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雜病》~ 第八冊 (7)
第八冊 (7)
1. 口
口者,脾之所主,胃大腸脈之所挾。經云: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又云:脾主口,在藏為脾,在竅為口。又云: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味矣,此脾之主於口也。又經云:胃足陽明之脈,挾口下交承漿。又云:大腸手陽明之脈,挾口交人中,此胃大腸之脈挾於口也。
脾熱則口甘,肝熱則口酸,心熱則口苦,肺熱則口辛,腎熱則口咸,胃熱則口淡。
口甘,生地黃、芍藥、黃連,及三黃丸。
口苦,柴胡、黃芩、黃連、苦參、龍膽草,及小柴胡湯加麥門冬、酸棗仁、地
白話文:
嘴巴是脾臟所主管的部位,胃和大腸的經脈也經過這裡。經書記載:「中央屬黃色,與脾臟相通,開口於嘴巴,將精氣藏於脾臟。」另有記載:「脾臟主管嘴巴,在內臟中為脾,在器官中為嘴巴。」又說:「脾氣通往嘴巴,脾臟調和則嘴巴可以辨別五種味道,這就是脾臟主管嘴巴的原因。」經書還記載:「胃經(足陽明)的脈絡,經過嘴巴下方與承漿穴相連。」「大腸經(手陽明)的脈絡,經過嘴巴與人中穴相連。」這就是胃和大腸的經脈經過嘴巴的原因。
脾臟有熱氣會感到嘴巴甜,肝臟有熱氣會感到嘴巴酸,心臟有熱氣會感到嘴巴苦,肺臟有熱氣會感到嘴巴辣,腎臟有熱氣會感到嘴巴鹹,胃有熱氣會感到嘴巴淡。
嘴巴甜,可以用生地黃、芍藥、黃連,以及三黃丸來治療。
嘴巴苦,可以用柴胡、黃芩、黃連、苦參、龍膽草,以及小柴胡湯加麥門冬、酸棗仁、地…
骨皮、遠志。《內經》曰:有病口苦,名曰膽癉。乃肝主謀慮,膽主決斷,盛汁七合,是清淨之腑,取決於膽,膽或不決,為之恚怒,則氣上逆,膽汁上溢故口苦,或熱甚使然也。龍膽瀉肝湯主之。
口酸,黃連、龍膽(瀉肝)、神麯、蘿蔔(消食鬱)。
口辛,黃芩、梔子(瀉肺)、芍藥(瀉脾)、麥門(清心)。
口淡,白朮、半夏、生薑、茯苓(燥脾滲濕)。
白話文:
如果嘴裡發苦,中醫認為是膽火上炎。肝臟負責思考,膽臟負責決斷,膽汁清澈,但如果膽汁無法決斷,容易生氣,導致氣逆上衝,膽汁溢出,就會感到口苦,也可能是熱氣太重引起的。龍膽瀉肝湯可以治療口苦。
口酸可以用黃連、龍膽、神麴、蘿蔔來改善。
口辛可以用黃芩、梔子、芍藥、麥門冬來治療。
口淡可以用白朮、半夏、生薑、茯苓來調理。
口醎,知母、烏賊魚骨(淡胃)。
口澀,黃芩(瀉火)、葛根(生津)、防風、薄荷(疏風)、栝蔞、茯苓(行痰)。
口糜,《內經》云: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東垣云:好飲酒人多有此疾。易老
用五苓散、導赤散相合服之,神效。經云:少陽之復,火氣內發,上為口糜。治以苦寒,胡黃連散、必效散,皆苦寒之劑,以辛溫佐之。口糜,野薔薇根煎湯漱之良。
白話文:
