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雜病》~ 第三冊 (5)
第三冊 (5)
1. 嘔清水
經云:太陰之復,嘔而密默,唾吐清液,治以甘熱。是嘔水屬濕,一味蒼朮丸主之。《金匱》方,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茯苓飲主之。能消痰氣,令能食。又云: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千金方》治痰飲,水吐無時節者,其原因冷飲過度,遂令脾胃氣羸,不能消於飲食,飲食入胃則皆變成冷水,反吐不停者,赤石脂散主之。赤石脂搗篩服方寸匕,酒飲時稍加至三匕,服盡一斤,終身不吐痰水,又不下利。
白話文:
經典說:太陰病復發時,會嘔吐且安靜不說話,吐出清澈的液體,治療要用甘甜溫熱的藥。這種嘔吐清水的情況屬於濕氣作祟,可以用單味蒼朮丸來治療。《金匱要略》記載,心胸中有積聚的痰液和停滯的水液,自行吐出水液後,心胸反而變得空虛,氣脹滿而吃不下東西,可以用茯苓飲來治療。茯苓飲能消除痰氣,使人恢復食慾。另外還說,口渴想喝水,但水一入口就吐出來的,稱為水逆,用五苓散來治療。《千金方》記載,治療痰飲病,吐水沒有固定時間,原因是過度喝冷飲,導致脾胃虛弱,不能消化食物,食物進入胃裡都變成冷水,反覆嘔吐不停的,可以用赤石脂散來治療。把赤石脂搗碎篩過後,每次服用一小匙,用酒送服,可以逐漸增加到三小匙,服完一斤,就可以終身不再吐痰水,也不會腹瀉。
2. 吐涎沫
《金匱》方,乾嘔吐逆,吐涎沫,半夏乾薑散主之。半夏、乾薑各等分,杵為散,取方寸匕,漿水一升半,煎至七合,頓服之。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
白話文:
《金匱要略》提到,如果出現乾嘔、想吐,而且吐出清稀的口水(涎沫)的症狀,可以用半夏乾薑散來治療。半夏和乾薑各取相同份量,搗成粉末,每次取一小撮(約一方寸匕),用一升半的米湯(漿水)煎煮到剩下七合,一次全部喝完。如果乾嘔、吐清口水,同時還伴隨頭痛,可以用吳茱萸湯來治療。婦女如果吐清口水,醫生反而用瀉藥來治療,會導致心下(胃脘)痞塞不適,應該先治療吐清口水的症狀,用小青龍湯來治療。等到清口水止住後,再治療心下痞塞不適的症狀,用瀉心湯來治療。
3. 嘔膿
仲景云:嘔家有癰膿,不可治嘔,膿儘自愈。《仁齋直指》以地黃丸湯主之。
白話文:
張仲景說:會嘔吐的病人如果體內有癰瘡化膿,這種情況下不要去治療嘔吐,等膿排乾淨了,嘔吐自然就會好。《仁齋直指》這本書認為,可以用地黃丸湯來治療這種情況。
4. 嘔蟲
仲景以吐蛔為胃中冷之故,則成蛔厥,宜理中湯加炒川椒五粒,檳榔半錢,吞烏梅丸。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亦用烏梅丸。取胃三里。有嘔吐諸藥不止,別無他證,乃蛔在胸膈作嘔,見藥則動,動則不納藥,藥出而蛔不出,雖非吐蛔之比,亦宜用吐蛔藥,或於治嘔藥中入炒川椒十粒,蛔見椒則頭伏故也。
【診】:形狀如新臥起。陽緊陰數,其人食已即吐。陽浮而數,亦為吐。(或浮大,皆陽偏勝陰不能配之也,為格,主吐逆,無陰和之。)寸緊尺澀,其人胸滿不能食而吐。寸口脈數,其人則吐。寸口脈細而數,數則為熱,細則為寒,數為嘔吐。《金匱》問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何也?曰以發其汗,令陽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吐也。趺陽脈微而澀,(微則不利,澀則吐逆,谷不得入。
