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雜病》~ 第二冊 (36)

回本書目錄

第二冊 (36)

1. 肺痿

仲景云: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肺痿之病,從何得之?師曰: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肺痿,咳吐涎沫不止,咽燥而渴,生薑甘草湯主之。生薑五兩,人參二兩,甘草四兩,大棗十五枚,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炙甘草湯,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用甘草一味,水三升,煮半升,分溫三服。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治肺痿吐涎沫。桂技、生薑各三兩,甘草一兩,大棗十枚,皂莢十枚,去皮弦、炙焦,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分三溫服。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

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乾薑湯以溫之。甘草炙四兩,乾薑炮二兩,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若服湯口渴,屬消渴。肺痿,咳唾咽燥,欲飲水者自愈。自張口者,短氣也。咳而口中自有津液,舌上胎滑,此為浮寒,非肺痿也。

肺痿,或咳沫,或咳血,今編咳沫者於此,咳血者入血證門。

白話文:

張仲景說:熱邪侵犯上焦的病,因為咳嗽而形成肺痿。肺痿這種病,是怎麼得來的呢?可能是因為大量出汗,或是因為嘔吐,或是因為患有消渴症而小便頻繁,或是因為大便困難,又因為吃了瀉藥而導致腹瀉,這些原因都會使體內津液大量耗損,因而造成肺痿。肺痿的症狀是,咳嗽時吐出大量痰涎不止,喉嚨乾燥而且口渴。可以用生薑甘草湯來治療。藥方是:生薑五兩、人參二兩、甘草四兩、大棗十五枚,用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分三次溫服。

炙甘草湯,可以治療肺痿,症狀是痰涎很多,而且心中感覺溫熱、潮濕。藥方是:只用甘草一味,用水三升煎煮成半升,分三次溫服。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可以治療肺痿,症狀是吐出痰涎。藥方是:桂枝、生薑各三兩,甘草一兩,大棗十枚,皂莢十枚(去皮去筋,用火烤焦),用水七升用小火煎煮成三升,分三次溫服。肺痿吐痰涎但不咳嗽的人,如果他不口渴,就一定會遺尿,小便次數也多。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上焦虛弱,不能控制下焦的緣故。這是因為肺中有寒氣,一定會頭暈,而且痰涎很多,可以用甘草乾薑湯來溫暖肺氣。藥方是:炙甘草四兩,炮乾薑二兩,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五合,分兩次溫服。如果喝湯後反而口渴,那是消渴症。肺痿如果咳嗽、吐痰,而且喉嚨乾燥,想喝水,就會自己好轉。如果張口呼吸,則是短氣的症狀。如果咳嗽時口中自己有津液,舌苔濕潤光滑,這是浮寒的症狀,不是肺痿。

肺痿,有的會咳出泡沫痰,有的會咳血,這裡只記錄咳泡沫痰的狀況,咳血的狀況會放在血證門來討論。

2. 肺脹

仲景云:咳而上氣,此為肺脹,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又云: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湯加石膏主之。丹溪治主收斂,用訶子為主,佐以海石、香附(童便浸三日)、栝蔞仁、青黛、半夏曲、杏仁、薑汁、蜜調噙之。肺脹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夾瘀血礙氣而病,宜養血以流動乎氣,降火疏肝以清痰,四物湯加桃仁、訶子、青皮、竹瀝、韭汁之屬,壅遏不得眠者,難治。

【診】浮為風。緊為寒。數為熱。細為濕。浮緊則虛寒。沉數則實熱。弦澀則少血。洪滑則多痰。澀為房勞。右關濡傷脾。左關弦短傷肝。浮短傷肺。脈出魚際,為逆氣喘息。弦為飲,咳而浮,四十日已。咳而眩,實者吐之愈。咳而脈虛,必苦冒。脈沉不可發汗。脾脈微為咳。

肺脈微急為咳唾血。浮直而濡者,易治。喘而逆上氣,脈數有熱,不得臥,難治。上氣喘,面浮腫,肩,脈浮大者死。久嗽脈弱者可治,實大數者死。上氣喘息低昂,脈滑手足溫者生,脈澀四肢寒者死。咳而脫形,身熱脈小,堅急以疾,是逆也,不過十五日死。咳嗽羸瘦,脈形堅大者死。

咳嗽脈沉緊者死,浮直者生,浮軟者生,小沉伏匿者死。咳而嘔,腹滿泄,弦急欲絕者死。

白話文:

張仲景說:咳嗽並且呼吸困難,這是肺脹的表現。如果脈象浮而且大,可以用越婢加半夏湯來治療。他又說:肺脹,咳嗽呼吸困難,心煩氣躁又喘,脈象浮的,是心下有水,可以用小青龍湯加石膏來治療。朱丹溪治療肺脹主要用收斂的方式,以訶子為主藥,佐以海石、香附(用童子小便浸泡三天)、栝蔞仁、青黛、半夏曲、杏仁、薑汁、蜂蜜調和含服。肺脹而咳嗽,有時左邊痛有時右邊痛,不能入睡,這是痰夾雜瘀血阻礙氣機所導致的疾病,應該用養血的方法來使氣流動,並用降火疏肝的方法來清除痰,可以使用四物湯加上桃仁、訶子、青皮、竹瀝、韭菜汁等藥物。如果氣機壅塞而無法入睡,這種情況很難治療。

