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雜病》~ 第三冊 (11)

回本書目錄

第三冊 (11)

1. 吐利

成無己云:若止嘔吐而利,經謂之吐利是也。上吐下利,躁擾煩亂,乃謂之霍亂。其與但稱吐利者有異也。蓋暴於旦夕者為霍亂,可數日久者為吐利。《綱目》以霍亂與傷寒吐利合為一門,今仍分為二,而以徐而日久者入此門。《脈經》云:心乘肝必吐利。《內經》云:厥陰所至,為嘔泄。

又云:木太過曰發生,發生之紀,上徵則氣逆,其病吐利,是風木之為吐利者也。又云:水太過曰流衍,流衍之紀,其動漂泄沃湧,是寒水之為吐利者也。(漂泄謂瀉利,沃湧為吐沫也。)《金匱》云:乾嘔而利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黃芩湯亦主之。海藏云:上吐下瀉不止,當渴而反不渴,脈微細而弱者,理中湯主之。

丹溪云:泄瀉或嘔吐,生薑汁湯調六一散服。潔古云:有痰而泄利不止,甚則嘔而欲吐,利下而不能食,由風痰羈絆脾胃之間,水煮金花丸主之。

白話文:

成無己說:如果只是嘔吐又腹瀉,這就是醫書上所說的「吐利」。若是上吐下瀉,還出現煩躁不安的狀況,那才叫做「霍亂」。這和單純的「吐利」是不同的。大概來說,突然發作的(上吐下瀉)叫做霍亂,可以持續好幾天的(上吐下瀉)就叫做吐利。《本草綱目》把霍亂和傷寒引起的吐利歸為同一類,現在我仍然把它們分成兩類,把慢慢發作而且持續時間較久的歸到吐利這類。《脈經》說:心臟的病邪影響到肝臟,一定會引起吐利。《黃帝內經》說:厥陰經的病變會導致嘔吐和腹瀉。

《黃帝內經》又說:木氣太過會導致「發生」的狀況,「發生」這種情況,如果表現在上方,就會導致氣逆,出現吐利的症狀,這是因為風木之氣所引起的吐利。又說:水氣太過會導致「流衍」的狀況,「流衍」這種情況,會出現拉肚子、水瀉不止,甚至吐出泡沫等症狀,這是因為寒水之氣所引起的吐利。(這裡說的「漂泄」是指拉肚子,「沃湧」是指吐出泡沫。)《金匱要略》說:出現乾嘔又拉肚子的情況,可以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來治療。單用黃芩湯也可以治療。海藏說:如果上吐下瀉不止,應該口渴卻反而不渴,脈象微細而虛弱,可以用理中湯來治療。

丹溪說:如果拉肚子或嘔吐,可以用生薑汁湯調和六一散來服用。潔古說:如果有痰而且拉肚子不止,嚴重的話還會嘔吐,想吐卻吐不出來,拉肚子又吃不下東西,這是因為風痰阻礙了脾胃的運作,可以用金花丸用水煎煮後服用。

2. 霍亂

(乾霍亂)

陳無擇曰:霍亂者,心腹卒痛,嘔吐下利,憎寒壯熱,頭痛眩暈,先心痛則先吐,先腹痛則先利,心腹俱痛,吐利並作,甚則轉筋入腹則斃。蓋陰陽反戾,清濁相干,陽氣暴升,陰氣頓墜,陰陽痞膈,上下奔迫,宜詳別三因以調之。外因,傷風則惡風有汗,傷寒則惡寒無汗,冒濕則重著,傷暑則煩熱。

內因,九氣所致,郁聚痰涎,痞膈不通,遂致滿悶,隨其勝復,必作吐利。或飽食膾炙,恣餐乳酪、冰脯、寒漿、旨酒,胃既䐜脹,脾臟停凝,必因郁發,遂成吐利,當從不內外因也。或問霍亂病,亦復有他論者乎,曰嘗考之《內經》,有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有土鬱之發,民病嘔吐霍亂注下。

