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雜病》~ 第二冊 (40)
第二冊 (40)
1. 喘
《保命》天門冬丸。(以上治虛火例。)丹溪云:喘須分虛實,久病是氣虛,用阿膠、人參、五味補之。新病是氣實,用桑白皮、葶藶瀉之。《金匱》云: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或又曰實喘者,氣實肺盛,呼吸不利,肺竅壅滯,上寸沉實,宜瀉肺。虛喘者腎虛,先覺呼吸氣短,兩脅脹滿,左尺大而虛,宜補腎。
邪喘者,由肺受寒邪,伏於肺中,關竅不通,呼吸不利,右寸沉而緊,亦有六部俱伏者,宜發散,則身熱退而喘定。《三因》又云:肺實者,肺必脹,上氣喘逆,咽中逆,如欲嘔狀,自汗。肺虛者,必咽乾無津,少氣不足以息也。《永類鈐方》云:右手寸口氣口以前陰脈,應手有力,肺實也,必上氣喘逆,咽塞欲嘔,自汗,皆肺實證。若氣口以前陰脈,應手無力,必咽乾無津少氣,此肺虛證。
(右分虛實例。從前皆瀉實例。今述補虛例於後。)東垣云:肺脹膨膨而喘咳,胸膈滿,壅盛而上奔者,於隨證用藥方中,多加五味子,人參次之,麥門冬又次之,黃連少許。如甚則交兩手而瞀者,真氣大虛也。若氣短加黃耆、五味子、人參。氣盛去五味子、人參,加黃芩、荊芥穗。
冬月去荊芥穗,加草豆蔻仁。丹溪云:氣虛者,用人參、蜜炙黃柏、麥冬、地骨皮之類。本草治咳嗽上氣喘急,以人參一味為末,雞子清投新水調下一錢。昔有二人同走,一含人參,一不含,俱走三五里許,其不含者大喘,含者氣息自如,此乃人參之力也。
婁全善治一婦人,五十餘歲,素有痰嗽,忽一日大喘,痰出如泉,身汗如油,脈浮而洪,似命絕之狀,速用麥門冬四錢,人參二錢,五味子一錢五分,煎服一帖,喘定汗止,三帖後,痰亦漸少,再與前方內加栝蔞仁一錢五分,白朮、當歸、芍藥、黃芩各一錢,服二十餘帖而安。此實麥門冬、五味子、人參之功也。
如自汗兼腹滿,脈沉實而喘者,裡實也。宜下之。(以上治氣虛例。)丹溪云:喘有陰虛,自小腹下火起而上者,宜四物湯加青黛、竹瀝、陳皮,入童便煎服。有陰虛挾痰喘者,四物湯加枳殼、半夏,補陰降火。愚謂歸、地泥膈生痰,枳、半燥泄傷陰,不如用天門冬、桑皮、貝母、馬兜鈴、地骨皮、麥門冬、枇杷葉之屬。(以上治陰虛例。
)東垣曰:病機云,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辯云,傷寒家論喘嘔以為火熱者,是明有餘之邪中於外,寒變而為熱,心火太旺攻肺,故屬於上。又云,膏粱之人,奉養太過,及過愛小兒,亦能積熱於上而為喘咳,宜以甘寒之劑治之。《脈經》又云,肺盛有餘,則咳嗽上氣喘渴,煩心胸滿短氣,皆衝脈之火行於胸中而作也。
系在下焦,非屬上也。故雜病不足之邪,起於有餘病機之邪,自是標本病傳多說。飲食勞役,喜怒不節,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皆由中氣不足。其䐜脹腹滿,咳喘,嘔食不下,皆以大甘辛熱之劑治之,則立已。今立熱喘、寒喘二方於後。人參平肺散,治心火刑肺,傳為肺痿,咳嗽喘嘔,痰涎壅盛,胸膈痞悶,咽嗌不利。
白話文:
喘
古代醫家認為喘息需區分虛實。久病喘息多屬氣虛,可用阿膠、人參、五味子等補益藥物;新病喘息多屬氣實,則需用桑白皮、葶藶子等瀉肺藥物。《金匱要略》中也提到,無寒熱症狀,呼吸短促者為氣實,肺氣充盛,呼吸不暢,肺竅阻塞,脈象沉實,宜瀉肺;虛喘則因腎虛引起,呼吸氣短,兩脅脹滿,脈象虛大,宜補腎。
邪氣引起的喘息,是因肺部受寒邪侵襲,導致關竅不通,呼吸不暢,脈象沉緊,需用發散的藥物治療。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也指出,肺實者會出現肺脹、氣喘、咽喉逆氣、欲嘔、自汗等症狀;肺虛者則會咽乾口渴、呼吸短促。 《永類鈐方》則根據寸脈來判斷肺的虛實,脈有力則為肺實,表現為氣喘、咽塞欲嘔、自汗;脈無力則為肺虛,表現為咽乾口渴、氣短。
治療喘息,除了瀉實之外,也要注重補虛。李東垣認為,肺脹喘咳、胸膈滿悶者,可在方劑中加五味子、人參、麥門冬等藥物,病情嚴重時,甚至需要用交替手法治療。氣短者可加黃耆、五味子、人參;氣盛者則要去除五味子、人參,改加黃芩、荊芥穗。冬季則去除荊芥穗,改用草豆蔻仁。朱丹溪則認為,氣虛者可用人參、蜜炙黃柏、麥冬、地骨皮等藥物。單用人參也有很好的療效,可以將人參研末,用雞蛋清和清水調服。
臨床實例也佐證了藥物療效。婁全善曾治癒一位年過五十,患有慢性咳嗽的婦人,因突然劇烈喘息,痰多汗出,脈象浮大,危及生命,用麥門冬、人參、五味子煎服後,喘息和汗出停止,再加入栝蔞仁、白朮、當歸、芍藥、黃芩等藥物,病情最終痊癒。
若伴有自汗和腹滿,脈象沉實且喘息,則屬於裡實,需用瀉下藥物治療。
此外,喘息也可能因陰虛引起,從小腹下焦的虛火上升所致,可用四物湯加青黛、竹瀝、陳皮、童便治療;陰虛挾痰喘息,則可用四物湯加枳殼、半夏。但也有醫家認為,當歸、生地容易生痰,枳殼、半夏容易傷陰,不如用天門冬、桑白皮、貝母、馬兜鈴、地骨皮、麥冬、枇杷葉等藥物。
李東垣認為,諸如痿證、喘息、嘔吐等症狀都屬於上焦病變。傷寒論中認為喘息嘔吐是火熱之邪,是外邪化熱,心火旺盛而犯肺所致。膏粱厚味,過度滋養,或溺愛孩子,都可能導致上焦積熱而引起喘咳,需用甘寒藥物治療。《脈經》也提到,肺氣過盛會導致咳嗽、氣喘、口渴、煩躁、胸悶、氣短等症狀,這是衝脈之火行於胸中所致。
但下焦虛弱也可能引起喘息等症狀,因此治療需考慮標本兼顧。飲食勞作失調、情緒不穩、寒熱飲食不節等,都會損傷中氣,導致腹脹、咳嗽、喘息、嘔吐等症狀,可用辛甘溫熱藥物治療。文中最後提及人參平肺散,用於治療心火犯肺所致的肺痿、咳嗽、喘息、痰多、胸悶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