嘴巴鹹,可以用知母、烏賊魚骨(淡胃)來治療。
嘴巴澀,可以用黃芩(瀉火)、葛根(生津)、防風、薄荷(疏風)、栝蔞、茯苓(行痰)來治療。
嘴巴糜爛,《內經》說:膀胱的熱氣移到小腸,小腸不通暢,就會上犯嘴巴,導致嘴巴糜爛。東垣說:喜歡喝酒的人容易得這種病。
可以使用五苓散、導赤散一起服用,效果顯著。經書上說:少陽經氣復盛,火氣內發,就會導致嘴巴糜爛。可以用苦寒的藥物來治療,如胡黃連散、必效散,都是苦寒的藥物,可以用辛溫的藥物來輔助。嘴巴糜爛,可以用野薔薇根煎湯漱口,效果很好。
口瘡,有二:一曰熱。經云:少陽司天,火氣下臨,肺氣上從,口瘍是也。
二曰寒。經云:歲金不及,炎火乃行,復則寒雨暴至,陰厥且格,陽反上行,病口瘡是也。或問口瘡如何得之?曰:經云,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蓋小腸者,心之腑也,此舉由邪熱之端耳。心屬君火,是五臟六腑之火主,故諸經之熱皆應於心,心脈布舌上,若心火炎上,熏蒸於口,則為口舌生瘡。脾脈布舌下,若脾熱生痰,熱涎相搏,從相火上炎,亦生瘡者尤多。二者之病,諸寒涼劑皆可治。但有涎者,兼取其涎。然則有用理中湯加附子以治者,又何如?曰:夫火有虛實,因諸經元有熱而動者謂之實,無熱而動者謂之虛。實則正治,寒涼之劑是也,虛則從治,如此用溫熱是也。理中湯者,因胃虛谷少,則所勝腎水之氣逆而承之,反為寒中,脾胃衰虛之火,被迫炎上作為口瘡,故用參、朮、甘草補其土,薑、附散其寒,則火得所助,接引其退舍矣。至《聖濟總錄》有謂元臟虛冷上攻口瘡者,用巴戟、白芷、高良薑末,豬腰煨服。又有用丁香、胡椒、松脂、細辛末,蘇木湯調塗瘡上。及不任食者,用當歸、附子、白蜜含咽者。有用生附塗腳心者。有用吳茱萸末,醋熬膏,入生地龍末,塗兩足心者。若此之類,皆是治龍火。按寒水上迫,心肺之陽不得下降,故用溫熱之劑,或散於上,或散於下,或從陰隨陽,所攸利者也。胃中有熱,脈洪大,宜服涼膈散、甘桔湯加芩、三補丸、金花丸,漱以黃連升麻湯,敷以綠袍散、蜜柏散。丹溪用西瓜漿水徐徐飲之,如無以皮燒灰噙之,外用細辛、黃柏末摻,取涎。胡氏方,以好墨研螻蛄極細,敷之立效。按此治膀胱移熱於小腸者之正劑也。蓋螻蛄專走小腸膀胱,而通利膈腸者,因力峻氣猛,陰虛氣上致瘡者,戒勿用。唯體實有熱在上焦者,宜之。張子和治一男子病口瘡數年,上至口中至咽嗌,下至胃脘皆痛,不敢食熱物。一湧一泄一汗,十去其九,次服黃連解毒湯,十餘日皆釋。(以上治實熱)。服涼藥不愈者,此酒色過度,勞役不睡,舌上光滑而無皮,或因憂思損傷中氣,虛火泛上無制,用理中湯,甚者加附子,或官桂噙之。薛新甫云:口瘡,上焦實熱,中焦虛寒,下焦陰火,各經傳變所致,當分別治之。如發熱作渴飲冷,實熱也,輕則用補中益氣湯,重則用六君子湯。飲食少思,大便不實,中氣虛也,用人參理中湯。手足逆冷,肚腹作痛,中氣虛寒也,用附子理中湯。晡熱內熱,不時而熱,血虛也,用八物加丹皮、五味、麥門冬。發熱作渴唾痰,小便頻數,腎水虧也,用加減八味丸。