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雜病》~ 第八冊 (1)

回本書目錄

第八冊 (1)

1.

【耳】屬足少陰腎經。(《中藏》曰: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於耳。《素問》曰:腎在竅為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靈樞·師傳》曰:腎者主為外,使之遠聽,視耳好惡,以知其性。故耳好前居牙車者腎端正。注:牙車即頰車穴也,在耳下曲頷端陷中。耳偏高者腎偏傾,耳高者腎高,耳後陷者腎下,耳堅者腎堅,耳薄不堅者腎脆。

《玄珠》曰:耳薄而黑或白者,腎敗也。又屬手少陰心經。《素問》曰: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又曰:手少陰之絡,會於耳中。)又屬手太陰肺經。(李東垣曰:耳本主腎,而復能聽聲者,聲為金,是耳中有肺水,土生於申也。王太僕曰:手太陰肺絡,會於耳中,肺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而耳聾)。

白話文:

耳朵屬於足少陰腎經,腎臟是精神的住所,生命的根源,與耳朵相通。腎臟健康,耳朵就能聽見各種聲音。耳朵的位置、形狀能反映腎臟的健康狀況,例如耳朵位置偏高代表腎臟傾斜,耳朵堅硬代表腎臟堅固,耳朵薄弱代表腎臟脆弱。

耳朵也屬於手少陰心經,心臟與耳朵相通,心臟健康則耳朵也能正常運作。

耳朵還屬於手太陰肺經,肺臟負責呼吸,與耳朵相通,肺虛則容易導致聽力下降。

又屬足厥陰肝經。(《素問》曰:肝病氣逆則耳聾不聰。朱丹溪曰:耳聾屬熱,少陽、厥陰熱多)。又屬手足少陽三焦膽,手太陽小腸經之會。(《靈樞》曰:少陽根於竅陰,結於窗龍,窗龍者,耳中也。《素問》曰:一陽獨嘯,少陽厥也,其終者耳聾。注:嘯,耳中鳴如嘯聾也。

膽及三焦脈皆入耳,故氣逆上則耳中鳴。又曰: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傷寒三日少陽受之,則胸脅痛而耳聾,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靈樞》曰:手太陽所生病者,耳聾,目黃)。又屬手足陽明大腸胃經。(《素問》曰: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靈樞》曰:聾而痛者,取手陽明。

白話文:

耳聾除了與肝經有關,也與膽經、三焦經、小腸經、大腸經和胃經有關。肝經氣逆會導致耳聾,膽經和三焦經的脈絡都通向耳朵,氣逆上衝也會造成耳鳴。少陽經主膽,循行於脅肋部位並通向耳朵,因此少陽經受寒邪侵襲後,會導致胸脅疼痛和耳聾。手太陽經受邪則會引起耳聾和目黃。另外,腸胃功能失調也會導致頭痛、耳鳴和九竅不利,而手陽明經則負責治療耳痛。

聾而不痛者,取足少陽。又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又屬足太陽膀胱經。(《素問》曰:太陽所謂耳鳴者,陽氣萬物盛上而躍,故耳鳴也)。又屬手足少陰心腎,太陰肺脾,足陽明胃經之絡。(《素問》曰:此五絡皆屬於耳中,上絡左角,邪客之則病)。

【耳前】屬手足少陽三焦膽,足陽明胃經之會。(《素問》曰:上部人,耳前之動脈。注:在耳前陷者中,動應於手,手少陽脈氣之所行也)。【耳後】屬手足少陽三焦膽經之會。(李東垣曰:少陽者,邪出於耳前後也。按此語並證上文)。【耳下曲頰】屬足少陽膽,陽明大腸經之會,又屬手太陽小腸經。

白話文:

聽力下降但沒有疼痛,可以針灸足少陽經。古人認為耳朵是全身經脈匯聚之處,胃部空虛則經脈虛弱,經脈虛弱則氣血下泄,導致經脈力量不足,因此出現耳鳴。耳鳴也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的病症,因為陽氣旺盛上衝而導致耳鳴。此外,耳部還與手足少陰心腎經、太陰肺脾經、足陽明胃經等經絡相連。

