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雜病》~ 第三冊 (8)

回本書目錄

第三冊 (8)

1. 胃反(即膈噎)

箕城一酒官,病嘔吐,逾年不愈,皆以胃寒治之,丁香、半夏、青、陳、薑、附,種種燥熱,燒錐燎艾,莫知其數,或少愈,或復劇,且十年大便澀燥,小便赤黃,予視之曰,諸痿喘嘔,皆屬於上。王太僕云:上謂上焦也。火氣炎上之氣,謂皆熱甚而為嘔。以四生丸下三十行,燥糞腸垢何啻如斗,其人昏困一二日,頻以冰水呷之,漸投涼乳酪、芝麻飲,時時咽之。數日後大啜飲食,精神氣血如昔,繼生三子,至五十歲。

【診】: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無氣,無氣則榮虛,榮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冷。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完穀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為胃反,寒在於上,醫反下之,令脈反弦,故名曰虛。胃脈耎而散者,當病食痹。

(至真要論云:食痹而吐。)腎脈微緩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還出。沉緩而無力,或大而弱,為氣虛。數而無力,或澀小,為血虛。數而有力為熱。寸關沉,或伏、或大而滑數,是痰。寸關脈沉而澀,是氣。反胃之脈,沉細散亂,不成條道,沉浮則有,中按則無,必死不治。

更參面色,不欲黃白,亦不欲純白,皆惡候也。年高病久,元氣敗壞,手足寒冷,糞如羊矢,沫大出者,皆不治。

白話文:

胃反(即膈噎)

一位箕城酒官,患有嘔吐症,一年多都治不好。大家都認為他是胃寒,用丁香、半夏、青皮、陳皮、生薑、附子等燥熱藥物治療,甚至用燒灼、灸法,方法眾多,但病情時好時壞,反覆發作。而且十年來大便乾燥,小便顏色深黃。我診斷後認為,所有痿證、喘證、嘔吐症都屬於上焦病變。王太僕說:「上焦」指的是上焦。火氣上炎導致的嘔吐,都是因為熱邪太盛。我讓他服用四生丸,瀉下三十多次,排出許多乾燥的糞便和腸垢,如同好幾斗那麼多。服藥後,病人昏睡了一兩天,我讓他頻頻用冰水漱口,逐漸改用涼乳酪、芝麻飲,少量多次服用。幾天後,他就能正常進食,精神氣血都恢復了,後來還生了三個孩子,活到五十歲。

診斷方面:寸口脈微弱而脈數,微弱則氣虛,氣虛則營氣不足,營氣不足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寒冷。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虛,澀則傷脾,脾胃受損則食物消化不良,早上吃晚上吐,晚上吃早上吐,食物不能完全消化,這就是胃反。脈緊而澀,這種病很難治癒。脈弦則虛,胃氣不足,早上吃晚上吐,變成胃反,寒邪在上焦,醫生卻用溫熱的方法治療,導致脈象反而弦緊,所以稱為虛證。胃脈軟弱而散亂,則可能是飲食停滯所致。(《至真要論》說:飲食停滯而嘔吐。)腎脈微弱遲緩像空洞一樣,這種空洞的脈象表示食物消化不良,從下咽部又吐出來。脈沉緩而無力,或大而弱,是氣虛。脈數而無力,或澀小,是血虛。脈數而有力是熱證。寸關脈沉,或隱伏、或大而滑數,是痰證。寸關脈沉而澀,是氣證。反胃的脈象,沉細散亂,不成條理,按下去有,稍微抬起按壓就沒有,這種情況必死無疑,無法治療。

另外還要觀察面色,面色既不能過於黃白,也不能完全慘白,這些都是不好的徵兆。年紀大、病程長、元氣衰敗、手腳冰冷、大便像羊屎一樣、嘔吐物中泡沫很多,這些情況都是無法治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