)或浮而澀,(浮則虛,虛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名反胃。)寸口脈微而數,(微則血虛,血虛則胃中寒。)脈緊而澀者,難治。關上脈浮大,風在胃中,心下澹澹,食欲嘔。關上脈微浮,積熱在胃中,嘔吐蛔蟲。關上脈緊而滑者,蛔動。脈緊而滑者,吐逆。脈小弱而澀,胃反。
浮而洪為氣。浮而匿為積。沉而遲為寒。趺陽脈浮,胃虛,嘔而不食,恐怖者難治,寬緩生。(寒氣在上,陰氣在下,二氣並爭,但出不入。)先嘔卻渴,此為欲解;先渴卻嘔,為水停心下,屬飲。脈弱而嘔,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死。嘔吐大痛,色如青菜葉者死。
白話文:
嘔蟲
張仲景認為吐蛔蟲是因為胃裡寒冷,進而形成蛔蟲引起的厥症,應該使用理中湯,再加入炒過的川椒五粒、檳榔半錢,並服用烏梅丸。胃咳的症狀,是咳嗽時會想吐,吐得厲害時會有蛔蟲跑出來,也使用烏梅丸治療。可以按壓胃三里穴位來輔助治療。
如果嘔吐用各種藥物都無法停止,而且沒有其他症狀,那可能是蛔蟲在胸膈部位作怪,引起嘔吐,看到藥物就亂動,導致藥物無法進入體內,藥物吐出來,但是蛔蟲卻沒吐出來,雖然情況和吐蛔蟲不同,但也應該使用治療吐蛔蟲的藥物,或者在治療嘔吐的藥方中加入炒過的川椒十粒,因為蛔蟲遇到花椒就會縮頭。
【診斷】
如果脈象呈現如同剛睡醒時的狀態,陽脈緊而陰脈數,這個人吃完東西就會吐。如果陽脈浮而數,也是會吐。(或者脈象浮大,都代表陽氣過盛而陰氣無法平衡,這是阻隔,會引起嘔吐逆流,沒有陰氣來調和)。寸脈緊而尺脈澀,這個人會胸悶無法進食而嘔吐。寸脈呈現數脈,這個人也會吐。寸脈細而數,數代表有熱,細代表有寒,數脈代表嘔吐。《金匱要略》中提到,數脈代表有熱,應該可以消化食物並促進食慾,但反而嘔吐,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發汗後,導致陽氣虛弱,膈氣也虛弱,脈象才會變成數脈,數脈代表體內有虛熱,無法消化食物,是因為胃中虛寒導致嘔吐。如果趺陽脈微而澀,(微代表不利,澀代表嘔吐逆流,食物無法進入體內)。或是脈象浮而澀,(浮代表虛,虛會傷害脾,脾受損就會無法磨化食物,早上吃晚上吐,叫做反胃)。如果寸脈微而數,(微代表血虛,血虛會導致胃中寒冷)。脈象緊而澀,就比較難治療。關脈呈現浮大,代表風邪在胃中,心下悶悶不舒服,想吐。關脈微浮,代表有熱積在胃中,會嘔吐蛔蟲。關脈緊而滑,代表蛔蟲在蠕動。脈象緊而滑,代表嘔吐逆流。脈象小而弱且澀,代表胃氣逆反。
脈象浮而洪大,代表氣的問題。浮而隱匿,代表有積聚。沉而遲緩,代表寒。如果趺陽脈浮,代表胃虛,會嘔吐而無法進食,同時又感到恐懼,這種情況比較難治療,如果脈象寬緩就比較容易存活。(寒氣在上,陰氣在下,兩股氣相爭,導致只出不進)。先嘔吐後口渴,表示情況將要好轉;先口渴後嘔吐,代表有水停留在心下,是屬於痰飲。脈象虛弱又嘔吐,同時小便頻繁,身體稍微發熱,如果出現厥逆,就代表生命危險。嘔吐劇烈疼痛,吐出來的顏色像青菜葉,也代表生命危險。
5. 胃反(即膈噎)
