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謙等

《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卷一

《傷寒論》論傷寒,《金匱要略》論雜病,乃仲景全書。《傷寒論》得成無己創註,續者五十餘家,故得昌明宇內:《金匱要略》人罕言之,雖有趙良、徐彬等註釋,但其文義古奧,係千載殘編錯簡,頗多疑義,闕文亦復不少,承譌襲謬,隨文蔓衍,宜後人視為迂遠,束諸高閣。今於其失次者序之,殘缺者補之,博採群書,詳加註釋,俾二書並行於世,庶後之業醫者,不為俗說所誤,知仲景能治傷寒,未嘗不能治雜證也。

白話文:

[卷一]

《傷寒論》講的是傷寒病,《金匱要略》講的是各種雜病,這兩本書是張仲景醫學著作的全部。 《傷寒論》因為有了成無己的註解,後世又有五十多家續註,所以才能廣為流傳。但《金匱要略》卻鮮有人研究,雖然趙良、徐彬等人也曾註釋,但它的文字艱澀古奧,而且是流傳千年的殘缺不全的版本,有很多疑難之處,缺失的部分也不少,文字錯誤和謬誤更是互相傳抄、蔓延,所以後人往往把它束之高閣,視為深奧難懂的書籍。 我現在將其錯亂的順序整理好,缺失的部分補充完整,廣泛參考其他書籍,詳細加以註釋,使這兩本書都能流傳於世,讓後世的醫生們不再被一些膚淺的說法所迷惑,明白張仲景不僅能治傷寒病,也能治療各種其他疾病。

2. 痙濕暍病脈證并治第二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强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若發其汗者,寒濕相搏,其表益虛,卽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脈如蛇。

【按】諸家以剛、柔二痙,列為首條,今以此為第一條者,蓋剛、柔之辨,俱從此條分出。痙病之最備者,宜冠諸首。再痙病也之下,「若發其汗……」六句,與上文義不屬,與後之十一條中「為欲解,脈如故,反伏弦者痙」句,文義相屬,宜分於彼。

【註】病人身熱惡寒,太陽證也;頸項强急,面赤目赤,陽明證也。頭熱,陽鬱於上也;足寒,陰凝於下也。太陽之脈循背上頭,陽明之筋上挾於口,風寒客於二經,則有頭搖口噤,反張拘强之證矣。此皆痙病之形證,故首揭之,以為要領。

【集註】李彣曰:手三陽之筋,結入於頷頰。足陽明之筋,上挾於口。風寒乘虛,入其筋則攣,故牙關急而口噤。

夫痙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

【註】痙之為病,其狀勁急强直,故其脈亦勁急强直。按之緊,勁急之象也,如弦直行之象也。

《脈經》云:痙家,其脈伏堅,直上下。

【註】痙家其脈緊弦,直上下者,以痙病屬太陽表也。《脈經》所云其脈伏堅,直上下者,以痙病屬陽明裏也。蓋痙家原屬二經,故有太陽葛根湯汗之,陽明大承氣湯下之之治也。伏堅,沉實也;直上下,弦直也,卽沉實弦直之脈也。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

【按】反惡寒之「反」字,衍文也。玩痙病之條自知當惡寒也。

【註】痙病既屬太陽,當以太陽虛實例之,故曰:太陽病發熱、無汗、惡寒為實邪,名曰剛痙者,强而有力也。發熱汗出、不惡寒為虛邪,名曰柔痙者,强而無力也。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註】此申明剛痙在表,以明其治也。太陽病,為頭項强痛、發熱等證也。無汗,謂傷寒也。太陽傷寒,小便不當少,今反少者,是寒氣盛而收引也。不當氣上衝胸,今氣上衝胸,是寒氣盛而上逆也。不當口噤不得語,今口噤不得語,是寒氣盛,牙關緊急而甚也。以太陽傷寒,而有此衝擊勁急之象,是欲作剛痙之病也。麻黃湯能治太陽,而不能治陽明,故以葛根湯兼太陽、陽明兩經之治,為剛痙無汗之正法也。

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可與大承氣湯。

【註】此申痙病入裏,以明其治也。痙病而更胸滿,裏氣壅也;臥不著席,反張甚也;腳攣急,勁急甚也;必齘齒,牙緊甚也。此皆陽明熱盛灼筋,筋急而甚之象,故以大承氣湯直攻其熱,非攻陽明之實也。其曰可與,非盡言其可與,有慎重之意。

白話文:

病人身體發熱卻腳冷,脖子僵硬緊繃,怕冷,有時頭部發熱,臉色發紅,眼睛也紅,頭部會不由自主地晃動,突然間嘴巴緊閉,背部向後反張,這種情況就是痙病。如果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寒氣和濕氣會互相影響,導致身體表面更加虛弱,會更加怕冷。如果已經發過汗,摸脈象會像蛇一樣滑動。