食少便滑,面黃肢冷,火衰土虛也,用八味丸。日晡發熱,或從腹起,陰虛也,用四物、參、朮、五味、麥門。不應,用加減八味丸。若熱來復去,晝見夜伏,夜見晝伏,不時而動,或無定處,或從腳起,乃無根之火也,亦用前丸,及十全大補加麥門、五味,更以附子末,唾津調搽湧泉穴。若概用寒涼損傷生氣,為害匪輕。(以上治虛火)。治少陰口瘡,半夏散。聲絕不出者,是寒遏絕陽氣不伸。半夏制一兩,桂、烏頭各一字,同煎一盞,分二服。治太陰口瘡,甘礬散。以甘草二寸,白礬栗子大,含化咽津。治赤口瘡,乳香散。以乳香、沒藥各一錢,白礬半錢,銅綠少許,研為末,摻之。治白口瘡,沒藥散。以乳香、沒藥、雄黃各一錢,輕粉半錢,巴豆霜少許,為末摻之。口瘡久不愈,以五倍末搽之,或煎湯漱,或煎湯泡白礬、或膽礬漱。蓋酸能收斂。戴復庵云:下虛上盛,致口舌生瘡,若用鎮墜之藥,以降氣湯,或鹽水下養正丹,或黑錫丹,仍於臨臥熱湯洗足,炒揀淨吳茱萸,小撮拭足了,便乘炒熱置足心,用絹片扎之,男左女右。
白話文:
口瘡
口瘡,分為兩種:
一、熱口瘡
經書記載:少陽主宰天部,火氣向下直達,肺氣向上逆行,就會導致口瘡。
二、寒口瘡
經書記載:歲金不足,炎火則盛行,但又會突然出現寒雨,陰氣積聚,陽氣逆行,也會導致口瘡。
口瘡是如何形成的?
經書記載:膀胱將熱氣傳導至小腸,導致膈腸不通暢,向上則會出現口糜。因為小腸是心臟的腑臟,這說明口瘡是因邪熱引起的。
心臟屬君火,是五臟六腑的火主,所以所有經絡的熱氣都會反映在心臟上。心臟的經脈分布在舌頭上,若心火上炎,熏蒸口部,就會導致口舌生瘡。
脾臟的經脈分布在舌頭下方,若脾臟有熱氣導致痰濕,熱氣和痰液交織在一起,從相火上炎,也會導致口瘡,而且這種情況更常見。
如何治療口瘡?
這兩種口瘡都可以用寒涼藥物治療。如果有痰,還可以加入化痰的藥物。
有人問:為什麼可以用理中湯加附子治療口瘡呢?
因為火氣有虛實之分。由於經絡本身有熱氣而引起的口瘡,叫做實熱,可以用寒涼藥物治療。如果沒有熱氣,卻依然有火氣,叫做虛火,則需要溫熱藥物治療。
理中湯是用於治療胃虛、食量減少的藥物。因為胃虛導致腎水的氣逆行上衝,反而產生寒氣。脾胃虛弱的火氣被迫上炎,形成口瘡。所以理中湯中用人參、白朮、甘草補脾土,用生薑、附子散寒氣,讓火氣得到幫助,幫助它退散。
《聖濟總錄》中記載:如果因為元臟虛寒,導致口瘡上攻,可以用巴戟、白芷、高良薑磨成粉末,用豬腰燉服。
也可以用丁香、胡椒、松脂、細辛磨成粉末,用蘇木湯調和,塗抹在瘡口上。
如果患者無法進食,可以用當歸、附子、白蜜含服。
也可以用生附子塗抹在腳心上。
也可以用吳茱萸磨成粉末,用醋熬成膏,加入生地龍粉末,塗抹在兩腳心上。
以上這些方法都是治療虛火的方法。
寒水上衝,導致心肺的陽氣無法下降,因此要用溫熱藥物治療。可以將溫熱藥物散於上焦,也可以散於下焦,或者從陰經循行至陽經,達到治療效果。
如果胃中有熱,脈象洪大,可以服用涼膈散、甘桔湯,並加入黃芩、三補丸、金花丸,用黃連升麻湯漱口,用綠袍散、蜜柏散敷在患處。
