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雜病》~ 第八冊 (10)

回本書目錄

第八冊 (10)

1.

【舌】屬手少陰心經。(《素問》曰:心在竅為舌,畏寒。《內經》曰: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病則舌卷短,顴赤,其脈搏堅而長。喬嶽曰:心絕則舌不能收,及不能語)。又屬足太陰脾經。(李東垣曰:舌者心也,復能知味,是舌中有脾也。《靈樞》曰:足太陰之正,貫舌中。

《素問》曰:中央黃色,入通於脾,故病在舌本。《靈樞》又曰:足太陰是動則病舌本強,所生病者舌本痛。《素問》刺舌下中脈太過,血出不止為喑。注:舌下脈脾脈也。喑,不能言也。孫景思曰:舌者,心氣之所主,脾脈之所通,二臟不和,風邪中之,則舌強不能言;壅熱攻之,則舌腫不能轉。更有重舌木舌,舌腫出血等證,皆由心脾二經風熱所乘而然也。

)又兼屬足陽明胃經。(張雞峰曰:脾胃主四肢,其脈連舌本,而絡於唇口。胃為水穀之海,脾氣蘑而消之,由是水穀之精化為營衛,以養四肢。若起居失節,飲食不時,則致脾胃之氣不足,而營衛之養不周,風邪乘虛而干之,則四肢與唇口俱痹,語言謇澀,久久不治,變為痿疾。經云:治痿獨取陽明,謂足陽明也。

治法宜多用脾胃藥,少服去風藥則可安矣。)又屬足少陰腎經。(《靈樞》曰:足少陰之正,直者系舌本,舌縱涎下,煩悗,取足少陰。《玄珠》曰:舌之下竅,腎之津液所朝也。注:下竅,廉泉穴也,一名舌本,在頷下結喉上。《素問》曰:刺足少陰脈,重虛出血,為舌難以言)。

又屬足厥陰肝經。(《靈樞》曰: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器,而脈絡於舌本)。舌主嘗五味,以榮養於身,資於脾,以分布津液於五臟,故心之本脈繫於舌根,脾之絡脈繫於舌旁,肝脈循陰器絡於舌本,心脾虛風熱乘之則為病。風寒濕所中,則舌捲縮而不能言,宜小續命湯。

挾熱,升麻湯加桔梗漱之,碧雪敷之。七情所郁,則舌腫滿不得息,宜《本事方》烏、星、薑末,貼手足心。心熱則裂而瘡,木舌重舌,宜三黃丸,真蒲黃摻之;《三因》龍石散,三黃丸末,水調貼腳心;升麻湯加桔梗、玄參、黃芩。又,白礬、大黃、朴硝擦漱。又,醋調五靈脂末、烏賊骨、真蒲黃末塗之,服散肝經實熱之藥。

脾熱則滑而胎,脾閉則白胎如雪,宜薄荷汁、白蜜、薑片揩之。肝壅則血上湧,宜蒲黃或槐花末摻之,服清肝之藥。薛新甫云:如口舌腫痛,或狀如無皮,或發熱作渴,為中氣虛熱,宜清熱補氣湯。若眼如煙觸,體倦少食,或午後益甚,為陰血虛熱,宜清熱補血湯。若咽痛舌瘡,口乾足熱,日晡益甚,為腎經虛火,宜六味丸。

若四肢逆冷,惡寒飲食,或痰甚眼赤,為命門火衰,宜八味丸。若發熱作渴,飲冷便閉,為腸胃實火,宜涼膈散。若發熱惡寒,口乾喜湯,食少體倦,為脾經虛熱,宜加味歸脾湯。若舌本作強,腮頰腫痛,為心脾壅熱,宜玄參升麻湯。若痰盛作渴,口舌腫痛,為上焦有熱,宜清熱化痰湯。

