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雜病》~ 第八冊 (18)

回本書目錄

第八冊 (18)

1. 轉筋

經云:足太陽之下,血氣皆少,則善轉筋,踵下痛。丹溪云:轉筋皆屬血熱,四物加黃芩、紅花、蒼朮、南星。有筋轉於足大指,轉上至大腿近腰結了,乃因奉養厚、飲酒感寒而作,加酒芩、蒼朮、紅花、南星、姜煎服。仲景云:轉筋之為病,其臂腳直,脈上下行,微弦,轉筋入腹者,雞矢白散主之。

用雞矢白一味為散,取方寸匕,以水六合,和溫服。《聖惠方》治肝虛轉筋,用赤蓼豆葉切作三合,水一盞,酒三合,煎至四合去渣,溫分二服。孫尚藥治腳轉筋疼痛攣急,松節二兩,細銼如米粒,乳香一錢。上件藥,用銀、石器內慢火炒令焦,只留一分性,出火毒,研細。

白話文:

古籍記載,足太陽經氣不足,血氣就會衰少,容易發生轉筋、腳跟疼痛等症狀。丹溪認為,轉筋大多是血熱所致,可以用四物湯加上黃芩、紅花、蒼朮、南星來治療。如果轉筋從大拇指開始,向上蔓延至大腿靠近腰部,可能是因營養過盛,飲酒受寒導致,可以加酒、黃芩、蒼朮、紅花、南星、薑煎服。仲景則指出,轉筋伴隨手腳僵直、脈象微弦,並且轉筋延伸到腹部,可以用雞矢白散來治療。雞矢白散只用雞矢白一種藥,用一小勺藥粉加六杯水,溫溫服用。《聖惠方》中記載,治療肝虛轉筋可以用赤蓼豆葉煎水加酒服用。孫尚藥則治療腳轉筋疼痛攣急,用松節和乳香炒至焦黃,研成粉末服用。

每服一錢至二錢,熱木瓜酒調下。同是筋病,皆治之。《外臺》治轉筋,取故綿以釅醋浸,甑中蒸及熱,用綿裹病人腳,令更易勿停,瘥止。丹溪云:轉筋遍身入肚不忍者,作極鹹鹽湯於槽中暖浸之。《靈樞》四時氣篇,轉筋於陽治其陽,轉筋於陰治其陰,皆焠刺之。婁全善云:此則經所謂以痛為輸之法,蓋用火燒燔針劫刺,轉筋之時,當察轉筋之痛在何處,在陽刺陽,在陰刺陰,隨其所痛之處刺之,故曰以痛為輸也。若以一針未知,則再刺之,以知覺應效為度,故曰以知為數也。

竇太師云:轉筋而疼,灸承山而可治。霍亂轉筋,已見霍亂門。此謂不霍亂而筋自轉。

白話文:

每次服用一到兩錢,用溫熱的木瓜酒調服。各種筋病都可以用這個方法治療。《外臺秘要》記載治療轉筋的方法是,用舊棉布浸泡在濃醋中,放到蒸籠裡蒸熱,然後用棉布包裹病人的腳,不斷更換,直到病症消失。丹溪翁說:全身轉筋,痛到肚子裡無法忍受的,可以用很鹹的鹽水放在桶中溫熱浸泡。 《靈樞經》四時氣篇提到,陽性轉筋就治療陽經,陰性轉筋就治療陰經,都是用灸法和刺法來治療。婁全善說:這符合經書中「以痛為輸」的原則,也就是用火燒紅的針灸,在轉筋疼痛的地方,陽性疼痛就刺陽經,陰性疼痛就刺陰經。因為是根據疼痛部位來刺針,所以叫做「以痛為輸」。如果一次刺針效果不明顯,可以再刺一次,直到有感覺並且有效為止,所以叫做「以知為數」。

竇太師說:轉筋疼痛可以用灸承山穴來治療。霍亂引起的轉筋,已經在霍亂篇中說明。這裡指的是非霍亂引起的筋自轉。

2.

腎主骨,在體為骨,在臟為腎。又云: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又云: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濡骨髓也。骨病忌食甘苦,久立。經云: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又云: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又云:久立傷骨是也。骨病不屈。經云:手屈而不伸者,病在筋;伸而不屈者,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是也。骨度,詳《靈樞》骨度篇。骨空,詳《素問》骨空篇。

白話文:

腎臟主宰骨骼,在身體的外在表現是骨骼,在內臟則是指腎臟。另外也說:腎臟與骨骼是相合的,腎氣的旺盛與否,會影響到頭髮的生長。又說:少陰經是冬季的脈象,它潛藏在體內滋潤骨髓。骨骼疾病忌食甘味和苦味,也不宜久站。經書中記載:吃太多甜食會導致骨頭疼痛甚至脫落。又說:苦味入骨,骨頭有疾病的人不宜多吃苦味。又說:久站會損傷骨骼。骨骼疾病表現為肢體不能屈伸。經書中記載:手能屈卻不能伸的,是筋有病;能伸卻不能屈的,是骨頭有病。這是因為治療時要針對病變部位,在骨頭處就守住骨頭,在筋處就守住筋。關於骨骼的尺寸,請詳閱《靈樞》的《骨度篇》;關於骨骼空虛,請詳閱《素問》的《骨空篇》。

3.

