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 (1)
(1)
1. 肺痿肺癰欬嗽上氣病脈證并治第七
問曰:熱在上焦者,因欬為肺痿。
肺痿之病,從何得之?師曰: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曰:寸口脈數,其人欬,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師曰:為肺痿之病。
若口中辟辟燥,欬卽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欬唾膿血。
【註】熱在上焦,不欬,不病肺痿也,因熱病欬,則為肺痿。
肺熱致痿之由,非止一端,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數利,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之,重亡津液,故令肺熱乾痿也。
肺熱乾痿,則清肅之令不行,水精四布失度。
白話文:
有人問:「熱在上焦,為什麼會因為咳嗽而導致肺痿?」
老師回答:「肺痿的病因有很多,可能是因為出汗過多,也可能是因為嘔吐、消渴、小便頻繁、排便困難,或者因為服用瀉藥導致體液大量流失,這些原因都會導致肺痿。」
又問:「寸口脈搏跳動快,病人咳嗽,口中卻有濁唾涎沫,這是什麼原因?」
老師回答:「這是肺痿的病症。」
「如果患者口乾舌燥,咳嗽時胸中隱隱作痛,脈搏滑數,這是什麼病?」
老師回答:「這是肺癰,會咳出膿血。」
註解:熱在上焦,如果沒有咳嗽,就不會得肺痿。熱病引起咳嗽,就會導致肺痿。
肺熱導致肺痿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因為出汗過多,也可能是因為嘔吐、消渴、小便頻繁、排便困難,或者因為服用瀉藥導致體液大量流失,這些原因都會導致肺熱乾燥萎縮。
肺熱乾燥萎縮,清肅之氣無法正常運行,水液無法正常分佈。
脾氣雖散,精液上歸於肺,而肺不但不能自滋其乾,亦不能內灑陳於藏府,外輸精於皮毛也。
其精液留貯胸中,得熱煎熬,變為涎沫,侵肺作欬,唾之不已,故乾者自乾,唾者自唾,愈唾愈乾,痿病成矣。
若口中辟辟乾燥,不吐濁唾涎沫,每欬卽胸中隱隱而痛,脈數而滑,不數而虛,則非肺痿乃為肺癰。
久則癰成膿潰,不唾涎沫,而必欬唾膿血矣。
【集註】周揚俊曰:喻昌云:行動數武,氣卽喘鳴,沖擊連聲,痰始一應。
《金匱》治法,貴得其精意,大要緩而圖之,生胃津,潤肺燥,下逆氣,開積痰,止濁唾,補真氣,以通肺之小管,散火熱,以復肺之清肅,如半身痿廢及手足痿軟,治之得法,亦能復起。
白話文:
脾氣散發後,體內的精液會上升到肺部。然而,肺部並無法自行滋潤乾燥,也不能將精液內送至各臟器,或是外輸至皮膚和毛髮。
當精液在胸部聚集,受到熱力煎熬,會轉化為涎沫,進而侵擾肺部,引發咳嗽,不斷地吐出涎沫。這導致乾燥的部分繼續乾燥,吐涎沫的部分持續吐出涎沫,越吐越乾燥,最終形成萎縮病狀。
