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雜病》~ 第八冊 (12)
第八冊 (12)
1. 自齧舌
《靈樞經》黃帝曰:人之自齧舌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厥逆走上,脈氣皆至也。少陰氣至則齧舌,少陽氣至則齧頰,陽明氣至則齧唇矣。視主病者,則補之。
白話文:
《靈樞經》中,黃帝問:為什麼有人會自己咬自己的舌頭?岐伯回答:這是因為身體的氣血逆流上行,脈絡中的氣血都聚集到了這裡。當少陰之氣上來時,人們會咬舌;當少陽之氣上來時,人們會咬頰;當陽明之氣上來時,人們會咬嘴脣。觀察到哪個部位出現問題,就要對應地進行治療和補充。
2. 面
【面】統屬諸陽。(《靈樞》曰:諸陽之會,皆在於面)。又屬足陽明胃經。(《素問》曰: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八衰竭,面焦髮鬢頒白。《靈樞》曰:邪中於面則下陽明。《中藏》曰:胃熱則面赤如醉人。《素問》又曰:已食如飢者胃疸。面腫曰風。注:胃陽明之脈行於面故耳)。
又屬足太陽膀胱經。(《靈樞》曰:足太陽之上,血多氣少則面多少理,血少氣多則面多肉肥而不澤,血氣和則美色。俱有餘則肥澤,俱不足則瘦而無澤)。又統屬手少陰心經。(《素問》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又曰: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又以五色候五臟,故面青屬肝。
白話文:
【臉部】是各種陽氣的總匯。(《靈樞》提到:所有陽氣的聚集點,都在臉部)。同時也是足陽明胃經所經過的地方。(《素問》指出:五十七歲時,胃經的脈開始衰弱,臉部開始顯得枯黃,頭髮開始掉落。六十八歲時,所有器官的功能都開始衰退,臉部變得枯黃,頭髮及鬢角開始變白。《靈樞》進一步說明:邪氣侵入臉部,會影響到胃經。《中藏》認為:胃熱時,臉部會紅得像喝醉的人。《素問》還提到:吃飽後仍感到餓,這可能是胃疸的徵兆。臉部腫脹表示可能患風病。註解:胃經的脈循環於臉部,因此影響臉部。)
此外,臉部也是足太陽膀胱經的路徑之一。(《靈樞》說明:足太陽經的上部,血液充足但氣息較少時,臉部的皮膚較薄,有許多凹陷;血液不足但氣息較多時,臉部的皮膚較厚但缺乏光澤;血液與氣息平衡時,臉部呈現健康光彩。當血液與氣息都過剩時,臉部會呈現油膩且光澤的狀態;若血液與氣息都不足時,臉部會瘦削且缺乏光澤)。
臉部還統領著手少陰心經的運作。(《素問》指出:心是生命的本源,心神的表現,反映在臉上。又說:心與脈相連,臉部的顏色就是心的表現。)臉部的顏色可以預測五臟的健康狀況,因此,臉部呈青色代表肝臟的問題。
(《素問》曰:生於肝,如以縞裹紺,故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注:縞,繒之精白者。紺,深青揚赤色。又曰:青如翠羽者生,如草茲者死。注:茲,滋也,如草初生之色也)。赤屬心。(《素問》曰:生於心,如以縞裹朱,故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注:赭,赤土也。
又曰:赤如雞冠者生,如衃血者死。注:衃血,凝血也)。黃屬脾。(《素問》曰:生於脾,如以縞裹栝蔞實,故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又曰:黃如蟹腹者生,如枳實者死)。白屬肺。(《素問》曰:生於肺,如以縞裹紅,故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又曰:白如豕膏者生,如枯骨者死)。
