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雜病》~ 第三冊 (2)
第三冊 (2)
1. 嘔吐膈氣總論
是故嘔從氣病,法天之陽,動而有聲,與飲俱出,猶雷震必雨注也。吐從血病,法地之陰,靜而無聲,與食俱出,象萬物之吐出於地也。氣血俱病,法陰陽之氣交,則嘔吐並作,飲食皆出。然在上脘,非不吐食也,設陽中之陰亦病,則食入即吐,不得納於胃也。非若中脘之食已而後吐,下脘之食久而方出。
其下脘,非不嘔也,設陰中之陽亦病,則吐與嘔齊作,然嘔少於吐,不若上脘之嘔多於吐也。
白話文:
嘔吐膈氣總論
所以嘔吐是因為氣的病變引起的,遵循天之陽的特性,發作時有聲音,與飲水一起吐出,就像打雷必將下雨一樣。吐血則是因為血的病變引起的,遵循地之陰的特性,發作時沒有聲音,與食物一起吐出,如同萬物吐納於大地一樣。如果氣血都生病了,就遵循陰陽之氣交感,則嘔吐同時發生,飲食都吐出來。然而在上脘(上腹部)的情況,並不是不吐食物,而是如果陽中之陰也生病了,則食物一吃進去就吐出來,無法進入胃中。不像中脘(中腹部)是先吃食物,然後才吐出來;下脘(下腹部)則是食物在體內停留很久以後才吐出來。
至於下脘,並不是不會嘔吐,而是如果陰中之陽也生病了,則吐和嘔同時發生,但是嘔吐的次數少於吐血,不像上脘嘔吐的次數多於吐血。
2. 嘔吐
(漏氣,走哺,吐食,乾嘔,噁心,嘔苦,吐酸吞酸,嘔清水,吐涎沫,嘔膿,嘔蟲)
東垣曰:夫嘔、吐、噦者,皆屬於胃,胃者總司也,以其氣血多少為異耳。且如嘔者、陽明也,陽明多血多氣,故有聲有物,氣血俱病也。仲景云:嘔多雖有陽明症,慎不可下。孫真人曰:嘔家多服生薑,乃嘔吐之聖藥也。氣逆者必散之,故以生薑為主。吐者、太陽也,太陽多血少氣,故有物無聲,乃血病也。
有食入則吐,有食已則吐,以陳皮去白主之。噦者、少陽也,少陽多氣少血,故有聲無物,乃氣病也。以薑製半夏為主。故朱奉議治嘔、吐、噦,以生薑、半夏、陳皮之類是也。究三者之源,皆因脾氣虛弱,或因寒氣客胃,加之飲食所傷而致也。宜以丁香、藿香、半夏、茯苓、陳皮、生薑之類主之。
若但有內傷而有此疾,宜察其虛實,使內消之,痰飲者必下之,當分其經,對證用藥,不可亂也。《金匱》方,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又云: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用半夏一升,生薑半斤,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又云:卒嘔吐,心下痞,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即前方加茯苓四兩也。然則生薑、半夏固通治嘔吐之正劑矣,然東垣云:辛藥生薑之類治嘔吐,但治上焦氣壅表實之病。若胃虛穀氣不行,胸中閉塞而嘔者,唯宜益胃推揚穀氣而已,勿作表實用辛藥瀉之。故服小半夏湯不愈者,服大半夏湯立愈,此仲景心法也。
寒而嘔吐,則喜熱惡寒,四肢悽清,或先覺咽酸,脈弱小而滑,因胃虛傷寒飲食,或傷寒汗下過多,胃中虛冷所致,當以剛壯溫之,宜二陳湯加丁香十粒,或理中湯加枳實半錢,或丁香吳茱萸湯、藿香安胃散、鐵刷湯,不效則溫中湯,甚則附子理中湯,或治中湯加丁香,並須冷服。蓋冷遇冷則相入,庶不吐出。
(羅謙甫云:諸藥不愈者,紅豆丸神效。)曾有患人用附子理中湯、四逆湯加丁香,到口即吐,後去乾薑,只參、附加丁、木二香,煎熟,更磨入沉香,立吐定。蓋虛寒痰氣凝結,丁、附既溫,佐以沉、木香則通,乾薑、白朮則泥耳。熱嘔,食少則出,喜冷惡熱,煩躁引飲,脈數而洪,宜二陳湯加黃連、炒梔子、枇杷葉、竹茹、乾葛、生薑,入蘆根汁服。《金匱》方,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潔古用小柴胡湯加青黛,以薑汁打糊丸,名清鎮丸,治嘔吐脈弦頭痛,蓋本諸此。胃熱而吐者,聞穀氣即嘔,藥下亦嘔,或傷寒未解,胸中有熱,關脈洪者是也,並用蘆根汁。《金匱》方,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解,急與之,思水者,豬苓散主之。嘔而胸滿者,吳茱萸湯主之。
