋謂頭巔痛也。)頭旋眼黑,頭痛,宜安神散、川芎散。熱厥頭痛,雖嚴寒猶喜風寒,微來暖處,或見煙火,其痛復作,宜清上瀉火湯,後用補氣湯。風熱頭疼,石膏散、荊芥散。
白話文:
頭痛
若頭痛是寒濕入侵導致,即使真氣虛弱,但寒濕未與體內陽氣相搏形成熱症,邪氣停留在脈外,則會導致血液瘀滯,脈絡寒冷,寒則脈搏收縮緊急,外溢牽引小絡而產生疼痛,遇溫則痛止,此種疼痛屬於虛證。若因風木之邪導致頭痛,則會抽搐、怕風,或伴有汗出而痛。因暑熱導致頭痛,則可能伴有汗出,也可能無汗,但都會惡熱而痛。因濕邪導致頭痛,則頭部沉重疼痛,陰雨天尤甚。因痰飲導致頭痛,則頭昏沉重疼痛,且昏沉欲吐。
因寒邪導致頭痛,則脈搏緊急,惡寒而痛。各種頭痛都與臟腑相關,風寒濕熱之邪氣兼雜而導致疼痛。此外,還有氣虛導致的頭痛,勞累則疼痛加劇,脈象洪大;血虛導致的頭痛,則容易驚悸,脈象虛弱。根據這些症狀來判斷病因,就能準確診斷。東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說,東風生於春季,病在肝,俞穴在頸項。所以春季的病多在頭部。
因為諸陽之氣皆匯聚於頭面,例如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目內眥,上行額部至頭頂,直入絡腦,再迴旋下行至項部,若生病則會衝擊性頭痛。又足少陽膽經,起於目外眥,上行抵達頭角,生病則頭角額部疼痛。風邪從上而下侵襲,風寒之邪傷及頭部,邪氣從外入侵經絡,會引起畏寒頭痛、身重惡寒,治療應針對風池、風府穴位,調節陰陽平衡。不足則補,有餘則瀉,發汗則痊癒,這是傷寒頭痛。
頭痛耳鳴,九竅不利,是腸胃病所致,屬於氣虛性頭痛。若氣上而不下,頭痛劇烈,則屬於下虛上實,病位在足少陰、巨陽經,嚴重則入腎,屬於寒濕性頭痛。厥逆性頭痛,則是由於大寒之邪入侵,深入骨髓,髓以腦為主,腦氣逆亂,故頭痛並齒痛。心煩頭痛,則病位在膈中,病位在手巨陽、少陰經,屬於濕熱性頭痛。
凡頭痛都可用風藥治療,這是總體而言。頭頂之上,只有風邪可以到達,所以味道辛散的藥物,屬於陰中之陽,由地昇天之藥。但也有三陰三陽的不同。太陽經頭痛,惡風寒,脈浮緊,川芎、獨活等藥為主。少陽經頭痛,脈弦細,往來寒熱,用柴胡、黃芩等藥為主。陽明經頭痛,自汗發熱,不惡寒,脈浮緩長實,升麻、葛根、石膏、白芷等藥為主。
太陰經頭痛,必有痰飲,身體沉重,或腹痛,屬於痰飲瘀滯,脈沉緩,蒼朮、半夏、南星等藥為主。少陰經頭痛,三陰三陽經氣不流通,足部寒冷氣逆,屬於寒厥,脈沉細,麻黃附子細辛湯為主。厥陰經頭痛,項部疼痛,或吐痰涎,肢體冰冷,脈浮緩,吳茱萸湯為主。三陽經頭痛的藥物有羌活、防風、荊芥、升麻、葛根、白芷、柴胡、川芎、芍藥、細辛、蔥白。
陰證頭痛,只用溫中藥,如理中丸、生薑、附子等。風濕熱頭痛,上焦壅塞,損傷眼睛和腦部,偏頭痛,久治不愈,都可用清空膏治療。若頭痛劇烈,每劑藥中加細辛二錢。若太陰脈緩有痰,稱為痰厥頭痛,去掉羌活、防風、川芎、甘草,加入半夏一兩半。若偏頭痛服用藥物無效,減少羌活、防風、川芎一半,增加柴胡一倍。
若發熱惡熱且口渴,這是陽明頭痛,只用白虎湯加白芷。(丹溪翁說:東垣的清空膏,各種頭痛都能治療,只有血虛頭痛,從魚尾處相連疼痛者不治。又說:治療少陽頭痛,如果疼痛在太陽、厥陰經者,不要使用,這是指頭頂疼痛。)頭暈眼黑,頭痛,宜用安神散、川芎散。熱厥頭痛,即使嚴寒也喜歡風寒,稍微靠近溫暖的地方,或見到煙火,疼痛就會復發,宜用清上瀉火湯,之後再用補氣湯。風熱頭痛,用石膏散、荊芥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