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雜病》~ 第三冊 (7)
第三冊 (7)
1. 胃反(即膈噎)
服此丸及前諸汁後,得藥不反,切不可便與粥飯及諸飲食,每日用人參五錢,陳皮二錢,作湯細啜,以扶胃氣,覺稍安,漸漸加人參,旬日半月間,方可小試陳倉米飲及糜粥。倉廩未固,不宜便貯米穀,常見即食粥飯者,遂致不救。又有反胃,因叫呼極力,破損氣喉,氣喉破漏,氣壅胃管,胃受氣亦致反胃,法在不治,或用牛喉管焙燥服之。
張子和十膈五噎浪分支派䟽,病派之分,自巢氏始,病失其本,亦自巢氏始,何則?老子曰:少則得,多則惑。且俗謂噎食一症,在《內經》原無多語,惟曰三陽結謂之膈。三陽者,大腸、小腸、膀胱也。結謂結熱也。小腸結熱則血脈燥,大腸結熱則後不圊,膀胱結熱則津液涸,三陽俱結則前後秘澀。
下既不通,必反上行,此所以噎食不下,縱下而復出也。謂胃為水穀之海,日受其新,以易其陳,一日一便,乃常度也。今病噎者,三五七日不便,乖其度也。豈非三陽俱結於下,大腸枯涸,所食之物為咽所拒,縱入太倉,還出喉嚨,此陽火不下推而上行也。經曰:少陽所至,為嘔,湧溢食不下。
又氣厥論云:肝移寒於心,為狂,膈中。注陽與寒相搏,故膈食而中不通,此膈熱與寒為之也,非獨專於寒也。六節藏象云:人迎四盛以上為格陽。王太僕云:陽盛之極,故膈拒而食不入。《正理論》云:格則吐逆,故膈亦當為格,後世強分為五噎,後又別為十膈五噎,其派既多,其惑滋甚,人之溢食,初未必遽然也。
初或傷酒食,或胃熱欲吐,或胃風欲吐,醫氏不察本原,火里燒姜,湯中煮桂,丁香未已,豆蔻繼之,蓽茇未已,胡椒繼之。雖曰和胃,胃本不寒。雖曰補胃,胃本不虛。設如傷飲,止可逐飲。設如傷食,止可逐食。豈可言虛,便將熱補。素熱之人,三陽必結,三陽既結,食必上潮。
醫者猶云胃寒不納,燒針著艾,三陽轉結。分明一句,到了難從。不過抽薪退熱,最為緊要。揚湯止沸,愈急愈增。歲月彌深,為醫所誤。人言可下,退陽養陰,張眼吐舌,恐傷元氣,止在沖和。閉塞不通,腸宜通暢,是以腸鳴,腸既不通,遂成噎病。或曰憂恚氣結,亦可下乎。
予曰憂恚盤礴,便同火鬱,太倉公見此皆下,法廢以來,千年不復。今代劉河間治膈氣噎食用承氣三乙湯,獨超近代。今予不恤,姑示後人。用藥之時,更詳輕重。假如秘久,慎勿頓攻。總得攻開,必慮後患。宜先潤養,小著湯丸,累累加之,關扃自透。其或咽噎,上阻痰涎,輕用苦酸,微微湧出。
因而治下,藥勢易行,設或不行,蜜鹽下導,始終勾引,兩藥相通,結散陽消,飲食自下。莫將巴豆,耗卻天真,液燥津枯,留毒不去。人言此病,曾下奪之,從下奪來,轉虛轉痞。此為巴豆,非大黃、牽牛之過也。
白話文:
服用藥丸和之前的藥汁後,如果不再嘔吐,絕對不可以立刻吃粥飯或其他食物。每天用五錢人參、二錢陳皮煎湯慢慢飲用,以滋養胃氣。感覺稍微舒服些後,再慢慢增加人參用量,大約十天半個月後,才可以少量嘗試吃陳米做的米飲或稀粥。胃部功能還未恢復,不宜立刻吃米飯等食物,經常吃粥飯的人,病情會更加嚴重,難以治癒。還有一種反胃,是因用力喊叫,損傷了氣管,導致氣管破損漏氣,氣體阻塞胃管,胃部受氣也會引起反胃。這種情況很難治療,可以試著用烤乾的牛氣管服用。
