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雜病》~ 第三冊 (10)
第三冊 (10)
1. 噎
蓋胃病者,上肢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取三里者是也。《針經》云:清濁相干,亂於胸中,是為大悗,悗者惑也。氣不交通,最為急證,不急去之,諸變生矣。聖人治此有要法,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先補其陽,後瀉其陰,是先令陽氣升發在陽分,而後瀉陰也。春夏之月,陽氣在經,當益其經脈,去其血絡。
秋冬陽氣降伏,當先治其臟腑。若有噎有塞,塞者,五臟之所生,陰也,血也。噎者,六腑之所生,陽也,氣也。二者皆由陰中伏陽而作也。今立四時用藥並治法於後。冬三月,陰氣在外,陽氣內臟,當外助陽氣,不得發汗,內消陰火,勿令泄瀉,此閉臟周密之大要也。
盛冬乃水旺之時,水旺則金旺,子能令母實,肺者腎之母,皮毛之陽,元本虛弱,更以冬月助其令,故病者善嚏,鼻流清涕,寒甚則出濁涕,嚏不止,比常人尤大惡風寒,小便數而欠,或上飲下便,色清而多,大便不調,夜惡無寐,甚則為痰咳,為嘔,為噦,為吐,為唾白沫,以至口開目瞪,氣不交通欲絕者,吳茱萸丸主之。
夏三月大暑,陽氣在外,陰氣在內,以此病而值此時,是天助正氣而銼其邪氣,不治而自愈矣。然亦有當愈不愈者,蓋陰氣極盛,正氣不能伸故耳。且如膈咽不通,咽中如梗,甚者前證俱作,治法當從時,用利膈丸瀉肺火,以黃耆補中湯送下。
如兩足痿厥,行步恇怯,欹側欲倒,臂臑如折,及作痛而無力,或氣短氣促而喘,或不足以息,以黃耆、人參、甘草、白朮、蒼朮、澤瀉、豬苓、茯苓、橘皮等作湯,送下滋腎丸一百五十丸。六七月之間,濕熱之令大行,氣短不能言者,加五味子、麥門冬。如心下痞,膨悶食不下,以上件白朮、蒼朮等湯,送下消痞丸五七十丸,更當審而用之。
【診】:寸口脈浮大,醫反下之,此為大逆,浮即無血,大即為寒,寒氣相搏,即為腸鳴,醫不知而反與飲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噎。寸口脈緊而芤,緊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脈為陰結而遲,其人則噎。
白話文:
噎,指的是胃部疾病,症狀為上肢兩側肋骨下方和膈肌處咽喉不通暢,飲食無法吞咽。治療方法是針刺三里穴。《針經》中說:清濁之氣相阻,在胸中紊亂,這就是大悗(氣機阻塞),悗指的是迷惑。氣機不通,屬於危急症狀,如果不緊急治療,就會導致各種併發症。治療此病有重要方法:如果陽氣不足,陰氣過盛,應先補益陽氣,後瀉陰氣,先讓陽氣上升到陽經,然後再瀉陰氣。春夏季節,陽氣在經絡中運行,應該益補經脈,去除瘀血。秋冬季節,陽氣下降收藏,應該先治療臟腑。噎塞症,塞是五臟所致,屬陰,屬血;噎是六腑所致,屬陽,屬氣。兩種情況都是陰盛而陽氣被遏制所致。以下列出四季的用藥和治療方法:冬季,陰氣在外,陽氣在內臟,應從體表溫陽,避免發汗,內在消解陰火,不要瀉下,這是保護臟腑周全的重要原則。
嚴冬是水旺盛的季節,水旺則金旺,子能令母實,肺是腎的母臟,皮毛的陽氣本來就虛弱,在冬天更要溫護它,所以病人容易打噴嚏,流清涕,寒重則流濁涕,噴嚏不止,比常人更怕風寒,小便次數多而量少,或小便、大便都稀薄,顏色清亮,量多,大便不通暢,晚上睡不好,嚴重者會出現痰咳、嘔吐、呃逆、吐白沫,甚至張口瞪眼,氣機不通,危在旦夕,此時用吳茱萸丸治療。
夏季大暑,陽氣在外,陰氣在內,如果此時患上此病,是天時有利於正氣,而抑制邪氣,不治療也能自愈。但也有該好轉卻不好轉的情況,這是因為陰氣太盛,正氣無法伸展的緣故。如果膈咽不通,咽喉有阻塞感,嚴重者出現前面提到的所有症狀,治療方法應根據季節而定,用利膈丸瀉肺火,用黃耆補中湯送服。
如果兩腿痿弱,行走困難,身體歪斜欲倒,胳膊像折斷一樣疼痛無力,或氣短氣促,喘息不止,用黃耆、人參、甘草、白朮、蒼朮、澤瀉、豬苓、茯苓、橘皮等煎湯,送服滋腎丸一百五十丸。六月到七月,濕熱盛行,氣短說不出話的,加五味子、麥門冬。如果心下痞滿,膨脹悶痛,飲食不下,以上述白朮、蒼朮等煎湯,送服消痞丸五七十丸,需仔細辨證施治。
【診斷】:寸口脈浮大,醫生卻用瀉下法治療,這是大錯,脈浮表示血虛,脈大表示寒,寒邪互相搏結,就會腸鳴,醫生不知道,反而給病人喝水,導致大量出汗,水遇寒邪,寒邪加重,病人就會噎。寸口脈緊而虛,緊表示寒,虛表示氣血不足,虛寒相搏,脈象陰虛凝滯而遲緩,病人就會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