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雜病》~ 第八冊 (4)

回本書目錄

第八冊 (4)

1. 蟲入耳

薛新甫云:先君嘗睡間,有蟲入耳痛瞀,將生薑擦貓鼻,其尿自出,取尿滴耳內,蟲即出而愈。又有百戶張錦謂予曰,耳內生瘡,不時作痛,痛而欲死,痛止如故,診其脈皆安靜,予謂非瘡也。話間痛忽作,予度其有蟲入耳,令回急取貓尿滴耳,果出一臭蟲,遂不復痛。或用麻油滴之,則蟲死難出。

或用炒芝麻枕之,則蟲亦出,但俱不及貓尿之速也。治百蟲入耳:藍汁、蔥汁、韭汁、萵苣汁、雞冠血、酸醋、香油、稻稈灰汁,俱灌入耳中。桃葉挼細塞耳。白膠香燒煙燻入耳。豬肉少許,炙香,置耳孔邊。麻油作煎餅,側臥以耳枕之。以火照之。以刀兩口於耳上相擊作聲。

白話文:

薛新甫說:我的父親曾經在睡夢中,有蟲子鑽進耳朵,痛得昏昏沉沉。有人用生薑擦貓的鼻子,貓的尿液就會流出來,取貓尿滴入耳朵,蟲子就出來了,病也就好了。

還有百戶張錦告訴我說,他的耳朵裡長了瘡,時不時就疼痛,痛得要命,痛過之後就又跟平常一樣,把脈也都很正常。我說這不是瘡,而是有蟲子在耳朵裡。話還沒說完,就突然又開始痛了,我推測是有蟲子進了耳朵,就叫他趕緊去取貓尿滴入耳朵,果然就掉出一隻臭蟲,然後就再也不痛了。

有些人用麻油滴入耳朵,蟲子會被麻油毒死,但很難取出來。有些人用炒過的芝麻枕着耳朵,蟲子也會出來,但都比不上貓尿的效果快。

治療各種蟲子鑽入耳朵的方法:藍草汁、蔥汁、韭菜汁、萵苣汁、雞冠血、酸醋、香油、稻稈灰汁,都可以灌入耳朵。用桃葉揉碎塞入耳朵。用白膠香燒煙燻入耳朵。用少許豬肉烤香,放在耳孔邊。用麻油煎餅,側卧用耳朵枕着餅。用火照着耳朵。用刀在耳朵上敲擊,發出聲音。

水銀一大豆傾入耳中,欹耳孔向下,於耳上擊銅器物數聲。白礬、雄黃等分為細末,香油調成膏,每用皂角子大塞耳。川椒為末一錢,醋半盞浸良久,少少滴耳中。用口氣盡力吸出最妙。【蜒蝣入耳】立驗散。硇砂、膽礬等分研細,鵝翎管吹一字入耳中,蟲化為水。雞一隻,去毛足,以油煎令黃,箸穿作孔,枕之。

綠礬為末,水調濯耳。雄黃為末,醋調灌耳。蝸牛一個,槌碎,置耳邊。牛乳一盞,少少灌入耳內,若入腹者,飲一二升,當化為黃水。驢乳三合灌耳中,其蟲從左耳入右耳出。【蜈蚣入耳】用煎雞枕之,或用炙豬肉掩兩耳。韭汁或薑汁灌耳中。蜈蚣及蟻入耳,用豬脂一指大,炙令香,安耳邊即出。

白話文:

將一粒大豆放入耳中,將耳孔傾斜朝下,在耳上敲擊銅器數次。白礬、雄黃等量研磨成細粉,用香油調成膏狀,每次取皂角子大小塞入耳中。川椒研磨成粉一錢,用半盞醋浸泡很久,然後少量滴入耳中。用口氣用力吸出效果最佳。

綠礬研磨成粉,用水調和清洗耳朵。雄黃研磨成粉,用醋調和灌入耳朵。將一隻蝸牛敲碎,放置在耳邊。將一盞牛乳少量灌入耳內,如果蟲子進入腹中,就喝一兩升牛乳,會化為黃水。將三合驢乳灌入耳中,蟲子會從左耳進入右耳出來。