耳前部位屬於手足少陽三焦膽經和足陽明胃經的交匯處,耳後部位屬於手足少陽三焦膽經的交匯處,耳下曲頰部位屬於足少陽膽經、陽明大腸經的交匯處,也屬於手太陽小腸經。

(《靈樞》曰:手太陽當曲頰)。【曲頰前】屬足少陽膽,陽明大腸經之會。【前寸許】屬手陽明大腸經。【曲頰後】屬足少陽膽經。(《靈樞》曰:足少陽在耳下曲頰之後)。《保命集》云:夫耳者,以竅言之水也,以聲言之金也,以經言之手足少陽俱會其中也。有從內不能聽者主也,有從外不能入者經也。

有若鐘鳴者,有若鐘聲者,有若火熇熇然者,各隨經見之,其間虛實不可不察也。假令耳聾者,何謂治肺,肺主聲,鼻塞者肺也。何謂治心,心主臭。如推此法,皆從受氣於始,腎受氣於巳,心受氣於亥,肝受氣於申,肺受氣於寅,脾受氣於四季,此治法皆生長之道也。趙以德曰:耳者腎之竅,足少陰經之所主,然心亦寄竅於耳,在身十二經脈中,除足太陽手厥陰外,其餘十經脈絡皆入耳中。

白話文:

《靈樞》記載,手太陽經脈經過曲頰(臉頰)。曲頰前方屬於足少陽膽經和大腸經的交會處,往前一寸左右屬於手陽明大腸經,曲頰後方屬於足少陽膽經。《靈樞》也提到,足少陽經脈在耳下曲頰之後。《保命集》中說,耳朵從竅穴的角度來看是屬水的,從聲音的角度來看是屬金的,從經脈的角度來看是手足少陽經脈的交匯處。聽覺障礙可能是內部原因導致聽力受阻,也可能是外在因素導致聲音無法傳入。

耳朵出現不同的聲音,例如鐘鳴聲、鐘聲、火燒聲等等,都與相應的經脈有關,需要仔細觀察其虛實狀況。如果出現耳聾,就需要治療肺,因為肺主聲音,鼻子堵塞也是肺氣不通的表現。心主臭,所以心臟問題也會導致耳鳴。以此類推,其他器官的問題也會反映在耳朵上。治療時需要考慮器官的受氣時間,例如腎在巳時受氣,心在亥時受氣,肝在申時受氣,肺在寅時受氣,脾在四季受氣,以此來制定治療方案,遵循生長之道。趙以德認為,耳朵是腎的竅穴,由足少陰經脈主導,但心臟也寄居在耳朵裡。除了足太陽和手厥陰經脈之外,其他十條經脈都與耳朵相連。

蓋腎治內之陰,心治外之陽,合天地之道,精氣無處而不交通,故清淨精明之氣上走空竅,耳受之而聽斯聰矣,因此耳屬二臟之竅也。於是諸經稟其陰陽五行,精明者皆上入之,所以宮商角徵羽之五音,從斯辨矣。經曰:積陽為天,積陰為地,清陽出上竅是也。若二氣不調則交通不表,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

而陽氣之閉塞者,或因煩勞,陰虛氣浮;或因衛氣不下,循脈積聚於上;或得於邪風與陽並盛;或因熱淫之勝;或因三焦之火獨光,而耳中渾渾焞焞;或因經臟積熱所致;或因大怒氣上而不下。夫如是者,皆由心氣虛實不調。虛則不能治其陽下與陰交,實則恃陽強而與陰絕。

白話文:

腎臟掌管內部的陰氣,心臟掌管外部的陽氣,合乎天地之道,精氣無處不通達。因此,清淨精明的氣息向上走入空竅,耳朵接收它而聽覺敏銳。所以耳朵是腎臟和心臟的竅穴。而經絡依據陰陽五行,精華之氣皆向上進入耳朵,因此可以辨別宮商角徵羽五音。經書說:「積聚陽氣則為天,積聚陰氣則為地」,清淨的陽氣向上走入空竅,就是這個道理。如果陰陽二氣失調,就會造成交通不暢,陽氣就會閉塞,地氣就會冒出。

陽氣閉塞的原因,可能是過度勞累,陰虛氣浮;也可能是衛氣下降不足,沿著經脈積聚在上;還有可能是邪風侵入,陽氣過盛;也可能是熱邪過度;或者三焦之火獨盛,導致耳中昏沉;又或者因經絡臟腑積熱所致;亦或是大怒氣上衝而無法下降。這些情況,都是因為心氣虛實失調。心氣虛弱,就無法將陽氣下行與陰氣交合;心氣實盛,就依仗陽氣強盛而與陰氣隔絕。