白話文:
出自《素問》,關於五行理論,對五臟的顏色特徵有詳細描述:
「生於肝,如以縞裹紺」,意指肝的顏色應如同白色布料包裹著深青帶紅的色彩,理想的情況是呈現蒼白色澤,而不應該像藍色那樣過度深沈。
「青如翠羽者生,如草茲者死」,進一步說明,若肝的顏色像翠綠的羽毛般鮮豔,則代表健康;相反地,如果顏色像是新生草葉那般嫩綠,則可能暗示疾病或死亡。
「赤屬心」,表明心臟的顏色屬紅色。
「生於心,如以縞裹朱」,類似地,心臟的顏色應該如同白色布料包裹著紅色珠子,這種情況下的紅色要明亮且溫和,而不應像紅土那樣暗沈。
「赤如雞冠者生,如衃血者死」,如果心臟的顏色像公雞的紅冠一樣鮮豔,則表示健康;反之,若呈現出凝固血液般的暗紅色,則可能是疾病的徵兆。
「黃屬脾」,脾臟的顏色屬黃色。
「生於脾,如以縞裹栝蔞實」,脾臟的理想顏色類似於白色布料包裹著栝蔞實,呈現出像羅綢包裹雄黃的黃色,而非像黃土那樣沈澱無光。
「黃如蟹腹者生,如枳實者死」,若脾臟的顏色像螃蟹腹部那樣明亮,則表示健康;而如果顏色像枳實那樣暗淡,則可能暗示疾病或死亡。
「白屬肺」,肺的顏色屬白色。
「生於肺,如以縞裹紅」,肺的理想顏色類似於白色布料包裹著紅色物質,呈現出如同鵝毛般的潔淨白色,而不是像食鹽那樣乾燥、無光。
「白如豕膏者生,如枯骨者死」,若肺的顏色像豬油那樣飽滿、潤滑,則表示健康;反之,如果呈現出乾枯的骨頭般的白色,則可能暗示疾病或死亡。
黑屬腎。(《素問》曰:生於腎,如以縞裹紫,故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又曰:黑如烏羽者生,如炲者死。注:炲,煤也。又曰:五臟六腑固盡有部,視其五色,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黃帝曰:首面與身形也,屬骨連筋同血,合於氣耳。
天寒則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裂何也?岐伯答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其濁氣出於胃,走唇舌而為味,其氣之津液皆上熏於面,而皮又厚,其肉堅,故天氣甚寒,不能勝之也。
白話文:
黑色代表腎(《素問》指出:腎是生命的來源,就像用白色布包裹紫色,因此黑色應該像深漆色,不應像大地的蒼色。又說:黑色像烏鴉羽毛一樣表示健康,像煤灰一樣表示死亡。注:煤灰,就是煤。又說:五臟六腑都有它們各自的部位,觀察五色,黃色和紅色表示熱,白色表示寒,青色和黑色表示疼痛)。
在《靈樞》的邪氣臟腑病形篇中,黃帝詢問:頭面部和身體的其他部分,與骨骼、筋腱和血液相連,他們都與氣息相關。
當天氣寒冷時,土地會裂開,冰會形成,突然的寒冷可能會使手腳變得懶散,然而為什麼臉部不會裂開呢?岐伯回答說:十二條經脈,三百六十五條絡脈,他們的血氣都上升到臉部並流經孔洞,精陽氣上升到眼睛成為眼珠,異常的氣流流向耳朵成為聽覺,宗氣上升從鼻子出來成為氣味,渾濁的氣息從胃中流出,進入嘴脣和舌頭成為味道,他們的津液都上升薰蒸臉部,而且臉部的皮膚又厚,肌肉堅硬,所以即使天氣非常寒冷,也不能對它產生影響。
葉氏曰:手足六陽之經,皆上至於頭,而唯陽明胃脈,起鼻交頞中,入上齒中,俠口環唇,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故人之面部,陽明之所屬也。其或胃中有熱則面熱,升麻湯加黃連。胃中有寒則面寒,升麻湯加附子。若風熱內甚而上攻,令人面目浮腫,或面鼻紫色,或風刺癮疹,隨其證而治之。
李氏云:風邪入皮膚,痰飲漬腑臟,則面䵟𪒟。脾應見於面,肺應皮毛,二經風濕搏而為熱濕,故面生瘡。
白話文:
