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雜病》~ 第八冊 (2)

回本書目錄

第八冊 (2)

1. 耳聾

耳聾,少氣嗌乾者,為肺虛。東垣曰:臟氣法時論云,肺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乾。注云:肺之絡,會於耳中故聾,此說非也。蓋氣虛必寒,盛則氣血俱澀滯而不行也。耳者,宗氣也,肺氣不行故聾也。宜生脈散嚼下蠟彈丸。耳聾多恐者為肝虛。經云:肝虛則目䀮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

治法用四物湯加防風、羌活、柴胡、菖蒲、茯神等分煎湯,服二十餘帖,卻用姜蠍散開之。本草云:肝虛則生薑補之是也。勞聾,宜益氣聰明湯。頭目不清,清神散。氣閉不通,通氣散,秘傳降氣湯加菖蒲。外治,通神散、通耳法、追風散、蓖麻丸、雄黃散、透耳筒、鯽魚膽膏、蠍稍膏、鼠膽丸、雞卵方、灸方、驢脂方、醋附方、龜尿方、乾地龍方、魚腦膏。【久聾】蓖麻子丸、天雄雞子方、通氣散、水銀方、大蒜方、勝金透關散。

白話文:

耳聾的中醫治療

一、肺虛所致

若耳聾伴隨氣短、口乾,則屬肺虛。東垣先生在《臟氣法時論》中提到,肺虛則氣虛,無法順暢呼吸,因此會出現氣短、耳聾和口乾等症狀。

古籍中提到,肺經與耳朵相連,所以肺虛會導致耳聾,但這個說法並不完全正確。實際上,氣虛容易導致寒氣積聚,造成氣血凝滯,流通不暢。耳朵是人體接收聲音的器官,需要充足的氣血供應,而肺氣運行不暢,導致耳部氣血不足,就會出現耳聾。

治療方法:建議使用生脈散和蠟彈丸,有助於滋陰潤肺,改善氣血循環。

二、肝虛所致

若耳聾伴隨恐懼不安,則屬肝虛。經書記載,肝虛則眼花、耳聾、膽小易恐。

治療方法:以四物湯為基礎,加入防風、羌活、柴胡、菖蒲、茯神等藥材,煎湯服用二十多帖,之後再用薑蠍散調理。古籍記載,肝虛可用生薑補益。

三、勞損所致

若耳聾因過度勞累引起,則屬勞聾。

治療方法:建議服用益氣聰明湯。

四、其他治療方法

  • 頭目不清:使用清神散。
  • 氣閉不通:使用通氣散、秘傳降氣湯,並加菖蒲。

五、外治方法

  • 通神散、通耳法、追風散、蓖麻丸、雄黃散、透耳筒、鯽魚膽膏、蠍稍膏、鼠膽丸、雞卵方、灸方、驢脂方、醋附方、龜尿方、乾地龍方、魚腦膏。

六、久聾治療方法

  • 蓖麻子丸、天雄雞子方、通氣散、水銀方、大蒜方、勝金透關散。

**注:**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具體治療方案應由專業醫師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

【暴聾】蒲黃膏、龍腦膏,川椒、巴豆、菖蒲、松脂以蠟熔為筒子,內耳中,一日一易。或用雄黃一錢,巴豆肉一個,研細,蔥涎和作錠子,紙卷塞耳中。或用凌霄花葉,杵自然汁滴耳中。羅謙甫云:夫卒耳聾者,由腎氣虛為風邪所乘,搏於經絡,隨其血脈上入耳,正氣與邪氣相搏,故令卒聾也。婁全善云:暴聾皆是厥逆之氣。

經云,暴厥而聾,偏塞閉不通,內氣暴搏也。又云,少陽之厥,暴聾是也。宜於前厥聾條求其治法。運氣耳聾有四:一曰濕邪傷腎三焦聾。經云:太陰在泉,濕淫所勝,民病耳聾,渾渾焞焞,治以苦熱是也。二曰燥邪傷肝聾。經云:歲金太過,燥氣流行,肝木受邪,民病耳聾無所聞是也。

白話文:

突然失聰,可以用蒲黃膏、龍腦膏治療,也可以將川椒、巴豆、菖蒲、松脂混合熔成蠟筒,塞入耳中,每天換一次。另外,也可以將雄黃和巴豆研成粉末,用蔥汁調和成藥丸,用紙包好塞入耳中。或用凌霄花葉搗汁滴入耳中。

