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雜病》~ 第八冊 (17)

回本書目錄

第八冊 (17)

1. 諸物梗喉

《三因方》煮薤白令半熟,以線縛定,手執線頭,少嚼薤白咽之,度薤白至哽處便牽引,哽即出矣。秘方,用傾銀爐上倒掛灰塵,砂糖和丸,咽之自下。骨梗,槿樹葉油、馬屁勃、砂糖三味,熬膏為丸,噙化。薴麻根杵爛,丸如彈子大,將所哽物煎湯化下。以犬吊一足,取其涎,徐徐咽之。

剪刀草,如野茨菰生於籬塹間,其根白,研之則如膠,用順水吞下,即吐出骨,不過兩三口效。研萱草根,順水下亦佳。朴硝研,對入雞蘇,丸如彈子大,含化,不過三四丸。南硼砂,井花水洗滌,含化,最軟骨。貫眾濃煎一盞半,分三服連進,片時一咯骨自出。魚骨哽,以皂角少許吹入鼻中,得嚏哽出。

細茶、五倍子等分為末,吹入咽喉,立愈。食橄欖即下,或用其核為末,順流水下。魚骨在肚中刺痛,煎茱萸汁一盞飲之,骨軟而出。雞骨鯁,用水簾草搗汁飲之,骨自消。野薴根,洗淨、搗爛如泥,每用龍眼大,如被雞骨所傷,雞羹化下;魚骨所傷,魚湯化下。稻芒糠谷哽喉,將鵝吊一足取涎,徐徐嚥下即消。

或取薦頭草嚼亦妙。吞釘鐵金銀銅錢等物,但多食肥肉,自隨大便而下。吞錢及鐵物在喉不得下,南燭根燒細末。湯調一錢下之。吞鐵或針,用餳糖半斤,濃煎艾汁調和服。或用磁石磨如棗核大,鑽眼以線穿,令吞喉間,針自引出。磁石須陰陽家用驗者。

張子和治一小兒,誤吞錢在喉中不下,以淨白表紙卷實如箸,以刀縱橫亂割其端,作鬅鬙之狀,又別取一箸縛針鉤於其端,令不可脫,先下咽中輕提輕抑探之,覺鉤入於錢竅,然後以紙卷納之咽中,與鉤尖相抵,覺鉤尖入紙卷之端,不礙肌肉,提之而出。吞錢,燒炭末,白湯調服數匙,即出;或服蜜升許。

或食荸薺、茨菰,其錢自化;或用艾一把,水五升,煎至一升,頓服即下;或用百部根四兩,酒一升,漬一宿,溫服一升,日再。吞釵,取薤白曝令萎黃,煮使熟,勿切,食一大棗即出。吞錢釵及鐶,飴糖一斤漸漸食之。吞發繞喉不出,取自亂髮作灰,白湯調服一錢。陳無擇云:凡治哽之法,皆以類推,如顱鷀治魚哽,磁石治針哽,發灰治發哽,貍虎治骨哽,亦各從其類也。

白話文:

各種異物梗喉的處理方法

《三因方》記載,將薤白煮到半熟,用線綁好,手拿著線頭,稍微嚼一下薤白再吞下去,當薤白到達哽住的地方時,就拉線,哽住的東西就會被帶出來。

還有一個秘方,用倒掛在銀爐上的灰塵,和砂糖混合搓成丸子吞下去,異物會自然地從下方排出。

如果是骨頭卡住,可以用槿樹葉油、馬屁勃(一種菌類)、砂糖這三種材料,熬成膏狀搓成丸子含在口中慢慢融化。

將薴麻根搗爛,做成彈珠大小的丸子,用卡住異物的湯藥送服下去。

也可以把狗的一隻腳吊起來,取它的口水,慢慢吞下去。

剪刀草,像野生的茨菰一樣生長在籬笆旁,它的根是白色的,搗爛後像膠水一樣,順著水吞下去,就能吐出卡住的骨頭,通常兩三口就有效。也可以搗爛萱草的根,順著水吞服,效果也不錯。

