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雜病》~ 第八冊 (14)
第八冊 (14)
1. 頰顋
【䪼】(頄也,俗呼顴骨)。屬手足少陽三焦膽,手太陽小腸經之會,又屬手少陰心經。(《靈樞》曰:心病者顴赤。喬嶽曰:心絕則虛陽上發,面赤如脂。○按:如脂者,如女人以粉敷面,以丹敷顴也。夫白者肺之候,丹者心之候,《發明》謂之火剋金,是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其病不治。
故《脈訣》云:面赤如妝,不久居也)。又屬足少陰腎經。(《靈樞》曰:腎病者,顴與顏黑)。【頰】(面旁也)。屬手足少陽三焦膽,手太陽小腸,足陽明胃經之會。(《素問》曰:少陽之脈色榮頰前,熱病也。注:足少陽部在頰,色,赤色也;前,當依《甲乙經》作筋。
白話文:
顴骨,俗稱顴骨,屬於手少陽三焦經、膽經、手太陽小腸經的交匯處,也屬於手少陰心經。心臟病患者的顴骨會發紅,心臟停止跳動時,虛陽上浮,臉頰會呈現紅色,如同女人用粉塗臉,用丹砂塗顴骨一樣。白色是肺部的徵兆,紅色是心臟的徵兆,這屬於火剋金,從被剋制的一方來,是賊邪,這種病症不易治療。
面頰,是臉部的兩側,屬於手少陽三焦經、膽經、手太陽小腸經、足陽明胃經的交匯處。少陽經脈的顏色紅潤,位於面頰前部,這是熱病的症狀。
《靈樞》曰:邪氣中於頰,則下少陽。又曰:少陽氣至則齧頰。《素問》又曰: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又曰:上部地,兩頰之動脈。注:在鼻孔下兩旁,近於巨髎穴之分,動應於手足陽明脈氣之所行也。巨髎直兩目瞳子)。又屬足厥陰肝經。(《素問》曰:肝病氣逆則頰腫)。
其在小兒面部。【左頰】屬足厥陰肝經。(《素問》曰: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右頰】屬手太陰肺經。(《素問》曰:肺熱病者,右頰先赤)。【頰側】(蕃也)。屬足少陽膽,陽明胃經之會。【頤】(本作臣顄中也)。屬足陽明胃經。(《素問》曰:陽明虛則寒慄鼓頷,終則口耳動作。
白話文:
《靈樞》記載,邪氣入侵頰部,會影響少陽經。又說,少陽經氣盛時,會出現咬頰的症狀。《素問》也提到,少陽經厥逆時,會出現突然失聰、頰部腫脹且發熱的情況。此外,《素問》也指出,上部地(面部)兩頰的動脈,位於鼻孔下方兩側,靠近巨髎穴的分支,與手足陽明脈氣的運行有關,巨髎穴則正對兩眼瞳孔。巨髎穴也屬於足厥陰肝經。《素問》還提到,肝氣逆則頰腫。
在小兒面部,左頰屬於足厥陰肝經。《素問》說,肝熱病者,左頰會先發紅。右頰屬於手太陰肺經。《素問》說,肺熱病者,右頰會先發紅。頰側屬於足少陽膽經和陽明胃經的交匯處。頤部屬於足陽明胃經。《素問》說,陽明經虛弱則會出現寒慄、下巴鼓起,最終會導致口耳動作異常。
注:口耳動作,謂目睒睒而鼓頷也)。又屬足少陰腎經。(《素問》曰:腎熱病者頤先赤)。【俠頤】屬足陽明胃經。(《素問》曰:病上衝喉者,治其漸,漸者上俠頤也。注:陽明之脈漸上頤而環唇,故名俠頤為漸,即大迎穴也,在曲頷下一寸三分,骨陷中動脈)。《內經》取治面頰腫痛有三法:其一,取手陽明。
