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雜病》~ 第三冊 (1)

回本書目錄

第三冊 (1)

1. 第三冊

2. 諸嘔逆門

3. 嘔吐膈氣總論

《潔古家珍》,吐證有三,氣、積、寒也。皆從三焦論之,上焦在胃口,上通於天氣,主內而不出。中焦在中脘,上通天氣,下通地氣,主腐熟水穀。下焦在臍下,下通於地氣,主出而不納。是故上焦吐者,皆從於氣。氣者、天之陽也。其脈浮而洪。其症食已暴吐,渴欲飲水,大便燥結,氣上衝胸而發痛。

其治當降氣和中。中焦吐者,皆從於積,有陰有陽,食與氣相假為積而痛。其脈浮而弦。其證或先痛而後吐,或先吐而後痛。法當以小毒藥去其積,檳榔、木香和其氣。下焦吐者,皆從於寒,地道也,其脈大而遲。其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秘而不通。治法宜毒藥通其閉塞,溫其寒氣,大便漸通,復以中焦藥和之,不令大腑秘結而自愈也。

《此事難知》,問嘔吐噦,胃所主,各有經乎?答曰:胃者總司也,內有太陽、陽明、少陽三經之別,以其氣血多少,而為聲物有無之不同。即吐屬太陽,有物無聲,乃血病也。有食入即吐,食已則吐,食久則吐之別。嘔屬陽明,有物有聲,氣血俱病也。仲景云: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下,噦屬少陽,無物有聲,乃氣病也。

(此以乾嘔為噦也。)醫家大法:食剎則吐為之嘔,生薑半夏湯。食入則吐為之暴吐,生薑橘皮湯。食已則吐為之嘔吐,橘皮半夏湯。食久則吐為之反胃,水煮金花丸。食再則吐為之翻胃,易老紫沉丸。旦食不能暮食。則吐、食不下,脈實而滑,半夏生薑大黃湯下之。潔古論吐分三焦,其說蓋本於黃帝,所謂氣為上膈,食飲入而遠出為下膈,食晬時乃反出之。其上焦食已暴吐者,今世謂之嘔吐也。

中下二焦食久而吐,食再而吐者,今世謂之膈氣反胃也。分嘔吐、膈氣為二門。趙以德云:夫陰陽氣血,隨處有定分,獨脾胃得之,則法天地人而三才之道備。故胃有上、中、下三脘,上脘法天為陽,下脘法地為陰,中脘法氣交之分。陽清而陰濁,故陽所司者氣,陰所司者血。

然陽中亦有陰,陰中亦有陽,於是上脘氣多血少,則體乾道之變化動也。下脘血多氣少,則體坤道之資生靜也。中脘氣血相半,故運上下動靜升降之氣行。由是物之入胃,各從其類聚。水飲者,物之清。穀食者,物之濁。然清中有濁,濁中有清,故飲之清者,必先上輸於司氣之肺,而後四布為津為液。

清中之濁者,則下輸膀胱為便溺出焉。食之清者,亦必先淫精於司血之心肝,以養筋骨經脈,更化榮衛,流注百骸。濁中之濁者,則自下脘變糟粕,傳送下大腸出焉。若邪在上脘之陽則氣停,氣停則水積,故飲之清濁混亂,則為痰、為飲、為涎、為唾、變而成嘔。邪在下脘之陰則血滯,血滯則谷不消,故食之清濁不分,而為噎塞、為痞滿、為痛為脹、變而成吐。邪在中脘之氣交者,盡有二脘之病。

白話文:

嘔吐膈氣總論

《潔古家珍》提到,嘔吐的原因有三種:氣、積食、寒。這些都與三焦的運作有關。上焦(胃的上口)與天氣相通,負責將氣吸入而不排出。中焦(胃的中部)與天氣和地氣相通,負責消化食物。下焦(肚臍以下)與地氣相通,負責排出而不納入。

因此,上焦引起的嘔吐,都與氣有關。氣屬陽,脈象浮而洪大。症狀是吃完東西就立刻嘔吐,想喝水,大便乾燥,氣向上衝胸口並引發疼痛。治療方法應該以降氣和胃為主。

中焦引起的嘔吐,都與積食有關,積食又分陰陽兩種。食物與氣互相作用形成積食而導致疼痛。脈象浮而弦。症狀可能先痛後吐,也可能先吐後痛。治療方法應該用少量有毒性的藥物去除積食,再用檳榔、木香來調和氣。