【診脈】脈浮代表有風邪。脈緊代表有寒邪。脈數代表有熱邪。脈細代表有濕邪。脈浮又緊代表虛寒。脈沉又數代表實熱。脈弦又澀代表血少。脈洪又滑代表多痰。脈澀代表房事過度。右關脈濡弱代表脾胃受傷。左關脈弦又短代表肝臟受損。脈浮又短代表肺臟受損。脈象從魚際部位浮現出來,代表氣逆導致喘息。脈弦代表有痰飲,咳嗽而脈浮,約四十天會好。咳嗽又頭暈,如果體質強壯,吐出東西就好了。咳嗽而脈虛,一定會感到頭昏眼花。脈沉不可發汗。脾脈微弱代表會咳嗽。

肺脈微弱而急促代表會咳嗽吐血。脈浮直而濡軟,容易治療。喘息而呼吸困難,脈數代表有熱,不能躺臥,很難治療。呼吸困難,臉部浮腫,肩膀也腫,脈象浮而且大,這是死症。久咳而脈弱可以治療,脈象強大又數的,是死症。呼吸困難,時高時低,脈滑而且手腳溫暖的,可以活;脈澀而且四肢冰冷的,會死亡。咳嗽而形體消瘦,發熱脈搏細小,而且脈象堅硬急促,這是病情逆轉,活不過十五天。咳嗽消瘦,脈象堅硬又大的,會死亡。

咳嗽脈沉而且緊的,會死亡;脈浮而直的,會活;脈浮而且軟的,會活;脈小而沉伏隱匿的,會死亡。咳嗽又嘔吐,腹脹洩瀉,脈弦急而且將要斷絕的,會死亡。

3.

(哮)

喘者,促促氣急,喝喝息數,張口抬肩,搖身擷肚。短氣者,呼吸雖數而不能接續,似喘而不搖肩,似呻吟而無痛,呼吸雖急而無痰聲。逆氣者,但氣上而奔急,肺壅而不下,宜詳辨之。或問喘病之源何如?曰嘗考古今方論,自《巢氏病源》稱為肺主氣,為陽氣之所行,通榮臟腑,故氣有餘,俱入於肺,或為喘息上氣,或為咳嗽。

因此至嚴氏,謂人之五臟,皆有上氣,而肺為之總,由其居於五臟之上,而為華蓋,喜清虛而不欲窒礙。調攝失宜,或為風寒暑濕邪氣所侵,則肺氣脹滿,發而為喘,呼吸促迫,坐臥不安。或七情內傷,鬱而生痰,脾胃俱虛,不能攝養一身之痰,皆能令人發喘。治之之法,當究其源,如感外邪則祛散之,氣鬱則調順之,脾胃虛者溫理之。

《聖濟方》又云:呼隨陽出,氣於是升,吸隨陰入,氣於是降,一升一降,陰陽乃和。所謂上氣者,蓋氣上而不下,升而不降,痞滿膈中,氣道奔迫,喘息有音者是也。本於肺臟之虛,復感風邪,肺葉脹舉,諸臟又上衝而壅遏,此所以有上氣之候也。歷代醫者,用此調氣之說,以為至當,無復他論,及觀劉河間《原病式》則以喘病敘於熱淫條下,謂火熱為陽,主乎急數,故熱則息數氣粗而為喘也。與巢氏所云氣為陽,有餘則喘較之,則劉氏之言為勝。

何則?陰陽各因其對待而指之,形與氣對,則以形為陰,氣為陽。寒與熱對,則以寒為陰,熱為陽。升與降對,則以降為陰,升為陽。動與靜對,則以靜為陰,動為陽。巢氏不分一氣中而有陰陽寒熱升降動靜備於其間,一皆以陽為說,致後人止知調氣者,調其陽而已。今劉氏五運所主之病機,則是一氣變動而分者也。

其病機如何?曰不獨病之有機,於化生者亦有之,知生化之機,則可以知為病之機也。蓋一氣運行,升降浮沉者,由生氣根於身中,而神居之,主陰陽動靜之機也。其機動而清靜者,則生化治,動而煩擾者,則苛疾作矣。其動有甚衰,以致五行六氣勝負之變作,故《內經·至真大要》篇立病機一十九條,而統領五運六氣之大綱。如喘者,謂諸喘皆屬於上。

王注以上乃上焦氣也。炎熱薄爍,心之氣也。承熱分化,肺之氣也。又謂諸逆衝上,皆屬於火。是故河間敘喘病在熱淫條下,誠得其旨矣。曰喘病之綱,屬熱屬火,則聞命矣。亦有節目之可言者乎?曰予嘗考之《內經》、《靈樞》諸篇,有言喘喝,有言喘息,有言喘逆,有言喘嗽,有言喘嘔,有言上氣而喘。諸喘之形狀,或因熱之微甚,或邪之所自故也。