如果口中有乾燥感,且不吐出混有涎沫的黏液,每次咳嗽時胸口會感到隱隱疼痛,脈象數且滑,或數而虛弱,那麼這不是肺萎縮病,而是肺癰病。
時間久了,肺癰病會發展成膿瘍,不再吐出涎沫,而是咳嗽時咳出膿血。
【集註】周揚俊說:喻昌指出,行走幾步,氣息就開始急促且伴有呼嘯聲,這是痰液開始出現的徵兆。《金匱》中的治療方法,關鍵在於理解其核心思想,主要做法是緩慢進行,養護胃部津液,潤澤肺部乾燥,調節逆流的氣體,解開積聚的痰液,停止混有涎沫的黏液的產生,補充真氣,使肺部的小管暢通,消滅火熱,恢復肺部的清淨和整潔。對於半身萎縮或手腳萎縮的情況,若治療得當,也能夠使其恢復功能。
而肺近在胸中,呼吸所關,可不致力乎?肺癰屬在有形之血,血結宜驟攻;肺痿屬在無形之氣,氣傷宜徐理。
故癰為實,誤以肺痿治之,是為實實;痿為虛,誤以肺癰治之,是為虛虛。
此辯證用藥之大略也。
然兩手寸口之脈,原為手太陰肺脈,此云寸口脈數,云滑數,云數實,云數虛,皆指左右三部統言,非如氣口獨主右關之上也。
其人欬,口中反有濁唾涎沫,頃之遍地者為肺痿,言欬而口中不乾燥也。
若欬而口中辟辟燥,則是肺已結癰,火熱之毒,出現於口,欬聲上下,觸動其癰,胸中卽隱隱而痛,其脈必見滑數有力,正邪氣方盛之徵也。
白話文:
肺臟位於胸腔,負責呼吸,怎能不加強鍛鍊呢?肺癰屬於有形的血液病變,血結需要快速治療;肺痿屬於無形的氣虛,氣傷需要慢慢調理。
所以肺癰屬於實證,誤用肺痿的治療方法,是實實之錯;肺痿屬於虛證,誤用肺癰的治療方法,是虛虛之錯。
這就是辨證用藥的基本原則。
然而兩手寸口脈,原本屬於手太陰肺脈,這裡所說的寸口脈數、滑數、數實、數虛,都是指左右三部脈象的總稱,並不單指氣口位於右關上方的脈象。
病人咳嗽,口中反出現濁唾涎沫,不久遍布地上,這是肺痿,指的是咳嗽時口中不乾燥。
如果咳嗽時口中乾燥,這就是肺已經化成癰,火熱的毒氣,出現於口,咳嗽時上下觸動癰,胸中就會隱隱作痛,脈象一定會出現滑數有力,這是正邪之氣正盛的徵兆。
數虛、數實之脈,以之分別肺痿肺癰,是則肺痿當補,肺癰當瀉也可知矣。
又云:才見久欬,先須防此兩證,肺癰由五藏蘊崇之火,與胃中停蓄之熱,上乘乎肺,肺受火熱熏灼,血為之凝,痰為之裹,遂成小癰。
所結之形漸長,則肺日脹而脇骨日昂,乃至欬聲頻併,痰濁如膠,發熱畏寒,日晡尤甚,面紅鼻燥,胸生甲錯。
始先卽能辨其脈證,屬表屬裏,極力開提攻下,無不愈者,迨至血化為膿,肺葉朽壞,傾囊吐出,始識其證,十死不救,嗟無及矣。
沈明宗曰:此肺痿肺癰之辨也。
心居上,腎水不足,心火刑金,為熱在上焦,肺陰日消,氣逆則欬,故致肺痿。
白話文:
對於脈象中的數虛、數實之分,我們可以通過它來分辨肺痿和肺癰。因此,肺痿的情況應該進行補充治療,而肺癰則應採取瀉法。
此外,有這樣的說法:一開始就看到長期咳嗽的症狀,必須先警惕這兩個可能的診斷——肺癰。肺癰是由於五臟積聚的火熱之氣,以及胃中停留的熱邪,向上侵犯肺部,導致肺受到火熱的薰蒸,血液凝固,痰液包裹,最終形成小癰。
隨著結塊的形狀逐漸增大,肺部會日益膨脹,肋骨也會逐漸升高。咳嗽聲變得頻繁,痰液混濁如膏,發熱畏寒,尤其在下午時節更加嚴重,臉色紅潤,鼻子乾燥,胸部出現如魚鱗般的皮膚。
