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謙等

《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 (3)

回本書目錄

(3)

1. 瘧病脈證并治第四

師曰: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

弦小緊者下之瘥,弦遲者可温之,弦緊者可發汗、鍼灸也,弦浮大者可吐之,弦數者風發也,以飲食消息止之。

【按】弦小緊者之「小」字,當是「沉」字,則有可下之理。

弦緊者,當是「弦浮緊」,則有可發汗之理。

弦浮大者,當是「弦滑大」,則有可吐之理,且不遺本文瘧脈自弦之意。

【註】瘧之為病,寒熱也。

三陰三陽皆有之,因其邪伏藏於半表半裏之間,故屬少陽,脈自弦也。

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謂發作之時、多熱為陽盛,多寒為陰盛也。

白話文:

老師說:瘧疾的脈象是弦脈,弦脈跳動快的是熱盛,跳動慢的是寒盛。

如果弦脈細小緊實,可以瀉下治療;如果弦脈跳動慢,可以溫補治療;如果弦脈緊實,可以發汗、針灸治療;如果弦脈浮大,可以催吐治療;如果弦脈跳動快,是風邪發作,可以用飲食調節來止住。

「弦小緊」中的「小」字,應該是指「沉」,所以可以瀉下治療。

「弦緊」應該是指「弦浮緊」,所以可以發汗治療。

「弦浮大」應該是指「弦滑大」,所以可以催吐治療,而且這樣也符合瘧疾脈象自弦的描述。

瘧疾是一種寒熱交替的疾病,三陰三陽都會出現,因為邪氣停留在半表半裏之間,所以屬於少陽,脈象才會是弦脈。

弦脈跳動快的是熱盛,跳動慢的是寒盛,指的是發作時,熱盛就屬於陽氣盛,寒盛就屬於陰氣盛。

夫傷寒少陽病,則有汗、吐、下三法之禁,而瘧亦屬少陽,何以有汗、吐、下三法之宜?是蓋瘧屬雜病,不可不知也。

初發脈弦兼沉緊者,主乎裏也,可下之;兼遲者,主乎寒也,可温之;兼浮緊者,主乎表也,可汗之;兼滑大者,主乎飲也,可吐之;兼數者,風發也,卽風熱之謂也,可清之。

若久發不止,則不可以此法治之,當以飲食撙節,調理消息止之,蓋初病以治邪為急,久病以養正為主也。

其他癉瘧,卽《內經》所謂但熱不寒之癉瘧也;温瘧,卽《內經》所言先傷於風,後傷於寒,熱多寒少之温瘧也;牝瘧,卽《內經》所言先傷於寒,後傷於風,寒多熱少之寒瘧也;惟瘧母一證,經所未載。

白話文:

傷寒少陽病時,不能隨便用汗、吐、下這三種方法治療,因為它們會加重病情。但是瘧疾也屬於少陽病,為什麼卻可以用汗、吐、下這三種方法呢?這是因為瘧疾屬於雜病,不能一概而論。

剛發病時,脈象弦而兼沉緊的,代表病邪在裏,可以用瀉下藥治療;脈象兼遲的,代表體內有寒,可以用溫熱藥治療;脈象兼浮緊的,代表病邪在表,可以用發汗藥治療;脈象兼滑大的,代表體內有水飲,可以用吐瀉藥治療;脈象兼數的,代表風邪發作,也就是風熱,可以用清熱藥治療。

如果瘧疾發作時間久了,就不能用這些方法治療了,應該以飲食節制、調養身體為主,讓病情慢慢消退。這是因為初期疾病要以驅除病邪為急,而久病則要以調養身體為重。

除了這些常見的瘧疾外,還有其他幾種瘧疾,例如《內經》中提到的“但熱不寒之癉瘧”,以及“先傷於風,後傷於寒,熱多寒少之温瘧”和“先傷於寒,後傷於風,寒多熱少之寒瘧”。唯獨“瘧母”這一種病,經書中沒有記載。

然論諸瘧,未有詳於《內經》者也。

其文雖略有不同,必是脫簡,然所出治法,亦未有過於仲景者也。

【集註】徐彬曰:自者,謂感有風寒,而脈惟自弦也。

於是脈既有一定之象,而兼數為熱,兼遲為寒,此其大綱也。

尤怡曰:瘧之舍固在半表半裏之間,而人之藏則有偏多偏少之異,故其病有熱多者,有寒多者,有裏多而可下者,有表多而可汗、可吐者,當各隨其脈而施治也。

周揚俊曰:人之瘧證,由外邪之入,每伏於半表半裏,人而與陰爭則寒,出而與陽爭則熱,故寒熱往來。

主少陽,謂兼他經證則有之,謂全不涉少陽,則無是理也。

白話文:

雖然討論瘧疾,但沒有一部醫書比《內經》更詳盡。雖然文本略有不同,但可能是抄寫時有所遺漏,不過在治療方法上,也沒有比張仲景更精妙的。

所謂「自」,指的是因為感受風寒,導致脈象只有自弦。

瘧疾脈象有一定的規律,兼具數則為熱,兼具遲則為寒,這是大原則。

瘧疾的病位在半表半裏之間,但人體臟腑有偏盛偏衰的差異,所以有的患者偏熱,有的偏寒,有的裏證較重可以下瀉,有的表證較重可以發汗、吐瀉,應該根據脈象分別施治。

人患瘧疾,是因為外邪入侵,常伏於半表半裏,與陰氣爭奪則寒,與陽氣爭奪則熱,所以寒熱交替。

說瘧疾屬於少陽,是指兼有其他經絡證候才會出現,如果完全不涉及少陽,則不符合道理。

仲景曰:瘧脈自眩,正以脈之數、遲、小、緊、浮、大皆未可定,要必兼弦,弦為少陽脈也。

夫邪犯少陽與衛氣併居,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故邪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內外相搏,是以日作。

若氣之舍深,內搏於陰,陽氣獨發,陰氣內著,陰與陽爭不得出,是以間日而作也。

然則偏陰多寒,偏陽多熱,其為癉、為温、為牝,莫不自少陽而造其極,補偏救弊,必從少陽之界,使邪去而陰陽適,歸於和而後愈也。

病瘧以月,一日發,當以十五日愈;設不瘥,當月盡解。

如其不瘥,當云何?師曰:此結為癥瘕,名曰瘧母,急治之,宜鱉甲煎。

白話文:

仲景說,瘧疾的脈象變化莫測,脈搏的快慢、遲緩、大小、緊實、浮沉、強弱都難以確定,關鍵在於必須兼具弦脈,弦脈是少陽經的脈象。

因為外邪侵犯少陽經,與衛氣共同存在,衛氣白天運行於陽經,晚上運行於陰經,所以邪氣得陽氣則外出,得陰氣則內入,內外相搏,因此每天發作。

如果邪氣深入陰經,在陰經內部搏擊,陽氣獨自發散,陰氣內蓄,陰陽相互爭奪無法外出,因此隔一天發作。

然而,偏陰則多寒,偏陽則多熱,不管是寒熱交替、溫病或其他病症,都是從少陽經開始,並發展到極點。要補偏救弊,就必須從少陽經著手,使邪氣去除,陰陽調和,才能恢復健康。

瘧疾發作一個月,一天發作一次,應該在十五天內痊癒;如果沒有痊癒,應該在一個月內結束。

如果仍然沒有痊癒,應該怎麼辦?老師說,這就形成了癥瘕,稱為瘧母,應該立即治療,用鱉甲煎湯。

【註】病瘧者,以月計之,如一日發者,當以十五日愈,以十五日更一氣也。

人受氣於天,天氣更則人身之氣亦更。

更氣旺,則不受瘧邪,故愈也;設若不瘥,當月盡解,是又更一旺氣也。

倘如更二氣不差,此瘧邪不衰,與病者氣血痰飲,結為癥瘕,名曰瘧母也,當急治之,宜用鱉甲煎丸攻之可也。

【集註】程林曰: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一氣十五日也。

夫人受氣於天,氣節更移,榮衛亦因之以易也。

鱉甲煎方

鱉甲(炙,十二分) 烏扇(燒,三分) 黃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婦(熬,三分) 乾薑(三分) 大黃(三分) 芍藥(五分) 桂枝(三分) 葶藶(熬,一分) 石葦(去毛,三分) 厚朴(三分) 牡丹(去心,五分) 瞿麥(二分) 紫葳(三分) 半夏(一分) 人參(一分) 䗪蟲(熬,五分) 阿膠(三分) 蜂窠(炙,四分) 赤硝(十二分) 蜣螂(熬,六分) 桃仁(二分)

白話文:

瘧疾患者的病程以月來計算,如果一天發作一次,應該在十五天內痊癒,因為十五天是一個氣運的週期。人體受天气的影響,天气的變化也會導致人體氣運的變化。氣運旺盛時,就不會受到瘧疾的侵襲,所以就會痊癒。如果病症沒有痊癒,應該在月底就會好轉,因為這又是另一個旺盛的氣運週期。

如果兩個氣運週期都還沒有痊癒,說明瘧疾的邪氣沒有消退,與患者體內的氣血、痰飲結合,形成了癥瘕,稱為「瘧母」,應該立即治療。可以用鱉甲煎丸來攻治,效果很好。

一個氣運週期是十五天,由三個候組成,每個候是五天。人體受天气的影響,氣節變化,人體的榮衛氣血也會隨著變化。

上二十三味為末,取煆竈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盡一半,著鱉甲於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內諸藥,煎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集解】徐彬曰:藥用鱉甲煎者,鱉甲入肝,除邪養正,合煆竈灰所浸酒,去瘕,故以為君。

