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雜病》~ 第八冊 (17)

回本書目錄

第八冊 (17)

1. 諸物梗喉

《三因方》煮薤白令半熟,以線縛定,手執線頭,少嚼薤白咽之,度薤白至哽處便牽引,哽即出矣。秘方,用傾銀爐上倒掛灰塵,砂糖和丸,咽之自下。骨梗,槿樹葉油、馬屁勃、砂糖三味,熬膏為丸,噙化。薴麻根杵爛,丸如彈子大,將所哽物煎湯化下。以犬吊一足,取其涎,徐徐咽之。

剪刀草,如野茨菰生於籬塹間,其根白,研之則如膠,用順水吞下,即吐出骨,不過兩三口效。研萱草根,順水下亦佳。朴硝研,對入雞蘇,丸如彈子大,含化,不過三四丸。南硼砂,井花水洗滌,含化,最軟骨。貫眾濃煎一盞半,分三服連進,片時一咯骨自出。魚骨哽,以皂角少許吹入鼻中,得嚏哽出。

白話文:

如果喉嚨卡了東西,可以將薤白煮至半熟,用線綁住,用手拉著線頭,稍微咀嚼薤白並吞下,等到薤白卡住喉嚨時便用力拉扯,卡住的東西就會出來。另一個秘方是用傾倒銀爐上的灰塵,加入砂糖混合製成丸藥吞服,卡住的東西就會往下掉。如果是骨頭卡住,可以將槿樹葉油、馬勃、砂糖三味藥熬成膏狀製成丸藥,含在口中慢慢融化。也可以將麻根搗碎,搓成彈子大小的丸藥,用煎過的卡住物湯藥送服。另外,可以抓住狗的一隻腳,取其唾液慢慢吞服。剪刀草的根研磨成膠狀,順著水吞服,就能吐出卡住的骨頭,通常兩三口就能見效。萱草根研磨後,順著水吞服效果也不錯。朴硝研磨後,加入雞蘇製成彈子大小的丸藥,含在口中慢慢融化,通常三四顆就能見效。南硼砂用井水洗淨後,含在口中慢慢融化,是最能軟化骨頭的藥物。貫眾濃煎一盞半,分三次連續服用,很快就會咳出卡住的骨頭。如果是魚骨卡住,可以用少許皂角吹入鼻中,打噴嚏就能將卡住的東西咳出來。

細茶、五倍子等分為末,吹入咽喉,立愈。食橄欖即下,或用其核為末,順流水下。魚骨在肚中刺痛,煎茱萸汁一盞飲之,骨軟而出。雞骨鯁,用水簾草搗汁飲之,骨自消。野薴根,洗淨、搗爛如泥,每用龍眼大,如被雞骨所傷,雞羹化下;魚骨所傷,魚湯化下。稻芒糠谷哽喉,將鵝吊一足取涎,徐徐嚥下即消。

或取薦頭草嚼亦妙。吞釘鐵金銀銅錢等物,但多食肥肉,自隨大便而下。吞錢及鐵物在喉不得下,南燭根燒細末。湯調一錢下之。吞鐵或針,用餳糖半斤,濃煎艾汁調和服。或用磁石磨如棗核大,鑽眼以線穿,令吞喉間,針自引出。磁石須陰陽家用驗者。

白話文:

細茶和五倍子等量磨成粉末,吹入喉嚨,馬上就能治癒。吃了橄欖就會把卡住的東西吐出來,也可以用橄欖核磨成粉末,順著水流吞下去。魚骨卡在肚子裡刺痛,煎一碗茱萸汁喝下去,骨頭就會軟化出來。雞骨頭卡住,用水簾草搗汁喝下去,骨頭就會自己消失。野薴根洗乾淨搗爛成泥,每次用龍眼大小,如果是被雞骨頭卡住,就用雞湯化下;如果是被魚骨頭卡住,就用魚湯化下。稻芒、糠、谷卡在喉嚨,把鵝吊起一隻腳取它的口水,慢慢吞下去就能消掉。

也可以用薦頭草嚼著吃,效果也很好。吞了釘子、鐵、金、銀、銅錢等東西,只要多吃肥肉,就會隨著大便排出來。吞了錢或鐵器卡在喉嚨裡下不去,就把南燭根燒成細末,用湯調和一錢服用。吞了鐵或針,可以用半斤餳糖,用濃煎的艾汁調和服用。或者用磁石磨成棗核大小,鑽個洞用線穿起來,讓病人吞到喉嚨裡,針就會自己被引出來。磁石一定要用陰陽家用驗證過的。