經云:顑痛,刺足陽明曲周動脈見血,立已。不已,按人迎於經,立已。又云:厥胸滿面腫,唇漯漯然,暴言難,甚則不能言,取足陽明。又云:厥頭痛,面若腫起而煩心,取之足陽明、太陰,為煩心也。又云:顑痛,刺手陽明與顑之盛脈出血是也。其二,取手太陽。經云:手太陽之脈,是動則頷腫不可以顧。
白話文:
嘴巴和耳朵的動作,是指眼睛眨呀眨的同時,下巴鼓起來。這屬於足少陰腎經。《素問》說:腎臟熱病的人,下巴會先紅。
「俠頤」屬於足陽明胃經。《素問》說:病症往上衝到喉嚨的,治療要從「漸」入手,「漸」就是指「俠頤」。注:陽明經脈逐漸往上經過下巴,環繞嘴唇,所以稱「俠頤」為「漸」,也就是大迎穴,位於曲頷下一寸三分,骨頭凹陷處有動脈。
《內經》治療面頰腫痛有三種方法:第一,取手陽明經。
經書上記載:腮幫子痛,刺足陽明曲周動脈放血,馬上就會好。如果沒有好,按人迎穴於經脈上,馬上就會好。又記載:身體厥逆,胸悶面腫,嘴唇不停地動,說話困難,嚴重到不能說話的,要取足陽明經。又記載:厥逆頭痛,臉像腫起來一樣,而且心煩,要取足陽明、太陰經,這是因為心煩的緣故。又記載:腮幫子痛,刺手陽明經和腮幫子上最粗的經脈放血,就會好。第二,取手太陽經。經書上記載:手太陽經脈有病,就會使下巴腫起來,不能轉頭。
所生病者,目黃頰痛。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其三,取手足少陽。經云:三焦手少陽之脈,所生病者,頰痛。又云:膽足少陽之脈,所生病者,頷腫。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又云:肝氣逆則頭痛,耳聾,頰痛,取血者。蓋取足少陽之血也。丹溪治朱奶,兩腮熱腫,膈壅之病也。
用乾葛、桔梗一錢半,升麻一錢,蘇葉一錢半,甘草炙七分,薄荷一錢,姜一片,水煎服。東垣云:咽痛頷腫,脈洪大面赤者,羌活勝濕湯,加黃芩、桔梗、甘草各半錢治之。如耳鳴目黃,頰頷腫,頸、肩、臑、肘、臂外後廉痛,面赤,脈洪大者,以羌活、防風、甘草、藁本通其經血,加黃芩、黃連消其腫,以人參、黃耆益其元氣,而瀉其火邪。兩腮腫,以細辛、草烏等分為末,入蚌粉,以豬脂調敷腫處。
白話文:
患病者,症狀為眼睛發黃、臉頰疼痛。根據病情虛實、寒熱、表裡不同,需要選擇不同的經絡來治療。其中,手足少陽經與之相關。古籍記載,三焦手少陽經病變,會出現臉頰疼痛;膽足少陽經病變,會出現頷腫。同樣地,根據病情虛實、寒熱、表裡,選擇不同的方法治療。還有記載說肝氣逆上,會導致頭痛、耳聾、臉頰疼痛,需要取足少陽經的血來治療。丹溪先生治療朱奶的兩腮熱腫、膈氣壅塞的病症,用乾葛、桔梗、升麻、蘇葉、甘草、薄荷、生薑煎服。東垣先生指出咽痛頷腫、脈洪大面赤的患者,可以用羌活勝濕湯,加入黃芩、桔梗、甘草治療。如果出現耳鳴目黃、頰頷腫,頸、肩、臑、肘、臂外後廉疼痛,面赤,脈洪大的情況,可以使用羌活、防風、甘草、藁本來通經活血,加入黃芩、黃連來消腫,再用人參、黃耆來益氣,並瀉去火邪。對於兩腮腫的患者,可以用細辛、草烏等分研末,加入蚌粉,用豬油調和敷在腫處。