丹溪先生用西瓜汁慢慢飲用,如果沒有西瓜,可以用西瓜皮燒成灰,含在嘴裡。外用細辛、黃柏粉末摻在患處,引出唾液。
胡氏方劑,用墨汁研磨螻蛄極細,敷在患處,效果很快。
這是治療膀胱將熱氣傳導至小腸的正宗藥物。因為螻蛄專走小腸膀胱,能通利膈腸。由於螻蛄藥性峻猛,陰虛氣上導致口瘡的人,要禁止使用。只有體質強壯,上焦有熱氣的人,才適合使用。
張子和曾經治療一個男子,患有口瘡多年,從口腔到咽喉,一直到胃脘都疼痛,不敢吃熱的東西。經常嘔吐、腹瀉、出汗,身體狀況十分虛弱。他服用黃連解毒湯十幾天后,病症全部消失。(以上是治療實熱的方案)。
如果服用涼藥沒有效果,可能是因為過度飲酒、縱欲、勞累过度、睡眠不足,舌頭表面光滑無皮,或者因為憂思損傷中氣,虛火上炎無所抑制。可以用理中湯治療,病情嚴重者可以加附子,也可以含服官桂。
薛新甫說:口瘡是由上焦實熱、中焦虛寒、下焦陰火等不同經絡傳變造成的,需要分別對症治療。
例如:發熱、口渴、喜歡喝冷飲,屬於實熱,輕症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重症可以服用六君子湯。
飲食減少、思慮過度、大便不成形,屬於中氣虛,可以服用人參理中湯。
手腳冰冷、肚子疼痛,屬於中氣虛寒,可以服用附子理中湯。
下午發熱、體內有熱,屬於血虛,可以服用八物湯,加入丹皮、五味子、麥門冬。
發熱、口渴、唾液有痰、小便頻數,屬於腎水不足,可以服用加減八味丸。
飲食減少、大便稀薄、面色發黃、四肢冰冷,屬於火衰土虛,可以服用八味丸。
下午發熱,或者從腹部開始發熱,屬於陰虛,可以服用四物湯,加入人參、白朮、五味子、麥門冬。如果效果不好,可以服用加減八味丸。
如果熱氣來來去去,白天出現,晚上隱藏,晚上出現,白天隱藏,不時出現,位置不定,或者從腳底開始,屬於無根之火,也可以服用以上藥物,以及十全大補湯,加入麥門冬、五味子,並用附子粉末,用唾液調和,塗抹在湧泉穴。
如果一概使用寒涼藥物,會損傷元氣,危害很大。(以上是治療虛火的方案)。
治療少陰口瘡,可以用半夏散。聲音嘶啞,發不出聲音,是寒氣阻遏陽氣,陽氣無法伸展。用半夏一兩,桂枝、烏頭各一字,一起煎煮,分兩次服用。
治療太陰口瘡,可以用甘礬散。用甘草兩寸,白礬大小如栗子,含化,咽下唾液。
治療赤口瘡,可以用乳香散。用乳香、沒藥各一錢,白礬半錢,銅綠少許,研磨成粉末,撒在患處。
治療白口瘡,可以用沒藥散。用乳香、沒藥、雄黃各一錢,輕粉半錢,巴豆霜少許,研磨成粉末,撒在患處。
口瘡久治不愈,可以用五倍子粉末塗抹患處,或者煎煮藥汁漱口,或者用藥汁浸泡白礬或者膽礬漱口。因為酸性可以收斂。
戴復庵說:下焦虛弱,上焦亢盛,導致口舌生瘡,可以用鎮墜的藥物治療,例如降氣湯,或者用鹽水送服養正丹,或者黑錫丹,並在睡前用熱水泡腳,用炒淨的吳茱萸少許,擦拭乾淨雙腳,然後趁熱放在腳心,用絹布綁住,男人放在左腳,女人放在右腳。
口臭,常熟嚴文靖公,年逾七十,未斷房室,日服溫補之藥無算,兼以人參煮粥,蓯蓉作羹,致