張子和治一小兒,誤吞錢在喉中不下,以淨白表紙卷實如箸,以刀縱橫亂割其端,作鬅鬙之狀,又別取一箸縛針鉤於其端,令不可脫,先下咽中輕提輕抑探之,覺鉤入於錢竅,然後以紙卷納之咽中,與鉤尖相抵,覺鉤尖入紙卷之端,不礙肌肉,提之而出。吞錢,燒炭末,白湯調服數匙,即出;或服蜜升許。

或食荸薺、茨菰,其錢自化;或用艾一把,水五升,煎至一升,頓服即下;或用百部根四兩,酒一升,漬一宿,溫服一升,日再。吞釵,取薤白曝令萎黃,煮使熟,勿切,食一大棗即出。吞錢釵及鐶,飴糖一斤漸漸食之。吞發繞喉不出,取自亂髮作灰,白湯調服一錢。陳無擇云:凡治哽之法,皆以類推,如顱鷀治魚哽,磁石治針哽,發灰治發哽,貍虎治骨哽,亦各從其類也。

白話文:

古代醫生張子和曾治療一個小孩誤吞銅錢卡在喉嚨裡,他用乾淨的白紙捲成筷子狀,用刀在紙端割出很多毛邊,又用另一根筷子綁上針,針頭朝外,固定在筷子上,先讓小孩吞下筷子,輕輕提拉探查,感覺針鉤到銅錢的孔洞後,再把紙捲也塞進喉嚨,讓針尖碰到紙捲,確定針尖不會刺傷喉嚨後,用力提起,就把銅錢拉出來了。如果吞的是銅錢,可以喝白湯調和炭末,或吃蜂蜜,就能排出;也可以吃荸薺或茨菰,銅錢會自然溶化;或者用艾草煮水喝,也能幫助排出。如果吞的是釵子,可以把大蒜曬乾煮熟,不切開直接吃,再吃一個大棗,就能把釵子吐出來。如果吞的是銅錢、釵子或戒指,可以慢慢吃飴糖,也能排出。如果吞的是頭髮卡在喉嚨,可以用頭髮燒成灰,用白湯調和服用,就能排出。陳無擇說,治療哽咽的方法都差不多,例如用顱鷀治魚骨哽,用磁石治針哽,用頭髮灰治頭髮哽,用貍虎治骨哽,都是根據類似的原理來治療。

2. 四肢

陽主四肢。經云:四肢者,諸陽之本也。又云:陽受氣於四肢是也。陽實則肢腫。經云:結陽腫四肢是也。陽虛則肢滿。經云:冬氣滿在四肢是也。脾主四肢。經云: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者是也。脾實則四肢不舉。經云:脾脈太過為病,在外則令人四肢不舉者是也。

脾虛則四肢不用。經云:脾臟肉,形不足則四肢不用。又云:四肢懈惰,此脾精之不行是也。治見痿及中風。五臟有邪,留在支節。經云:肺心有邪,其氣留於兩肘;肝有邪,其氣留於兩股;脾有邪,其氣留於兩髀;腎有邪,其氣留於兩膝是也。治見痛痹。運氣四肢不舉,皆屬濕。

經云:土太過曰敦阜,敦阜之紀,其病腹滿,四肢不舉是也。

白話文:

陽氣主宰四肢。古書記載:四肢是所有陽氣的根源。又說:陽氣從四肢吸收氣息。陽氣充實就會導致肢體腫脹。古書記載:陽氣凝聚腫脹四肢。陽氣虛弱則會導致肢體沉重。古書記載:冬季的氣息充滿四肢。

脾臟主宰四肢。古書記載:四肢都從胃部吸收氣息,但無法直接到達經脈,必須依靠脾臟才能吸收。脾臟充實則四肢無法舉動。古書記載:脾臟經脈過度充盈就會導致疾病,在身體外部就會導致四肢無法舉動。

脾臟虛弱則四肢無力。古書記載:脾臟的肉體虛弱,形體不足就會導致四肢無力。又說:四肢無力懈怠,這是脾臟精氣運行不暢。治療表現為痿症和中風。五臟有邪氣,會停留在肢節。古書記載:肺臟和心臟有邪氣,其氣息會停留在兩肘;肝臟有邪氣,其氣息會停留在兩股;脾臟有邪氣,其氣息會停留在兩髀;腎臟有邪氣,其氣息會停留在兩膝。治療表現為疼痛麻木。

四肢運氣不暢無法舉動,都是屬於濕氣過盛。古書記載:土氣過盛稱為敦阜,敦阜的表現,其病症是腹部脹滿,四肢無法舉動。

3.

