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雜病》~ 第三冊 (28)
第三冊 (28)
1. 吐血
用側柏葉蒸焙一兩半,荊芥穗燒灰,人參各一兩,為細末,入飛羅面一錢,新汲水調如稀糊,不拘時啜服。傷胃吐血,因飲食太飽之後,胃中冷不能消化,便煩悶,強嘔吐,使所食之物與氣共上衝蹙,因傷裂胃口,吐血色鮮正赤,腹亦絞痛,自汗,其脈緊而數者,為難治也。宜理中湯加川芎、乾葛各半錢,或只依理中本方,加川芎、扁豆尤好,不必乾葛。
若渴甚用葛,丸則白朮丸。《曹氏必用方》云:吐血須煎乾薑、甘草作湯與服,或四物理中湯亦可,如此無不愈者。若服生地黃、竹茹、藕汁,去生便遠。《三因方》云:理中湯能止傷胃吐血,以其方最理中脘,分利陰陽,安定血脈。按患人果身受寒氣,口受冷物,邪入血分,血得冷而凝,不歸經絡而妄行者,其血必黯黑,其色必白而夭,其脈必微遲,其身必清涼,不用薑桂而用涼血之劑殆矣。臨病之工,宜詳審焉。
有時或吐血兩口,隨即無事,數日又發,經年累月不愈者,宜黑神散和小烏沉湯常服。吐血人多發渴,名為血渴,十全大補湯,或黃耆、人參、五味子、地黃、麥門冬、葛根、枇杷葉,量胃氣虛實用之。吐甚頭暈,發為寒熱者,降氣湯合四物湯各半帖,加阿膠一錢。若單發熱者,茯苓補心湯。
吐血之後有潮熱咳嗽,脈洪大而數,五至以上不可治也。《金匱方》,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此正謂心手少陰經之陰氣不足,本經之陽亢甚無所輔,肺肝俱受其火而病作,以致陰血妄行而飛越,故用大黃泄去亢甚之火,黃芩救肺,黃連救肝,使之和平,則陰血自復而歸經矣。云岐子加生地,名犀角地黃湯。
又云:吐血不止,柏葉湯主之。柏葉、乾薑各二兩,艾三把,以水五升,取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溫再服。凡吐血不已,則氣血皆虛,虛則生寒,是故用柏葉,柏葉生而西向,乃稟兌金之氣而生,可制肝木,木主升,金主降,取其升降相配,夫婦之道和則血得以歸臟於肝矣,故用是為君。乾薑性熱,止而不走,用補虛寒之血。
艾葉之溫,能入內而不炎於上,可使陰陽之氣反歸於里,以補其寒,用二味為佐。馬通者,為血生於心,心屬午,於是用午獸之通,主降火消停血,引領而行為使。仲景治吐血,唯此二方,可以為準繩,觸類而長之。
白話文:
吐血
用側柏葉蒸焙後研磨成粉末一兩半,荊芥穗燒成灰,人參各一兩,混合研磨成細末,加入飛羅面一錢,用新汲水調成稀糊狀,不限時間服用。 因飲食過飽導致胃寒消化不良,出現煩悶、強烈的嘔吐,食物和氣體一起衝擊胃部,導致胃部破裂出血,吐出的血鮮紅,腹部絞痛,自汗,脈搏緊而數者,預後不良,難以治療。建議在理中湯中加入川芎、乾葛各半錢,或只用理中湯,加川芎、扁豆效果更好,不必加乾葛。如果非常口渴,可以使用葛根。若製成丸劑,則使用白朮丸。《曹氏必用方》記載:吐血應煎煮乾薑、甘草服用,或服用四物湯加理中湯也行,如此皆可痊癒。如果服用生地黃、竹茹、藕汁,則會加重病情。《三因方》記載:理中湯能止治胃出血,因為此方能調理中脘,調和陰陽,穩定血脈。如果患者確實是受寒氣或食用冷物,邪氣入侵血分,血液遇冷凝結,不在經絡中運行而妄行,則吐出的血會是暗黑色或白色,脈搏微弱遲緩,身體冰冷,則不能用薑桂,而應該用涼血藥物。醫生應仔細辨別。
有時吐血兩口後就沒事了,但幾天後又會復發,持續多年不愈者,宜常服黑神散和小烏沉湯。吐血者常口渴,稱為血渴,可用十全大補湯,或用黃耆、人參、五味子、地黃、麥門冬、葛根、枇杷葉,根據胃氣虛實情況服用。吐血伴隨頭暈、寒熱者,可用降氣湯合四物湯各半,加阿膠一錢;如果只是單純發熱,則用茯苓補心湯。
吐血後出現潮熱咳嗽,脈搏洪大而數,每分鐘五次以上則難以治療。《金匱方》記載,心氣不足導致吐血、鼻出血者,用瀉心湯治療。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加水三升,煎煮至一升,一次服用。這是因為心手少陰經的陰氣不足,本經的陽氣過盛,缺乏輔助,肺肝都受到陽火損傷而致病,導致陰血妄行,所以用大黃瀉去過盛的陽火,黃芩救肺,黃連救肝,使之平和,陰血自然恢復正常。岐伯在此方基礎上加入生地黃,名為犀角地黃湯。
又記載:吐血不止,可用柏葉湯治療。柏葉、乾薑各二兩,艾葉三把,加水五升,馬齒莧汁一升,一起煎煮至一升,分次溫服。凡吐血不止,則氣血皆虛,虛則生寒,所以用柏葉,柏葉向西生長,秉承兌金之氣,可以制約肝木,木主升,金主降,取其升降相配,夫婦之道和則血得以歸臟於肝,故用柏葉為主藥。乾薑性溫,能止血而不走散,用以補虛寒之血。
艾葉溫和,能進入內部而不傷及上焦,能使陰陽之氣歸於內部,以補其寒,用乾薑、艾葉為輔藥。馬齒莧,因為血生於心,心屬午,所以用午獸的馬齒莧,主降火止血,引導血液歸經。張仲景治療吐血,只有這兩種方法,可以作為參考,觸類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