把朴硝磨成粉,加入雞蘇,做成彈珠大小的丸子含在口中融化,通常三四顆就有效。南硼砂用井水洗淨後含在口中融化,對軟化骨頭最有效。

貫眾濃煎成一碗半,分三次連續服用,很快就會把骨頭咳出來。

如果是魚骨卡住,可以把少許皂角吹進鼻孔,打噴嚏就會把魚骨噴出來。

將細茶和五倍子磨成粉末,吹入咽喉,立刻見效。吃橄欖就能把異物帶下去,或者把橄欖核磨成粉,順著水吞服。

如果魚骨卡在肚子裡引起刺痛,煎煮茱萸汁一碗喝下,骨頭就會軟化排出。

如果是雞骨卡住,用水簾草搗汁喝下去,骨頭會自行消解。

野薴根洗淨搗成泥狀,每次用龍眼大小的量,如果是被雞骨卡住,用雞肉羹送服;如果是被魚骨卡住,用魚湯送服。

如果稻芒、糠谷哽住喉嚨,把鵝的一隻腳吊起來取口水,慢慢吞下就能消解。

或者嚼食薦頭草也有奇效。

如果吞下釘子、鐵、金、銀、銅錢等物,只要多吃肥肉,就會隨著大便排出。

如果吞下錢或鐵物卡在喉嚨下不去,可以用南燭根燒成細末,用開水調服一錢。

如果吞下鐵或針,用半斤麥芽糖,濃煎艾草汁調和後服用。也可以用磁石磨成棗核大小,鑽孔用線穿過,吞到喉嚨,針就會被磁力吸出來。磁石必須是陰陽家使用過、驗證有效的。

張子和曾經治療一個小孩,誤吞銅錢卡在喉嚨下不去,他用乾淨的白紙捲成筷子粗細,用刀在末端縱橫亂割,使其呈蓬鬆狀,另外取一根筷子,將針鉤牢固地綁在末端,確保不會脫落。先將針鉤輕輕探入咽喉,感覺鉤子鉤住了錢孔,然後將紙卷送入咽喉,與鉤尖相抵,感覺鉤尖進入紙卷末端,不傷及肌肉,然後將鉤子和紙卷一同取出,帶出銅錢。

如果吞下銅錢,可以將木炭燒成末,用白開水調服幾匙,就能排出;或者服用一升蜂蜜。

也可以吃荸薺、茨菰,銅錢會自行消化;或者用艾草一把,用水五升,煎至一升,一次服下;也可以用百部根四兩,用酒一升浸泡一晚,溫服一升,每天兩次。

如果吞下髮釵,可以將薤白曬到萎黃,煮熟,不要切開,吃一顆大棗就能排出。

如果吞下錢幣、髮釵或環狀物,可以慢慢吃一斤麥芽糖。

如果吞下頭髮纏繞在喉嚨出不來,可以將自己的頭髮燒成灰,用開水調服一錢。

陳無擇說:所有治療哽噎的方法,都可以根據相似的原理推廣,例如用顱鷀治療魚骨哽噎,用磁石治療針哽噎,用頭髮灰治療頭髮哽噎,用貍虎(即獾)治療骨頭哽噎,都是根據相似的原理進行的。

2. 四肢

陽主四肢。經云:四肢者,諸陽之本也。又云:陽受氣於四肢是也。陽實則肢腫。經云:結陽腫四肢是也。陽虛則肢滿。經云:冬氣滿在四肢是也。脾主四肢。經云: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者是也。脾實則四肢不舉。經云:脾脈太過為病,在外則令人四肢不舉者是也。

脾虛則四肢不用。經云:脾臟肉,形不足則四肢不用。又云:四肢懈惰,此脾精之不行是也。治見痿及中風。五臟有邪,留在支節。經云:肺心有邪,其氣留於兩肘;肝有邪,其氣留於兩股;脾有邪,其氣留於兩髀;腎有邪,其氣留於兩膝是也。治見痛痹。運氣四肢不舉,皆屬濕。

經云:土太過曰敦阜,敦阜之紀,其病腹滿,四肢不舉是也。

白話文:

陽氣主導四肢的活動。有醫書說:「四肢是所有陽氣的根本。」又說:「陽氣從四肢接受能量。」這是指陽氣在四肢的重要性。如果陽氣過於旺盛,四肢就會腫脹。醫書說:「陽氣鬱結會導致四肢腫脹。」如果陽氣虛弱,四肢就會感到脹滿。醫書說:「冬天的寒氣會使四肢脹滿。」

脾臟主導四肢的營養和功能。醫書說:「四肢的氣血都來自於胃,但這些氣血必須透過脾臟的轉化,才能到達四肢並發揮作用。」如果脾氣過於強盛,四肢就會感覺無力,無法抬舉。醫書說:「脾脈過於旺盛會導致疾病,表現在外就是四肢無力。」

如果脾氣虛弱,四肢就會無法正常使用。醫書說:「脾臟的肌肉如果不足,四肢就會無力。又說,四肢疲軟無力,是因為脾臟的精華無法正常運行。」這種情況可以治療痿症和中風。五臟如果出現問題,病邪會停留在四肢關節。醫書說:「肺和心有邪氣,會停留在兩肘;肝有邪氣,會停留在兩大腿;脾有邪氣,會停留在兩胯;腎有邪氣,會停留在兩膝。」這種情況可以治療疼痛和麻木。四肢無力且活動不靈活,通常是濕氣引起的。

醫書說:「土氣過盛叫做敦阜,敦阜失常會導致腹脹,四肢無力。」

3.

