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雜病》~ 第三冊 (9)

回本書目錄

第三冊 (9)

1.

噎謂飲食入咽而阻礙不通,梗澀難下,有下者,有不得下者,有吐者,有不吐者,故別立門。血槁者,地黃、麥門冬、當歸煎膏,入韭汁、乳汁、童便、蘆根汁、桃仁泥,和勻,細細呷之。大便秘澀,加桃仁泥、玄明粉,或用人參散。有實積者,可暫用厚朴丸,亦可用昆布丸。

食物下咽,屈曲自膈而下,梗澀作微痛,多是瘀血,用前膏子藥潤補之後,以代抵當丸行之。有生薑汁煎方,用生薑汁、白蜜、牛酥各五兩,人參去蘆末,百合末各二兩,內銅鍋中,慢火煎如膏,不拘時候含一匙,如半棗大,津咽;或煎人參湯,調下一茶匙亦得,此虛而燥者宜之。手巾布裹舂杵頭糠,時時拭齒,治卒噎。

刮舂米杵頭細糠吞之,或煎湯呷,或煉蜜丸,含咽津亦得。杵頭糠、人參末、石蓮肉末、柿霜、玄明粉等分,舐吃。枇杷葉拭去毛炙,陳皮去白各一兩,生薑半兩,水煎分溫三服。噎病,喉中如有肉塊,食不下,用昆布二兩,洗去鹹水,小麥二合,水三大盞煎,候小麥爛熟去滓,每服不拘時,吃一小盞,仍揀取昆布,不住含三兩片咽津極效。噎病聲不出,竹皮飲。

東垣曰:堵塞咽喉,陽氣不得出者,曰塞。陰氣不得下降者,曰噎。夫噎塞迎逆於咽喉胸膈之間,令諸經不行,則口開目瞪氣欲絕,當先用辛甘氣味俱陽之藥,引胃氣以治其本,加堵塞之藥,以瀉其標也。寒月陰氣大助陰邪於外,於正藥內加吳茱萸,大熱大辛苦之味,以瀉陰寒之氣。

暑月陽盛,則於正藥中加青皮、陳皮、益智、黃柏,散寒氣泄陰火之上逆、或以消痞丸合滋腎丸。滋腎丸者,黃柏、知母、微加肉桂,三味是也。或更加黃連別作丸。二藥七八十丸,空心約宿食消盡服之,待少時以美食壓之,不令胃中停留也。以上諸法,悉於補中益氣湯加減之。

膈咽不通,並四時換氣用藥法《黃帝針經》云:胃病者,腹䐜脹,胃脘當心而痛,上肢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取三里。夫咽者,咽物之門戶也。膈者,上焦心肺之分野。不通者,升降之氣上不得下交通。又云:清氣在下,則生餐泄,泄黃如糜,米穀不化者是也。濁氣在上則生䐜脹,腹中脹滿,不得大便,或大便難,先結後溏皆是也。

濁氣在上,當降而不降者,乃腎肝吸入之陰氣不得下,而反在上也。胃氣逆上,或為嘔,或為吐,或為噦者,是陰火之邪上衝,而吸入之氣不得,入故食不下也。此皆氣衝之火,逆胃之脈反上而作者也。清氣在下則生餐泄者,胃氣未病之日,當上行心肺而經營也,因飲食失節,勞役形體,心火乘於土位,胃氣弱而下陷入陰中,故米穀入而不得升,反降而為餐泄也。膈咽之間,交通之氣,不得表裡者,皆衝脈上行逆氣所作也。

白話文:

噎是指食物吞進咽喉時,受到阻礙無法順利通過,感覺梗塞難以下嚥。有的食物還能勉強吞下,有的則完全無法吞嚥,有的會吐出來,有的則不會吐。因此,針對這種情況,特別提出來討論。

如果是因為身體虛弱、血液枯竭,可以用熟地黃、麥門冬、當歸熬成膏狀,再加入韭菜汁、牛奶、童子尿、蘆根汁、桃仁泥攪拌均勻,慢慢地啜飲。如果大便乾結難以排出,可以加入桃仁泥、玄明粉,或者服用人參散。如果是因為食物積滯造成的,可以暫時服用厚朴丸,也可以服用昆布丸。