蜈蚣進入耳朵,可以用煎雞枕著,或者用炙烤的豬肉捂住兩耳。用韭菜汁或薑汁灌入耳朵中。蜈蚣和螞蟻進入耳朵,可以用一根手指粗的豬油,炙烤到香,放置在耳邊,就會出來。

又用生薑汁灌耳中即出。大蒜汁亦可。【蟻入耳】搗韭汁灌。大蒜汁亦可。鯪鯉甲燒灰為末,水調濾過,滴入耳中。【飛蛾入耳】醬汁灌入耳即出,或以鵝管極氣吸之出,或擊銅器於耳邊。【蒼蠅入耳】最害人,速用皂角子蟲研爛,生鱔血調灌入耳中。【蚤蝨入耳】痛,菖蒲為末,炒,乘熱以綿裹著耳邊。

【水入耳】以薄荷汁點立效。治耳中有物不可出,以麻繩剪令頭散,敷好膠,著耳中,使其物黏之,徐徐引出效。用弓弦尤妙。

白話文:

如果耳朵裡進了東西,可以用生薑汁灌入耳朵,就能把它弄出來,大蒜汁也可以。如果螞蟻爬進了耳朵,可以搗碎韭菜汁灌進去,大蒜汁也行。可以用鯪鯉甲燒成灰,用水調和過濾後滴入耳中。如果飛蛾飛進了耳朵,可以用醬汁灌進去,或者用鵝毛管用力吸出來,也可以用銅器敲打耳朵附近。蒼蠅飛進耳朵最麻煩,要馬上用皂角子蟲研磨成泥,用生鱔魚血調和後灌入耳中。如果耳朵裡進了跳蚤或蝨子,會很痛,可以用菖蒲磨成粉,炒熱後用棉花包著放在耳朵邊上。

如果耳朵進了水,用薄荷汁滴進去效果很好。如果耳朵裡有東西出不來,可以用麻繩剪成碎末,塗上膠水,貼在耳朵裡,讓東西粘住,慢慢地把它拉出來。用弓弦效果更好。

2.

【頞中】(頞,亦作齃,鼻山根也,俗呼鼻梁)。屬足陽明胃經、督脈之會。(《素問》曰: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傳為衄衊瞑目。注:足太陽膀胱脈,起目內眥,上額交巔絡腦,陽明脈起於鼻,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今腦熱則足太陽逆,與陽明之脈俱盛,薄於頞中,故頞辛鼻淵。頞辛者,鼻痠痛也。

鼻淵者,濁涕下而不止如水泉也。熱盛則陽絡溢,陽絡溢故衄。衄者,鼻出汗血也,又謂之蔑。血出甚則陽明太陽脈衰,不能榮養於目,故目瞑。瞑,暗也)。【鼻】屬手太陰肺經。(《素問》曰: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畏熱。《靈樞》曰:肺病者,喘息鼻張。又曰:肺虛則鼻塞不利,和則能知香臭矣。

白話文:

鼻樑,也就是俗稱的鼻樑,屬於足陽明胃經和督脈的交匯處。中醫認為,膽經的熱氣傳到腦部,就會導致鼻樑痠痛、鼻涕不斷流出,甚至鼻出血,眼睛也可能因此看不清楚。因為膽經的熱氣逆流,導致足太陽膀胱經和足陽明胃經的氣血都變得旺盛,熱氣集中在鼻樑,所以鼻樑就會痠痛、鼻涕流不停。如果熱氣更盛,就會導致血管破裂,出現鼻出血。鼻出血嚴重時,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陽膀胱經的氣血不足,無法滋養眼睛,就會造成視力模糊。

而鼻子本身則屬於手太陰肺經。肺經主氣,與鼻子相通,鼻子是肺經的竅竅。當肺氣不足時,就會出現呼吸困難、鼻塞等症狀。相反的,當肺氣充足時,鼻子就能正常地辨別香臭。

喬嶽曰:肺絕則無涕,鼻孔黑燥,肝逆乘之而色青。東垣曰:傷風,鼻中氣出粗,合口不開,肺氣通於天也)。又屬手少陰心經。(李東垣曰:鼻本主肺,而復能聞香臭者,鼻中有心,庚金生於己也。《素問》曰: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又屬手足陽明大腸胃經、督脈之交會。