(轉筋)

《靈樞》經筋篇云: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指,上結於踝,邪上結於膝,其下循足外側結於踵,上循跟,結於膕。其別者,結於踹外,上膕中內廉,與膕中並上結於臀,上挾脊上項。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其直者,結於枕骨,上頭下顏結於鼻。其支者,為目上綱,下結於頄(音求)。

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於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於頄。其病小指支跟腫痛,膕攣,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名曰仲春痹。足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上結外踝,上循脛外廉,結於膝外廉。

白話文:

腳太陽經的筋脈,從小腳趾開始,向上連接到腳踝,再向上連接到膝蓋,接著沿著腳外側往下連接到腳跟,向上沿著跟腱連接到膝窩。其中一部分筋脈,連接到膝蓋外側,再向上連接到膝窩內側,與膝窩中部的筋脈一起向上連接到臀部,再向上沿著脊柱,連接到脖子後方。另一部分筋脈,則分開連接到舌根。直行的筋脈,連接到枕骨,向上連接到頭頂和臉頰,再連接到鼻子。分支的筋脈,則連接到眼睛上方的眼眶,向下連接到下巴。

另一部分分支的筋脈,從腋窩後外側連接到肩關節。還有一部分分支的筋脈,進入腋窩,向上穿過鎖骨窩,連接到肩胛骨。另一部分分支的筋脈,從鎖骨窩出來,向上連接到下巴。

如果腳趾、腳跟、膝窩、脊椎、脖子、肩膀、腋窩或鎖骨窩有腫痛、僵硬、疼痛或活動受限的症狀,可能是腳太陽經筋受損導致的,稱為仲春痹。

腳少陽經的筋脈,從小腳趾旁的第二個腳趾開始,向上連接到外踝,沿著小腿外側向上連接到膝蓋外側。

其支者,別起外輔骨,上走髀,前者結於伏兔之上,後者結於尻。其直者,上乘䏚季脅,上走腋前廉,繫於膺乳,結於缺盆。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後,上額角,交巔上,下走頷,上結於頄。支者結於目眥為外維。其病小指次指支轉筋,引膝外轉筋,膝不可屈伸,膕筋急,前引髀,後引尻,即上乘䏚季脅痛,上引缺盆、膺、乳、頸維筋急。

從左之右,右目不開,上過右角,並蹺脈而行,左絡於右,故傷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維筋相交。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名曰孟春痹也。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指,結於跗上,邪外上加於輔骨,上結於膝外廉,直上結於髀樞,上循脅屬脊。其直者,上循骭,結於膝。

白話文:

它的分支,從輔骨外側分開,向上延伸到髖骨,前面的分支在伏兔穴上方連接,後面的分支在臀部連接。它的直行部分,向上經過䏚季脅,向上走腋窩前緣,連接到胸乳,在鎖骨窩連接。直行部分從腋窩向上出來,穿過鎖骨窩,從太陽穴前出來,沿著耳後向上走,到達額角,在頭頂交匯,向下走下巴,向上連接到頄。分支部分在眼角連接,形成外維筋。

它生病的時候,小指和次指會出現支轉筋,導致膝外側轉筋,膝蓋無法屈伸,膕筋僵硬,向前牽拉髖骨,向後牽拉臀部,同時向上經過䏚季脅疼痛,向上牽拉鎖骨窩、胸部、乳房、頸部,維筋僵硬。

從左側到右側,右眼無法睜開,向上經過右額角,沿著蹺脈行走,左邊的經脈連接到右邊,因此傷到右額角,右腳就無法使用,叫做維筋相交。治療方法是用火針劫刺,以知覺為數,以疼痛為腧穴,稱為孟春痹。

足陽明經的筋,起源於中指的三分之一處,在跗骨上連接,邪氣外上加在輔骨上,向上連接到膝外側,直行向上連接到髀樞,向上沿著脅肋連接到脊柱。它的直行部分,向上沿著小腿,在膝蓋連接。