經曰:至陰虛,天氣絕是也。而地氣之冒明者,或憂愁不解,陰氣閉塞,不與陽通;或內外濕飲痞隔,其氣不得升降,則耳中亦渾渾焞焞;或腎精脫,若熱病之精脫,二者尺脈絕則死;或耳中因二氣不和,結干耵聹塞之。夫如是,皆由腎氣不和,虛則陰氣微不能上交於陽,而陽是暴實,則陰氣逆不納其陽也。

《靈樞》曰: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能聞五音。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故凡一經一絡有虛實之氣入於耳中者,皆足以亂二臟主竅之精明。至於聾聵,此言暴病者也。若夫久聾者,於腎亦有虛實之異。左腎為陰主精,右腎為陽主氣,精不足,氣有餘,則聾為虛。其人瘦而色黑,筋骨健壯,此精氣俱有餘,固藏閉塞,是聾為實,乃高壽之兆也。

白話文:

經書上說:當陰氣極度虛弱時,就如同天上的氣息消失了一樣。而地氣向上冒出,可能是因為憂愁不解,陰氣阻塞,無法與陽氣相通;也可能是因為內外濕氣積聚,阻礙氣機升降,導致耳中感到混濁不清。或者腎精虧損,如同熱病導致精氣耗損,這兩種情況尺脈消失都會導致死亡;也可能是因為耳中阴阳不调,導致耳垢阻塞。總之,這些都是由於腎氣不和造成的,腎氣虛弱,陰氣微弱無法上達陽氣,而陽氣過盛,陰氣逆流也不接受陽氣。

《靈樞》中記載:腎氣與耳朵相通,腎氣調和就能聽清各種聲音。五臟失調,就會導致七竅不通。所以,任何經絡中的虛實之氣進入耳朵,都會影響到兩臟主宰的竅道精明。至於突然失聰,指的是因為突發疾病導致的。而長期失聰,則與腎氣虛實有關。左腎屬陰主精,右腎屬陽主氣,精氣不足,氣有餘,就會導致虛聾。這種人身材瘦削,面色黝黑,筋骨強健,代表精氣都比較充盈,但固藏閉塞,這屬於實聾,是長壽的徵兆。

二者皆稟賦使然,不須治之。又有乍聾者,經曰:不知調陰陽七損八益之道,早衰之節也。其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此亦無治也。唯暴聾之病,與陰陽隔絕之未甚,經脈欲行而未通,衝擊其中,鼓動聽戶,隨其氣之微甚而作嘈嘈風雨諸聲者,則可隨其邪以為治,補不足,瀉有餘,務使陰陽和平,自然清淨之氣上走耳中而聽斯聰矣。曰若子所表,言水火同開此竅,何《原病式》之非溫補耶。

曰心在竅為舌,以舌非孔竅,因寄竅於耳,則是腎為耳竅之主,心為耳竅之客。以五臟開竅於面部,分陰精陽氣言之,在腎肝居陰,故耳目二竅陰精主之;在心肺脾居陽,故口舌鼻三竅陽氣主之。所以陰精主者,貴清涼而惡煩熱;陽氣主者,貴溫暖而惡寒涼。潔古老人嘗有是論,信耳目之不可以溫補也。

白話文:

有些人天生耳聾,這是由先天體質決定的,不需要治療。也有一些人突然變聾,醫書上說這是因為不懂得調節陰陽,導致早衰的徵兆。到了五十歲,身體沉重,耳目不靈光,這也無法治療。

只有突然變聾,而且還沒嚴重到完全隔絕陰陽,經脈想要運行卻還不通暢,導致衝擊耳內,鼓動聽覺器官,發出像風雨般的雜音,這種情況才可以用治療方法。要根據病邪的情況,補虛瀉實,讓陰陽平衡,自然清淨之氣就會上升到耳朵,恢復聽力。

有人問道,既然水火同開這個竅穴,為什麼《原病式》說要溫補呢?

