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雜病》~ 第二冊 (38)

回本書目錄

第二冊 (38)

1.

六元正紀篇謂:少陰司天,三之氣,大火行,病氣厥心痛,寒熱更作,咳喘。終之氣,燥令行,餘火內格,腫於上,咳喘,甚則血溢,內作寒中。至真大要論篇謂:少陰司天,胸中熱,胠滿,寒熱喘咳,唾血。少陰司天,客勝少氣發熱,甚則胕腫血溢,咳喘。《靈樞·經脈》篇謂:肺是動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

其言喘嘔者,痹論篇謂:肺痹者,煩滿喘而嘔。至真大要篇謂:少陰司天,喘嘔寒熱。其言喘咳上氣者,調經篇謂:風有餘喘咳上氣。玉機篇謂:肺脈不及,喘,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夫諸篇節目之多如此,然猶是設為凡例者耳,何則?蓋聖人之言,舉一邪而諸邪具,舉一臟而五臟具,用是推之,其陰陽之變,百病之生,莫不各有所。

窮其理之極致,唯張仲景得其旨,在傷寒證中,諸喘症者,皆因其邪動之機,以致方藥務不失其氣宜。若夫從後代集證類方者,不過從巢氏、嚴氏之說而已。獨王海藏辯華佗云:肺氣盛為喘。活人云:氣有餘則喘,氣盛當認作氣衰,有餘當認作不足,肺氣果盛與有餘,則清肅下行,豈復為喘。以其火入於肺,炎爍真氣,衰與不足而為喘焉。

所言盛與有餘者,非肺氣也,肺中之火也。此語高出前輩,發千古所未發,惜乎但舉其端,未盡乎火所兼行之氣。何則?如外感六淫,鬱而成火者,則必與六淫相合,因內傷五邪相勝者,亦必與邪相併,遂有風熱、暑熱、濕熱、燥熱、寒熱之分,諸逆衝上之火亦然,而有所從之氣在焉。蓋相火出於肝腎,厥陽之火氣起於五臟。

夫火生於動,五臟主藏精,宅神乃火也。至若陰精先有所傷而虛,不能閉藏其氣,遇有妄動,其神至則火隨發而炎起,起於腎者,本臟寒水之氣從之;起於肝者,本臟風木之氣從之;起於脾者,濕氣從之;起於心者,熱氣從之;起於肺者,燥氣從之;所從者得以附火之炎而逆也。

諸逆之氣盛,先入於所勝之臟,甚而至於上焦,或因火而徑衝於肺,此亦火之合併臟氣五邪者也。此外,復有心火因逆氣不得下降,奔迫於上者;有臟氣之俱不足,其火浮溜於上而虛者;有離其宮室,而務於取勝,反自虛者。更有人之稟素弱者,有常貴後賤之脫營;常富後貧之氣離守者。

夫如是之病,雖有當攻之實,亦不重瀉,大抵必從病機。大要治法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凡處治虛實之法,盡在此數語矣。予今獨引《內經》、《靈樞》諸篇綱目之詳如此條者,蓋欲令人知是集之百病,盡有綱目之當察,因書以為例。

丹溪云:喘因氣虛,火入於肺,有痰者,有火炎者,有陰虛,自小腹下起而上逆者,有氣虛而致氣短者,有水氣乘肺者。戴復庵云:痰者,凡喘便有痰聲,火炎者,乍進乍退,得食則減,食已則喘,大概胃中有實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墜下稠痰,喘即止,稍久食已入胃,反助其火,痰再升上,喘反大作,俗不知此,作胃虛治,以燥熱之藥,以火濟火也。一人患此,諸醫作胃虛治之不愈,後以導水丸,利五六次而愈,此水氣乘肺也。

白話文:

[喘]

古代醫籍記載喘症的成因和治療,眾說紛紜。例如,少陰司天時,因氣候或臟腑失調,會出現心痛、寒熱交替、咳嗽喘息等症狀,嚴重者甚至吐血。肺部疾病也會導致喘咳,胸悶脹痛。有些喘症伴隨嘔吐,有些則表現為咳嗽、上氣,甚至咳血。這些描述只是常見症狀的例子,並不能涵蓋所有喘症的表現。

張仲景精通此道,他認為喘症的發生,皆因邪氣的活動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治療時需針對病機,調整藥物以符合氣的運化規律。後世醫家多沿襲巢氏、嚴氏的說法,而王海藏則獨具慧眼,指出肺氣盛並非喘症的根本原因,真正的病機在於肺中之火。

肺中之火並非單純的肺氣旺盛,而是由於外感六淫或內傷五邪,導致臟腑功能失調,產生不同類型的熱邪,如風熱、暑熱等,這些熱邪會逆衝於上,引發喘症。而這些熱邪的產生,往往與肝腎之火、五臟之火有關。

五臟精氣虧虛,不能約束真氣,遇外邪刺激,就會導致臟腑之火妄動,引發喘症。不同臟腑的火邪,會伴隨不同的氣邪,例如腎火伴隨寒水之氣,肝火伴隨風木之氣,等等。這些逆衝的邪氣,會先影響相關臟腑,甚至上犯肺部,導致喘症。此外,心火逆盛、臟氣不足、臟腑功能失調等,也會導致喘症。體質虛弱者,更易患此症。

治療喘症,即使有實證,也不宜過度瀉下,需根據病機,辨證施治,調和氣血,使之平和。丹溪和戴復庵等醫家,也對喘症的病因和治療,提出各自的見解,例如氣虛、肺火、痰飲、陰虛、水氣乘肺等,都可能導致喘症。戴復庵更指出,有些喘症看似胃虛,實則為水氣乘肺,需用利水之法治療。總而言之,治療喘症,需仔細觀察病機,才能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