如果能夠在最初就能辨別脈象和症狀,判斷是外感還是內傷,並盡力使用開提和攻下的方法,通常都能得到好的療效。然而,等到血液轉變為膿液,肺葉腐爛,最後只能強行吐出膿液,才意識到病情的嚴重性,往往已經無可救藥,讓人感到遺憾。
沈明宗說:這就是關於肺痿和肺癰的辨別。
心臟位於上方,如果腎水不足,心火會侵擾肺金,造成上焦的熱症,導致肺部陰液不斷消耗,氣逆則咳嗽,進而引發肺痿。
然本經明其始病之因,或從病後陰虛,過汗傷液,嘔吐傷津,消渴,血虛津竭;或利小便,數而傷陰;或大便難,反被快藥下利而重亡津液,以致肺金枯燥,虛熱熏蒸,故寸口脈數,其人欬嗽,氣弱不振,津液不布,化為濁唾涎沫而成肺痿。
若口中辟辟燥,欬卽胸中隱隱痛者,乃風寒侵入肺中,凝滯榮血為癰,故脈滑數而欬唾膿血。
因無形虛熱致痿,故脈數虛;因有形氣血凝滯成癰,故脈數實。
此明肺癰屬實、肺痿屬虛也。
脈數虛者為肺痿,數實者為肺癰。
【註】此詳申上條肺痿、肺癰之脈也。
肺痿得之於熱亡津液,虛邪也,故脈數而虛;肺癰得之於熱毒蓄結,實邪也,故脈數而實。
白話文:
此段文字主要在討論肺痿和肺癰兩種疾病,以及其脈象特徵。
-
肺痿的病因可能包括:從病後陰虛,過度流汗導致體液損失,噁心嘔吐導致津液耗盡,消渴(糖尿病)導致血液中的津液不足;也可能因為排尿頻繁損傷陰液,大便困難反而使用峻猛藥物導致更嚴重的津液損失,最終導致肺部乾燥,虛熱上蒸,使得脈象數,患者咳嗽,呼吸微弱,津液分佈不均,最終形成肺痿。
-
若口中有乾燥感,咳嗽時胸中隱隱作痛,則可能是風寒之邪侵入肺部,凝滯血液形成癰瘤,使得脈象滑數且咳嗽時會咳出膿血。
-
由於無形的虛熱導致肺痿,因此脈象數且虛弱;由於有形的氣血凝滯形成癰瘤,所以脈象數且實。
-
脈象數而虛弱是肺痿的特徵,數而實是肺癰的特徵。
-
肺痿的發生通常與熱邪耗散津液有關,是虛證,因此脈象數且虛弱;肺癰則與熱毒積聚有關,是實證,所以脈象數且實。
【集註】李彣曰:潘碩甫云:痿與癰,皆熱在上焦,其脈皆數,皆欬,亡津液,未有異也。
但痿屬肺氣虛而亡津,雖有熱亦不烈,故不至燥涸,雖欬而口中有濁唾涎沫,故脈雖數而虛也。
癰則氣壅血凝,邪實而熱烈,故津液亡而更覺乾涸,口中辟辟燥,欬卽胸中隱痛,津液既涸,脈應濇滯而反滑數者,蓄熱腐膿,脈故數實也。
尤怡曰:痿者萎也,如草木之萎而不榮,為津亡而肺焦也;癰者壅也,如土之壅而不通,為熱聚而肺㿉也。
故其脈有虛實不同,而其數則一也。
問曰:病欬逆,脈之何以知此為肺癰?當有膿血,吐之則死,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為風,數則為熱;微則汗出,數則惡寒。
白話文:
【集註】李彥說:潘碩甫指出,痿和癰,都是因為上焦有熱,脈象都快速,都有咳嗽,都失去津液,這兩者並沒有什麼差別。
但是,痿是因為肺氣虛而失去津液,雖然有熱,但熱度不高,所以不會導致乾燥枯竭,即使咳嗽,口中也有濃厚的唾液和唾沫,因此脈象雖然快速,但卻是虛弱的。
癰則是因為氣體阻塞,血液凝結,邪氣實質且熱度高,因此失去津液後會感到更加乾燥,口中乾燥,咳嗽時胸部有隱痛,當津液完全消失後,脈象應該是細澀的,反而變得平滑和快速,這是因為積熱腐爛,脈象自然會如此。