或用醋調赤小豆末,敷之亦妙。口含白梅,置腮邊良久,腫退出涎,患消矣。消時腫必先向下。痄腮用柏葉、車前草、柏子仁杵碎,熱敷患處。或用雞子清調赤小豆末。(詳見瘍科)。平江陳氏,因驚懼後,常用手指甲拄掐兩頰,遂兩頰破損,心中懊憹不安,脈數而實,諸藥不愈,用《活幼口議》牛黃清心涼膈丸,數服如失。
《三因方》,凡伸欠頰車蹉,但開不能合,以酒飲之,令大醉,睡中吹皂角末,搐其鼻,嚏透即自止。
白話文:
也可以用醋調和赤小豆粉末,敷在患處,效果也很不錯。口含白梅,放在腮邊很長時間,腫塊就會退去,流出唾液,病症就消失了。消腫時腫塊會先向下移動。痄腮可以用柏葉、車前草、柏子仁搗碎,熱敷患處。也可以用雞蛋清調和赤小豆粉末。(詳細內容請參閱瘍科)。平江陳氏,因驚嚇後,經常用手指甲掐兩頰,導致兩頰破損,心裡懊悔不安,脈象數而實,各種藥物都無效,服用《活幼口議》中的牛黃清心涼膈丸,服用了幾次就好像失了效。
《三因方》記載,凡是伸懶腰時下巴肌肉抽筋,嘴巴張開卻無法閉合,可以用酒讓患者喝醉,睡著後,用皂角粉末吹入患者鼻孔,使其打噴嚏,噴嚏打出來就能自行止住。
2. 咽喉
【咽】(在喉之前,所以咽物。楊上善謂:喉嚨之後屬咽者非)。屬手太陽小腸,少陰心,足太陰脾,厥陰肝經之會。(《素問》曰:咽主地氣,地氣通於隘,足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病則腹滿而嗌乾。《靈樞》曰:足太陰之正,上結於咽)。又屬足少陰腎經。(《靈樞》曰:足少陰所生病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
《素問》曰: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嗌痛,不可內食,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注:賁,鬲也。賁上,賁門也。《難經》胃為賁門。舊注:氣奔而上者非。朱丹溪曰:手足陰陽合生見證曰,咽腫,足少陰厥陰)。又屬足陽明胃經。(《靈樞》曰:陽明之脈上通於心,上循咽,出於口)。
白話文:
咽位於喉嚨之前,所以負責吞咽食物。喉嚨之後屬於咽的說法是錯誤的。咽是手太陽小腸經、少陰心經、足太陰脾經和厥陰肝經的交會處。《素問》中提到,咽主宰地氣,地氣通往咽喉,足太陰脾經循行於胃,絡於咽喉,所以咽喉生病時會出現腹脹和咽喉乾燥的症狀。《靈樞》中也說,足太陰脾經的正氣上結於咽喉。
咽喉也屬於足少陰腎經。《靈樞》中提到,足少陰腎經生病時會出現口乾舌燥、咽喉腫痛、上氣、咽喉乾燥疼痛等症狀。《素問》中也說,邪氣入侵足少陰腎經的絡脈,會導致咽喉疼痛,難以進食,無緣無故容易生氣,氣上逆衝賁門。《難經》中指出,胃就是賁門。氣上逆衝賁門的說法是錯誤的。朱丹溪認為,手足陰陽經脈合生見證,咽喉腫痛是足少陰腎經和厥陰肝經共同作用的結果。