小柴胡湯、桂枝、大承氣湯為三陽主藥,故以為臣。

但甘草嫌柔緩,而減藥力,枳實嫌破氣而直下,故去之,外加乾薑、阿膠,助人參、白朮温養為佐。

瘕必假血依痰,故以四蟲、桃仁合半夏消血化痰;凡積必由氣結,氣利而積消,故以烏扇。

葶藶利肺氣,合石葦、瞿麥;清邪熱而化氣散結血。

白話文:

將二十三味藥材研磨成粉末,取燒過的竈底灰一斗,加入清酒一斛五斗,浸泡灰燼,等酒液減少一半時,放入鱉甲,煮至軟爛如膠漆,取出汁液,加入藥粉,煎煮成丸,大小如梧桐子,空腹每次服用七丸,一天服用三次。

鱉甲入肝,能除邪養正,與燒過的竈底灰浸泡的酒液一起,可以去除瘕,因此為君藥。

小柴胡湯、桂枝、大承氣湯是治療三陽病的主藥,因此為臣藥。

甘草性緩和,會減弱藥效,枳實則會破氣直瀉,因此去除。另外添加乾薑、阿膠,輔助人參、白朮溫養身體,作為佐藥。

瘕通常依附於血痰,因此使用四蟲、桃仁和半夏來消血化痰;凡是積聚都是因為氣結,氣通則積消,因此使用烏扇。

葶藶利肺氣,與石葦、瞿麥一起,可以清邪熱,化氣散結血。

因邪聚則熱,故以牡丹、紫葳去血中伏火,膈中實熱,為使。

《千金方》去鼠婦、赤硝,而加海藻、大戟,以軟堅化水更妙。

師曰:陰氣孤絕,陽氣獨發,則熱而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若但熱不寒者,邪氣內藏於心,外舍分肉之間,令人消鑠肌肉。

【按】此言癉瘧,其文脫簡,《內經》已詳,不復釋。

温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疼煩,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按】此言温瘧,其文脫簡,《內經》已詳,不復釋。

白虎加桂枝湯方

知母(六兩) 甘草(炙,二兩) 石膏(一斤) 粳米(二合) 桂枝(三兩)

白話文:

邪氣聚集就會導致發熱,因此用牡丹、紫葳來去除血中的伏火,因為膈中實熱,所以用它們來通使。

《千金方》中去掉鼠婦、赤硝,而加入海藻、大戟,這樣可以軟堅化水,更為妙法。

老師說:陰氣孤絕,陽氣獨發,就會出現發熱少氣、煩悶,手足發熱並且想嘔吐,這種病叫做癉瘧;如果只是發熱不發寒,那是邪氣藏在心臟,以及肌肉之間,導致人體消瘦肌肉。

(註:)癉瘧的病症,《內經》已經詳盡說明,這裡就不再解釋了。

溫瘧的脈象平緩,身體不發寒,只發熱,骨節疼痛煩躁,偶爾嘔吐,可以用白虎加桂枝湯來治療。

(註:)溫瘧的病症,《內經》已經詳盡說明,這裡就不再解釋了。

白虎加桂枝湯的藥方:

知母(六兩)、甘草(炙,二兩)、石膏(一斤)、粳米(二合)、桂枝(三兩)

上銼,每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

瘧多寒者,名曰牝瘧,蜀漆散主之。

【按】此言牝瘧,其文脫簡,《內經》已詳,不復釋。

蜀漆散方

蜀漆(洗去腥) 雲母(燒二日夜) 龍骨(等分)

上三味,杵為散,未發前,以漿水服半錢匕。

温瘧加蜀漆半分,臨發時服一錢匕。

【集解】李彣曰:牝瘧證多陰寒,治宜助陽温散為主。

雲母之根為陽起石,下有雲母,上多雲氣,性温氣升,乃升發陽氣之物;龍骨屬陽,能逐陰邪而起陽氣;蜀漆乃常山之苗,功能治瘧,不用根而用苗者,取其性多升發,能透達陽氣於上之義也。

温瘧加蜀漆,亦取其升散之功。

白話文:

服用上銼,每次五錢,用一盞半的水煎煮,煎至八分,去渣溫服,出汗即可痊癒。

瘧疾以寒邪為多的,稱為牝瘧,蜀漆散可以治療。

(註解)這段話說的是牝瘧,文辭簡略,《內經》已經詳述,不再解釋。

蜀漆散的配方:

蜀漆(洗去腥味)、雲母(燒製兩晝夜)、龍骨(三味等分)

將以上三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瘧疾發作之前,用漿水服用半錢匕。

溫瘧(發作時身體發熱的瘧疾)則加蜀漆半分,臨近發作時服用一錢匕。

(集解)李彣說:牝瘧的症狀大多是陰寒,治療應該以助陽溫散為主。

雲母的根是陽起石,下面是雲母,上面多雲氣,性溫氣升,可以升發陽氣;龍骨屬陽,可以驅逐陰邪,提升陽氣;蜀漆是常山的嫩芽,功能治瘧,不用根而用苗,是取其性多升發,可以將陽氣向上輸送到體表的意義。

溫瘧加蜀漆,也是取其升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