張子和將膈噎病分為十膈五噎,這種分類方法和派別,從巢氏開始就已經混亂了,疾病的根本原因,也是從巢氏開始就弄錯了。為什麼呢?老子說:「少則得,多則惑。」民間所說的噎食症,《內經》中並沒有詳細描述,只說三陽結聚稱為膈。三陽是指大腸、小腸、膀胱。結是指熱結。小腸熱結則血液乾燥,大腸熱結則大便不通,膀胱熱結則體液減少,三陽都熱結,則前後都排泄不通暢。
下焦不通,氣機就會向上逆行,這就是噎食咽不下,即使咽下去又吐出來的原因。胃是水穀的倉庫,每天接收新的食物,以代替舊的食物,每天排便一次是正常的。現在噎食的病人,三五七天都不排便,已經超過正常的排便次數了。這不就是三陽都熱結在下焦,大腸乾燥,吃下去的食物被咽喉阻擋,即使進入胃中,也會再從喉嚨吐出來,這是因為陽火下行受阻而上逆的緣故。《內經》說:「少陽到達的地方,會出現嘔吐,食物湧出咽不下。」
又《氣厥論》說:肝臟的寒氣移到心臟,會導致狂躁,並出現膈塞。註解說:陽氣和寒氣搏鬥,所以食物停滞在膈部,腸道不通。這是膈熱和寒邪共同作用的結果,不單單只是寒邪作祟。《六節藏象論》說:人迎脈四盛以上為格陽。王太僕說:陽氣極盛,所以膈部阻塞,食物無法進入。《正理論》說:格就是嘔吐,所以膈也應該理解為格。後世強行將其分為五噎,後來又分為十膈五噎,派別太多,就更加混亂了。人體食物積滯,一開始不一定很嚴重。
一開始可能是傷了酒食,或者胃熱想吐,或者胃風想吐。醫生不察其根本原因,就用火燒薑,在湯里煮桂皮、丁香、豆蔻、蓽茇、胡椒。雖然說這些藥可以和胃,但胃本來就不寒。雖然說這些藥可以補胃,但胃本來就不虛。如果像是傷寒,就應該驅除寒邪。如果像是傷食,就應該驅除食積。怎麼可以說胃虛,就用溫熱之品來補呢?本來就體質偏熱的人,三陽必然熱結,三陽熱結,食物必然逆流而上。
醫生還說胃寒不能接受食物,就用艾灸燒針,反而讓三陽更加熱結。一句話就說清楚了,但卻很難讓人理解。抽薪止火才是最重要的,揚湯止沸,越急越糟。時間久了,就都被醫生誤治了。有人說可以用瀉下法治療,瀉去陽熱,滋養陰液,但張口吐舌,恐怕會傷及元氣,還是要以調和為宜。如果腸道閉塞不通暢,應該先通暢腸道,所以會有腸鳴。如果腸道不通,就會導致噎食病。有人說憂鬱憤怒導致氣機鬱結,也可以用瀉下法治療嗎?
我說:憂鬱憤怒,就會像火一樣鬱結在體內,太倉公遇到這種情況都用瀉下法治療,但是這種方法後來被廢棄了,千年都沒有人再用。現代劉河間用承氣湯治療膈氣噎食,獨步當世。我現在不詳加論述,只是給後世的人參考。用藥時,更要注意輕重緩急。如果便秘時間很久,就要謹慎,不可突然猛攻。即使攻下之後,也要注意後患,應該先滋養潤滑,慢慢服用湯藥和藥丸,慢慢增加藥量,阻塞的地方就會慢慢通暢。如果只是咽喉阻塞,有痰涎阻礙,可以用少量苦酸之物,慢慢將痰涎引出。
這樣治療下焦,藥物更容易通行。如果藥物不通行,可以用蜜鹽導瀉,從上到下引導,兩種藥物配合使用,就能使熱結散開,陽氣消退,飲食就能順利下行。不要使用巴豆,會耗損人體精氣,導致體液乾燥,津液枯竭,毒素殘留不去。有人說這種病,曾用瀉下法治療,結果從下瀉掉精氣,反而虛弱、痞塞。這是巴豆的副作用,而不是大黃、牽牛子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