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謙等

《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 (2)

回本書目錄

(2)

1. 中風厯節病脈證并治第五

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

脈微而數,中風使然。

【註】風病,《內經》論之詳矣。

但往往與痹合論,後人惑之,故仲景復言之曰: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卽經所謂偏枯也;或但兩臂不遂者,非中風也,卽痹病也。

蓋痹為陰病,脈多沉濇,風為陽病,脈多浮緩,今脈微而數,中風使然。

其脈微者,正氣虛也,數者,邪氣勝也。

故病中風之人,因虛而召風者,未有不見微弱之脈者也;因熱而生風者,未有不見數急之脈者也。

【集註】沈明宗曰:此分中風與痹也。

風之為病,非傷於衛,卽侵於榮,故當半身不遂,謂半身之氣傷而不用也。

白話文:

風邪入體,會導致半身不遂,或是單純手臂無力,這便是痹症。

若脈象微弱而頻數,便是中風的徵兆。

中風與痹症雖然常被混淆,但其實是截然不同的病症。中風是因風邪侵襲導致半身不遂,而痹症則是指手臂無力,並非中風。

痹症屬於陰性疾病,脈象多沉而緩慢;而中風屬於陽性疾病,脈象多浮而快速。因此,脈象微弱而頻數,就說明是中風。

脈象微弱表示正氣虛弱,頻數則代表邪氣盛行。所以,中風患者由於體虛而招致風邪者,脈象必微弱;因熱而生風者,脈象必頻數。

總之,中風與痹症是兩種不同的疾病,需根據脈象和病症來區分。

若但臂不遂,此為痹;痹者,閉也,謂一節之氣,閉而不仁也。

於是診之於脈,必微而數。

微者,陽之微也;數者,風之數也。

此中風使然,謂風乘虛入,而後使半身不遂也。

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

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卽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卽重不勝;邪入於府,卽不識人;邪入於藏,舌則難言,口吐涎。

【按】「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此五句與本條文義不屬,當在後條之首。

白話文:

如果只是手臂不靈活,這是痺症。痺症就是閉塞的意思,指的是一節肢體的氣血閉塞不通,導致失去知覺。

從脈象來看,脈搏必定微弱而頻數。微弱代表陽氣虛弱,頻數代表風邪的影響。

這是中風造成的,也就是風邪乘虛而入,導致半身不遂。

寸口脈浮而緊,緊代表寒邪,浮代表虛弱,寒邪和虛弱相互搏鬥,邪氣停留在皮膚表面。

浮脈代表血虛,經絡空虛,邪氣無法排出,因此可能導致左右半身不遂。邪氣緩慢,正氣則急促,正氣引導邪氣,就會出現歪斜不靈活的症狀。

邪氣停留在經絡,就會導致皮膚失去知覺。邪氣停留在經脈,就會感到沉重無力。邪氣進入臟腑,就會神志不清。邪氣進入五臟,就會言語困難,口吐涎沫。

後條「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榮緩則為亡血,衛緩則為中風;邪氣中經」,此六句亦與本條文義不屬,當在此條之首,文氣相屬,必是錯簡。

其中有「浮者血虛」一句,必是衍文。

浮則為虛,寒虛相搏,二「虛」字當是「風」字,是傳寫之譌。

【註】中風虛邪之脈,皆當浮緩,以浮主風,緩主虛也,榮分見緩,經絡之血亡也;衛分見緩,經絡之氣空也。

蓋邪風中人,未有不由經絡血氣空虛而中也。

賊邪不瀉,留而不去,在左則病左,在右則病右,淺則病經絡,深則病藏府。

邪在於絡,則為病肌膚,麻木不仁也;邪在於經,則為病身肢偏重,喎斜不遂也;邪入於府,則為病九竅閉不識人也;邪入於藏,則為病舌喑難言,唇緩吐涎也。

白話文:

「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榮緩則為亡血,衛緩則為中風;邪氣中經」這六句話應該放在這段文字的開頭,因為它們和後面的內容密切相關,顯然是原來的文字順序被錯亂了。「浮者血虛」這句話應該是多餘的。

「浮則為虛」中的「虛」字應該是「風」字,應該是傳抄錯誤。「浮」代表風,而「緩」代表虛,寒邪和風邪互相搏擊才會導致這種脈象。

中風和虛邪的脈象都應該浮緩,因為浮代表風,緩代表虛。榮分脈緩代表經絡中的血液流失,衛分脈緩代表經絡中的氣血空虛。

邪風入侵人體,必然是經絡血氣空虛才導致的。

邪氣如果不排出,就會停留不走,在左側就會導致左側生病,在右側就會導致右側生病;淺表就會導致經絡病變,深入就會導致臟腑病變。

邪氣停留在經絡,就會導致皮膚麻木不仁;邪氣停留在經,就會導致肢體偏重、歪斜不靈活;邪氣進入臟腑,就會導致九竅閉塞,神志不清;邪氣進入藏器,就會導致舌頭僵硬難以說話,嘴唇鬆弛流口水。