滋胃熱,滿口糜爛,牙齒動搖,口氣臭穢,殆不可近,屢進寒涼清胃之藥不效,有欲用薑桂反佐者,請決於予,予曰用之必大劇,主用加減甘露飲,八劑而平。香薷煮濃汁含之。噙雞舌香,即沉香花。如無,沉香可代。口中如膠而臭,知母、地骨皮、桑白皮、山梔、麥門冬,甘草鹽湯噙,早起汲井中第一汲水,即井華水,含之,吐棄廁下,即瘥。心氣不足口臭,益智仁加甘草少許為末,乾嚥或湯點。張子和治一男子二十餘歲,病口中氣出臭如登廁。夫肺金本主腥,金為火所乘,火主臭,應便如是也。久則成腐,腐者腎也。此亢極則反兼水化也。病在上宜湧之,以茶調散湧而去其七分,夜以舟車丸、浚川散下五七行,比旦而臭斷。(藥性獷悍,不宜輕用)。羅謙甫治梁濟民膏粱多飲,因勞心過度,肺金有傷,以致氣出腥臭,涕唾稠黏,咽嗌不利,口苦幹燥,以加減瀉白散主之。《難經》云:心主五臭,入肺為腥臭,此其一也。因洪飲大熱之氣所傷,從心火刑于肺金,以桑白皮、地骨皮苦微寒,降肺中伏火而補氣為君;以黃芩、知母苦寒,治氣腥臭,清利肺氣為臣;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酸溫,以收肺氣,麥門冬苦寒,治涕唾稠黏,口苦幹燥為佐;桔梗辛溫,體輕浮,治痰逆、利咽膈為使也。
白話文:
口臭
常熟嚴文靖公,年過七十,仍未停止房事,每天服用溫補藥物不計其數,還用人參煮粥,蓯蓉做羹,導致滋生胃熱,滿口糜爛,牙齒鬆動,口氣臭穢,幾乎讓人難以靠近。多次服用寒涼清胃藥物都無效,有人想用薑桂反佐治療,請教我的意見。我說使用薑桂治療必定效果顯著,但主要應使用加減甘露飲,八劑即可改善。用香薷煮濃汁含在口中,或含服雞舌香(即沉香花)。如果沒有沉香花,可以用沉香代替。如果口中像膠一樣黏稠且臭,可以用知母、地骨皮、桑白皮、山梔、麥門冬、甘草加鹽水含服。早起喝井水的第一汲水,也就是井華水,含在口中,吐到廁所,即可痊癒。
心氣不足導致口臭,可以用益智仁加少量甘草研磨成粉末,乾嚥或用湯送服。張子和曾治療一位二十多歲的男子,患病後口氣臭如廁所。因為肺金原本就主腥,金被火所克,火主臭,所以口臭是正常的。時間久了就會腐敗,腐敗就屬腎。這屬於亢極反兼水化。病在上宜用湧法,用茶調散湧之,去除七分臭氣。夜間服用舟車丸、浚川散下五七行,第二天早上臭氣就會消失。(藥性猛烈,不宜輕易使用)。
羅謙甫曾治療梁濟民,他生活富裕,愛吃喝,又因勞心過度,損傷了肺金,導致口氣腥臭,痰液黏稠,咽喉不利,口苦乾燥。他用加減瀉白散治療。
《難經》說:心主五臭,入肺為腥臭,這就是一個例子。因過度飲酒導致的熱氣損傷,從心火刑於肺金,所以用桑白皮、地骨皮苦寒,降肺中伏火並補氣做君藥;用黃芩、知母苦寒,治療氣腥臭,清利肺氣做臣藥;肺氣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酸溫,收肺氣,麥門冬苦寒,治療痰液黏稠,口苦乾燥做佐藥;桔梗辛溫,體輕浮,治療痰逆,利咽膈做使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