若思慮過度,口舌生瘡,咽喉不利,為脾經血傷火動,宜加味歸脾湯。若恚怒過度,寒熱口苦,而舌腫痛,為肝經血傷火動,宜小柴胡湯加丹皮、山梔。血虛者,用八珍加參、朮、柴胡、山梔、丹皮,虛甚須加炮姜。

白話文:

【舌】

舌頭屬於手少陰心經的範圍。《黃帝內經》說,心臟在體表的開口是舌頭,心臟怕冷。又說,心氣與舌頭相通,心氣平和,舌頭就能分辨五味。如果心臟生病,舌頭就會捲縮、變短,臉頰發紅,脈搏堅硬而長。喬嶽說,心氣衰竭時,舌頭就無法收縮,也無法說話。

舌頭也屬於足太陰脾經的範圍。李東垣認為,舌頭是心臟的延伸,能夠辨別味道,說明舌頭內有脾的作用。《黃帝內經》說,足太陰經脈的走向,會貫穿舌頭的中間。

《黃帝內經》又說,足太陰經脈發生異常時,會導致舌根僵硬,也會產生舌根疼痛的疾病。如果針刺舌下脈絡太過,導致出血不止,就會導致失聲。這裡說的舌下脈絡指的是脾經的脈絡。失聲,就是不能說話。孫景思說,舌頭是心氣所主導的,也與脾經相通,如果心臟和脾臟不調和,被風邪侵襲,就會導致舌頭僵硬、不能說話;如果被熱邪壅塞,就會導致舌頭腫脹、無法轉動。還有重舌、木舌、舌腫出血等症狀,都是因為心脾二經受到風熱侵襲而引起的。

舌頭還屬於足陽明胃經的範圍。張雞峰認為,脾胃主導四肢的活動,它的脈絡連接到舌根,並絡於嘴唇周圍。胃是水穀之海,脾氣運化消化食物,將水穀精華轉化為營衛之氣,以滋養四肢。如果生活作息不規律,飲食不定時,就會導致脾胃之氣不足,營衛之氣得不到充分滋養,風邪就會趁虛而入,侵襲四肢和嘴唇周圍,導致麻木、語言不流暢,久治不癒就會變成痿症。經書說,「治療痿症要取足陽明經的穴位」,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治療方法應該多用調養脾胃的藥物,少用祛風的藥物,這樣就可以痊癒了。

舌頭也屬於足少陰腎經的範圍。《黃帝內經》說,足少陰經的經脈分支,有直接連繫到舌根的,如果舌頭鬆弛、口水不斷流出、心煩意亂,就要選取足少陰經的穴位治療。《玄珠》說,舌頭下方的空竅,是腎的津液匯聚的地方。這裡說的下竅,指的是廉泉穴,又名舌本,位於下巴下方、喉結上方。《黃帝內經》說,針刺足少陰經脈,如果因虛弱而出血過多,就會導致說話困難。

舌頭也屬於足厥陰肝經的範圍。《黃帝內經》說,肝臟是筋匯聚的地方,筋又聚集在生殖器官,而它的脈絡會連接到舌根。

舌頭主司品嚐五味,藉此來滋養身體,依賴於脾臟將津液分布到五臟六腑,所以心經的本脈繫於舌根,脾經的絡脈繫於舌旁,肝經的脈絡沿著生殖器官連接到舌根。如果心脾虛弱,被風熱侵襲就會生病。如果被風寒濕邪侵襲,就會導致舌頭捲縮、不能說話,可以使用小續命湯治療。

如果挾帶熱邪,可以使用升麻湯,並加入桔梗漱口,或使用碧雪散敷在患處。如果因情緒不佳而導致氣機鬱結,就會導致舌頭腫脹、無法呼吸,可以使用《本事方》中的烏頭、半夏、生薑末,貼在手足心。如果因心火旺盛導致舌頭裂開、生瘡,或出現木舌、重舌等症狀,可以使用三黃丸,並撒上真蒲黃粉;也可以使用《三因》中的龍石散,將三黃丸磨成粉末,用水調和後貼在腳心;或者使用升麻湯,加入桔梗、玄參、黃芩。也可以用白礬、大黃、朴硝擦拭漱口。還可以醋調五靈脂末、烏賊骨、真蒲黃末塗在患處,並服用清瀉肝經實熱的藥物。