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榮緩則為亡血,衛緩則為中風;邪氣中經,則身痒而癮疹;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胸滿而氣短。

【按】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二「遲」字當是「浮」字,「寒」字當是「風」字,始得文義了然,且遲、緩二脈不能並見,必是傳寫之譌。

【註】上條發明虛邪賊風之為病,此條發明榮衛風寒之為病也。

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風,風寒之邪,相搏於表,鬱於皮膚經絡,則令人身痒而發癮疹也。

若其人心氣不足,謂心胸之氣不足,而邪氣入心胸,故令人胸滿而短氣也。

白話文:

手腕寸口脈搏跳動遲緩,遲則代表寒氣,緩則代表虛弱。榮脈緩慢,則表示失血;衛脈緩慢,則表示中風。邪氣入侵經絡,就會導致全身發癢和起疹子。心氣不足,邪氣侵入心胸,就會造成胸悶氣短。

寸口脈沉而弱,沉卽主骨,弱卽主筋,沉卽為腎,弱卽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厯節黃汗出,故曰厯節。

【註】寸口脈沉而弱,肝腎之氣不足也。

蓋肝主筋,腎主骨,肝腎不足,筋骨痿緩,一為風寒濕邪所乘,卽病筋骨關節交會之處。

夫人汗出時,腠理開,風尚易入,況入水中浴,焉得不致寒耶!水傷心,心主汗,汗鬱成濕,故風勝為厯節,濕勝為黃汗出也。

【集註】趙良曰:腎主水,骨與之合,故脈沉者,病在骨也。

肝藏血,筋與之合,血虛則脈弱,故病在筋也。

心主汗,汗出入水,其汗為水所阻,水汗相搏,聚以成濕,久變為熱,濕熱相蒸,是以厯節發出黃汗也。

白話文:

如果把脈時發現寸口脈沉而無力,表示骨頭和筋骨都虛弱,這是因為腎氣不足導致骨骼虛弱,肝氣不足則筋骨無力。如果在水中出汗,就像水傷了心臟一樣,容易導致汗液鬱積成濕氣,進而引發風寒濕邪入侵,造成關節疼痛和黃色的汗水,這就是我們俗稱的「歷節」病症。

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泄;鹹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曰枯。

枯泄相搏,名曰斷泄。

榮氣不通,衛不獨行,榮衛俱微,三焦無所御,四屬斷絕,身體羸瘦。

獨足腫大,黃汗出,脛冷。

假令發熱,便為厯節也。

病厯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

【按】名曰斷泄之「泄」字,當是「絕」字,始與下文相屬,必是傳寫之譌。

【註】此詳申上條,互發其義,以明其治也。

厯節之病,屬肝、腎虛。

肝、腎不足於內,筋骨不榮於外,客邪始得乘之而為是病也。

究其所以致虛之由,不止一端也。

白話文:

酸味會損傷筋,筋受損就會變得鬆軟無力,稱為泄;鹹味會損傷骨,骨受損就會萎縮無力,稱為枯。枯泄互相影響,稱為斷泄。

當營養氣血無法暢通,衛氣不能單獨運行,營養氣血和衛氣都衰微,三焦失去調節作用,四肢經絡斷絕,身體就會變得虛弱消瘦。

單腳腫脹,流出黃色的汗水,小腿冰冷。

如果出現發熱,就是歷節病。

歷節病患者無法屈伸關節,疼痛難忍,可用烏頭湯治療。

注釋:斷泄中的「泄」字,應為「絕」字,才能與下文相符,應該是傳抄錯誤。

這段文字詳細說明了上條內容,相互印證,闡明其治療方法。

歷節病屬於肝腎虛弱。

肝腎功能不足,導致筋骨無法得到滋養,外邪便乘虛而入,引起此病。

導致虛弱的原因,不只一種。

如飲食之味過傷,日久亦為是病也。

味過於酸則傷肝,肝傷則筋傷,筋傷則緩不收持,名曰泄也。

味過於鹹則傷腎,傷腎則骨傷,骨傷則枯不能立,名曰枯也。

枯泄相搏,名曰斷絕。

斷絕者,卽榮氣不通,衛不獨行,榮衛俱虛,三焦失所,四維斷絕,身體羸瘦也。

若獨足腫、脛冷,寒勝凝於下也;黃汗自出,濕勝發於中也。

假令發熱,則屬風,便為厯節也。

病厯節者,厯節疼痛不能屈伸也,故主之以烏頭湯,通榮行衛,並驅風寒濕之邪也。

以蜜製烏頭,亦緩毒法耳!