脾主肉。經云:脾主肉,在體為肉,在臟為脾。又云: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是也。脾病在溪。經云:北方黑色,入通於腎,故病在溪。溪者,肉之小會也。《素問》氣穴論,帝曰:願聞溪谷之會也,歧伯曰: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肉分之間,溪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邪溢氣壅,脈熱肉敗,榮衛不行,必將為膿,內消骨髓外破大膕,留於節湊,必將為敗。

積寒留舍,榮衛不居,卷肉縮筋,肋肘不得伸,內為骨痹,外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於溪谷也。溪谷三百六十五穴會,亦應一歲,其小痹淫溢,循脈往來,微針所及,與法相同。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濕傷肉,甘傷肉。經云: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肉,酸勝甘。

白話文:

脾臟主宰著人體的肌肉。古籍記載,脾臟在身體中表現為肌肉,在內臟中就是脾臟本身。如果邪氣侵犯脾胃,就會導致肌肉疼痛。脾臟病變會導致「溪」部位出現問題。「溪」指的是肌肉的細小匯聚處。古籍中提到,北方屬黑色,與腎臟相通,因此病變會出現在「溪」處。「溪」是肌肉的小匯聚處,就像河流的支流匯聚成大河一樣。《素問》中提到,肉的大匯聚處稱為「谷」,肉的小匯聚處稱為「溪」,肌肉之間的交匯處,就是「溪谷」的匯聚之處,它們負責運送營氣和衛氣,並與外界大氣相通。如果邪氣溢出,氣血阻塞,脈絡發熱,肌肉就會腐敗,營氣和衛氣無法流通,就會形成膿液。膿液向內侵蝕骨髓,向外破壞肌肉,停留在關節處,就會導致肌肉潰敗。

如果寒邪積聚在體內,營氣和衛氣無法停留,就會導致肌肉收縮,筋脈緊縮,肋骨和肘部無法伸展。內部出現骨骼痺痛,外部出現麻木不仁,稱為「不足」,這是寒邪積聚在「溪谷」導致的。「溪谷」是全身三百六十五個穴位的匯聚之處,也对应着一年四季。如果寒邪在「溪谷」處侵犯,就會導致肌肉痺痛,這種疼痛會沿着經脈流動,可以用微針治療,方法與其他針灸方法相同。如果身心愉快,疾病就會從肌肉中產生,可以用針灸和藥石治療。濕氣會損傷肌肉,甜味也會損傷肌肉。古籍記載,濕氣損傷肌肉,風邪勝過濕邪;甜味損傷肌肉,酸味勝過甜味。

又云: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又云:多食酸則肉胝䐢而唇揭是也。坐樂傷肉。經云:久坐傷肉。又云: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是也。

白話文:

古人言:甘味能滋養肌肉,若肌肉有病,應減少食用甘甜食物。又說:過量攝取酸性食物會使肌肉變硬、乾燥,並導致嘴脣裂開。長期坐著對肌肉有害。經典指出:久坐會損傷肌肉。還提到:身體和心理的愉悅會在肌肉上產生疾病,治療這種病症需要用針灸方法。

4. 皮膚

《素問》皮部篇,黃帝問曰:余聞皮有分部,脈有經紀,筋有結絡,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異,別其分部,左右上下,陰陽所在,病之始終,願聞其道。岐伯對曰: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陽明之陽,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陽明之絡也。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

絡盛則入客於經,陽主外,陰主內。少陽之陽,名曰樞持,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陽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故在陽者主內,在陰者主出,以滲於內,諸經皆然。太陽之陽,名曰關樞,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陽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少陰之陰,名曰樞儒(一作檽),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陰之絡也。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我聽說皮膚有分區,脈絡有循行路線,筋腱有連接方式,骨骼有尺寸規律,因此它們生病的表現也會有所不同。我想了解這些部位的區分,以及左右上下、陰陽所在,以及疾病的始末,請您為我解惑。

岐伯回答:想要了解皮膚,就要以經脈為依據,所有的經脈都一樣。陽明經的陽氣,叫做「害蜚」,上下部位都遵循相同的規律,在皮膚表面看到浮絡的,都是陽明經的絡脈。如果皮膚顏色偏青,就代表疼痛,偏黑就代表痺痛,黃赤色就代表發熱,偏白就代表寒冷,五種顏色都出現,就表示寒熱交雜。

絡脈氣血充盈,就會侵入經脈,陽氣主外,陰氣主內。少陽經的陽氣,叫做「樞持」,上下部位都遵循相同的規律,在皮膚表面看到浮絡的,都是少陽經的絡脈。絡脈氣血充盈,就會侵入經脈,因此位於陽經的,就主宰內部的病症,位於陰經的,就主宰外出的病症,透過滲透的方式影響內部,所有經脈都是如此。太陽經的陽氣,叫做「關樞」,上下部位都遵循相同的規律,在皮膚表面看到浮絡的,都是太陽經的絡脈。絡脈氣血充盈,就會侵入經脈。少陰經的陰氣,叫做「樞儒」,上下部位都遵循相同的規律,在皮膚表面看到浮絡的,都是少陰經的絡脈。

