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雜病》~ 第四冊 (4)
第四冊 (4)
1. 頭痛
經云:陽明所謂客孫脈則頭痛鼻鼽腹腫者,陽明並於上,上者則其孫絡太陰也,故頭痛鼻鼽腹腫也。動作頭重痛,熱氣潮者屬胃。丹溪云:頭痛如破,酒炒大黃半兩,茶煎服。婁全善云:病在胃而頭痛者,必下之方愈也。如孫兆以利膈藥,下張學士傷食頭痛,郭茂恂以黑龍丹,下其嫂產後汙血頭痛,皆下咽即安是也。心煩頭痛,病在膈中,過在手巨陽、少陰;乃濕熱頭痛也。
東垣清空膏之類治之。頭痛巔病,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許學士謂之腎厥頭痛也。其脈舉之則弦,按之則堅,用玉真丸治之。戴復庵用正元散,或大三五七散,入鹽煎服;或於正元散內入炒椒十五粒,下來復丹,間進黑錫丹。有服諸藥不效,其痛愈甚,宜茸朱丹。
《素問》曰:頭疼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徇蒙招尤,目眩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下虛者、腎虛也,故腎虛則頭痛。上虛者、肝虛也,故肝虛則頭暈。徇蒙者,如以物蒙其首,招搖不定,目眩耳聾,皆暈之狀也。故肝厥頭暈、腎厥巔痛、不同如此。
肚厥宜釣藤散。傷食頭痛,胸膈痞塞,咽酸,噫敗卵臭,畏食,雖發熱而身不痛,宜治中湯加砂仁一錢,或紅丸子。傷酒頭痛,噁心嘔吐出宿酒,昏冒眩暈,宜葛花解酲湯。怒氣傷肝,及肝氣不順上衝於腦,令人頭痛,宜沉香降氣散,並蘇子降氣湯,下養正丹。上熱頭目赤腫而痛,胸膈煩悶,不得安臥,身半以下皆寒,足䯒尤甚,大便微秘,宜既濟解毒湯。外有臭毒頭痛,一味吃炒香附愈。
頭痛連睛痛,石膏、鼠黏子炒為末,茶清食前調下。頭風搐鼻,白芷散、川芎散、如金散、瓜蒂神妙散、火筒散、鬱金散。
白話文:
頭痛
古籍記載,陽明經脈出現客邪,脈象呈現孫絡脈,就會導致頭痛、鼻塞、腹部腫脹。這是因為陽明經在上,而其孫絡是太陰經,所以出現這些症狀。頭痛伴隨頭部沉重、發熱、潮熱,屬於胃部問題。 丹溪翁認為,頭痛劇烈如同頭顱要裂開一樣,可以用酒炒大黃治療。婁全善則認為,胃部有病導致頭痛,必須瀉下才能痊癒。 孫兆用利膈藥物治療傷食頭痛,郭茂恂用黑龍丹治療產後瘀血頭痛,這些方法都是服藥後即見效。
心煩伴隨頭痛,病在膈間,影響手部的巨陽、少陰經脈,這是濕熱導致的頭痛,可以用東垣先生的清空膏等藥物治療。 頭痛位於頭頂,屬於下虛上實,影響足少陰、巨陽經脈,嚴重者會累及腎臟,許學士稱之為腎厥頭痛,脈象表現為弦急有力,按之堅實,可以用玉真丸治療。戴復庵則用正元散、大三五七散加鹽煎服,或在正元散中加入炒椒,或用下來復丹、黑錫丹。如果服用各種藥物無效,疼痛反而加劇,則可以用茸朱丹。
《素問》記載,頭頂疼痛,下虛上實,影響足少陰、巨陽經脈,嚴重則累及腎臟;頭暈目眩、耳聾,下實上虛,影響足少陽、厥陰經脈,嚴重則累及肝臟。下虛指腎虛,腎虛則頭痛;上虛指肝虛,肝虛則頭暈。 頭部如同蒙著東西,搖晃不定,目眩耳聾,都是眩暈的表現。因此,肝厥導致頭暈,腎厥導致頭頂疼痛,這兩者有所不同。
腹部厥逆可以用釣藤散治療。傷食頭痛伴隨胸膈痞塞、咽喉酸痛、呃逆排出臭氣、畏食,雖然發熱但身體不痛,可以用治中湯加砂仁或紅丸子治療。傷酒頭痛伴隨噁心嘔吐宿酒、昏迷、眩暈,可以用葛花解酲湯治療。怒氣傷肝,或肝氣不順衝擊腦部導致頭痛,可以用沉香降氣散、蘇子降氣湯、下養正丹治療。頭面部發熱、紅腫疼痛,胸膈煩悶,無法安睡,身體下半部寒冷,腳部尤其寒冷,大便略微秘結,可以用既濟解毒湯治療。外感臭邪導致的頭痛,可以用炒香附子治療。
頭痛伴隨眼睛疼痛,可以用石膏、鼠黏子炒成粉末,用茶水送服,飯前服用。頭痛伴隨鼻部抽搐,可以用白芷散、川芎散、如金散、瓜蒂神妙散、火筒散、鬱金散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