此外,咽喉也屬於足陽明胃經。《靈樞》中提到,陽明經脈上通於心,上循咽喉,從口而出。
又屬足厥陰肝,少陽膽經。(《素問》曰: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靈樞》曰:足少陽之正,上挾咽,出頤頷。《素問》又曰:一陰,一陽代絕,此陰氣至心,上下無常,出入不知,喉咽乾燥,病在脾土。注:一陰厥陰脈,一陽少陽脈,並木之氣也。木剋土,故咽喉病雖在脾上,實由肝膽之所為也)。
【俠咽】屬手少陰心,足太陰脾經之會。【喉】(在咽之後,所以候氣)。屬手太陰肺,足陽明胃,少陰腎,厥陰肝經,任脈之會。(《靈樞》曰:手太陰之正,出缺盆,循喉嚨。《素問》曰:喉主天氣,天氣通於肺,謂之肺系)。又屬手少陰心,少陽三焦經。(《靈樞》曰:手少陰之正,上走喉嚨,出於面。
白話文:
又歸屬於腳部的足厥陰肝經和少陽膽經。(出自《素問》:肝是中間的將軍,其運作受到膽的影響,咽是執行者。出自《靈樞》:腳少陽經的正線,上行至咽喉,穿過頜頷部位。《素問》又進一步提到:陰陽交替時,陰氣到達心臟,上下運動不定,喉嚨和咽部乾燥,病源在於脾土。註解:一陰代表厥陰脈,一陽代表少陽脈,都是木元素的表現。木能剋制土,因此即使病症顯現於脾上,實際原因仍來自肝膽。)
【俠咽】是手少陰心經和腳太陰脾經的交匯點。【喉】位於咽的後方,用來感受氣息。是手太陰肺經、腳陽明胃經、少陰腎經、厥陰肝經及任脈的交匯點。(出自《靈樞》:手太陰經的正線,從缺盆出發,經過咽喉。《素問》提到:喉是天氣的出口,天氣與肺相通,稱為肺系)。同時也是手少陰心經和少陽三焦經的交匯點。(出自《靈樞》:手少陰經的正線,向上穿過咽喉,出現在臉部。)
《素問》曰: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哽狀,甚則咽腫喉痹。張潔古曰:三焦通喉,喉和則聲鳴利,不和則暴喑熱閉。《素問》又曰:邪客於手少陽之絡,令人喉痹舌卷,口乾心煩。又曰:運氣少陽所至為喉痹,耳鳴,嘔湧。又曰: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注:一陰手少陰心也,一陽手少陽三焦也,二脈並絡於喉,氣熱內結,故為喉痹)。
又屬手足陽明大腸胃,手少陽三焦經之合。(《靈樞》曰:手陽明之正,上循喉嚨,出缺盆。又曰:喉痹不能言,取足陽明,能言取手陽明。《素問》曰: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嗌腫,痓。注:痓謂骨強而不隨也。朱丹溪曰:手足陰陽經合生見證曰,喉痹,手足陽明、手少陽)。
白話文:
《素問》說:心咳的症狀,咳嗽時會感到心痛,喉嚨裡像是卡住東西一樣,嚴重時會咽喉腫脹,聲音嘶啞。《張潔古》說:三焦經連通喉嚨,喉嚨通暢,聲音就會洪亮順暢,不通暢就會突然失聲,喉嚨發熱閉塞。《素問》又說:邪氣侵犯手少陽經的絡脈,會讓人喉嚨疼痛,舌頭捲縮,口乾心煩。又說:當運氣走到少陽經時,容易出現喉嚨疼痛,耳鳴,嘔吐的症狀。又說:陰陽二氣交結在一起,就會導致喉嚨疼痛。注:陰指手少陰心經,陽指手少陽三焦經,這兩條經絡都連通喉嚨,氣熱內結,就會導致喉嚨疼痛。