(劉河間曰:傷風寒於腠理而為鼻塞者,寒能收斂,陽氣不通暢也。《素問》曰:傷寒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故鼻乾不得臥。王海藏曰:石膏發汗辛寒,入手太陰經,仲景治傷寒陽明經證乃用之者何也?蓋胃脈行身之前,而胸為胃肺之室,邪熱在陽明,則肺受火制,故用辛寒以清肺,所以號為白虎湯也。《素問》又曰:運氣陽明所至為鼽嚏。

白話文:

喬嶽說:肺氣衰竭就會沒有鼻涕,鼻孔乾黑,肝氣逆勢上衝,所以臉色青白。東垣說:傷風,鼻腔會噴出粗氣,合不攏嘴,因為肺氣與天地相通。又屬於手少陰心經。李東垣說:鼻子的根本屬於肺,但鼻子又能聞到香臭,這是因為鼻子裡有心的關係,庚金生於己土。 《素問》說:五氣進入鼻子,藏在心肺,心肺有病,鼻子就會受影響。又屬於手足陽明大腸胃經、督脈的交匯處。

劉河間說:傷風寒侵犯肌膚腠理而導致鼻塞,是因為寒氣收斂,陽氣不能通暢。 《素問》說:傷寒兩天後陽明經受邪氣,陽明經主肉,它的脈絡靠近鼻子,所以鼻子乾澀,不能平躺。王海藏說:石膏發汗辛寒,進入手太陰肺經,仲景用它治療傷寒陽明經證,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胃經行於身體前方,胸腔是胃肺的住所,邪熱在陽明經,肺就會被火氣所制,所以用辛寒來清肺,因此稱作白虎湯。《素問》又說:運氣走到陽明經時,就會出現鼻塞流涕的症狀。

注:鼽,鼻窒也。嚏,噴嚏也)。其在小兒面部,謂之明堂。(《靈樞》曰:脈見於氣口,色見於明堂。明堂者,鼻也。明堂廣大者壽,小者殆,況加疾哉。○按此語即相家貴隆準之說也。然須視其面部何如,愚嘗見明堂雖小,與面相稱者,壽可八十,要不可執一論也)。屬足太陰脾經。

(《素問》曰:脾熱病者,鼻先赤)。【俠鼻孔兩旁五分】(名迎香穴)。屬手足陽明大腸胃經之會,直兩目瞳子,(名巨髎穴)。屬足陽明胃經、陰蹺脈之會。余處無恙,獨鼻尖色青黃者,其人必為淋也。鼻尖微白者,亡血也。赤者,血熱也。黃者,小便難也。

白話文:

鼻子不通氣叫鼽,打噴嚏叫嚏。在小孩的臉上,鼻子被稱為明堂。古書《靈樞》說,脈象在氣口能看到,氣色在明堂能看到。明堂就是鼻子。鼻子寬廣的人長壽,鼻子狹窄的人短命,更何況還有疾病呢?這句話其實就是相術中看鼻子高挺的人有福氣的說法。但要看整體面相,不能只看鼻子。我曾經見過鼻子雖然小,但跟臉部比例協調的人,也能活到八十歲,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鼻子屬於足太陰脾經。

《素問》說,脾臟熱的人,鼻子會先發紅。鼻子兩側鼻孔旁五分處,叫做迎香穴,屬於手足陽明大腸胃經的交匯點。直對眼睛瞳孔的位置,叫做巨髎穴,屬於足陽明胃經和陰蹺脈的交匯點。其他地方都正常,只有鼻尖顏色發青黃的人,一定患有淋病。鼻尖微白的人,會失血。鼻尖發紅的人,血熱。鼻尖發黃的人,小便不順暢。

3. 鼻塞

皆屬肺。經云: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又云: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又云: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又云:肺主臭,在藏為肺,在竅為鼻是也。東垣曰:金匱真言論云,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