(上濕土霍亂,即仲景五苓散、理中丸之類。)有歲土不及,風乃大行,民病霍亂餐泄。(上土虛風勝霍亂,即羅謙甫桂苓白朮散之類。)有熱至則身熱霍亂吐下。(上熱霍亂,即《活人書》香薷散之類。)《靈樞》有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

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虛則蠱脹,取之所別。有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於腸胃,則為霍亂。取之足太陰、陽明,不下,取之三里。巢氏因此一條,乃云霍亂者,由陰陽清濁二氣相干,亂於腸胃間,因遇飲食而變,發則心腹絞痛。挾風而實者,身發熱,頭痛體疼。

虛者但心腹痛而已。亦有因飲酒食肉腥膾,生冷過度,居處不節,或露臥濕地,或當風取涼,風冷之氣歸於三焦,傳於脾胃,水穀不化,皆成霍亂。自巢氏之說行,後世守之以為法,無復知《內經》諸條者矣。至劉河間乃云吐下霍亂,三焦為水穀傳化之道路,熱氣甚則傳化失常,而吐瀉霍亂,火性躁動故也。世俗止謂是停食者誤也。

轉筋者,亦是脾胃土衰,肝木自甚,熱氣燥爍於筋,則筋攣而痛,亦非寒也。張戴人則以風濕暍三氣合而為邪。蓋脾濕土為風木所克,鬱則熱乃發,發則心火炎上故嘔吐,嘔吐者暍也。脾濕下注故注泄,注泄者濕也。風急甚故筋轉,轉筋者風也。可謂善推病情者乎。王海藏亦謂風濕熱外至,生冷物內加,內外合病者,此條殆似之矣。

凡治病當從《內經》隨宜施治,安可執一端而已哉。然則此病當以何為要,曰脾胃之濕為本,諸邪感動者為病之由。然其間脾胃有虛有實,邪有陰陽相干之孰甚,皆宜消息處治。至若《明理論》謂傷寒吐利者,由邪氣所傷。霍亂吐利者,由飲食所傷。其有兼傷寒之邪,內外不和者,加之頭痛發熱而吐利者,是霍亂傷寒也。

原仲景之意,豈必在飲食始為是病,彼於寒邪傳入中焦,胃氣因之不和,陰陽痞膈者,安得不有以致之乎。不然,何以用理中、四逆等湯治之。此疾多生夏秋之交,縱寒月有之,亦多由伏暑而然,病之將作,必先腹中㽲痛,吐瀉之後,甚則轉筋,此兼風也。手足厥冷,氣少唇青,此兼寒也。

白話文:

霍亂

(乾霍亂)

陳無擇說:霍亂這種病,會突然心腹絞痛,嘔吐又腹瀉,畏寒發熱,頭痛暈眩,如果先心痛就會先嘔吐,先腹痛就會先腹瀉,如果心腹同時痛,就會同時嘔吐和腹瀉,嚴重時甚至會抽筋,抽筋入腹就會死亡。這都是因為體內的陰陽之氣錯亂,清氣和濁氣互相干擾,陽氣突然上升,陰氣急速下降,導致陰陽之氣阻塞不通,上下氣機奔竄,所以要仔細區分導致霍亂的三種原因來調理。外在原因包括:感受風邪會怕風有汗,感受寒邪會怕冷無汗,感受濕邪會身體沉重,感受暑邪會心煩發熱。

內在原因,多由體內九種氣機不順所導致,例如痰涎淤積,阻塞不通,導致胸腹悶脹,隨著邪氣的盛衰,一定會出現嘔吐和腹瀉。或者因為吃太多肥膩的肉類,恣意食用乳酪、冰冷的食物、酒等,導致胃部脹滿,脾臟運化停滯,就會因為氣機鬱結而發病,形成嘔吐腹瀉,應該從內外不同的原因來診斷。有人問霍亂這個病,有其他的說法嗎?我曾研究過《黃帝內經》,其中說太陰經的問題會導致中滿霍亂,出現嘔吐和腹瀉;也有提到土氣鬱結,會使人民出現嘔吐腹瀉的霍亂症狀。(以上屬於濕土霍亂,可以使用仲景的五苓散、理中丸之類來治療)。還有提到當土氣不足時,風邪就會大盛,人民就會患上霍亂,出現腹瀉不止。(以上屬於土虛風勝霍亂,可以用羅謙甫的桂苓白朮散之類來治療)。還有提到當熱邪侵犯時,會導致身體發熱,並出現霍亂和嘔吐腹瀉。(以上屬於熱霍亂,可以用《活人書》的香薷散之類來治療)。《靈樞》記載足太陰經有一個別絡,叫做公孫,在腳踝後一寸的地方,會分支走向陽明經;它的分支,會進入聯絡腸胃。