其支者,結於外輔骨,合少陽。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上頸,上挾口,合於頄,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太陽為目上綱,陽明為目下綱。其支者,從頰結於耳前。其病足中指支脛轉筋,腳跳堅,伏兔轉筋,髀前腫,㿉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

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塗之其緩者,以桑鉤鉤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頰,且飲美酒,啖美炙肉,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名曰季春痹也。足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端內側,上結於內踝。

白話文:

它的分支,连接到外侧辅助骨,与少阳经相合。直行部分,向上沿着伏兔穴,向上连接到髀骨,汇聚于阴器,向上腹部而布散,到达缺盆穴而连接,向上颈部,向上挟持口部,与頄穴相合,向下连接到鼻部,向上连接到太阳穴,太阳穴为眼部上纲,阳明穴为眼部下纲。它的分支,从颊部连接到耳前。患病表现为足中指支撐脛骨转筋,脚跳僵硬,伏兔穴转筋,髀骨前肿胀,疝气,腹部筋急,牵引缺盆及颊部,口角歪斜,急则眼睛闭合,热则筋脉舒展,眼睛无法睁开。颊部筋脉有寒,则会急剧牵引颊部移位口角;有热则筋脉弛缓松纵,无力收缩,所以会口角歪斜。

治疗方法是用马脂膏,将膏药敷在筋脉紧缩的地方,用白酒和桂皮调和,涂抹在筋脉松弛的地方,用桑钩钩住,再将生桑灰放在一个坑里,用高低不同的座位来保持平衡,用膏药熨烫紧缩的颊部,并喝美酒,吃美味烤肉,不喝酒的人,就自己努力治疗,只需要三抚摸即可。治疗方法是灸灼针灸,以知觉为针刺的次数,以疼痛为针刺的部位,名为季春痹症。足太阴经的筋脉,起源于大拇指内侧端,向上连接到内踝。

其直者,絡於膝內輔骨,上循陰股,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結於臍,循腹裡結於肋,散於胸中。其內者,著於脊。其病足大指支內踝痛,轉筋痛,膝內輔骨痛,陰股引髀而痛,陰器紐痛,上引臍兩脅痛,引膺中脊內痛。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秋痹也。

足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下,並足太陰之筋,邪走內踝之下,結於踵,與太陽之筋合,而上結於內輔之下,並太陽之筋,而上循陰股,結於陰器,循脊內夾膂,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其病足下轉筋,及所過而結者皆痛及轉筋,病在此者主癇瘛及痙,在外者不能俯,在內者不能仰。故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陰病者不能仰。

白話文:

經絡直行的部分,連接到膝蓋內側輔骨,向上沿著陰股內側,連結到髖骨,聚集在生殖器,向上腹部連接到臍部,沿著腹腔內側連接到肋骨,散佈到胸腔中。經絡內行的部分,則附著在脊柱上。

當這個經絡生病時,會出現腳大拇指內側與內踝疼痛,腿部抽筋疼痛,膝蓋內側輔骨疼痛,陰股內側連到髖骨疼痛,生殖器疼痛,向上牽引到臍部、兩側肋骨疼痛,甚至延伸到胸腔內側與脊柱內側疼痛。治療方法是使用灸法和針灸,以感覺到針灸的深度為準,以疼痛為界限,這被稱為孟秋痹。

足少陰經的筋,起源於小指下方,與足太陰經的筋並行,邪氣沿着內踝下方行走,在腳跟處交匯,與太陽經的筋匯合,向上連接到內輔骨下方,與太陽經的筋並行,向上沿著陰股內側,連接到生殖器,沿著脊柱內側,夾著膂筋,向上到達頸部,連接到枕骨,與足太陽經的筋匯合。

當這個經絡生病時,會出現腳底抽筋,以及經絡經過的部位都會出現疼痛和抽筋,如果病灶在此處,主要表現為癲癇、瘛瘲和痙攣,如果病灶在經絡外部,則無法彎腰,如果病灶在經絡內部,則無法抬頭。因此,陽氣病變的人,腰部會反折無法彎腰,陰氣病變的人,則無法抬頭。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在內者,熨引飲藥。此筋折紐,紐發數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痹也。足厥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上結於內踝之前,上循脛,上結內輔之下,上循陰股,結於陰器,絡諸筋。其病足大指支內踝之前痛,內輔痛,陰股痛轉筋,陰器不用,傷於內則不起,傷於寒則陰縮入,傷於熱則縱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陰氣。