尤怡說:痿就是萎縮的意思,就像草木萎縮不茂盛,是因為失去津液,肺部乾燥;癰就是堵塞的意思,就像土地被堵塞無法流通,是因為熱氣聚集,肺部受損。
所以,他們的脈象有虛實的不同,但脈象的快速是相同的。
問道:如果病人咳嗽反胃,脈象如何分辨是肺癰?是否有膿血,如果吐出來就會死亡,脈象又會是什麼樣子?老師說:寸口脈微小而快速,微小表示風邪,快速表示熱邪;微小表示出汗,快速表示畏寒。
風中於衛,呼氣不入;熱過於榮,吸而不出。
風傷皮毛,熱傷血脈。
風舍於肺,其人則欬,口乾,喘滿,咽燥不渴,時唾濁沫,時時振寒。
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滯,蓄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
【按】肺癰之上,當有「肺痿」二字,不然本文論肺痿之義,則無著落,必是脫簡。
脈微之三「微」字,當是三「浮」字,「微」字文氣不屬,必是傳寫之譌。
【註】病欬逆者,何以知為肺痿肺癰也?欬而不渴,濁唾涎沫,脈數而虛,是以脈證知為肺痿也。
口中乾燥,胸中隱痛,脈數而實,是以脈證知為肺癰也。
白話文:
風邪侵入衛分,呼吸困難;熱邪過度影響榮分,吸入空氣時難以順暢。
風邪會傷及皮膚和毛髮,熱邪會傷及血液和脈絡。
風邪停留在肺部,病人會出現咳嗽、口乾、喘息、胸部憋悶、咽喉乾燥但不口渴、時常吐出黏液或泡沫、以及偶爾發冷的症狀。
熱邪所到之處,血液凝滯,積聚形成腫塊和膿包,咳出物質像米粥一樣,初期還可以救治,一旦形成膿包就難以輓救了。
【注】在談論肺癰(一種肺部疾病)時,文中應該有「肺痿」二字,否則討論肺痿的含義就會缺乏明確性,這可能是文稿遺漏的節目。
「脈微之三」中的「微」字,應該是「浮」字,因為「微」字與上下文氣氛不合,很可能是抄錄錯誤。
【註】對於咳嗽反胃的病人,如何確定他們患有肺痿或肺癰?咳嗽但不口渴,吐出黏液或唾液,脈象數而虛弱,因此從脈象和症狀可以推斷是肺痿。
口中乾燥,胸部隱隱作痛,脈象數而實,因此從脈象和症狀可以推斷是肺癰。
至於所以受病之由,肺痿前已言之,而肺癰則未嘗言也,故又取所以致熱而病肺痿肺癰之由,互為詳悉發明也。
寸口肺脈也,肺脈當浮濇而短;今浮而數,是以知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初病風熱,外摶皮毛,則榮衛受邪,故汗出而惡寒也。
末傳風熱,內舍於肺,則榮衛分病。
病肺痿者,屬風熱傷於衛氣,氣分有津液而無血,津液為之濁,故其力證,欬而不吐膿血,唾濁涎沫也。
病肺癰者,屬風熱傷於營血,血分有血而無津液,血為之凝蓄,故其為證,欬而不唾涎沫,吐膿血如米粥也。
具發熱汗出,惡寒惡風,欬而喘滿,咽燥不渴,呼氣不入,吸氣不出,則為痿、癰互相兼有必然之證也。
白話文:
關於病因的討論,肺萎我們已經有所說明,但肺癰還沒有提到,因此我要詳細地分析導致熱病和肺萎、肺癰的原因。
寸口處的肺脈應該是浮淺而細短的,然而現在脈象浮而快速,這表示脈象浮動代表風邪,快速代表熱邪,初期的風熱外襲皮毛,使得榮衛兩種能量受到影響,因此會出汗並感到畏寒。