《金匱要略》云:發汗令陽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其氣無餘,朝食暮吐,變為胃反。又云: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食不化,名曰胃反。《傷寒論》太陽病,吐後汗出,不惡寒發熱,關脈細數,欲食冷食,朝食暮吐。
注以晨食入胃,胃虛不能克化,至暮胃氣行里,與邪相搏,則食反出也。《巢氏病源》亦曰:榮衛俱虛,血氣不足,停水積飲在胃脘,即臟冷,臟冷則脾不磨,而宿食不化,其氣逆而成反胃,則朝食暮吐,甚則食已即吐。王太僕注《內經》亦曰: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無火也。
由是後世悉以胃虛為寒,而惟用辛香大熱之劑以復其陽。雖有脈數,為邪熱不殺穀者,亦用之。殊不思壯火散氣,其大熱之藥,果能復氣乎。丹溪謂膈噎反胃之病,得之七情六淫,遂有火熱炎上之化,多升少降,津液不布,積而為痰為飲,被劫時暫得快,七情飲食不節,其證復作,前藥再行,積成其熱,血液衰耗,胃脘乾槁,其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飲可行,食物難入,入亦不多,名之曰噎。其槁在下,與胃為近,食雖可入,難盡入胃,良久復出,名之曰膈,亦曰反胃。
大便秘少若羊矢。然必外避六淫,內節七情,飲食自養,滋血生津,以潤腸胃,則金無畏火之炎,腎有生水之漸,氣清血和則脾氣健運,而食消磨傳送行矣。此論膈噎之久病者也。然而亦有病未久,而食入即反出之不已與膈噎形狀同者,何以言之?《內經》謂厥陰之復,嘔吐,飲食不入,入而復出,甚則入脾,食痹而吐。王注食痹者,食已心下痛,陰陰然不可忍也,吐出乃止,此胃氣逆而不下行也。
又胃脈耎散,當病食痹。又肺病傳之肝,曰肝痹,脅痛出食。與夫《金匱要略》復有肝中寒、心中風、厥陰之為病,三者皆食入則吐,則必又從其病由之邪而治也。大抵反胃亦必如前條治吐,分氣、積、寒三法可也。奈後世概用調氣之劑,制一方名十膈散,治十般膈氣,今人守之為良方,略古聖賢而勿論。
夫治病之道,非中其邪,而病豈能愈乎。予試以昔嘗求邪而得驗者明之。一男子壯年,食後必吐出數口,卻不盡出,膈上時作聲,面色如平人,知其病不在脾胃而在膈間,問其得病之由,乃因大怒未止,輒吃麵,即時有此證。料之以怒甚則血菀於上,積在膈間,有礙氣之升降,津液因聚為痰為飲,與氣相搏而動,故作聲也。
用二陳湯加香附、韭汁、萊菔子服二日,以瓜蒂散、酸漿吐之,再一日又吐,痰中見血一盞,次日復吐,見血一鍾,其病即愈。一中年人中脘作痛,食已則吐,面紫霜色,兩關脈澀,知其血病也。問之乃云跌僕後中脘即痛,投以生新推陳血劑,吐出停血碗許,則痛不作而食亦不出矣。
白話文:
《金匱要略》提到:如果發汗過度導致陽氣虛弱,胸膈之氣也虛弱,脈象會變得快而數,這是虛熱的表現,表示身體無法消化食物,胃裡虛弱又寒冷,陽氣不足,早上吃的東西到了晚上就吐出來,這種情況就稱為「胃反」。又說:如果腳背上的脈象浮而澀,浮表示氣虛,澀表示傷了脾,脾受傷後消化功能就變差,早上吃的東西晚上吐出來,晚上吃的東西早上吐出來,隔夜的食物無法消化,這也叫做「胃反」。《傷寒論》中提到太陽病,病人吐過之後又出汗,但不怕冷也不發燒,關脈細而快,想吃冷的食物,早上吃的東西晚上吐出來。