夫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走於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其宗氣出於鼻而為臭。《難經》云:肺氣通於鼻,肺和則能知香臭矣。夫陽氣、宗氣者,皆胃中生髮之氣也。其名雖異,其理則一。若因飢飽勞役,損脾胃生髮之氣,既弱其營運之氣,不能上升,邪塞孔竅,故鼻不利而不聞香臭也。宜養胃氣、實營氣,陽氣,宗氣上升,鼻管則通矣。

白話文:

鼻子與肺臟息息相關。經書記載:肺氣與鼻子相通,肺臟健康,鼻子就能分辨香臭。又說:五氣進入鼻子,儲存在心肺,心肺有病,鼻子就會受到影響。還有記載:西方屬白色,與肺臟相通,鼻子是肺臟的竅,肺臟藏精。東垣也說:金匱真言論記載,西方屬白色,與肺臟相通,鼻子是肺臟的竅,肺臟藏精。

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都上行至面部,並流向空竅,精陽氣上行至眼睛,形成眼珠,別氣流向耳朵,形成聽覺,宗氣從鼻子出來,形成嗅覺。《難經》記載:肺氣與鼻子相通,肺臟健康,就能分辨香臭。陽氣和宗氣,都是胃中生發出來的氣。雖然名字不同,但道理是一樣的。如果因為飢飽勞累,損傷了脾胃的生髮之氣,就會削弱營運之氣,無法上升,邪氣阻塞孔竅,導致鼻子失靈,無法聞到香臭。應當調養胃氣、補充營氣,陽氣和宗氣上升,鼻腔就能通暢。

又一說,《難經》云:心主五臭,肺主諸氣,鼻者肺竅,反聞香臭者何也?蓋以竅言之肺也,以用言之心也,因衛氣失守,寒邪客於頭面,鼻亦受之不能為用,是不聞香臭矣。故經曰心肺有病,鼻為之不利。潔古曰:視聽明而清涼,香臭辨而溫暖者是也。治法宜先散寒邪,後補衛氣,使心肺之氣得交通,則鼻利而聞香臭矣。

麗澤通氣湯主之。眼多眵淚,溫肺湯。咳嗽上喘,禦寒湯。目中溜火,氣寒血熱,淚多,臍下冷,陰汗,足痿弱,溫衛湯。耳鳴,口不知穀味,氣不快,四肢困倦,行步不正,發脫落,食不下,膝冷陰汗帶下,喉中介介不得臥,口舌嗌乾太息,頭不可回顧,項筋緊急脊強痛,頭旋眼黑頭痛,呵欠嚏噴,溫衛補血湯。

白話文:

根據《難經》的說法,心主五臭,肺主諸氣,鼻子是肺的竅穴,為何會聞不到香臭呢?這是因為雖然鼻子是肺的竅穴,但嗅覺功能卻由心主導。當衛氣失守,寒邪入侵頭面,鼻腔也受到影響而無法正常運作,就會導致聞不到香臭。因此,經書中說心肺有病,鼻子就會受影響。古人說,視力聽力清晰涼爽,能辨別香臭且感覺溫暖,就是正常的狀態。治療方法應先散寒邪,再補衛氣,讓心肺之氣恢復流通,鼻子才能恢復正常功能,聞到香臭。

針對不同症狀,可以用不同的藥方來治療:眼多眼屎淚水,用溫肺湯;咳嗽上喘,用禦寒湯;眼睛有火氣,氣寒血熱,淚多,臍下冰冷,陰汗,足部痿弱,用溫衛湯;耳鳴,口不知穀味,氣不順暢,四肢乏力,走路不穩,頭髮脫落,食慾不振,膝蓋冰冷,陰汗帶下,喉嚨不舒服無法平躺,口舌咽喉乾燥氣喘,頭部無法轉動,脖子僵硬疼痛,頭暈眼黑頭痛,打呵欠噴嚏,用溫衛補血湯。

人參湯、辛夷散、增損通聖散、辛夷湯、醍醐散、通關散、防風湯、排風散、蓽澄茄丸,皆治鼻塞之劑,宜審表裡寒熱而用之。小薊一把,水二升,煮一升,去渣溫服。外治,通草散、菖蒲散、瓜蒂散、蒺藜汁、葫蘆酒,或用生蔥分作三段,早用蔥白,午用蔥管中截,晚換蔥管末稍一截,塞入鼻中,令透里方效。

