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雜病》~ 第二冊 (41)
第二冊 (41)
1. 喘
參蘇溫肺湯,治形寒飲冷則傷肺,喘,煩心胸滿,短氣不能宣暢。調中益氣湯加減法,如秋冬月胃脈四道,為衝脈所逆,並脅下少陽脈二道而反上行,病名曰厥逆。其證氣上衝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臥,加茱萸五分或一錢,湯洗去苦,觀厥氣多少而用之。如夏月有此證,為大熱也。
蓋此症隨四時為寒熱溫涼,宜以酒黃連、酒黃柏、酒知母各等分,為細末,熟湯丸如桐子大。每服二百丸,白湯送下,空心服,仍多飲熱湯,服畢少時,便以美膳壓之,使不得胃中停留,直至下元,以瀉衝脈之邪也。大抵治飲食勞倦所得之病,乃虛勞七損症也,當用溫平甘多辛少之藥治之,是其本法也。
如時止見寒熱病,四時症也。又或將理不如法,或酒食過多,或辛熱之食作病,或寒冷之食作病,或居大寒大熱之處益其病,當臨時制宜,暫用大寒大熱治法而取效,此從權也。不可以得效之故,而久用之,必致夭橫矣。《黃帝針經》曰:從下上者,引而去之。上氣不足,推而揚之。
蓋上氣者,心肺上焦之氣,陽病在陰,從陰引陽,宜以入腎肝下焦之藥,引甘多辛少之藥,使升發脾胃之氣,又從而去邪氣於腠理皮毛也。又曰:視前痛者,當先取之。是先以繆刺,瀉其經絡之壅塞者,為血凝而不流,故先取之,而後治他病。(以上分寒熱例。)胃絡不和,喘出於陽明之氣逆。
(陽明之氣下行,今逆而上行,古人以通利為戒,如分氣紫蘇飲,指迷七氣湯加半夏,二陳湯加縮砂,施之為當。)真元耗損,喘生於腎氣之上奔。(真陽虛憊,腎氣不得歸元,固有以金石鎮墜,助陽接真而愈者,然亦不可峻驟,且先與安腎丸、八味丸輩,否則人參煎湯,下養正丹主之。)肺虛則少氣而喘。
經云:秋脈者,肺也,秋脈不及則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其治法則門冬、五味、人參之屬是也。肺痹、肺積則久喘而不已。經云:淫氣喘息,痹聚在肺。又云:肺痹者,煩滿喘而嘔。是肺痹而喘治法,或表之,或吐之,使氣宣通而愈也。《難經》又云:肺之積名息賁,在右脅下,如杯,久不已,令人喘咳,發肺癰。
治法則息賁丸,以磨其積是也。(右治肺喘例。)胃喘則身熱而煩。經云:胃為氣逆。又云: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又云:陽明厥則喘而啘,啘則惡人,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厥逆連臟則死,連經則生是也。啘,王注謂:熱內鬱而煩。
凡此胃喘治法,宜加減白虎湯之類是也。(右治胃喘例。)腎喘則嘔咳。經云:少陰所謂嘔咳,上氣喘者,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依從,故嘔咳、上氣喘也。東垣治以瀉白散是也。(右治腎喘例。)
白話文:
喘證的治療,參蘇溫肺湯適用於形寒體冷損傷肺部,導致喘息、煩躁、胸悶、呼吸短促等症狀。調中益氣湯加減法則用於秋冬季節,胃脈氣血逆行,衝脈逆衝,脅下少陽脈也逆行上衝,此症稱為厥逆,症狀為氣上衝咽喉,呼吸困難,喘息有聲,無法平臥。可加茱萸少許,湯藥去其苦味,根據厥逆的輕重調整用量。若夏月出現此症,則為陽熱過盛。
此症的寒熱虛實,會隨季節變化而不同,可用等量的酒黃連、酒黃柏、酒知母研成細末,製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百丸,溫開水送服,空腹服用,服藥後多喝熱湯,稍後再進食,使藥物下行至下焦,以瀉去衝脈的邪氣。總的來說,治療因飲食勞倦引起的虛勞七損,應選用溫和平和、甘味多、辛味少的藥物,這是根本療法。
如果只是單純的寒熱病,或治療方法不當、飲食過量、食用辛辣或寒涼食物,或居住環境過冷或過熱而加重病情,則需根據當時的情況,暫時採用寒涼或溫熱的治療方法,這是權宜之計。但不可因為見效而長期服用,否則會導致夭亡。《黃帝針經》說:下行之氣,要引導它排出;上氣不足,要推動它上升。
所謂上氣,是指心肺上焦之氣,陽病在陰,則從陰引陽,需用入腎肝下焦的藥物,以甘味多辛味少的藥物,使脾胃之氣上升,並排出邪氣於皮膚腠理。又說:先處理疼痛的部位,應先用針刺疏通經絡阻塞,因為血液凝滯不通,所以要先處理,然後再治療其他疾病。(以上是寒熱證的治療方法)。胃絡不和則陽明之氣逆行而導致喘息。(陽明之氣應下行,今逆行上行,古人以此為戒,例如分氣紫蘇飲、指迷七氣湯加半夏、二陳湯加縮砂等方劑。)真元耗損則腎氣上逆而致喘息。(真陽虛弱,腎氣不能歸元,可用金石藥物鎮墜、助陽接真而治癒,但不可操之過急,應先服用安腎丸、八味丸等,或者人參煎湯,下養正丹主之。)肺虛則氣少而喘。
經書記載:秋季的脈象反映肺的狀態,秋脈不及則喘息、呼吸短促而咳嗽,上氣見血,下有痰鳴之聲,治療方法是用麥冬、五味子、人參等藥物。肺痹、肺積則久喘不止。經書記載:淫邪之氣導致喘息,痹邪積聚在肺。又說:肺痹則煩悶、喘息而嘔吐。治療肺痹引起的喘息,或疏通表邪,或採用吐法,使氣機宣通而痊癒。《難經》又說:肺積名為息賁,位於右脅下,形如杯狀,久治不愈,會導致喘咳,發展成肺癰。
治療方法是用息賁丸,磨碎藥物以消散積聚。《難經》記載:胃氣逆則喘息,伴有身熱煩躁。經書記載:犯了賊風虛邪,陽氣受損,陽氣受損則侵入六腑,侵入六腑則身熱,不能平臥,並出現喘息。又說:陽明厥逆則喘息而啘,啘則厭惡他人,或喘息而死,或喘息而活,這是為什麼呢?厥逆連及臟腑則死,連及經脈則生。啘,王注解釋為:熱邪鬱積於內而煩躁。
治療胃喘,宜加減白虎湯之類藥物。腎喘則嘔吐咳嗽。經書記載:少陰經的嘔咳、上氣喘息,是因為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之氣浮動,無所依託,故而嘔咳、上氣喘息。東垣(李東垣)用瀉白散治療。(以上是肺、胃、腎喘息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