其獨喘者,《內經·逆調》篇謂:臥則喘,是水氣之客也。經脈別論篇謂:夜行喘出於腎,淫氣病肺;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淫氣害脾;有所驚恐,喘出於肺,淫氣傷心;渡水跌僕,喘出於腎與骨。痹論謂:肺痹者,煩滿喘嘔。腸痹者,中氣喘爭。大奇論篇謂:肺癰者,喘而兩胠滿。

白話文:

所謂的「喘」,指的是呼吸急促,氣息短促,像喝水一樣不斷地吸氣,同時會張開嘴巴、抬起肩膀、搖晃身體、挺起肚子。而「短氣」則是呼吸雖然急促,卻無法連續,看起來像喘卻不會聳肩,像呻吟卻沒有疼痛感,呼吸急促但沒有痰聲。「逆氣」則是氣往上衝,呼吸急迫,肺部壅塞無法下降,這些情況都要仔細分辨。

有人問喘病的根源是什麼?我研究過古代和現代的醫學論述,像《巢氏病源》認為肺主管氣,是陽氣運行的通道,能使臟腑得到滋養,所以氣有多餘時,都會進入肺,導致喘息或咳嗽。

後來到了嚴氏的觀點,他認為人體五臟都有可能產生上氣,而肺是總管,因為它位於五臟之上,像傘蓋一樣,喜歡清虛而不喜歡阻塞。如果調養失當,或是受到風寒暑濕等外邪侵襲,肺氣就會脹滿,引發喘症,呼吸急迫,坐立難安。或者因為情緒內傷,導致氣鬱生痰,加上脾胃虛弱,無法將全身的痰液代謝掉,也可能讓人喘。治療方法應該要找出病因,如果是由外邪引起的,就要驅散外邪;如果是氣鬱引起的,就要疏通氣機;如果是脾胃虛弱引起的,就要溫補脾胃。

《聖濟方》又說:呼氣時陽氣往外散發,氣就會上升,吸氣時陰氣進入體內,氣就會下降,這樣一升一降,陰陽才能調和。所謂的上氣,指的是氣只往上衝,卻無法下降,導致胸膈痞悶,氣道阻塞,呼吸急促且有聲音。這主要是肺臟虛弱,又受到風邪侵襲,使得肺葉脹大,其他臟腑的氣也往上衝,壅塞在一起,所以才會有上氣的症狀。歷代醫生都認為這種調氣的說法非常正確,沒有其他爭議。不過,劉河間在《原病式》中,將喘病歸類於「熱淫」的範疇,認為火熱屬陽,主導急迫和快速,所以熱盛就會導致呼吸急促、氣息粗重,引發喘症。這和《巢氏病源》所說的「氣為陽,多餘就會導致喘息」的觀點相比,劉河間的說法更為精確。

為什麼呢?因為陰陽是相對的概念。當形體和氣相對時,形體屬陰,氣屬陽;當寒和熱相對時,寒屬陰,熱屬陽;當上升和下降相對時,下降屬陰,上升屬陽;當動和靜相對時,靜屬陰,動屬陽。《巢氏病源》沒有區分氣中本身就包含陰陽寒熱升降動靜等各種屬性,一概都用陽來解釋,導致後人只知道調氣就是調陽。而劉河間的五運學說,認為疾病的發生是因為氣的變動所導致的。

那麼,疾病的發生機制是什麼呢?不僅疾病有其發生的機制,連化生過程也有。了解化生的機制,就能知道疾病發生的機制。氣的運行、升降浮沉,是因為生命之氣根植於身體之中,並由神來主宰陰陽動靜的機制。如果機制運作清靜,則生化機能正常,如果機制運作煩亂,就會導致疾病。機制的運作有強有弱,以至於造成五行六氣的勝負變化。《內經·至真大要》篇提出了十九條病機,統括了五運六氣的總綱。例如,對於喘症,認為各種喘都屬於上氣的範疇。

王冰註解說,上氣指的是上焦之氣,炎熱灼燒是心氣,承受熱而分化是肺氣。又說,各種上逆衝的現象都屬於火。因此,劉河間將喘病歸類於熱淫的範疇,確實抓住了重點。也就是說,喘病的總綱屬於熱和火,這樣說法我可以接受。那有沒有更詳細的分類可以說明呢?我研究過《內經》、《靈樞》等篇章,有提到「喘喝」、「喘息」、「喘逆」、「喘嗽」、「喘嘔」、「上氣而喘」等,這些不同的喘症,可能是因為熱的程度不同,或是外邪入侵的部位不同所造成的。

單獨的喘症,《內經·逆調》篇說,躺下就喘是水氣造成的。《經脈別論》篇說,晚上喘是腎的問題,氣侵犯肺;如果受到驚嚇,喘是肝的問題,氣侵犯脾;如果受到恐懼,喘是肺的問題,氣侵犯心;如果渡水跌倒,喘是腎和骨的問題。《痹論》說,肺痹的症狀是煩躁、胸悶、喘嘔;腸痹的症狀是中氣喘爭。《大奇論》篇說,肺癰的症狀是喘且兩脅脹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