【集註】沈明宗曰:《金匱》補示飲食內傷,脾、胃、心、肺、肝、腎致病,名曰厯節。

白話文:

飲食的味道過於辛辣,時間久了也會導致疾病。酸味過多會傷肝,肝傷則筋絡受損,筋絡受損則肌肉鬆弛无力,稱為泄。鹹味過多會傷腎,腎傷則骨骼受損,骨骼受損則骨骼枯萎,無法站立,稱為枯。枯泄互相影響,稱為斷絕。斷絕是指氣血不通暢,衛氣無法獨自運行,氣血雙虛,三焦失去正常功能,四肢無力,身體消瘦。如果單獨出現腳腫、腿冷,是寒氣過盛凝結在下肢;如果出現黃汗自出,是濕氣過盛從體內發散出來。假如出現發熱,則屬風邪,就會導致歷節病。患有歷節病的人,關節疼痛無法屈伸,因此要用烏頭湯治療,疏通氣血,驅散風寒濕邪。用蜂蜜製成的烏頭,也是緩解毒性的方法。

然出脈證,皆因飲酒,濕壅內熱而招外邪合病。

謂飲酒汗出當風所致,卽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是矣。

或外風而合內濕,外寒而合內濕,內寒而招外濕,內熱而招外濕,此等關頭,不可不曉。

又當分別風、寒、濕氣,偏多偏少,而處發表、温中、行陽、補虛。

散邪之法,故治此當與《靈》、《素》、《金匱》合看則備,若泛用成方,則非良工所為之事也。

烏頭湯方

麻黃 芍藥 黃耆(各三兩) 甘草(炙,三兩) 川烏(㕮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卽出烏頭,五枚)

上五味,㕮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盡服之。

白話文:

然而出現的脈象和症狀,都是因為喝酒,濕氣阻塞體內積聚熱氣,進而招來外邪,導致疾病。

所謂喝酒後出汗,是因為遇到風寒而造成的,也就是邪氣聚集的地方,其氣血必然虛弱。

可能是外來的風寒與體內的濕氣相合,也可能是外來的寒氣與體內的濕氣相合,或是體內的寒氣招來外來的濕氣,又或是體內的熱氣招來外來的濕氣,這些關鍵之處,不可不了解。

還要區分風寒濕氣的輕重程度,根據情況分別選擇發表、溫中、行陽、補虛的方法。

散邪的方法,因此治療這種病症,應當與《靈樞》、《素問》、《金匱要略》合看,才能全面了解,如果只是泛用成方,就不是良醫所為。

烏頭湯方

麻黃、芍藥、黃耆各三兩,甘草(炙,三兩),川烏(切碎,用兩升蜂蜜煎煮至一升,取出烏頭五枚)

以上五味,切碎四味,用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加入蜜煎的藥汁,再煎煮,服用七合;若無效,就全部服下。

諸肢節疼痛,身體尫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温温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按】「温温」當是「嗢嗢」。

【註】歴節之證,諸肢節疼痛也。

身體尫羸,卽上條身體羸瘦,甚言其瘦之甚也。

腳腫如脫,卽上條獨足腫大,甚言其腫之甚也。

頭眩短氣,陽氣虛也。

嗢嗢欲吐,寒邪盛也。

而不用烏頭湯者,因無黃汗之濕勝也。

用桂枝芍藥知母湯者,以壯陽氣,散寒濕為急也,故方中桂枝芍藥倍於麻黃、防風,大加白朮、附子,其意專在温行陽氣,次在散寒濕也。

多用生薑,因其欲吐;更佐知母、甘草者,以其劑過辛熱,監制之也。

白話文:

如果四肢關節疼痛、身體消瘦虛弱、腳腫得像要脫落一樣、頭暈氣短、噁心欲吐,可以用桂枝芍藥知母湯來治療。

【集註】李彣曰:此厯節病,由氣血兩虛而致者也。

風濕相搏,四肢節節皆痛,卽厯節病也。

身體尫羸,邪勝正衰也。

腳腫如脫,氣絕於下也。

頭眩短氣,氣虛於上也。

嗢嗢欲吐,氣逆於中也。

此三焦氣血兩虛,故是湯主祛風濕而温氣血。

桂枝芍藥知母湯方

桂枝(四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麻黃(二兩) 生薑(五兩) 白朮(五兩) 知母(四兩) 防風(二兩) 附子(炮,二枚)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跗陽脈浮而滑,滑則穀氣實,浮則汗自出。

白話文:

這是一種因氣血兩虛引起的疾病,稱為歷節病。風濕相互侵襲,四肢關節疼痛,就是歷節病的表現。身體瘦弱,說明邪氣旺盛而正氣衰弱。腳腫得像脫了皮一樣,是氣血不足下沉的表現。頭暈氣短,是氣血不足上浮的表現。噁心欲吐,是氣逆於中的表現。這是三焦氣血都虛弱,因此這個湯方主要用來祛除風濕,溫補氣血。

桂枝芍藥知母湯的藥方:

桂枝(四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麻黃(二兩)、生薑(五兩)、白朮(五兩)、知母(四兩)、防風(二兩)、附子(炮製,兩枚)

將以上九味藥材用七升水煮至二升,溫服七合,一天服用三次。

跗陽脈浮而滑,滑則穀氣實,浮則汗自出。

【註】跗陽胃脈也。

穀氣,胃氣也。

浮則為風外薄,滑則為胃實熱,風熱蒸於肌腠之間,故汗自出,此發明黃汗亦有因風熱之義也。

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卽疼痛如掣。

【註】少陰心脈也,心主血。

心脈浮而弱,弱則為血虛,浮則為風邪,風血相搏,而交爭於經絡之間,故疼痛牽引如掣也。

此發明厯節亦有因血虛之義也。

【集註】李彣曰:風在血中,則剽悍勁切,無所不至,為風血相搏。

蓋血主榮養筋骨者也,若風以燥之,則血愈耗而筋骨失其所養,故疼痛如掣。

白話文:

跗陽是胃經的穴位。穀氣就是胃氣。如果脈象浮,就表示是外風邪氣侵入,如果脈象滑,就表示是胃熱積實,風熱蒸騰到肌膚腠理之間,所以就會自發汗出,這也說明黃汗的病因中也有風熱的原因。

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說明血不足,浮則說明有風邪入侵,風邪和血液互相搏擊,就會造成像被拉扯一樣的疼痛感。

少陰脈是心經,心主血。心經脈象浮而弱,弱則說明血虛,浮則說明有風邪入侵,風邪和血液互相搏擊,在經絡之間互相爭奪,所以就會造成像被牽引一樣的疼痛感。

這也說明各個關節疼痛的原因也可能是因為血虛。

李彣說:風邪在血液中,就會像疾風一樣兇猛銳利,無所不在,這就是風邪和血液互相搏擊。

因為血液主要作用是滋養筋骨,如果風邪導致血液乾燥,血液就會越來越少,筋骨就失去滋養,所以就會造成像被拉扯一樣的疼痛感。

昔人曰:治風先養血,血生風自滅。

此其治也。

盛人脈濇小,短氣,自汗出,厯節疼,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

【註】盛人脈盛,不應濇小;盛人氣長,不應氣短。

今盛人脈濇小,短氣,是形氣脈息不合也。

審其證,自汗出,厯節疼不可屈伸,詢其由,得之於飲酒汗出當風也。

此又發明厯節不止一端之義也。

【集註】徐彬曰:盛人,肥人也。

肥人濕多,脈得濇小,此痹象也。

於是氣為濕所搏而短,因風作使而自汗,氣血為邪所痹而疼痛不可屈伸,然肥人固多濕,何以脈驟濇小,豈非酒濕困之乎?何以疼痛有加而汗出不已,豈非濕而挾風乎?脈證不同,因風則一,故曰: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

白話文:

古人曾說:要治療風症,首先需滋養血液,因為當血液充足後,風症自然會消滅。這是治療的原則。

如果一個人脈象細小、氣息短促、容易出汗、關節疼痛,並且無法活動自如,這些症狀可能是因飲酒後出汗遇風引起的。

【註解】古人認為,脈象應該充盈,但這個人的脈象卻細小,這與正常情況不符。此外,通常來說,氣息應該長足,但這個人的氣息卻短促,這也與正常情況不符。

現在,這個脈象細小、氣息短促的人,表現出形態、氣息和脈象的不協調。我們仔細診察他的症狀,發現他會無故出汗、關節疼痛,無法活動自如,這都是因為飲酒後出汗遇風導致的。

這再次說明瞭關節疼痛並非僅有一種原因。

【集註】徐彬指出:「盛人」指的是體胖的人。體胖的人體內濕氣較多,脈象可能呈現細小,這表現出了一種痹症的徵兆。這時,氣息可能被濕氣阻滯而變短促,風氣則會促使他出汗,而氣血也可能被邪氣阻塞而導致疼痛,無法活動自如。然而,體胖的人本來就多有濕氣,為什麼脈象會突然變得細小呢?這莫非是因酒和濕氣共同困擾所致嗎?為什麼疼痛會加重,而且出汗不斷呢?這莫非是因為濕氣加上風氣的影響嗎?脈象和症狀雖然有所不同,但在遇到風氣時卻表現一致,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這些症狀都與飲酒後出汗遇風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