這表示早上吃進去的東西進入胃裡,因為胃虛弱無法消化,到了晚上,胃氣運行到裡面,與邪氣搏鬥,食物就會被吐出來。《巢氏病源》也說:營衛之氣都虛弱,氣血不足,水液停留在胃脘,導致臟器寒冷,臟器寒冷就會使脾無法正常運作,導致隔夜的食物無法消化,氣逆而導致反胃,就會出現早上吃的東西晚上吐出來,嚴重時甚至剛吃完就吐出來的情況。王太僕註解《內經》時也說:如果食物無法吃進去,是因為體內有火;如果吃進去又吐出來,表示體內沒有火。
因此,後世都認為胃反是因胃虛寒所致,而只用辛辣溫熱的藥物來恢復陽氣。即使有脈快的情況,是因為邪熱導致食物無法消化,也還是用這些溫熱藥。卻沒想到過於溫熱的藥物會耗散正氣,這些溫熱的藥物真的能恢復陽氣嗎?朱丹溪認為,膈噎反胃的病因是由於情志失調和外感六淫邪氣所致,導致體內產生火熱,出現上衝的情況,津液無法正常輸布,積聚成痰和飲,暫時用藥可以緩解,但如果情志和飲食沒有節制,病就會復發,再次用藥會加重體內的熱,導致血液枯竭,胃部變得乾枯,乾枯的部位如果在上,接近喉嚨,水可以通過,但食物難以進入,就算進入也吃不多,這種情況叫做「噎」。如果乾枯的部位在下,接近胃,食物雖然可以吃進去,但難以進入胃裡,過一陣子又會吐出來,這種情況叫做「膈」,也叫做「反胃」。
大便會變得又少又硬,像羊屎一樣。所以必須要避開外來的六淫邪氣,內在的情志要有所節制,飲食要懂得調養,滋養血液生成津液,來潤澤腸胃,這樣金(肺)才不怕火熱的侵擾,腎才能逐漸產生水液,氣清血和,脾的運化功能才能正常,食物才能被消化吸收和傳輸。這講的是膈噎這種久病的情況。但是也有一些病程不長,吃進去就吐出來,症狀和膈噎很像的,這是為什麼呢?《內經》說厥陰經氣恢復正常時,會出現嘔吐,食物吃不進去,就算吃進去也會吐出來,嚴重時食物會進入脾,導致食痹而嘔吐。王註解說食痹是指吃完東西後心下會疼痛,隱隱作痛難以忍受,吐出來後才會停止,這是因為胃氣上逆而不能向下運行。
又說,如果胃脈軟而散亂,會患上食痹。另外,肺病傳到肝,叫做肝痹,會出現脅痛而吐出食物。還有,《金匱要略》中提到肝臟寒冷、心臟風邪、厥陰經病變,這三種情況都會導致吃進去就吐出來,所以必須要根據病因所屬的邪氣來治療。總體來說,反胃的治療也要像之前提到的治療嘔吐一樣,可以分為調氣、消積、溫寒三種方法。但是後世卻只用調氣的藥物,並制定了一個名為「十膈散」的方子,號稱可以治療十種膈氣,現在的人把這個方子當成良方,忽略了古聖先賢的經驗。
治療疾病的原則,不是對症下藥,又怎麼能治好病呢?我用過去曾經找到病因而有效治癒的例子來加以說明。有一個年輕男子,每次吃完東西一定會吐出幾口,但不會全部吐出來,胸膈上方時常發出聲響,臉色看起來正常,知道他的病不在脾胃,而是在胸膈之間。問他得病的原因,是因為大怒之後馬上吃麵,就立即出現這種症狀。我認為他因為過於憤怒,導致氣血上衝,積聚在胸膈之間,阻礙了氣的升降,津液因此聚集形成痰和飲,與氣相搏動,所以會發出聲響。
我用了二陳湯加上香附、韭菜汁、萊菔子讓他服用兩天,然後用瓜蒂散和酸漿催吐,過了一天又吐,痰中有約一小盞的血,隔天又吐,出現約一鍾的血,他的病就好了。還有一個中年人,中脘部位疼痛,吃完東西就吐出來,臉色發紫發青,兩關脈澀,知道他的病是血的問題。問他後才知道是跌倒後中脘就開始疼痛,我用活血化瘀的藥物,他吐出約一碗的淤血,疼痛就停止了,食物也不再吐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