下焦引起的嘔吐,都與寒有關,屬於地道。脈象大而遲緩。症狀是早上吃東西晚上吐,晚上吃東西早上吐,小便清澈,大便乾燥不通。治療方法應該用有毒性的藥物來疏通堵塞,溫暖寒氣,等大便逐漸通暢後,再用調和中焦的藥物來調理,避免大便再次堵塞,這樣就能痊癒。

《此事難知》中提到,有人問:嘔吐和呃逆都由胃主管嗎?各自歸屬於哪些經絡?回答說:胃是總管,但內部又分太陽、陽明、少陽三經,因為氣血的多寡而產生不同的聲音和嘔吐物的差異。嘔吐歸屬於太陽經,有嘔吐物但沒有聲音,屬於血病。有食物剛入口就吐、吃完就吐、吃很久才吐的區別。嘔吐歸屬於陽明經,既有嘔吐物也有聲音,屬於氣血都病。張仲景說過,嘔吐多雖然有陽明經的症狀,但不能用瀉下的藥。呃逆歸屬於少陽經,沒有嘔吐物但有聲音,屬於氣病。(這裡把乾嘔看作是呃逆。)

醫家認為,食物剛入口就吐是嘔,用生薑半夏湯治療。食物吃下去就吐是暴吐,用生薑橘皮湯治療。食物吃完後才吐是嘔吐,用橘皮半夏湯治療。食物吃很久才吐是反胃,用水煮金花丸治療。食物吃下去又吐出來是翻胃,用易老紫沉丸治療。早上吃不下,晚上也吃不下,而且吃下去就吐,脈象實而滑,用半夏生薑大黃湯瀉下。

潔古將嘔吐分為三焦的說法,是根據黃帝的理論:氣在胸膈之上,食物入口後很快排出是下膈,食物經過一段時間才吐出來。上焦的吃完就立刻吐,現在稱作嘔吐。中下二焦的吃很久才吐,或吃下去又吐出來,現在稱作膈氣反胃。因此將嘔吐和膈氣分為兩個不同的類別。

趙以德說:陰陽氣血在身體各處都有一定的分配,只有脾胃兼具,才能體現天地人三才的道理。所以胃有上、中、下三脘,上脘效法天屬陽,下脘效法地屬陰,中脘是陰陽交界的地方。陽氣清而陰氣濁,所以陽氣主管氣,陰氣主管血。

然而,陽中有陰,陰中也有陽。因此上脘氣多血少,體現天道變化流動的特性。下脘血多氣少,體現地道滋養靜止的特性。中脘氣血各佔一半,所以能運行上下動靜的氣機。因此,食物進入胃後,會根據屬性歸類。水飲屬於清,穀食屬於濁。但是清中有濁,濁中有清。所以飲水的清氣,會先上輸到主管氣的肺,然後散佈全身化為津液。清氣中的濁氣,則下輸膀胱成為尿液排出。食物的清氣,會先輸送到主管血的心肝,用來滋養筋骨經脈,轉化為營衛之氣,流佈全身。濁氣中的濁氣,則從下脘變為糟粕,傳送到大腸排出。

如果邪氣在上脘的陽氣,就會導致氣滯,氣滯就會積水,所以飲水的清濁混雜,就會變成痰、飲、涎、唾,進而導致嘔吐。如果邪氣在下脘的陰氣,就會導致血滯,血滯就會導致食物難以消化,所以食物的清濁不分,就會導致噎塞、痞滿、疼痛、脹氣,進而導致嘔吐。如果邪氣在中脘的陰陽交界處,就會同時出現上脘和下脘的症狀。

所以,嘔吐屬於氣病,效法天之陽,會發出聲音,與水飲一同排出,就像打雷必然下雨一樣。吐屬於血病,效法地之陰,沒有聲音,與食物一同排出,就像萬物從地上生長出來一樣。氣血都病,就效法陰陽交界之氣,就會同時出現嘔吐,飲食都會排出。

然而,在上脘,並非不吐食物,如果陽中的陰氣也生病,就會導致食物剛入口就吐,無法進入胃。這與中脘的吃完才吐、下脘的吃很久才吐不同。下脘也並非沒有嘔,如果陰中的陽氣也生病,就會導致嘔吐同時出現,但嘔吐比吐少,不像上脘的嘔吐多於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