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雜病》~ 第三冊 (3)

回本書目錄

第三冊 (3)

1. 嘔吐

嘔而渴,煮枇杷葉汁飲之。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氣嘔吐,胸滿膈脹,關格不通,不食常飽,食則常氣逆而吐,此因盛怒中飲食而然,宜二陳湯加枳實、木香各半錢,或吳茱萸湯,不效則丁沉透膈湯,及五膈寬中湯。食嘔吐,多因七情而得,有外感邪氣,並飲食不節而生,大概治以理中為先,二陳湯加枳實一錢,或加南星七分,沉香、木香各四分亦好,或只服枳南湯,或導痰湯。又有中脘伏痰,遇冷即發,俗謂之冷癇,或服新法半夏湯,或撾脾湯。

有痰飲,粥藥到咽即吐,人皆謂其番胃,非也,此乃痰氣結在咽膈之間,宜先以姜蘇湯下靈砂丹,俟藥可進,則以順氣之藥繼之。外有吐瀉及痢疾,或腹冷痛,進熱藥太驟,以致嘔逆,宜二陳湯加砂仁、白豆蔻各半錢,沉香少許。嘔吐諸藥不效,當借鎮重之藥以墜其逆氣,宜姜蘇湯下靈砂丹百粒,俟藥得止,卻以養正丹、半硫丸導之。嘔吐津液既去,其口必渴,不可因渴而遽以為熱。

若陰虛邪氣逆上,窒塞嘔噦,不足之病,此地道不通也。正當用生地黃、當歸、桃仁、紅花之類,和血、涼血、潤血,兼用甘草以補其氣,微加大黃、芒硝以通其閉,大便利,邪氣去,則氣逆嘔噦自不見矣。復有胸中虛熱,穀氣久虛,發而為嘔噦者,但得五穀之陰以和之,則嘔噦自止。

白話文:

嘔吐

嘔吐且感到口渴,可以煮枇杷葉汁飲用。嘔吐伴隨腸鳴,心下痞滿的,可以用半夏瀉心湯治療。因情緒導致的嘔吐,伴隨胸滿、膈脹、氣機不通,食慾不振但常感飽脹,進食則氣逆嘔吐,這多半是因盛怒時進食所致,宜用二陳湯加枳實、木香各少許,或用吳茱萸湯,若無效則用丁沉透膈湯或五膈寬中湯。飲食不節導致的嘔吐,多因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或外感邪氣,以及飲食不節而引起,治療原則應先調理脾胃,可用二陳湯加枳實,或加天南星、沉香、木香少許,或單用枳實、天南星湯,或導痰湯。如果胃脘部有痰飲伏著,遇冷即發作(俗稱冷癇),可以服用新法半夏湯或理脾湯。

若有痰飲,服用粥藥到達咽喉就嘔吐,人們常誤以為是胃反,其實不然,這是痰氣阻塞在咽喉與膈肌之間,應先用姜蘇湯送服靈砂丹,待藥物能服用後,再用理氣的藥物調理。因吐瀉、痢疾或腹部冷痛而服用溫熱藥過急,導致嘔逆,可以用二陳湯加砂仁、白豆蔻少許,沉香少許。若各種治療嘔吐的藥物都無效,就應該使用鎮重之藥下墜逆氣,可用姜蘇湯送服大量靈砂丹,待嘔吐停止後,再用養正丹、半硫丸調理。嘔吐後津液流失,口渴是正常的,不要因為口渴就誤認為是體內有熱。

如果陰虛體質,邪氣逆上,導致嘔噦,這是氣血不足,經絡不通暢的表現。應當使用生地黃、當歸、桃仁、紅花等具有養血、涼血、潤血功效的藥物,再配合甘草補氣,少加些大黃、芒硝通利腸道。大便通暢後,邪氣排出,氣逆嘔噦自然會消失。如果因胸中虛熱,穀氣久虛而導致嘔噦,只要補充五穀的陰氣滋養,嘔噦就能自行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