其病轉筋者,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秋痹也。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腕,上循臂內廉,結於肘內銳骨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入結於腋下。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繞肩胛,循頸出走太陽之前,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結於頷,上屬目外眥。

白話文:

治療這種病症,要用灸法和針刺療法,以感覺麻木為準,以疼痛為度。如果是內部的問題,可以用熱敷、牽引以及服用藥物。如果筋骨折斷扭曲,而且病發頻繁,就無法治癒,稱為仲秋痹。足厥陰經的筋,起始於大拇指末端,向上連接到內踝前方,沿著脛骨向上,連接到內踝下方,繼續向上沿著大腿內側,連接到陰部,並連接其他筋脈。這種病症會造成大拇指、內踝、大腿內側疼痛,以及轉筋、陰部無力等症狀。如果病因在內,則無法起身;如果病因是寒氣,則陰部會收縮;如果病因是熱氣,則陰部會伸展而不收縮。治療方法是疏通水路,滋養陰氣。

轉筋這種病症,也要用灸法和針刺療法,以感覺麻木為準,以疼痛為度,稱為季秋痹。手太陽經的筋,起始於小指末端,連接到手腕,沿著手臂內側向上,連接到肘窩內側骨頭後方,彈擊時會在小指末端產生反應,然後進入腋窩。分支部分,從腋窩後方沿著手臂後側向上,繞過肩胛骨,沿著脖子向上,在耳朵後方的完骨處與太陽經相連。另一分支進入耳朵內部。直行部分,從耳朵上方出來,向下連接到下顎,向上連接到眼睛外側。

其病小指支肘內銳骨後廉痛,循臂陰入腋下,腋下痛,腋後廉痛,繞肩胛引頸而痛,應耳中鳴痛引頷,目瞑良久乃得視,頸筋急則為筋瘻頸腫。寒熱在頸者,治在燔針劫刺之,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其為腫者,復而銳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頷結於角。其痛當所過者支轉筋。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夏痹也。手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結於肘,上繞臑外廉,上肩走頸,合手太陽。其支者,當曲頰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乘頷結於角。其病當所過者即支轉筋,舌卷。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夏痹也。

白話文:

患者小指側肘关节内侧骨头后方疼痛,疼痛沿着手臂内侧延伸至腋下,腋窝疼痛,腋窝后方疼痛,绕过肩胛骨牵引至脖子,并伴随耳鸣疼痛,牵扯至下颌,眼睛闭合很久才能看见,颈部筋腱紧绷,就会导致筋瘘颈部肿胀。寒热在颈部者,用烧灼针法刺灸治疗,以感觉麻木为准,以疼痛为度。若有肿块,则用锐利的针刺破。小指经脉向上连接牙关,沿着耳前走行,到达眼角外侧,向上连接下颌角。疼痛部位会随着经脉走行而发生筋挛。

用烧灼针法刺灸治疗,以感觉麻木为准,以疼痛为度,称为仲夏痹。手少阳经的筋脉起始于小指和无名指的末端,连接手腕,向上沿着手臂连接肘关节,向上绕过上臂外侧,上至肩部,沿着脖子走行,与手太阳经相合。分支经脉连接面颊,进入舌根。另一支经脉向上连接牙关,沿着耳前走行,到达眼角外侧,向上连接下颌角。患者会因经脉所过之处而发生筋挛,舌头卷曲。用烧灼针法刺灸治疗,以感觉麻木为准,以疼痛为度,称为季夏痹。

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上結於肘外,上臑結於髃。其支者,繞肩胛挾脊,直者從肩髃上頸。其支者,上頰結於頄。直者,上出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夏痹也。

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後,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下,出缺盆,結肩前髃,上結缺盆,下結胸裡,散貫賁,合賁下,抵季脅。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甚成息賁,脅急吐血。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冬痹也。

白話文:

手陽明之筋

手陽明經的筋,起於大拇指和食指的末端,連接到手腕,向上沿著手臂走,在肘外側連接,向上至肩膀外側連接到肩髃穴。其中一條支線,繞過肩胛骨,沿著脊柱上行;另一條直線從肩髃穴向上沿著脖子走。其中一條支線,向上到臉頰,在頄穴連接;另一條直線,向上經過手太陽經前方,沿著左側嘴角走,連接到頭部,向下到右側下巴。