這要說到心臟在身體竅穴中對應的是舌頭,而舌頭不是孔竅,而是寄託在耳朵上。因此,腎臟是耳朵竅穴的主人,心臟是耳朵竅穴的客人。五臟開竅於面部,以陰精陽氣來說,腎臟和肝臟屬陰,所以耳目兩個竅穴由陰精主導;心臟、肺臟、脾臟屬陽,所以口、舌、鼻三個竅穴由陽氣主導。

因此,陰精主導的器官,喜歡清涼,厭惡煩熱;陽氣主導的器官,喜歡溫暖,厭惡寒冷。古人曾經提出這個觀點,證明耳目不能用溫補的方法治療。

《仁齊直指》云:腎通乎耳,所主者精,精氣調和,腎氣充足,則耳聞而聰。若勞傷氣血,風邪襲虛,使精脫腎憊,則耳轉而聾。又有氣厥而聾者,有挾風而聾者,有勞傷而聾者,蓋十二經脈上絡於耳,其陰陽諸經適有交併,則臟氣逆而為厥,厥氣搏入於耳,是為厥聾,必有時乎眩暈之證。

耳者,宗脈之所附,脈虛而風邪乘之,風入於耳之脈,使經氣否而不宣,是為風聾,必有時乎頭痛之證。勞役傷於血氣,淫欲耗其精元,瘦悴力疲,昏昏憒潰,是為勞聾。有能將適得所,血氣和平,則其聾暫輕;其或日就勞傷,風邪停滯,則為久聾之證矣。外此又有耳觸風邪,與氣相擊,其聲嘈嘈,眼或見火,謂之虛鳴。

白話文:

《仁齊直指》一書中記載:腎臟與耳朵相通,主宰著精氣,精氣調和,腎氣充足,耳朵就能聽得清楚。如果勞累傷了氣血,風邪趁虛而入,導致精氣外泄,腎氣虛弱,耳朵就會變得聽不清楚。

此外,還有氣厥導致的耳聾,風邪導致的耳聾,勞累導致的耳聾。因為十二經脈都上行連接耳朵,陰陽諸經在耳朵部位交匯。當臟腑氣逆而導致氣厥,厥氣衝擊耳朵,就會造成厥聾,通常伴隨著頭暈的症狀。

耳朵是宗脈的附著部位,脈氣虛弱,風邪乘虛而入,風邪侵入耳朵經脈,導致經氣不通暢,就會造成風聾,通常伴隨著頭痛的症狀。勞累过度损伤了氣血,縱慾過度耗損了精元,身體瘦弱疲乏,昏昏沉沉,就會造成勞聾。

如果能夠適度勞作,氣血調和,耳聾的症狀就會暫時減輕。但如果長期勞累,風邪停滯,就會導致久聾。除了上述原因,還有耳朵接觸風邪,與氣相撞擊,發出嘈嘈的聲音,眼睛可能看到火光,這種情況稱為虛鳴。

熱氣乘虛隨脈入耳,聚熱不散,膿汁出焉,謂之膿耳。人耳間有津液,輕則不能為害,若風熱搏之,津液結⿰革夘成核塞耳,亦令暴聾,謂之耵耳。前是數者,腎脈可推,風則浮而盛,熱則洪而實,虛則澀而濡。風為之疏散,熱為之清利,虛為之調養。邪氣並退,然後以通耳調氣安腎之劑主之。

風虛耳聾,排風湯、桂星散、羊腎羹、魚腦膏、磁石丸、姜蠍散。風熱耳聾,犀角飲子、芍藥散、犀角散、茯神散。耳聾皆屬於熱,少陽厥陰熱多,宜開痰散風熱,通聖散、滾痰丸之類。耳因郁聾,以通聖散,內加大黃酒煨,再用酒炒三次,後入,諸藥通用酒炒。厥聾,和劑流氣飲加石菖蒲,每服三錢,以生薑、蔥白同煎,食後服。

白話文:

熱氣趁機沿著血管進入耳朵,積聚的熱氣無法散去,就會形成膿液流出,稱為膿耳。人耳內有津液,量少的話不會造成傷害,如果遇到風熱侵襲,津液就會凝結形成耳垢堵塞耳朵,也會導致突然失聰,稱為耵耳。以上幾種情況,都可以從腎脈的變化推測病情:風邪會讓脈搏浮而有力,熱邪會讓脈搏洪大而有力,虛邪會讓脈搏澀而軟弱。治療時,風邪要用疏散的方法,熱邪要用清利的方法,虛邪要用調養的方法。邪氣退去後,再用通耳調氣安腎的藥方治療。