接著,風熱轉移到內部,進入肺部,榮衛兩者開始分開生病。
患有肺萎的人,是因為風熱侵襲衛氣,氣分有津液但無血液,津液變混濁,因此病症表現為咳嗽但不吐出膿血,唾液也混雜著涎沫。
患有肺癰的人,是因為風熱傷害了營血,血分中有血液但無津液,血液凝結積聚,因此病症表現為咳嗽但不吐出涎沫,反而會吐出像米粥一樣的膿血。
發熱、出汗、畏寒、畏風、咳嗽、喘息、胸部滿脹、咽喉乾燥但不口渴、呼吸困難等症狀,是肺萎和肺癰共同存在的必然症狀。
呼氣不入,吸氣不出,乃言其呼吸氣促,難出難入,非竟不出入也。
始萌可救,謂肺傷尚淺。
膿成則死,謂肺已壞矣。
蓋示人圖治於早,又特為肺癰而諄諄言之也。
肺癰,喘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註】此承上條,以明急治之義也。
肺癰者,謂口中辟辟乾燥,胸中隱隱作痛,脈數實也。
而更加喘不得臥,是邪壅肺甚急,故以葶藶大棗瀉肺湯,大苦大寒,峻瀉肺邪,恐稍遷延,膿成則死矣。
葶藶大棗瀉肺湯方
葶藶(熬令黃色,搗九,如彈子大) 大棗(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內葶藶,煮取一升,頓服。
白話文:
呼氣難以進入,吸氣難以排出,這表示呼吸困難,進出困難,但並非完全無法進出。
初期還可以救,這是說肺部受損還比較輕微。
肺部形成膿包就已經無藥可救了,這說明肺部已經嚴重腐敗。
這是在告訴人們要及早治療,特別是針對肺癰,他特意詳細地進行了說明。
肺癰症狀包括口中乾燥、胸中疼痛,脈象數而實。
並且伴有喘息難以躺下,這是因為肺部被邪氣嚴重堵塞,所以要用葶藶大棗瀉肺湯來清肺排邪,由於葶藶大棗湯性大苦大寒,強力清除肺部邪氣,如果拖延不治,肺部形成膿包,情況就無法輓回了。
葶藶大棗瀉肺湯配方如下:
葶藶(需煮至黃色,再搗碎至如彈子大小) 大棗(十二枚)
首先用水三升煮大棗,取二升後去除大棗,加入葶藶,再煮至剩下一升,一次飲完。
【集解】趙良曰:此治肺癰吃緊之方也。
肺中生癰,不瀉何待?恐日久癰膿已成,瀉之無益。
日久肺氣已索,瀉之轉傷,乘其血結而膿未成,當急以瀉之之法奪之,況喘不得臥,不亦甚乎。
肺癰,胸滿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欬逆上氣,喘鳴迫塞,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方見上)。
【註】此承上條互詳其證,以同其治也。
肺癰胸脹而滿,欬逆上氣,喘鳴迫塞,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是邪外塞皮毛,內壅肺氣,比之喘不得臥,殆尤甚焉。
亦以葶藶大棗瀉肺湯者,因其膿未成故也。
白話文:
【集解】趙良說:這是一種專治肺癰的緊要藥方。
肺部出現了癰,如果不進行排泄等待什麼呢?恐怕時間久了,癰膿已經形成,再進行排泄也沒有意義。
時間久了,肺部的氣息已經枯竭,再進行排泄反而會造成傷害。趁著血液凝結,膿尚未形成時,應該迅速使用排泄的方法來阻止病情加重,況且喘息無法安睡,情況不是更嚴重嗎?