喉嚨疼痛也與手足陽明大腸胃經和手少陽三焦經相關。《靈樞》說:手陽明經的正氣,向上循行經過喉嚨,從鎖骨窩出來。又說:喉嚨疼痛不能說話,要取足陽明經,能說話要取手陽明經。《素問》說:手陽明經和少陽經氣血逆亂,就會導致喉嚨疼痛,咽喉腫脹,身體僵硬。注:僵硬是指骨骼強直,不能隨意活動。朱丹溪說:手足陰陽經絡交匯的地方出現的病症,例如喉嚨疼痛,就與手足陽明經和手少陽經有關。
又屬足太陰脾經。(《千金方》曰:喉嚨者,脾胃之候也)。【喉嚨後】屬手厥陰心包經。【結喉兩旁應手大動脈】(名人迎脈,一名五會)。屬足陽明胃經。(《內經》曰:頸側俠喉之動脈人迎,人迎足陽明胃脈也。陽明者常動。注:動謂動於結喉旁也。《素問》曰:其脈之動,常左小而右大,左小常以候臟,右大常以候腑。
按:此動字與上文不同,謂左右手二脈之動也)。【人迎後】屬手陽明大腸經。經云:咽喉者,水穀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會厭者,音聲之戶也。懸雍者,音聲之關也。咽與喉,會厭與舌,此四者同在一門,而其用各異。喉以納氣,故喉氣通於天。咽以納食,故嚥氣通於地。
白話文:
喉嚨屬於足太陰脾經,因為喉嚨是脾胃的反映。喉嚨後方屬於手厥陰心包經,而結喉兩旁則屬於手大動脈,也稱為名人迎脈或五會,屬於足陽明胃經。人迎脈位於頸側,靠近喉嚨,是足陽明胃經的脈絡,而且總是跳動著。人迎脈的跳動,左邊較小,右邊較大,左邊反映著臟腑,右邊反映著腑臟。人迎脈後方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經書記載,咽喉是水穀的通道,喉嚨是氣體上下流通的通道,會厭是發聲的門戶,懸雍是發聲的關卡。咽喉、會厭和舌頭都在一個地方,但功能不同。喉嚨負責吸氣,所以喉氣通向天空;咽喉負責吞食,所以嚥氣通向大地。
會厭管乎其上,以司開闔,掩其厭則食下,不掩其喉必錯。必舌抵上齶,則會厭能閉其喉矣。四者交相為用,缺一則飲食廢而死矣。或問咽喉有痹有腫,二者之外,又有纏喉風、乳鵝生瘡諸病,何邪致之,何經病之,與治法大略,願聞其說。曰:十二經脈皆上循咽喉,盡得以病之,然統其所屬者,乃在君相二火。
何則?經曰:喉主天氣,咽主地氣。又曰:諸逆衝上,皆屬於火是也。蓋肺主氣天也,脾主食地也,於是喉納氣,咽納食。納氣者從金化,納食者從土化。金性燥,土性濕。至於病也,金化變動為燥,燥則澀,澀則閉塞而不仁,故在喉謂之痹。土化變動為濕,濕則泥,泥則壅脹而不通,故在咽謂之腫。
白話文:
會厭負責控制喉嚨的開合,當它蓋住喉嚨時,食物就能順利吞下,若沒有蓋住喉嚨,就會發生食物卡住的情況。舌頭必須頂住上顎,才能讓會厭成功閉合喉嚨。這四個部位互相配合,缺一不可,否則飲食就會受阻,最終導致死亡。
有人問道,咽喉除了出現痹症和腫脹之外,還有纏喉風、乳鵝生瘡等疾病,這些疾病是由何原因引起,屬於哪條經脈的病變,治療方法又是什麼?
