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謙等

《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痙濕暍病脈證并治第二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註】此承上條互詳其義,謂濕家身痛不可發汗,當有利小便之法也。太陽病,一身關節煩疼,若脈浮細者,濕在外也,當汗之;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脈沉細者,濕在內也,當利之。今濕氣淫於內外,故關節煩疼,著而不行,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此名濕痹。雖有身痛,其脈不浮細,故不可發汗。設脈沉細,故但當利小便。若小便利,濡瀉止,痹不愈,身仍疼痛,汗之可也。

【集註】趙良曰:痹,痛也。因其關節煩疼,脈沉而細,則名曰濕痹也。經云:濕勝則濡瀉。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是濕氣內勝也,但當先利小便,以瀉腹中濕氣,故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設小便利已,而關節之痹不去,又必自表治之。

李彣曰:太陽經行身之表,外邪皆得傷之,故亦受濕氣也。關節疼痛者,濕留關節也。濕氣鬱蒸而生熱,故煩也。經云:沉潛水蓄,沉細為內濕脈。痹者,閉塞不通之謂,卽《內經》濕氣勝者為著痹之意。今小便不利,是濕盛於內也,卽《內經》「濕勝則濡泄」也。利小便則濕去,而瀉煩止矣。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註】濕家頭汗出者,乃上濕下熱,蒸而使然,非陽明內實之熱,蒸而上越之汗也,背强者,乃濕邪重著之强,非風濕拘急之强也。欲覆被向火者,乃一時濕盛生寒,非傷寒之惡寒也。若誤以陽明內濕之熱上越之頭汗,而遂下之,則濕從寒化,卽乘虛入於上,則肺氣逆而胸滿;入於中,則胃不和而為噦;入於下,則膀胱氣化不行,為小便不利,舌上白滑如苔者,蓋以誤下熱陷,丹田有熱也。寒聚於上,胸中有寒也,所以渴欲得水,而不能飲。由下有熱而生口燥煩,由上有寒而不化生津液,雖口燥舌乾,而不能多飲也。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

【註】此承上條互詳誤下,以明濕家頭汗之死證也。夫誤下,額汗微喘,若小便不利,是濕家額汗之喘,未可言死也。今小便反利,則知非濕氣上溢,乃上脫額汗之喘,故曰死。若下利不止,亦知非濕去之利,乃中脫直下之利,故曰亦死。

【集註】趙良曰:此妄下之,因而致逆,逆則陽自上越,陰自下脫。其額上汗出、微喘者,陽之越;小便利與下利不止者,陰之脫也。陰陽離決,必死之兆也。自此而推之,下之雖額上汗出微喘,若大小便不利者,是陰氣不脫,而陽之根猶在也;下之雖大小便利,設額上無汗與喘,是陽氣不越,而陰之根猶在也,則非離決,可以隨其證而治之。

白話文:

太陽病,關節疼痛且煩躁,脈象沉細,這是濕痹。濕痹的症狀,小便不利,大便反而通暢。治療應該著重於通利小便。

這段文字承接上文,意思是濕邪導致的身痛不能用發汗的方法治療,應該採用利尿的方法。太陽病,全身關節疼痛煩躁,如果脈象浮細,表示濕邪在外,應該發汗;如果小便不利,大便反而通暢,脈象沉細,表示濕邪在內,應該利尿。現在濕邪侵犯內外,所以關節疼痛煩躁,行動不便,小便不利,大便反而通暢,這就是濕痹。雖然有身痛,但脈象不浮細,所以不能發汗。由於脈象沉細,因此只應該通利小便。如果小便通利,濕邪排出,痹症仍未痊癒,身體仍然疼痛,就可以發汗治療。

痹,就是疼痛的意思。因為關節疼痛煩躁,脈象沉細,所以稱為濕痹。經書上說:濕邪盛則會導致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大便反而通暢,這是濕邪內盛的表現,應該先通利小便,以排出腹中濕氣,所以說:治療濕邪不通利小便,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如果小便通利了,而關節的痹症沒有消失,還需要從表證治療。

太陽經脈循行於身體表面,外邪都可能損傷它,所以也容易受到濕邪的侵犯。關節疼痛,是濕邪停留在關節所致。濕邪鬱積蒸騰而產生熱,所以會煩躁。經書上說:沉潛的水氣積聚,脈象沉細是內濕的脈象。痹,是指閉塞不通,也就是《內經》中所說的濕邪盛則為著痹的意思。現在小便不利,這是濕邪盛於內,也就是《內經》中「濕勝則濡泄」的意思。通利小便則濕邪排出,煩躁也就停止了。

濕邪盛的人,只出頭汗,背部僵硬,想要蓋被子靠近火,如果過早使用瀉下法,則會嘔逆,或者胸悶,小便不利,舌苔白膩,這是因為丹田有熱,胸中有寒,口渴想喝水,卻喝不多,所以口乾煩躁。

濕邪盛的人出頭汗,是因為上部濕邪下部熱邪,蒸騰而引起,不是陽明經內熱蒸騰而上衝的汗。背部僵硬,是濕邪凝聚的僵硬,不是風濕拘急的僵硬。想要蓋被子靠近火,是因為濕邪一時盛而生寒,不是傷寒的惡寒。如果誤以為是陽明經內濕的熱邪上衝而引起的頭汗,而使用瀉下法,則濕邪因寒化而乘虛而上,則肺氣逆而胸悶;入於中焦,則胃失和而嘔逆;入於下焦,則膀胱氣化不行,而小便不利,舌苔白滑如苔,是因為誤用瀉下法導致熱邪下陷,丹田有熱。寒邪聚集在上焦,胸中有寒,所以口渴想喝水,卻喝不多。因為下焦有熱而產生口乾煩躁,因為上焦有寒而不能化生津液,雖然口乾舌燥,卻不能多喝水。

濕邪盛的人使用瀉下法,額頭出汗,呼吸略微急促,小便通利,則會死亡;瀉下不止,也會死亡。

這段文字承接上文,詳細說明誤用瀉下法,導致濕邪盛的人死亡的證候。誤用瀉下法,額頭出汗呼吸略微急促,如果小便不利,這是濕邪盛的人額頭出汗呼吸急促,還不能說會死亡。現在小便反而通利,則知道不是濕邪上衝,而是上部陽氣脫陷引起的額頭出汗呼吸急促,所以會死亡。如果瀉下不止,也知道不是濕邪排出引起的瀉下,而是中焦陽氣脫陷引起的瀉下,所以也會死亡。

這是錯誤地使用瀉下法,因而導致逆證,逆證則陽氣從上部脫陷,陰氣從下部脫陷。額頭出汗、呼吸略微急促,是陽氣脫陷;小便通利和瀉下不止,是陰氣脫陷。陰陽離決,必是死亡的徵兆。從此推斷,使用瀉下法雖然額頭出汗呼吸略微急促,如果大小便都不利,這是陰氣沒有脫陷,而陽氣的根本還在;使用瀉下法雖然大小便都通利,如果額頭沒有出汗和呼吸急促,這是陽氣沒有脫陷,而陰氣的根本還在,則沒有陰陽離決,可以根據其症狀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