葉氏說:手足六陽經脈都往上連接到頭部,唯獨陽明胃經,從鼻子開始,經過下巴,進入上牙齒,沿著嘴巴周圍環繞,經過頰車穴,上至耳前,經過客主人穴。所以人的面部,是陽明胃經所屬的區域。如果胃中有熱,就會面部發熱,可以用升麻湯加黃連來治療。如果胃中有寒,就會面部冰冷,可以用升麻湯加附子來治療。如果風熱內盛向上攻,導致面部浮腫,或面鼻發紫,或出現風疹,就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治療。
李氏說:風邪侵入皮膚,痰飲停留在內臟,就會造成面部浮腫。脾臟與面部相應,肺臟與皮毛相應,這兩條經絡的風濕交織在一起,就會形成熱濕,導致面部生瘡。
3. 面腫
面腫為風,宜用羌活、防風、升麻、白芷、牛蒡子之屬。外杵杏仁如膏敷之。余見水腫門。
白話文:
臉部腫脹是風邪入侵所致,應當使用羌活、防風、升麻、白芷、牛蒡子等藥物。將杏仁研磨成膏狀,外敷患處。我曾見過因水腫而導致門戶無法開啟的情況。
4. 面寒面熱
丹溪云:面熱火氣,因鬱熱。面寒屬胃虛。東垣云:飲食不節則胃病,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有時而火上行獨燎其面。《針經》云:面熱者,足陽明病。咳逆停息不得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衝熏其面,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湯加大黃以利之。羅謙甫療楊郎中之內,五十一歲,身體肥盛,患頭目昏悶,面赤熱多,服清上藥不效,診其脈洪大有力。《內經》云:面熱者,足陽明病。
《脈經》云:陽明經氣盛有餘,則身已前皆熱,況其人素膏粱積熱於胃,陽明多血多氣,木實則風熱上行,諸陽皆會於頭目,故面熱之病生矣。先以調胃承氣湯七錢,加黃連三錢,犀角一錢,疏下一兩行,徹其本熱,次以升麻加黃連湯,去經絡中風熱上行,如此則標本之邪俱退矣。又治尼長老,六十一歲,身體瘦弱,十月間病頭面不耐寒氣,弱不敢當風行,諸治不效。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臉頰發熱是火氣旺盛,是由於鬱熱所致。臉頰冰冷則是胃氣虛弱。東垣先生說:飲食不節制就會導致胃病,胃病就會出現氣短、精神不濟,並且會產生燥熱,有時還會出現火氣上衝,只灼燒臉頰。《針經》說:臉頰發熱,是足陽明經的病症。咳嗽喘息,無法平躺,臉頰發熱像喝醉了一樣,這是胃熱上衝熏蒸臉頰造成的,可以用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湯,再加入大黃來通利。
羅謙甫醫治楊郎中的內熱症,楊郎中五十一歲,身體肥胖,患有頭昏眼花、臉頰發紅發熱的症狀,服用清熱藥物無效。診脈發現脈象洪大有力。《內經》說:臉頰發熱,是足陽明經的病症。
《脈經》說:陽明經氣盛有餘,則全身前部都會發熱,何况此人素来飲食膏粱厚味,積熱於胃,陽明經血氣旺盛,就像樹木枝繁葉茂,就會引起風熱上行,所有的陽氣都會匯聚於頭部,因此出現臉頰發熱的病症。先用調胃承氣湯七錢,加入黃連三錢、犀角一錢,疏通下焦,清除根本的熱氣,之後再用升麻加黃連湯,清除經絡中的風熱上行,這樣標本兼治,邪氣自然退去。
另外,還治過一位尼長老,六十一歲,身體瘦弱,十月間患病,頭面不耐寒氣,虛弱不敢迎風行走,各種治療方法都無效。
診之,其脈皆弦細而微,其人年高,素食茶果而已,陽明之經本虛。《脈經》云: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又加看誦損氣,由此胃氣虛,經絡之氣亦虛,不能上榮頭面,故惡風寒。先以附子理中丸溫其中氣,次以升麻湯加附子主之。