我說,十二條經脈都經過咽喉,都可能導致咽喉疾病,但主要歸屬於心肺二火。
為什麼呢?經書記載:「喉主天氣,咽主地氣。」又說:「諸逆衝上,皆屬於火。」這是因為肺主氣,脾主食,喉嚨負責吸納氣,咽喉負責吞咽食物。吸納氣體屬於金的變化,吞咽食物屬於土的變化。金的特性是燥,土的特性是濕。
當生病時,金的變化發生變化,變成燥,燥則會導致咽喉乾燥、澀痛,進而閉塞失去知覺,這就是喉痹。土的變化發生變化,變成濕,濕則會導致咽喉黏膩、阻塞,進而腫脹不通,這就是咽喉腫脹。
痹腫之病雖少異,然一時火鬱於上焦,致痰涎氣血聚結於咽喉也。自其咽腫形狀分之,則有纏喉風、乳蛾之名。纏喉風者,其腫透達於外,且麻且癢且痛。乳蛾者,腫於咽兩傍,名雙乳蛾;一邊腫者,名單乳蛾。喉痹之暴發暴死者,名走馬喉痹。《內經》又有嗌塞咽喉乾者,亦皆因諸經所致,中間雖有經氣之寒熱不等,其為火證一也。
大抵治法,視火微甚,微則正治,甚則反治,撩痰出血,三者隨宜而施,或更於手大指少商出血行氣。若腫達於外者,又必外敷以藥。予嘗治是證,每用鵝翎蘸米醋繳喉中,摘去其痰。蓋醋味酸能收,其痰隨翎而出,又能消積血。若乳蛾甚而不散,上以小刀就蛾上刺血,用馬牙硝吹點咽喉,以退火邪。
白話文:
喉嚨腫痛的病症雖然看似相同,但其實是因上焦火氣鬱積,導致痰涎、氣血在咽喉處凝聚而引起的。根據腫脹形狀的不同,可以分為纏喉風和乳蛾兩種。纏喉風的腫脹會蔓延到外,並伴隨麻癢疼痛。乳蛾則腫在咽喉兩側,兩邊腫叫做雙乳蛾,一邊腫叫做單乳蛾。喉嚨腫痛突然發作並導致死亡的,叫做走馬喉痹。《內經》中還提到咽喉乾澀,也是因為經脈問題導致,雖然寒熱程度不同,但都是火證。
治療方法主要根據火氣的程度來決定。火氣輕微的,就用一般的治療方法;火氣嚴重的,則要用相反的方法來治療。同時,根據情況,可採用化痰、止血、三者並用的方法,或是在大拇指少商穴放血以行氣。如果腫脹蔓延到外面,還需要外敷藥物。我曾經治療過這種病症,通常用鵝毛蘸米醋刷洗咽喉,以清除痰液。醋味酸性,具有收斂作用,痰液會隨著鵝毛排出,還能消散積血。如果乳蛾嚴重不消,可以用小刀在乳蛾上刺血,並用馬牙硝吹點咽喉,以消除火邪。
服射干、青黛、甘、桔、梔、芩、礬石、惡實、大黃之類,隨其攸利為方,以散上焦之熱。外所敷藥,如生地龍、韭根、伏龍肝之類皆可用。若夫生瘡,或白或赤,其白者多涎,赤者多血,大率與口瘡同例,如薔薇根皮、黃柏、青黛煎噙細嚥亦佳。凡經云喉痹者,謂喉中呼吸不通,言語不出,而天氣閉塞也。
白話文:
服用射干、青黛、甘草、橘皮、梔子、黃芩、礬石、惡實、大黃等藥材,根據病情需要配伍成方,用來散去上焦的熱氣。外敷藥物方面,可以用生地龍、韭根、伏龍肝等藥材。如果生瘡,顏色或白或紅,白色的多有涎液,紅色的多有血,基本上與口瘡相同,可以像治療口瘡一樣,用薔薇根皮、黃柏、青黛煎成湯液含在嘴裡慢慢吞嚥,效果也很好。古籍中所言喉痹,指的是喉嚨裡呼吸不通暢,無法說話,是因天氣寒冷導致氣機閉塞所致。
云咽痛、云嗌痛者,謂咽喉不能納唾與食,而地氣閉塞也。云喉痹咽嗌痛者,謂咽喉俱病,天地之氣並閉塞也。蓋病喉痹者,必兼咽嗌痛,病咽嗌痛者,未必兼喉痹也。
白話文:
"雲咽痛、雲嗌痛"指的是咽喉無法吞嚥唾液和食物,這是由於地氣阻塞所致。"雲喉痹咽嗌痛"則指的是喉頭和咽喉都受到病痛,是天地之氣同時阻塞所引起的。總體來說,患有喉頭病的人,必定會伴有咽喉疼痛,但咽喉疼痛的患者不一定同時患有喉頭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