羅謙甫認為,突然失聰是由於腎氣虛弱,被風邪入侵,經絡受阻,隨血脈上行至耳,正氣與邪氣交戰所致。婁全善則認為,突然失聰都是因為厥逆之氣。

古籍記載,突然昏厥導致失聰,是因為經脈阻塞不通,內氣衝擊所致。也有記載,少陽厥逆會導致突然失聰。治療方法可以參考前面提到的厥逆失聰的治療方法。

引起失聰的原因有四種:一、濕邪傷腎三焦導致失聰,古籍記載,太陰經在泉,濕氣過盛,容易導致耳聾,患者會感到頭昏眼花,可以用苦熱之物治療。二、燥邪傷肝導致失聰,古籍記載,金氣過盛,燥氣流行,肝木受邪,患者會失聰,聽不到聲音。

三曰火邪傷肺聾。經云:歲火太過,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耳聾是也。四曰風火炎擾於上聾。經云:少陽司天之政,風熱參布,雲物沸騰,民病聾瞑。三之氣,炎暑至,民病熱中,聾瞑,治以寒劑是也。

白話文:

三天,火邪侵害肺部導致耳鳴。經書中提到,如果火氣過旺,炎熱暑氣流行,會使肺部受到邪氣侵擾,導致人民出現耳鳴的病症。四天,風火熱邪擾動上部導致耳鳴。經書中指出,當少陽主管天氣時,風熱混合散佈,雲霧翻騰,人民可能會出現耳鳴和視力模糊的病症。第三個氣候週期,炎熱達到高峯,人民可能會出現內熱症狀,以及耳鳴和視力模糊的情況。對此,治療應以寒涼的藥物為主。

2. 耳鳴

經云: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故耳鳴。補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也。又云:上氣不足,耳為之苦鳴。補足外踝下,留之。又云: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百會,下在風府。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審守其輸,調其虛實。又云:液脫者,腦髓消,脛酸,耳數鳴。

凡此皆耳鳴之屬虛者也。經云:太陽所謂耳鳴者,陽氣萬物盛上而躍,故耳鳴也。又云:厥陰司天,風行太虛,雲物搖動,目轉耳鳴。三之氣,天政布,氣乃時舉,民病耳鳴。又云:厥陰之脈,耳鳴頭眩。又云:少陽所至為耳鳴,治以涼寒。凡此皆耳鳴之屬實者也。王汝言云:耳或鳴甚如蟬,或左或右,或時閉塞,世人多作腎虛治不效,殊不知此是痰火上升,鬱於耳中而為鳴,郁甚則壅閉矣。若遇此證,但審其平昔飲酒厚味,上焦素有痰火,只作清痰降火治之。

白話文:

古籍中記載,耳朵是全身經脈匯聚的地方。所以胃部空虛就會導致經脈虛弱,虛弱的經脈往下流動,脈氣就會衰竭,因此耳朵就會發出鳴聲。補益身體的方法是,按摩手的大拇指指甲與肉交界處。

另外記載說,上氣不足,耳朵就會發出痛苦的鳴聲。補益的方法是,按摩外踝下方,並停留一段時間。

古籍中也說,腦部是髓液的匯聚處,向上連接到百會穴,向下連接到風府穴。髓液不足,就會導致腦部轉動而出現耳鳴。應當仔細守護這些穴位,調節身體虛實。

古籍還提到,體液不足會導致腦髓消減,脛骨酸痛,耳朵經常發出鳴聲。

以上這些都是屬於虛證造成的耳鳴。

古籍中也記載,太陽經所致的耳鳴,是陽氣旺盛而向上躍動造成的。

另外記載說,厥陰經主宰天地,風氣在虛空中運行,雲霧搖動,眼睛轉動,耳朵就會發出鳴聲。三種氣息,天運運行,氣息隨之升降,人們就會患上耳鳴。

古籍中也提到,厥陰經的脈絡出現問題,會導致耳鳴頭暈。

另外記載說,少陽經所致的耳鳴,需要用涼寒的方法治療。

以上這些都是屬於實證造成的耳鳴。

醫學家王汝言說,耳鳴的症狀有時像蟬鳴一樣嚴重,有時只在左耳或右耳出現,有時會暫時阻塞。很多人認為這是腎虛造成的,所以用補腎的方法治療卻不見效。其實,這是由於痰火上升,鬱積在耳朵中造成的耳鳴,鬱積嚴重就會阻塞耳道。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只要觀察患者平時是否經常飲酒吃肥膩的食物,以及上焦部位是否本來就有痰火,就應該用清痰降火的方法治療。

大抵此證多先有痰火在上,又感惱怒而得,怒則氣上,少陽之火客於耳也。若腎虛而鳴者,其鳴不甚,其人多欲,當見勞怯等證。丹溪云:耳鳴因酒過者,用大劑通聖散,加枳殼、柴胡、大黃、甘草、南星、桔梗、青皮、荊芥。如不愈,用四物湯。薛新甫云:若血虛有火,用四物加山梔、柴胡。