(說明:古代醫家把痙病分為剛痙和柔痙,但這裡把這個病放在第一條,是因為剛痙和柔痙的區分都是從這個病症來的,痙病最完整的表現應該放在最前面。另外,「若發其汗……」這六句話和前面的意思不太連貫,反而和後面第十一條中「為了想要緩解,脈象和之前一樣,反而變成了伏弦脈,也是痙病」這句話的意思比較接近,應該把它歸到後面。)

(解釋:病人身體發熱又怕冷,這是太陽經的病證;脖子僵硬緊繃,臉紅眼紅,這是陽明經的病證。頭部發熱,是陽氣鬱積在上面;腳冷,是陰氣凝結在下面。太陽經的脈絡是沿著背部向上到頭部,陽明經的筋脈向上夾在口部,風寒侵襲這兩個經絡,就會出現頭部搖晃、嘴巴緊閉、背部反張、拘攣僵硬等症狀。這些都是痙病的表現,所以放在最前面,作為要領。)

(補充說明:李彣說,手三陽經的筋,連接到下巴和臉頰。足陽明經的筋,向上夾在口部。風寒趁著身體虛弱,侵入筋脈,就會導致筋脈攣縮,所以會出現牙關緊閉,嘴巴閉合。)

痙病的脈象,摸起來很緊繃,像弓弦一樣,而且是直上直下的。

(解釋:痙病的特點是勁急、僵硬、挺直,所以脈象也應該是勁急、僵硬、挺直的。摸起來緊繃,是勁急的表現,像弓弦一樣直上直下,也是一種表現。)

《脈經》說:痙病的脈象是伏而堅硬,直上直下。

(解釋:痙病的脈象是緊弦,直上直下,是因為痙病屬於太陽經的病。而《脈經》所說的伏而堅硬,直上直下,則是因為痙病也屬於陽明經的病。痙病本來就同時屬於兩個經絡,所以有太陽經的葛根湯發汗治療,也有陽明經的大承氣湯攻下治療。伏而堅硬,指的是脈象沉實;直上直下,指的是脈象弦直,也就是沉實而弦直的脈象。)

太陽經的病,發熱但沒有汗,反而怕冷,這叫做剛痙。太陽經的病,發熱又有汗,而且不怕冷,這叫做柔痙。

(說明:這裡的「反而」兩個字是多餘的,從痙病的條文就可以知道,應該是怕冷才對。)

(解釋:痙病既然屬於太陽經,就應該按照太陽經的虛實來區分,所以說:太陽經的病,發熱、沒有汗、怕冷,這是實邪,叫做剛痙,表示比較強而有力。發熱、有汗、不怕冷,這是虛邪,叫做柔痙,表示比較強但沒有力氣。)

太陽經的病,沒有汗,而且小便反而減少,氣向上衝到胸部,嘴巴緊閉說不出話,這是要變成剛痙的徵兆,可以用葛根湯治療。

(解釋:這裡說明了剛痙是屬於表證,也說明了治療方法。太陽經的病,表現為頭部和脖子僵硬疼痛、發熱等症狀。沒有汗,是屬於傷寒。太陽傷寒,小便不應該減少,現在反而減少,是寒氣旺盛而收縮的緣故。不應該氣上衝胸,現在卻氣上衝胸,是寒氣旺盛而向上逆行的緣故。不應該嘴巴緊閉說不出話,現在嘴巴緊閉說不出話,是寒氣旺盛,牙關緊急的緣故。太陽傷寒,出現了這種衝擊和勁急的現象,表示要變成剛痙了。麻黃湯雖然能治療太陽經的病,但不能治療陽明經的病,所以用葛根湯同時治療太陽和陽明兩個經絡,這是治療剛痙無汗的正確方法。)

痙病,如果出現胸悶、嘴巴緊閉、身體僵硬得不能躺在床上、腳抽筋,而且一定會磨牙,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

(解釋:這裡說明了痙病已經入裡,也說明了治療方法。痙病又出現胸悶,表示裡面的氣阻塞;身體僵硬得不能躺在床上,表示背部反張得厲害;腳抽筋,表示肢體僵硬得厲害;一定會磨牙,表示牙關緊閉得很厲害。這些都是陽明經熱邪太盛,灼傷筋脈,導致筋脈攣縮得很厲害的表現,所以用大承氣湯直接攻下熱邪,並不是要攻下陽明經的實邪。這裡說「可以用」,並不是說完全可以用,而是帶有謹慎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