食物吞下後,經過彎曲的食道從橫膈膜向下,如果感覺梗塞,並有輕微疼痛,大多是因為有瘀血。可以先用之前的膏藥滋潤身體,等身體狀況好轉後,再用代抵當丸來活血化瘀。另外,有一個用生薑汁煎煮的藥方,取生薑汁、白蜂蜜、牛油各五兩,人參末(去除蘆頭)、百合末各二兩,放入銅鍋中用小火慢熬成膏狀,不拘時間,每次含一匙,約半個棗子大小,慢慢吞嚥。也可以煎煮人參湯,調入一茶匙膏藥服用,這個藥方適合虛弱且身體乾燥的人。用布包裹舂米用的杵頭上的糠,時常用來擦拭牙齒,可以治療突然發生的噎症。

刮下舂米杵頭上的細糠吞下,或者煎湯服用,或者用蜂蜜煉成丸狀含在口中吞嚥,也能產生效果。杵頭糠、人參末、石蓮肉末、柿霜、玄明粉等量混合,舔食。將枇杷葉擦去絨毛後烤過,陳皮(去除白瓤)各一兩,生薑半兩,加水煎煮後分三次溫服。如果噎病患者感到喉嚨好像有肉塊堵住,食物難以下嚥,可以用昆布二兩(洗去鹹味),小麥二合,加三大碗水煎煮,等小麥煮爛後去除殘渣,每次不拘時間服用一小碗,並且挑選昆布含在口中慢慢吞嚥,效果非常好。如果噎病患者聲音發不出,可以用竹皮煮水服用。

李東垣認為,堵塞咽喉,陽氣無法出來的,稱為「塞」。陰氣無法下降的,稱為「噎」。噎塞之症,發生在咽喉胸膈之間,導致經絡不通暢,會出現口開目瞪、呼吸困難的情況,應先使用辛辣甘甜、屬陽性的藥物,引導胃氣來治療根本原因,同時使用疏通堵塞的藥物來治療表面的症狀。在寒冷的月份,陰氣旺盛,會助長陰邪,可以在原來的藥方中加入吳茱萸,這種藥物具有大熱大辛苦的味道,用來驅散陰寒之氣。

在炎熱的月份,陽氣旺盛,可以在原來的藥方中加入青皮、陳皮、益智、黃柏,來散寒氣,泄陰火的逆勢。或者使用消痞丸合滋腎丸。滋腎丸的成分是黃柏、知母,並稍微加入肉桂。也可以另外加入黃連製成藥丸。兩種藥丸各服用七八十丸,在空腹時,等宿食消化完畢後服用,過一會兒再用美食壓住,避免藥物停留在胃中。以上所有的治療方法,都可以在補中益氣湯的基礎上進行加減。

橫膈膜和咽喉不通暢,以及隨著四季變化調整用藥的方法,《黃帝針經》中說:「胃病的人,會感到腹部脹滿,胃部與心臟交界處疼痛,連帶影響到兩脅,導致橫膈膜和咽喉不通暢,食物難以下嚥,可以針刺足三里穴。」咽喉是食物進入的門戶,橫膈膜則是上焦心肺的分界線。不通暢,是指身體的氣機升降功能失調。

《黃帝針經》還說:「清氣在下,就會產生腹瀉,大便像粥一樣,且米粒無法消化。」這是清氣應該上升而反而下沉的緣故。「濁氣在上,則會產生腹脹,腹部脹滿,無法大便,或者大便困難,先乾結後溏稀。」這是濁氣應該下降而反而上逆的緣故。

濁氣應該下降而沒有下降,是因為腎臟和肝臟吸收的陰氣沒有下沉,反而上升。胃氣上逆,可能導致嘔吐,或者乾嘔,或者打嗝,這是因為陰火邪氣上衝,導致氣機紊亂,食物無法下嚥。這些都是氣機逆行、火邪上衝胃脈而造成的。清氣在下則產生腹瀉,這是因為在胃氣正常時,它應該上行到心肺,來維持身體的運作。如果因為飲食不當、勞累過度,導致心火過旺,侵犯了脾胃,使得胃氣虛弱而下陷到陰中,所以米穀吃進去後無法上升,反而下沉而導致腹瀉。橫膈膜和咽喉之間的氣機,無法正常地在內外之間流通,都是因為衝脈氣逆上行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