白話文:

人參湯、辛夷散、增損通聖散、辛夷湯、醍醐散、通關散、防風湯、排風散、蓽澄茄丸,這些都是治療鼻塞的中藥方劑,需根據表裡寒熱症狀來選擇使用。

可以用小薊一把,加水兩升,煮成一升,去渣後溫服。

外治方面,可以用通草散、菖蒲散、瓜蒂散、蒺藜汁、葫蘆酒,或者用生蔥分作三段,早用蔥白,午用蔥管中段,晚用蔥管末端,塞入鼻中,讓藥物滲透到鼻腔內部才有效。

王汝言曰:鼻塞不聞香臭,或但遇寒月多塞,或略感風寒便塞,不時舉發者,世俗皆以為肺寒,而用解表通利辛溫之藥不效,殊不知此是肺經素有火邪,火鬱甚則喜得熱而惡見寒,故遇寒便塞,遇感便發也。治法清肺降火為主,而佐以通氣之劑。若如常鼻塞不聞香臭者,再審其平素,只作肺熱治之,清金瀉火清痰,或丸藥噙化,或未藥輕調,緩服久服,無不效矣,此予所親見而治驗者。其平素原無鼻塞舊證,一時偶感風寒,而致窒塞聲重,或流清涕者,自作風寒治。

薛新甫云:前證若因飢飽勞役所傷,脾胃發生之氣不能上升,邪害空竅,故不利而不聞香臭者,宜養脾胃,使陽氣上行則鼻通矣,補中益氣湯之類是也。孫氏姑,鼻不聞香臭有年矣,後因他疾,友人繆仲淳為處方,每服用桑白皮至七八錢,服久而鼻塞忽通。鼻塞久而成齆,蓋由肺氣注於鼻,上榮頭面,若上焦壅滯,風寒客於頭腦,則氣不通,冷氣停滯,搏於津液,膿涕結聚,則鼻不聞香臭,遂成齆也。內服芎藭散、山茱萸丸。

白話文:

王汝言說,鼻子不通聞不到香味,或是只在寒冷的月份容易堵塞,或者稍微有點風寒就塞住,經常反覆發作,世俗都認為是肺寒,就用解表通利辛溫的藥物,結果卻沒有效果。其實,這都是因為肺經原本就有火邪,火氣鬱結久了就會喜歡熱惡寒,所以遇到寒冷就堵塞,遇到風寒就發作。治療方法以清肺降火為主,再輔以通氣的藥物。如果像是平常鼻子不通聞不到香味,再仔細觀察平常的狀況,就單純當作肺熱治療,清金瀉火清痰,可以服用丸藥含化,也可以用未藥輕輕調和,慢慢服用長期服用,沒有不有效的,這是親眼見證並治療驗證過的。如果平常沒有鼻子不通的舊病,只是一時因為風寒而導致鼻塞聲音沉重,或者流清水鼻涕,就用治療風寒的方法。

薛新甫說,之前提到的症狀,如果因為飢飽勞累過度而傷了脾胃,脾胃產生的氣無法上升,邪氣侵害空竅,導致鼻子不通聞不到香味,就應該養脾胃,讓陽氣上升,鼻子就能通了,補中益氣湯之類的藥方就可以。孫氏姑,鼻子不通聞不到香味已經很多年了,後來因為其他疾病,朋友繆仲淳開了藥方,每次服用桑白皮七到八錢,服用很久鼻子塞住就突然通了。鼻子塞住時間久了就變成鼻齆,這是因為肺氣注入鼻子,向上滋養頭面,如果上焦阻塞,風寒停留在頭腦,就會氣不通,寒氣停滯,凝結在津液裡,膿涕聚集,就會鼻子不通聞不到香味,最後就變成鼻齆。內服芎藭散、山茱萸丸。

外用赤龍散、通頂散、雄黃散、黃白散、通草散。

白話文:

使用外敷的赤龍散、通頂散、雄黃散、黃白散,以及通草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