如果厥氣上逆就會導致霍亂,如果腸胃實熱就會腹痛如絞,如果腸胃虛弱就會腹脹,可以取用這些絡脈的穴位來治療。另外,還有清氣在下,濁氣在上,營氣順著脈絡運行,衛氣逆行,導致清氣和濁氣互相干擾,腸胃功能紊亂,就會發生霍亂。可以取用足太陰經和陽明經的穴位來治療,如果沒效,就取用足三里穴。巢氏根據這個道理,說霍亂是因為陰陽和清濁二氣互相干擾,導致腸胃功能紊亂,因為飲食的影響而發作,發作時會心腹絞痛。如果夾雜風邪,屬於實證的,會出現發熱、頭痛和身體疼痛。如果是虛證的,就只有心腹疼痛。也有因為飲酒過量,食用過多肉類、魚腥、生冷食物,生活作息不正常,或是睡在潮濕的地方,或吹風受涼,風冷之氣進入三焦,傳入脾胃,導致水穀無法消化,都會變成霍亂。自從巢氏這種說法出現後,後世都奉為圭臬,不再研究《黃帝內經》的說法了。到了劉河間則認為,嘔吐腹瀉的霍亂,是因為三焦是水穀傳輸的通道,熱氣太盛導致傳輸功能失常,而發生嘔吐腹瀉,這是因為火性躁動的緣故。世俗只認為是飲食積滯是錯誤的。

抽筋也是因為脾胃虛弱,肝木過盛,熱氣灼傷筋脈,導致筋脈攣縮疼痛,並不是因為寒冷。張戴人則認為風、濕、暑三種邪氣共同作用而形成霍亂。認為脾土被風木克制,鬱積後就會發熱,發熱導致心火上炎所以會嘔吐,嘔吐是因為暑邪;脾濕下注所以會腹瀉,腹瀉是因為濕邪;風邪太急所以會抽筋,抽筋是因為風邪。可以說是非常善於推測病情的了。王海藏也認為是風、濕、熱外來的邪氣,加上吃了生冷食物,內外合邪所致,這種說法很接近事實。

凡是治病,都應該根據《黃帝內經》的原則來隨機應變,怎麼能執著於一種說法呢?那麼這個病應該以什麼為重點呢?我認為是脾胃的濕氣為根本,各種邪氣的影響是發病的原因。然而,脾胃有虛實之分,邪氣有陰陽相互干擾的程度之別,都應該根據情況來治療。至於《明理論》說的,傷寒導致的嘔吐腹瀉,是因為邪氣侵犯;霍亂導致的嘔吐腹瀉,是因為飲食不當。如果有同時被寒邪侵犯,導致內外不和,加上頭痛發熱和嘔吐腹瀉的,那就是霍亂兼傷寒了。

探討仲景的用意,並非一定是因為飲食才會發病,他認為寒邪傳入中焦,胃氣因此不和,陰陽之氣阻塞不通,難道不會導致這種情況嗎?不然,為什麼要用理中湯、四逆湯等來治療?這種病多發生在夏秋交替的季節,即使在寒冷的月份也有可能發生,但大多是由於潛伏的暑熱所導致。在發病前,一定會先腹部隱隱作痛,嘔吐腹瀉之後,嚴重時會抽筋,這是兼夾風邪。如果手腳冰冷,氣息微弱,嘴唇發青,這是兼夾寒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