風邪引起的耳聾,可以用排風湯、桂星散、羊腎羹、魚腦膏、磁石丸、姜蠍散等藥方治療。風熱引起的耳聾,可以用犀角飲子、芍藥散、犀角散、茯神散等藥方治療。耳聾大多屬於熱證,尤其少陽和厥陰的熱證居多,應該用開痰散風熱的藥方治療,例如通聖散、滾痰丸等。耳朵因鬱結而導致的耳聾,可以用通聖散,加入黃酒煨過,再用酒炒三次後服用。其他藥方也都可以用酒炒。厥陰證導致的耳聾,可以用流氣飲,加入石菖蒲,每次服用三錢,用生薑和蔥白一起煎煮,飯後服用。

沉香降氣湯、或蘇子降氣湯、不換金正氣散、指迷七氣湯。輕者吞來復丹,重者吞養正丹。凡治耳聾,皆當調氣。氣逆耳聾有三,肝與手太陽、少陽也。經云:肝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又云:太陽所謂浮為聾者,皆在氣也。羅謙甫云:手太陽氣厥而耳聾者,其候聾而耳內氣滿也。

手少陽氣厥而耳聾者,其候耳內渾渾焞焞,此皆氣逆而聾也。治法宜四物湯吞龍薈丸降火,及復元通氣散調氣是也。耳聾有濕痰者,檳榔神芎丸下之。耳聾面頰黑者,為精脫腎虛。羅謙甫云:經曰,精脫者則耳聾。夫腎為足少陰之經,乃藏精而氣通於耳,耳者宗脈之所聚也。

白話文:

治療耳聾,需先調氣。氣逆導致的耳聾,主要源於肝經、手太陽經和手少陽經。肝氣逆則會頭痛、耳聾、面頰腫脹。太陽經氣虛則耳聾,皆因氣虛所致。手太陽經氣虛導致的耳聾,表現為耳聾伴隨耳內氣滿。手少陽經氣虛導致的耳聾,表現為耳內空虛。治療方法應以四物湯、龍薈丸降火,並以復元通氣散調氣。若耳聾伴隨濕痰,則需服用檳榔神芎丸化痰。若耳聾伴隨面頰發黑,則為精氣虧虛,腎氣不足。腎主藏精,精氣通於耳,因此腎虛會導致耳聾。

若精氣調和則腎臟強盛,耳聞五音,若勞傷氣血兼受風邪,損於腎藏而精脫者,則耳聾也。然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有絡於耳者,其陰陽經氣有相併時,並則臟氣逆,名之曰厥,厥氣相搏,入於耳之脈,則令聾。其腎病精脫耳聾者,其候頰顴色黑。手少陽之脈動,則氣厥逆而耳聾者,其候耳內渾渾焞焞也。

手太陽厥而耳聾者,其候聾而耳內氣滿也。宜以燒腎散主之。燒腎散、益腎散、補腎丸、蓯蓉丸、肉蓯蓉丸、桑螵蛸湯,腎虛有寒者宜之。《本事》地黃湯,腎虛有熱者宜之。

白話文:

如果精氣調和,腎臟就會強盛,耳朵就能聽到各種聲音。如果勞累傷了氣血,又同時感染了風寒,損傷了腎臟,導致精氣流失,就會造成耳聾。然而,五臟六腑和十二經脈都有與耳朵相連的部分,當陰陽經氣相併時,就會導致臟氣逆流,稱為厥。厥氣互相碰撞,進入耳朵的經脈,就會造成耳聾。如果因為腎病導致精氣流失而耳聾,臉頰顴骨就會呈現黑色。手少陽經脈跳動,導致氣厥逆流而耳聾,耳朵內會感到昏昏沉沉。

手太陽經脈厥逆而耳聾,耳朵會感到聾且耳內氣滿。應該用燒腎散治療。燒腎散、益腎散、補腎丸、蓯蓉丸、肉蓯蓉丸、桑螵蛸湯,適合腎虛有寒的人。根據《本事》記載,地黃湯適合腎虛有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