或曰升麻加黃連湯治面熱,升麻加附子湯治面寒,有何依據?答曰:出自仲景,云岐子注《傷寒論》中辨葛根湯云:尺寸脈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以其脈夾鼻絡目,故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此陽明經受病也。始於鼻,交頞中,從頭至足,行身之前,為表之裡。
白話文:
診斷後發現,患者脈象皆為弦細而微弱,患者年紀已高,平時只吃素食和茶果,陽明經脈原本就虛弱。《脈經》中記載:氣不足則身體前部皆會寒慄,再加上患者平時看書誦讀耗損了氣,因此胃氣虛弱,經絡之氣也虛弱,無法上行滋養頭面部,所以容易感到惡風寒。先用附子理中丸溫補中氣,之後用升麻湯加入附子治療。
有人問:升麻加黃連湯用於治療面熱,升麻加附子湯用於治療面寒,有什麼依據?回答:這出自仲景的著作,岐伯在《傷寒論》中註解葛根湯時說:尺寸脈皆長的,是陽明經受病,大約兩三天就會發病。因為這條經絡與鼻子和眼睛相連,所以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無法平躺休息,這是陽明經受病的症狀。陽明經從鼻部開始,經過面頰,從頭到腳,行於身體前方,屬於表裡之經。
陽明經標熱本實,從標脈浮而長,從本脈沉而實。陽明為病,主蒸蒸而熱,不惡寒,身熱為標病;陽明本實者,胃中燥,鼻乾目疼為本病。陽明為肌肉之本,禁不可發汗;在本者不禁下,發之則變黃證。太陽主表,榮衛是也。榮衛之下,肌肉屬陽明。二陽並病,葛根湯主之。
衛者桂枝,榮者麻黃,榮衛之中,桂枝麻黃湯各半主之。榮衛之下,肌肉之分者,葛根湯主之。又名解肌湯。故陽明為肌肉之本,非專於發汗止汗之治。桂枝麻黃兩方,互併為一方,加葛根者,便作葛根湯,故榮衛肌肉之次也。桂枝、芍藥、生薑、甘草、大棗止汗,麻黃、桂枝、生薑、甘草發汗,葛根味薄,獨加一味者,非發汗止汗也。從葛根以解肌,故名葛根湯。
白話文:
陽明經的表面發熱是因為實熱,從表面觀察脈象浮而有力,從根本觀察脈象沉而實。陽明經生病,主要表現為持續發熱,不畏寒,身體發熱是表面病症;陽明經本質實熱,則胃中乾燥、鼻乾眼痛是根本病症。陽明經是肌肉的根本,因此不可發汗;如果病在根本,則可以瀉下,發汗反而會導致黃疸。太陽經主司表層,也就是榮衛之氣。榮衛之氣的下方是肌肉,屬於陽明經。兩種陽經同時生病,則可用葛根湯治療。
衛氣可用桂枝藥物治療,榮氣可用麻黃藥物治療。榮衛之氣同時受損,則可用桂枝麻黃湯,其中桂枝和麻黃各佔一半來治療。榮衛之氣下方是肌肉,則用葛根湯治療。葛根湯也稱為解肌湯。因此陽明經是肌肉的根本,治療上不單單是發汗或止汗。桂枝湯和麻黃湯可以互相合併,加入葛根後,就成為葛根湯,因此葛根湯可以治療榮衛和肌肉。桂枝、芍藥、生薑、甘草能止汗,麻黃、桂枝、生薑、甘草能發汗,葛根味淡,單獨使用並無發汗或止汗的作用。葛根可以解肌,因此稱為葛根湯。
錢仲陽制升麻湯,治傷寒瘟疫,風熱壯熱,頭痛肢體痛,瘡疹已發未發,用葛根為君,升麻為佐,甘草、芍藥安其中氣。朱奉議作《活人書》,將升麻湯列作陽明經解藥。予診楊氏婦,陽明經標本俱實,先攻其里,後瀉經絡中風熱,故用升麻湯加黃連,以寒治熱也。尼長老,陽明經標本俱虛,先實其里,次行經絡,故用升麻湯加附子,以熱治寒也。
仲景乃群方之祖,信哉。
白話文:
錢仲陽所制定的升麻湯,用於治療傷寒瘟疫、風熱壯熱、頭痛肢體疼痛、瘡疹已發未發等症狀。方中以葛根為君藥,升麻為佐藥,甘草、芍藥則用來安定中氣。朱奉議在其所著《活人書》中,將升麻湯列為陽明經的解藥。
我曾經診治一位姓楊的婦女,她的陽明經標本皆實,因此先攻其裡,再瀉去經絡中的風熱,所以用升麻湯加黃連,以寒治熱。而尼長老的陽明經標本皆虛,則先實其裡,再行經絡,因此用升麻湯加附子,以熱治寒。
仲景是眾多醫方之祖,他的醫術的確值得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