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謙等

《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痙濕暍病脈證并治第二

李瑋西曰:前云濕家當利小便,以濕氣內瘀,小便原自不利,宜用藥利之。此下後裏虛,小便自利,液脫而死,不可一例概也。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註】病者,謂一身盡痛之病人也。濕家一身盡痛,風濕亦一身盡痛,然濕家痛,則重著不能轉側;風濕痛,則輕掣不可屈伸。此痛之有別者也。濕家發熱,早暮不分微甚;風濕之熱,日晡所必劇,蓋以濕無來去,而風有休作,故名風濕。原其由來,或為汗出當風,或為久傷取冷,相合而致,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發散風濕,可與也明矣。

【集註】程林曰:一身盡疼發熱,風濕在表也。日晡,申時也。陽明王於申酉戌,土惡濕,今為風濕所干,當其旺時,邪正相搏,則反劇也。汗亦濕類,或汗出當風而成風濕者,或勞傷汗出而入冷水者,皆成風濕之病也。

魏荔彤曰:痙家非風不成,雖有寒,亦附於風;濕痹無寒不作,雖有風,亦附於寒。此一定之理也。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

麻黃(去節,湯泡,半兩) 甘草(炙,一兩) 薏苡仁(半兩) 杏仁(去皮尖,炒,十枚)

上銼麻豆大,每服四錢,水盞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風。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

【註】脈浮風也,身重濕也,寒濕則脈沉,風濕則脈浮。若浮而汗不出惡風者,為實邪,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汗之。浮而汗出惡風者,為虛邪,故以防己、白朮以去濕,黃耆、甘草以固表,生薑、大棗以和營衛也。

【集註】趙良曰:此證風濕皆從表受之,其病在外,故脈浮汗出。凡身重,有肌肉痿而重者,有骨痿而重者。此之身重,乃風濕在皮毛之表,故不作疼。虛其衛氣,而濕著為身重,故以黃耆實衛,甘草佐之;防己去濕,白朮佐之。然則風濕二邪,獨無散風之藥何耶?蓋汗多,知其風已不留,以表虛而風出入乎其間,因之惡風爾。惟實其衛,正氣壯則風自退,此不治而治者也。

尤怡曰:風濕在表,法當從汗而解,乃汗不得發而自出,表尚未解而已虛,汗解之法,不可守矣。故不用麻黃,出之皮毛之表,而用防己,驅之肌膚之裏。服後如蟲行皮中及腰下如冰,皆濕下行之徵也。然非耆、朮、甘草,焉能使衛陽復振,而驅濕下行哉。

防己黃耆湯方

防己(一兩) 甘草(半兩) 白朮(七錢半) 黃耆(去蘆,一兩一分)

上銼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衝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服後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温令微汗瘥。

白話文:

痙濕暍病脈證並治第二

李瑋西說:之前提到濕證應該要促進小便,因為濕邪停留在體內,小便本來就不通暢,所以應該用藥物來利尿。但如果小便已經通暢,卻因為體液大量流失而死亡,就不能一概而論了。

全身疼痛,發熱,日暮加劇的,稱為風濕。此病是因汗出當風,或長期受寒所致,可以用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註釋】「病者」指的是全身疼痛的病人。濕證和風濕都會全身疼痛,但是濕證的疼痛沉重,無法翻身;風濕的疼痛較輕,肢體屈伸困難。這就是兩種疼痛的區別。濕證發熱,早晚沒有明顯差別;風濕的熱,日暮必定加劇,這是因為濕邪沒有來去,而風邪有盛衰,所以稱為風濕。其成因,可能是汗出當風,或長期受寒,兩者結合而致病,因此用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來發散風濕,是明確的。

【集註】程林說:全身疼痛發熱,是風濕在表證。日暮,指的是申時(下午三點到五點)。陽明經氣在申酉戌(下午三點到晚上九點)旺盛,土性厭惡濕邪,現在被風濕所侵犯,在陽明經氣最旺盛的時候,邪正相搏,所以病情加劇。汗液也是濕邪的一種,可能是汗出當風而導致風濕,也可能是勞累出汗後又接觸冷水而導致風濕。

魏荔彤說:痙證沒有風邪就不能發病,即使有寒邪,也是依附在風邪上;濕痹沒有寒邪就不能發病,即使有風邪,也是依附在寒邪上。這是確定的道理。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

麻黃(去節,湯泡,半兩) 甘草(炙,一兩) 薏苡仁(半兩) 杏仁(去皮尖,炒,十枚)

將藥材切成麻豆大小,每次服用四錢,用半盞水,煮至八分,去渣,溫服,微微出汗即可,要注意避風。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

【註釋】脈浮是風邪,身重是濕邪,寒濕則脈沉,風濕則脈浮。如果脈浮但不出汗也不惡風,是實邪,可以用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發汗;脈浮而汗出惡風,是虛邪,所以用防己、白朮去濕,黃耆、甘草固表,生薑、大棗調和營衛。

【集註】趙良說:這個證候風濕都是從體表感受邪氣,病邪在體表,所以脈浮汗出。凡是身重,有肌肉萎縮而重者,有骨骼萎縮而重者。這裡的身重,是風濕停留在皮膚毛髮的表層,所以不痛。衛氣虛弱,濕邪停滯而致身重,所以用黃耆補益衛氣,甘草輔助;防己去濕,白朮輔助。那麼風濕二邪,為何沒有散風的藥物呢?因為汗多,知道風邪已經不留戀體內了,因為表虛而風邪出入於體表之間,所以惡風。只要補益衛氣,正氣壯盛,風邪自然退去,這是不用治療而自愈的。

尤怡說:風濕在表,應該從發汗來治療,但是汗出不來,反而自汗不止,表邪還未解而已經虛弱,發汗的方法不可再用了。所以不用麻黃,它發散作用過於表淺,而用防己,驅逐濕邪入里。服藥後如果感覺像蟲子在皮膚裡爬行,腰以下像冰一樣冷,都是濕邪下行的徵象。但是沒有黃耆、白朮、甘草,又怎能使衛陽振奮,而驅逐濕邪下行呢?

防己黃耆湯方

防己(一兩) 甘草(半兩) 白朮(七錢半) 黃耆(去蘆,一兩一分)

將藥材切成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五錢,加生薑四片,大棗一枚,用半盞水,煎至八分,去渣溫服,過一段時間再服用。喘息者,加麻黃半兩;胃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衝者,加桂枝三分;下焦有久寒者,加細辛三分。服藥後應該感覺像蟲子在皮膚裡爬行,從腰以下像冰一樣冷,然後坐在被子上,再用一條被子圍繞腰以下,溫暖使微微出汗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