絡盛則入客於經,其入經也,從陽部注於經;其出者,從陰內注於骨。心主之陰,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心主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太陰之陰,名曰關蟄,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陰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留而不去,傳入於經,留而不去,傳入於腑,廩於腸胃。邪之始入於皮也,溯然起毫毛,開腠理;其入於絡也,則絡脈盛色變;其入客於經也,則感虛乃陷下。其留於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弛骨消,肉爍䐃破,毛直而敗。

白話文:

當經絡充盈時,就會侵入經脈,從陽面進入經脈,從陰面進入骨骼。心臟主管陰氣,稱為害肩,上下都遵循同樣的規律,凡是在這個部位出現浮絡的,都是心臟主管的經絡。經絡充盈就會侵入經脈。太陰之陰稱為關蟄,上下都遵循同樣的規律,凡是在這個部位出現浮絡的,都是太陰的經絡。經絡充盈就會侵入經脈。所有的十二經絡脈都屬於皮部的範圍。

所以百病的開始,一定先從皮膚和毛髮開始,邪氣侵入就會使毛孔開張,開張後就會侵入經絡,停留在經絡裡不走,就會傳入經脈,停留在經脈裡不走,就會傳入臟腑,積聚在腸胃。邪氣剛開始侵入皮膚的時候,會讓人感到皮膚髮麻,毛孔開張;邪氣侵入經絡,就會讓經絡充盈,顏色改變;邪氣侵入經脈,就會感到虛弱,身體下陷。邪氣停留在筋骨之間,寒氣多就會導致筋攣骨痛,熱氣多就會導致筋弛骨消,肌肉消瘦腐爛,毛髮直立枯敗。

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岐伯曰:皮者,脈之部也,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入舍於腑臟也。故皮者有分部,不與而生大病也。帝曰:善。皮膚屬肺。經云: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又云:肺主皮毛,在臟為肺,在體為皮毛是也。

毛折爪枯,為手太陰絕。經云:手太陰者,行氣溫於皮毛者也。氣不榮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皮絕者,津液既去則爪枯毛折,毛折者,毛先死矣。

白話文:

皇帝問道:先生說皮膚有十二個部位,這些部位生病了都是什麼情況?岐伯回答道:皮膚是經脈的一部分,邪氣侵犯皮膚,就會使毛孔張開,毛孔張開,邪氣就會進入絡脈,絡脈充盈就會流入經脈,經脈充盈就會進入臟腑。因此皮膚有分佈的部位,不能不重視,否則會生大病。

皇帝說:好。皮膚屬於肺。經書上說:肺與皮膚相連,其華在毛。又說:肺主皮毛,在臟器是肺,在身體是皮毛,就是這個意思。

毛髮脫落指甲枯萎,是手太陰經氣虛絕。經書上說:手太陰經氣溫養皮膚毛髮。經氣不滋養,皮膚毛髮就會枯燥,皮膚毛髮枯燥就會津液流失。皮膚枯竭,津液流失,就會指甲枯萎毛髮脫落,毛髮脫落,是毛髮先死亡了。

5. 皮膚痛

屬心實。經云:夏脈者心也,夏脈太過,則病身熱膚痛,為浸淫。運氣皮膚痛,皆屬火邪傷肺。經云:少陰在泉,熱淫所勝,病寒熱皮膚痛。又云:少陽司天,火淫所勝,熱上皮膚痛。又云:少陰之復,咳,皮膚痛。治以諸寒是也。針灸皮膚痛取肺。經云: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節五椎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是也。

(升麻湯)。

白話文:

這種病症屬於心火熾盛。醫書記載,夏季脈象代表心氣,如果夏季脈象過旺,就會出現身體發熱、皮膚疼痛,這是由於濕熱侵襲所致。此外,由於運氣導致的皮膚疼痛,也都是由於火邪傷及肺部所致。醫書記載,少陰經脈位於足少陰腎經,如果熱邪過盛,就會出現寒熱交替、皮膚疼痛的症狀。另外,少陽經脈主司天部,如果火邪過盛,就會出現熱邪上攻、皮膚疼痛的症狀。還有一種情況是少陰經脈復甦,導致咳嗽、皮膚疼痛,這也需要用寒涼之法治療。

針灸治療皮膚疼痛應該取肺經穴位。醫書記載,邪氣入侵肺部就會導致皮膚疼痛、寒熱、呼吸急促、出汗、咳嗽、肩背疼痛等症狀,因此可以取穴於胸前膺中穴、背部第三節第五椎旁,快速按壓,感覺輕鬆舒暢後就可以針刺。也可以取穴於缺盆穴,用提插針法治療。

(升麻湯)可以治療這種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