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雜病》~ 第二冊 (42)
第二冊 (42)
1. 喘
【喘不得臥】凡喘而不得臥,其脈浮,按之虛而澀者,為陰虛,去死不遠,慎勿下之,下之必死。宜四物加童便、竹瀝、青黛、門冬、五味、枳殼、蘇葉服之。《素問》逆調論: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腎者水臟,主津液,主臥與喘也。
東垣云:病人不得眠,眠則喘者,水氣逆行,上乘於肺,肺得水而浮,使氣不流通,其脈沉,大宜神秘湯主之。仲景云: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支飲亦喘不得臥,加短氣,其脈平也。)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然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覆冒者,與茯苓桂技五味子甘草湯,治其氣衝。
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枝茯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各三兩,以治其咳滿。咳滿即止,而更復渴,沖氣復發者,以細辛、乾薑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納半夏以去其水。(於桂苓甘草五味湯中去桂,加乾薑、細辛、半夏是也。
)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半升主之。其證應納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納之。若逆而納之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髮其陽故也。用茯苓四兩,甘草、乾薑、細辛各三兩,五味子、半夏、杏仁去皮尖各半升,上煎去渣,溫、日三服。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所沖,熏其面,加大黃三兩以利之。
《素問·逆調論》不得臥而息有音,是陽道之逆也。足三陽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下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治法已見前。
白話文:
喘不得臥是指因喘息而無法平臥的症狀。如果脈象浮而虛弱,按之澀滯,則屬於陰虛,病情危重,接近死亡,絕對不能使用瀉下藥物,否則必死。應當服用四物湯加童便、竹瀝、青黛、麥門冬、五味子、枳殼、蘇葉。
《素問》中提到,無法平臥,平臥則喘息加重,這是水氣入侵的表現。水氣循行於津液,而腎臟主水液,也主宰睡眠和呼吸。
東垣(李東垣)認為,病人無法入睡,入睡則喘息,是水氣逆行,上犯肺部,肺部受水氣影響而浮腫,導致氣機不通暢,脈象沉弱,宜用神秘湯治療。張仲景則認為,咳嗽逆氣,倚息難眠,可用小青龍湯治療。(支飲也可能導致喘息不能平臥,並伴有氣短,但脈象平和。)服用小青龍湯後,如果出現多唾液、口乾、寸脈沉弱、尺脈微弱、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至胸咽、手足痺痛、面色潮紅如醉酒狀,並伴有陰部下墜、小便困難,時而汗出,則需服用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湯,治療氣機上衝。
如果氣機上衝減輕,但咳嗽胸悶加重,則需服用桂枝茯苓五味甘草湯去桂枝,加乾薑、細辛,治療咳嗽胸悶。如果咳嗽胸悶止住,但又出現口渴,氣機上衝再次發作,因為細辛、乾薑屬溫熱藥,服用後口渴反而止住,則屬於支飲。治療支飲,應當促使嘔吐,嘔吐後再服用半夏以利水。(即在桂枝茯苓甘草五味子湯中去桂枝,加乾薑、細辛、半夏)。
如果水液去除,嘔吐停止,但病人形體腫脹,則加杏仁治療。此證雖應當使用麻黃,但病人已出現痺症,故不宜使用麻黃,如果逆用則會導致厥逆。這是因為病人血虛,麻黃發散陽氣的緣故。因此,使用茯苓、甘草、乾薑、細辛、五味子、半夏、杏仁(去皮尖)等藥物煎服。如果面色潮紅如醉酒狀,這是胃熱上衝所致,可用大黃瀉熱。
《素問·逆調論》中指出,不能平臥而呼吸有聲,是陽氣逆行的表現。足三陽經氣下行,而今逆行上衝,故呼吸有聲。陽明經是胃經,胃為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經氣逆行,不得循其常道,故不能平臥。《下經》也說:胃不和則臥不安,就是這個道理。治療方法已在前文述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