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謙等

《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 痙濕暍病脈證并治第二

【註】痙病宜灸,如有灸瘡,若不發膿,則為營衛已絕,故曰難治。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熏黃也。

【註】濕家,謂病濕之人。濕之為病,或因外受濕氣,則一身盡痛;或因內生濕病,則發熱身黃。若內外同病,則一身盡痛,發熱,身色如熏黃也。濕家之身痛發黃,不似傷寒之身痛發黃者,以無六經之形證也。

【集註】徐彬曰:此言全乎濕而久鬱為熱者。若濕挾風者,風走空竅,故痛只在關節;今單濕為病,則浸淫遍體,一身盡痛,不止關節矣。然濕久而鬱,鬱則熱,故發熱。熱久而氣蒸於皮毛,故疼之所至,卽濕之所至,濕之所至,卽熱之所至。而色如熏黃者,熏火氣也。濕為火氣所熏,故髮色黃帶黑而不亮也。

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

【註】此申上條,詳其義,出其脈,別其治也。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此內生外受之濕病也。外宜羌活勝濕湯;內宜茵陳五苓散;喘甚,大陷胸丸。若更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證類傷寒,但其人裏和能食,知非傷寒,不可發汗,乃頭中寒濕之邪,故頭痛鼻塞,惟宜納藥鼻中,取黃水從涕出,而寒濕以泄,病可愈也。所納之藥,如瓜蒂散之類。

【集註】魏荔彤曰;頭中為諸陽之首,非寒濕能犯之地。今頭中有寒濕,則熱氣挾之上炎,非寒濕外邪自能然也,有濕熱則內為之主持也。熱引濕邪,上干清分,鼻必為塞。故用納鼻藥,宣通清氣而病愈矣。

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註】濕家外證,身痛甚者,羌活勝濕湯;內證發黃甚者,茵陳五苓散。若惟身煩痛而不發黃者,則為外感寒濕,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寒濕兩解也。慎不可以火攻之者,謂不可以火劫大發其汗,必致變也。

【集註】趙良曰:濕與寒合,令人身疼。大法,表實成熱,則可發汗。無熱是陽氣尚微,汗之恐虛其表。是證雖不云熱而煩,以生煩由熱也,所以服藥不敢大發其汗。且濕亦非暴汗可散,用麻黃湯治寒,加朮去濕,使其微汗耳。不可火攻,火攻則增其熱,必有他變,所以戒人慎之。

喻昌曰:麻黃加朮,則雖發汗不至多汗,而朮得麻黃,并可以行表裏之濕。不可以火攻者,反增發熱也。

麻黃加朮湯方

麻黃(去節,三兩) 桂枝(去皮,二兩) 甘草(炙,二兩) 杏仁(去皮、尖,七十個) 白朮(四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按】桂枝氣味辛甘,全在於皮,若去皮是枯木矣,如何有解肌發汗之功?宜刪此二字,後倣此。

白話文:

痙濕暍病脈證並治第二

痙病適合灸療,如果灸出瘡瘍,但沒有化膿,則說明營衛氣已經衰竭,所以說很難治療。

濕邪導致的疾病,全身疼痛,發熱,膚色像燻黃一樣。

濕邪致病,可能是因為外受濕氣,則全身疼痛;也可能是因為內生濕邪,則發熱身黃。如果內外同時患病,則全身疼痛,發熱,膚色像燻黃一樣。濕邪導致的身痛發黃,和傷寒導致的身痛發黃不同,因為沒有六經的典型症狀。

濕邪久鬱化熱。如果濕邪夾雜風邪,風邪會走竄於身體的空竅,所以疼痛只在關節;如果是單純濕邪致病,則濕邪浸淫全身,全身疼痛,不限於關節。而且濕邪久留則鬱,鬱則化熱,所以發熱。熱邪久留則氣蒸於皮膚毛髮,所以疼痛之處,就是濕邪所在,濕邪所在,就是熱邪所在。膚色像燻黃一樣,是因為熱邪燻蒸的緣故。濕邪被熱邪燻蒸,所以頭髮顏色發黃帶黑而不光亮。

濕邪致病,表現為身痛發熱,面黃氣喘,頭痛鼻塞煩躁,脈象洪大,但患者還能正常飲食,腹部舒適無恙,病在頭部寒濕,所以鼻塞,在鼻腔內塞藥則可痊癒。

這是對上一條的進一步闡述,說明其病機,脈象以及治療方法。濕邪致病,身痛發熱,面黃氣喘,這是內生外受濕邪的表現。外治宜用羌活勝濕湯;內治宜用茵陳五苓散;若喘息嚴重,則用大陷胸丸。如果還有頭痛鼻塞煩躁,脈象洪大,症狀類似傷寒,但患者腹部舒適能食,知道這不是傷寒,不能發汗,這是頭部寒濕邪氣作祟,所以頭痛鼻塞,宜將藥物塞入鼻腔,使黃色清水從鼻涕排出,寒濕邪氣得以宣洩,疾病即可痊癒。塞入鼻腔的藥物,例如瓜蒂散之類。

頭部是諸陽之首,不是寒濕邪氣容易侵犯的地方。如今頭部有寒濕,則是熱邪夾雜著上炎,不是寒濕外邪單獨就能造成的,有濕熱則內在因素主導。熱邪牽引濕邪,上犯清竅,鼻子必然阻塞。所以用塞鼻藥物,宣通清竅之氣而使疾病痊癒。

濕邪致病,身體煩躁疼痛,可以服用麻黃加朮湯,發汗治療,但要謹慎,不可用辛熱之法。

濕邪外證,身痛嚴重者,用羌活勝濕湯;內證發黃嚴重者,用茵陳五苓散。如果只是身體煩躁疼痛而不發黃,則是外感寒濕,用麻黃加朮湯發汗,寒濕皆可去除。謹慎不可用辛熱之法,意思是不可用辛熱之法大量發汗,以免病情變化。

濕邪與寒邪相合,會讓人身痛。一般來說,表證實熱,就可以發汗。沒有熱證,說明陽氣尚弱,發汗恐怕傷及表氣。這個症狀雖然沒有明顯熱象,但煩躁是由熱引起的,所以服藥不敢大量發汗。而且濕邪也不是通過大量出汗就能去除的,用麻黃湯治療寒邪,加入白朮祛除濕邪,使其微微出汗即可。不可用辛熱之法,用辛熱之法會增加熱邪,必然會有其他變化,所以告誡人們要謹慎。

麻黃加朮湯,即使發汗也不至於大量出汗,而白朮借助麻黃,可以同時運行表裏的濕邪。不可用辛熱之法,會反增發熱。

麻黃加朮湯組成:

麻黃(去節,三兩) 桂枝(去皮,二兩) 甘草(炙,二兩) 杏仁(去皮、尖,七十個) 白朮(四兩)

用法:以上五味,加水九升,先煎麻黃,煎至七升,去上沫,加入其他藥物,煎至二升半,去渣,溫服八合,蓋被取微汗。

桂枝的辛甘氣味全在於皮,如果去皮就成了枯木,怎麼會有解肌發汗的作用呢?應該去掉「去皮」二字,以後也以此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