白話文:

這種症狀通常是因為原本就有痰火在上焦,又因為生氣而引發的。生氣會導致氣往上衝,少陽之火就跑到耳朵裡去了。如果因為腎虛導致耳鳴,耳鳴聲音就不會很明顯,病人容易感到疲倦,還會伴隨著勞累怕冷等症狀。丹溪先生說,如果耳鳴是因為喝酒過量引起的,可以用大劑量的通聖散,再加入枳殼、柴胡、大黃、甘草、南星、桔梗、青皮、荊芥。如果沒有效果,就用四物湯。薛新甫說,如果是血虛有火引起的耳鳴,就用四物湯加上山梔、柴胡。

若中氣虛弱,用補中益氣湯。若血氣俱虛,用八珍湯加柴胡。若怒便聾,而或曰耳屬肝膽經氣,實用小柴胡加芎、歸、山梔,虛用八珍湯加山梔。若午前甚者,陽氣實熱也,小柴胡加黃連、山梔。陽氣虛用補中益氣湯加柴胡、山梔。午後甚者,陰血虛也,四物加白朮、茯苓。

若腎虛火動,或痰盛作渴者,必用地黃丸。胃中空,宗脈虛,上氣不足,皆參耆為君,柴升佐之。耳中哄哄然,是無陰也。又液脫者,腦髓消,脛酸,耳數鳴。宜地黃丸。腎虛耳中潮聲蟬聲無休止時,妨害聽聞者,當墜氣補腎,正元飲咽黑錫丹,間進安腎丸,有熱者龍齒散。腎藏風耳鳴,夜間睡著如打戰鼓,更四肢抽掣痛,耳內覺有風吹奇癢,宜黃耆丸。

白話文:

如果脾胃虛弱,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如果氣血都虛弱,可以用八珍湯加上柴胡。如果生氣就耳聾,因為耳朵屬於肝膽經絡,實證可以用小柴胡湯加川芎、當歸、山梔子,虛證則用八珍湯加山梔子。如果早上症狀嚴重,代表陽氣實熱,可以用小柴胡湯加黃連、山梔子。如果陽氣虛弱,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柴胡、山梔子。如果下午症狀嚴重,代表陰血虛弱,可以用四物湯加白朮、茯苓。

如果腎虛火旺,或是有痰多口渴,一定要用地黃丸。如果胃空虛,宗脈虛弱,氣不足,以人參、黃耆為主要藥物,柴胡、升麻輔助。如果耳朵裡有轟轟聲,代表陰氣不足。如果還有體液流失,腦髓減少,小腿酸痛,耳朵經常鳴響,也適合用地黃丸。如果腎虛,耳朵裡一直有潮濕的聲音或蟬鳴聲,影響聽力,應該補腎降氣,用正元飲加黑錫丹,間隔服用安腎丸,如果發熱則用龍齒散。如果腎藏風,耳朵在晚上睡覺時像打鼓一樣響,而且四肢抽搐疼痛,耳朵裡面感覺有風吹過,很癢,就應該用黃耆丸。

腎者,宗脈所聚,耳為之竅。血氣不足,宗脈乃虛,風邪乘虛隨脈入耳,氣與之搏,故為耳鳴。先用生料五苓散,加制枳殼、橘紅、紫蘇、生薑同煎,吞青木香丸,散邪疏風下氣,續以芎歸飲和養之。耳中耵聹,耳鳴耳聾,內有汙血,宜柴胡聰耳湯。余法與耳聾相參用之。

外治,麝香散、吳茱萸散、及烏頭燒灰、菖蒲等分末之,綿包塞耳,或用生地黃截塞耳,數易之,以瘥為度。

白話文:

腎臟是全身經脈匯聚之處,耳朵則是腎經的竅竅。當人體血氣不足時,經脈就會虛弱,外界的風邪乘虛而入,隨著經脈進入耳朵,與耳內的氣相互搏擊,就會產生耳鳴。

治療上,先用生五苓散,加入制枳殼、橘紅、紫蘇、生薑一起煎服,並吞服青木香丸,以散邪疏風、下氣,接著再用芎歸飲滋補調養。

若耳朵中有耳屎、耳鳴耳聾,且內有污血,則可使用柴胡聰耳湯。其他治療方法可參照耳聾的治療方法。

外治方面,可用麝香散、吳茱萸散,以及烏頭燒成灰燼、菖蒲等比例混合成粉末,用棉花包裹塞入耳朵,或者用生地黃切片塞入耳朵,多次更換,直到病癒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