(轉筋)

《靈樞》經筋篇云: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指,上結於踝,邪上結於膝,其下循足外側結於踵,上循跟,結於膕。其別者,結於踹外,上膕中內廉,與膕中並上結於臀,上挾脊上項。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其直者,結於枕骨,上頭下顏結於鼻。其支者,為目上綱,下結於頄(音求)。

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於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於頄。其病小指支跟腫痛,膕攣,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名曰仲春痹。足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上結外踝,上循脛外廉,結於膝外廉。

其支者,別起外輔骨,上走髀,前者結於伏兔之上,後者結於尻。其直者,上乘䏚季脅,上走腋前廉,繫於膺乳,結於缺盆。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後,上額角,交巔上,下走頷,上結於頄。支者結於目眥為外維。其病小指次指支轉筋,引膝外轉筋,膝不可屈伸,膕筋急,前引髀,後引尻,即上乘䏚季脅痛,上引缺盆、膺、乳、頸維筋急。

從左之右,右目不開,上過右角,並蹺脈而行,左絡於右,故傷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維筋相交。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名曰孟春痹也。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指,結於跗上,邪外上加於輔骨,上結於膝外廉,直上結於髀樞,上循脅屬脊。其直者,上循骭,結於膝。

其支者,結於外輔骨,合少陽。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上頸,上挾口,合於頄,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太陽為目上綱,陽明為目下綱。其支者,從頰結於耳前。其病足中指支脛轉筋,腳跳堅,伏兔轉筋,髀前腫,㿉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

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塗之其緩者,以桑鉤鉤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頰,且飲美酒,啖美炙肉,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名曰季春痹也。足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端內側,上結於內踝。

其直者,絡於膝內輔骨,上循陰股,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結於臍,循腹裡結於肋,散於胸中。其內者,著於脊。其病足大指支內踝痛,轉筋痛,膝內輔骨痛,陰股引髀而痛,陰器紐痛,上引臍兩脅痛,引膺中脊內痛。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秋痹也。

足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下,並足太陰之筋,邪走內踝之下,結於踵,與太陽之筋合,而上結於內輔之下,並太陽之筋,而上循陰股,結於陰器,循脊內夾膂,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其病足下轉筋,及所過而結者皆痛及轉筋,病在此者主癇瘛及痙,在外者不能俯,在內者不能仰。故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陰病者不能仰。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在內者,熨引飲藥。此筋折紐,紐發數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痹也。足厥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上結於內踝之前,上循脛,上結內輔之下,上循陰股,結於陰器,絡諸筋。其病足大指支內踝之前痛,內輔痛,陰股痛轉筋,陰器不用,傷於內則不起,傷於寒則陰縮入,傷於熱則縱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陰氣。

其病轉筋者,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秋痹也。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腕,上循臂內廉,結於肘內銳骨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入結於腋下。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繞肩胛,循頸出走太陽之前,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結於頷,上屬目外眥。

其病小指支肘內銳骨後廉痛,循臂陰入腋下,腋下痛,腋後廉痛,繞肩胛引頸而痛,應耳中鳴痛引頷,目瞑良久乃得視,頸筋急則為筋瘻頸腫。寒熱在頸者,治在燔針劫刺之,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其為腫者,復而銳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頷結於角。其痛當所過者支轉筋。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夏痹也。手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結於肘,上繞臑外廉,上肩走頸,合手太陽。其支者,當曲頰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乘頷結於角。其病當所過者即支轉筋,舌卷。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夏痹也。

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上結於肘外,上臑結於髃。其支者,繞肩胛挾脊,直者從肩髃上頸。其支者,上頰結於頄。直者,上出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夏痹也。

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後,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下,出缺盆,結肩前髃,上結缺盆,下結胸裡,散貫賁,合賁下,抵季脅。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甚成息賁,脅急吐血。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冬痹也。

手心主之筋,起於中指,與太陰之筋並行,結於肘內廉,上臂陰,結腋下,下散前後挾脅。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結於臂。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前及胸痛息賁。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冬痹也。手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內側,結於銳骨,上結肘內廉,上入腋,交太陰,挾乳里,結於胸中,循臂,下繫於臍。其病內急,心承伏梁,下為肘網。

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筋痛。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其成伏梁唾血膿者,死不治。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焠刺者,刺寒急也。熱則筋縱不收,無用燔針。名曰季冬痹也。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劈,眥急不能卒視,治皆如上方也。

形樂志苦,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諸筋病皆屬於節。經云:諸筋者,皆屬於節。又云:手屈而不伸者,病在筋是也。肝主諸筋。經云:肝主筋。又云:在臟為肝,在體為筋。又云: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是也。筋病忌風,忌食酸辛,忌久行。經云: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又云: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又云: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又云:久行傷筋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