白話文:
嘔吐的種類有很多種,像是打嗝時連帶發出氣體聲、嬰兒吐奶、吐出食物、乾嘔、噁心、吐苦水、吐酸水或吞酸、吐清水、吐口水、吐膿、甚至吐出寄生蟲。
名醫李東垣認為,嘔吐、吐、呃逆這些症狀都跟胃有關,胃是負責消化食物的總樞紐,這些症狀會因為體內氣血的盛衰而有所不同。嘔吐通常是陽明經的問題,陽明經氣血旺盛,所以嘔吐時會發出聲音而且有東西吐出來,代表是氣血都出現問題。張仲景說,雖然嘔吐很多可能有陽明經的症狀,但千萬不能用瀉藥。孫思邈認為,嘔吐的人多吃生薑,是治療嘔吐的良藥,能散氣逆,所以以生薑為主。吐是太陽經的問題,太陽經氣血少,所以吐時只有東西沒有聲音,代表是血的問題。
如果吃東西後就吐,或是吃完過一段時間才吐,可以用去白陳皮來治療。呃逆是少陽經的問題,少陽經氣多血少,所以呃逆只有聲音沒有東西,代表是氣的問題,可以用薑製半夏來治療。所以朱奉議用生薑、半夏、陳皮等藥來治療嘔吐、吐、呃逆。追溯這三種症狀的根源,都是因為脾氣虛弱,或是因為寒氣侵入胃部,再加上飲食不當所導致。應該用丁香、藿香、半夏、茯苓、陳皮、生薑等藥來治療。
如果只是因為內傷而導致這些症狀,要仔細觀察是屬於虛證還是實證,想辦法讓體內消化掉,痰飲的話要用瀉法。要分辨是哪個經絡的問題,對症下藥,不能亂用藥。《金匱要略》提到,各種嘔吐,食物無法下嚥的,可以用小半夏湯來治療。又說,嘔吐的人本來會口渴,口渴代表想解渴,現在反而不渴,是因為心下有水飲的關係,也用小半夏湯。小半夏湯的成分是半夏一升、生薑半斤,用水七升煮成一升半,分兩次溫服。
《金匱要略》又說,突然嘔吐,心下悶脹,有水飲導致頭暈心悸的,可以用小半夏加茯苓湯來治療,就是小半夏湯再加茯苓四兩。可見生薑、半夏是治療嘔吐的基本藥方。但是李東垣說,生薑等辛辣的藥物治療嘔吐,只能治療上焦氣滯的實證。如果是胃虛導致食物消化不良,胸悶而嘔吐的,就應該補益胃氣,推動消化,不能當作實證來用辛辣的藥瀉。所以吃小半夏湯沒效的,吃大半夏湯就會立刻好,這是張仲景的用藥心法。
如果是因為寒冷而嘔吐,會喜歡溫熱厭惡寒冷,四肢冰冷,或先感到喉嚨酸,脈象微弱而滑,是因為胃虛,又受到寒邪或飲食傷害,或傷寒時發汗過多,導致胃中虛冷,應該用剛強溫熱的藥來治療。可以用二陳湯加丁香十粒,或理中湯加枳實半錢,或丁香吳茱萸湯、藿香安胃散、鐵刷湯,如果沒效就用溫中湯,更嚴重就用附子理中湯,或治中湯加丁香,而且必須冷服。因為冷藥遇到冷的環境,才不會吐出來。
(羅謙甫說:各種藥都沒效的,用紅豆丸會有神奇的效果。)曾經有病人用附子理中湯、四逆湯加丁香,藥一入口就吐出來,後來去掉乾薑,只用人參、附子加丁香、木香,煎好後再磨入沉香,立刻止吐。這是因為虛寒痰氣凝結,丁香、附子能溫熱,再用沉香、木香來通氣,而乾薑、白朮則會讓痰氣更凝結。如果是熱證嘔吐,吃一點就吐,喜歡冰冷厭惡溫熱,煩躁想喝水,脈象快而大,可以用二陳湯加黃連、炒梔子、枇杷葉、竹茹、乾葛、生薑,再加入蘆根汁一起服用。《金匱要略》說,嘔吐又發燒的,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潔古用小柴胡湯加青黛,用薑汁和成丸,叫做清鎮丸,治療嘔吐、脈弦、頭痛,也是根據這個原理。如果是胃熱導致的嘔吐,聞到食物的味道就想吐,吃藥也吐,或是傷寒還沒好,胸中有熱,關脈脈象大的,可以用蘆根汁來治療。《金匱要略》說,嘔吐而且病在膈上,之後想喝水,喝了就好,是因為想喝水的關係,可以用豬苓散來治療。嘔吐而且胸悶的,可以用吳茱萸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