如果脾胃有熱,舌苔會變得滑膩;如果脾氣閉塞,舌苔就會出現像雪一樣的白苔,可以用薄荷汁、白蜜、薑片擦拭。如果肝氣鬱結,導致血液上湧,可以用蒲黃或槐花末敷在患處,並服用清瀉肝熱的藥物。薛新甫認為,如果口舌腫痛,或像沒有皮膚一樣,或發熱口渴,這是中氣虛熱,可以使用清熱補氣湯。如果眼睛像被煙燻過,身體疲倦、食慾不振,或午後症狀加重,這是陰血虛熱,可以使用清熱補血湯。如果咽喉疼痛、舌頭生瘡、口乾足熱、午後症狀加重,這是腎經虛火,可以使用六味丸。

如果四肢冰冷、怕冷、食慾不振,或痰多、眼睛發紅,這是命門火衰,可以使用八味丸。如果發熱口渴、喜歡喝冷飲、大便不通暢,這是腸胃實火,可以使用涼膈散。如果發熱怕冷、口乾想喝湯、食慾不振、身體疲倦,這是脾經虛熱,可以使用加味歸脾湯。如果舌根僵硬、腮頰腫痛,這是心脾壅熱,可以使用玄參升麻湯。如果痰多口渴、口舌腫痛,這是上焦有熱,可以使用清熱化痰湯。

如果思慮過度,導致口舌生瘡、咽喉不適,這是脾經血傷火動,可以使用加味歸脾湯。如果因過度憤怒,導致寒熱、口苦、舌頭腫痛,這是肝經血傷火動,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加入丹皮、山梔。如果是血虛,可以使用八珍湯,加入人參、白朮、柴胡、山梔、丹皮,如果虛弱嚴重,還需要加入炮薑。

2. 舌腫痛

舌根腫脹為重舌,舌腫而不柔和者為木舌,風寒傷於心脾,令人憎寒壯熱,齒浮舌腫痛,宜金沸草散漱口,吐一半,吃一半。治舌腫,黃藥湯。或亂髮燒灰,水調下。外用釜底煤研細醋調,敷舌上下,脫去更敷,能先決去血,竟敷之尤佳。一方用鹽等分,井花水調敷。硼砂細末,切生薑蘸藥揩舌腫處,即退。

蓖麻取油,蘸紙捻燒煙燻之愈。好膽礬研細敷之。舌上腫硬出血,海螵蛸、蒲黃各等分研細,井花水調敷。

白話文:

舌根腫脹稱為重舌,舌頭腫大而不柔軟的稱為木舌,這是因為風寒侵襲心脾,會使人感到怕冷發熱,牙齒浮動、舌頭腫痛,可以用金沸草散來漱口,漱一半吐掉,另一半吞下去。治療舌頭腫脹,可以用黃藥湯。也可以把亂髮燒成灰,用水調和後吞服。外用方法是將鍋底的煤磨成細末,用醋調和,敷在舌頭的上下,脫落後再敷,這樣可以先止住血,然後再敷效果會更好。另一種方法是用鹽等分量,用井水調和敷在患處。也可以用細磨的硼砂末,沾上切片的生薑來擦拭腫脹的舌頭部位,腫脹就會消退。

另外,可以用蓖麻油浸濕紙捻,點燃後用煙燻舌頭就會好。也可以用研磨細的好膽礬來敷。如果舌頭腫硬出血,可以用等量的海螵蛸和蒲黃研成細末,用井水調和後敷在患處。

3. 木舌

腫脹,馬牙硝丸、牛黃散、玄參散、飛礬散、䗪蟲散、百草霜散。

白話文:

舌頭腫脹,可以用馬牙硝丸、牛黃散、玄參散、飛礬散、䗪蟲散、百草霜散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