病症: 沿著經絡走行的部位會出現疼痛、抽筋,肩膀不能抬起,脖子不能左右轉動。

治療方法: 使用火針灸刺,以感覺到針感為準,以疼痛為度,稱為孟夏痹。

手太陰之筋

手太陰經的筋,起於大拇指的上面,沿著手指向上走,在魚際穴後方連接,經過寸口穴外側,向上沿著手臂走,在肘關節內側連接,向上沿著肩膀內側走,進入腋窩,從鎖骨上緣出來,在肩前方的髃穴連接,向上連接到鎖骨上緣,向下連接到胸腔內,散布到賁門,與賁門下相連,到達側腹部。

病症: 沿著經絡走行的部位會出現抽筋、疼痛,嚴重的會導致賁門痙攣,肋骨疼痛,吐血。

治療方法: 使用火針灸刺,以感覺到針感為準,以疼痛為度,稱為仲冬痹。

手心主之筋,起於中指,與太陰之筋並行,結於肘內廉,上臂陰,結腋下,下散前後挾脅。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結於臂。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前及胸痛息賁。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冬痹也。手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內側,結於銳骨,上結肘內廉,上入腋,交太陰,挾乳里,結於胸中,循臂,下繫於臍。其病內急,心承伏梁,下為肘網。

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筋痛。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其成伏梁唾血膿者,死不治。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焠刺者,刺寒急也。熱則筋縱不收,無用燔針。名曰季冬痹也。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劈,眥急不能卒視,治皆如上方也。

白話文:

手掌的經筋起於中指,與手太陰經筋並行,在肘內側相連,沿著上臂內側,經過腋窩,向下分散至前胸和兩側肋骨。其中一部分分支進入腋窩,散佈於胸腔,並在手臂上匯集。如果這條經筋病變,會導致經過的部位肌肉僵硬,以及胸痛和呼吸困難。治療方法是使用熱針灸,以針刺得感覺麻木為度,以針刺得疼痛為輸穴。這種病症稱為孟冬痹。

手少陰經筋起於小指內側,在腕骨處相連,向上經過肘內側,進入腋窩,與手太陰經筋交會,沿著乳房下方,在胸腔內匯集,沿著手臂向下連接到肚臍。如果這條經筋病變,會導致腹部疼痛、心臟不舒服、肋骨疼痛,以及肘部麻木。

治療方法同樣是使用熱針灸,以針刺得感覺麻木為度,以針刺得疼痛為輸穴。如果病情嚴重,導致肋骨疼痛、吐血、流膿,則難以治療。

經筋病變,寒則筋絡收縮僵硬,熱則筋絡鬆弛無力,陰虛則無力,陽亢則筋絡收縮,陰虛則不能伸展。熱針灸用於治療寒邪引起的筋絡收縮,熱邪引起的筋絡鬆弛則不用熱針灸。這種病症稱為季冬痹。

足陽明經和手太陽經筋病變,會導致口眼歪斜,眼瞼緊閉,看不清楚東西。治療方法與上述相同。

形樂志苦,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諸筋病皆屬於節。經云:諸筋者,皆屬於節。又云:手屈而不伸者,病在筋是也。肝主諸筋。經云:肝主筋。又云:在臟為肝,在體為筋。又云: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是也。筋病忌風,忌食酸辛,忌久行。經云: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又云: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又云: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又云:久行傷筋是也。

白話文:

身體感到痠痛疲憊,病症源於筋絡,治療方法應以溫敷和牽引為主。各種筋絡疾病都屬於關節範疇。經書記載:「所有筋絡,都與關節相關。」又說:「手彎曲無法伸直,是筋絡疾病。」肝臟主導筋絡。經書記載:「肝臟主導筋絡。」又說:「肝臟在內臟,筋絡在外體。」又說:「酸味生肝,肝生筋,筋生心。」筋絡疾病忌諱風寒,忌食酸性和辛辣食物,忌諱長時間行走。經書記載:「風寒傷筋,燥氣克風,酸味傷筋,辛辣克酸。」又說:「酸味會導致筋絡疼痛,筋絡疾病患者不宜多吃酸味食物。」又說:「多吃辛辣食物會導致筋絡緊繃,指甲乾枯。」又說:「長時間行走會傷筋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