肺癰會導致胸部滿脹、全身及臉部浮腫、鼻塞流出清水狀鼻水、無法辨別香臭酸辛的味道、咳嗽和上氣短促、喘息聲響阻塞,用葶藶大棗瀉肺湯來主導治療(詳細方子在上方)。
【註】這部分承接了上一項條目,詳細描述了症狀,以便進行相同的治療。
肺癰導致胸部滿脹、咳嗽和上氣短促、喘息聲響阻塞、全身及臉部浮腫、鼻塞流出清水狀鼻水、無法辨別香臭酸辛的味道,這是邪氣在外堵塞皮膚和毛髮,內部阻塞肺部的氣息,比起喘息無法安睡,情況更為嚴重。
使用葶藶大棗瀉肺湯的原因,在於膿尚未形成。
欬而胸滿,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桔梗湯主之。
【註】欬而胸滿,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此為肺癰證也。
肺癰尚未成膿實邪也,故以葶藶之劑瀉之;今已潰後虛邪也,故以桔梗之苦,甘草之甘,解肺毒排癰膿也。
此治已成肺癰,輕而不死者之法也。
【集註】高世栻曰:吐如米粥亦膿也,何以上文云膿成則死?若謂如米粥者非膿,上文既曰:蓄結癰膿,吐如米粥;此又云:吐膿如米粥,既吐膿矣,奚有始萌膿成之別也?愚曰:上文先欬逆,而呼吸不利,後凝滯而血脈成膿,陰陽血氣皆傷,故膿成則死。
白話文:
咳嗽且胸部感到堵塞,發冷顫抖,脈搏快速,咽喉乾燥但不口渴,時常咳出混濁、帶有腥臭味的痰液,久而久之,咳出的痰液像米粥一樣膿稠,這表示是肺癰病狀,應使用桔梗湯來治療。
【注】咳嗽且胸部堵塞,發冷顫抖,脈搏快速,咽喉乾燥但不口渴,時常咳出混濁、帶有腥臭味的痰液,久而久之,咳出的痰液像米粥一樣膿稠,這就是肺癰的特徵。
肺癰初期尚未形成膿塊,因此使用葶藶等藥物來清洩;現階段已經潰破,但仍有虛弱的邪氣,因此使用桔梗的苦味、甘草的甜味,來解肺毒、排出膿液。
這是一種治療已經形成的肺癰,且病情不嚴重的治療方法。
【集註】高世栻認為:咳出的痰液像米粥也是膿液,為什麼前面的文章說膿液形成就會死亡?如果說像米粥的不是膿液,前面的文章已經提到:積聚結成膿液,咳出的痰液像米粥;這篇文章又提到:咳出膿液像米粥,既然已經咳出了膿液,何必再區分最初產生與膿液形成的差異呢?我認為:前面的文章先描述咳嗽反覆,呼吸困難,後期痰液積聚,血液脈絡形成膿液,陰陽血氣都受到傷害,因此膿液形成就會死亡。
若上節言肺癰而氣機不利,此節言肺癰而經絡不和,病陽氣者不傷陰,病血脈者不傷陽,故可治也。
如但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二語盡之,是以辭害志也,奚可乎?
桔梗湯方
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則吐膿血也。
肺痿吐涎沫而不欬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
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乾薑湯以温之。
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
【註】欬而不吐涎沫者,肺燥欬也;欬而吐涎沫者,肺熱痿也。
若似肺痿之吐涎沫而不欬者,此為肺中有冷飲,非為肺中成熱痿也。
白話文:
如果上一段提到的是肺癰導致的氣機運行不暢,這段則是講述肺癰導致的經絡不協調。疾病對陰氣的傷害不會影響到陽氣,對血脈的傷害不會影響到陽氣,因此是可以治療的。
如果僅用「剛開始出現時還來得及治療,一旦化膿就無藥可救」這兩個字來概括,那麼這樣的表述會誤導理解,怎麼可以呢?
桔梗湯方:
桔梗(一兩),甘草(二兩)。
以上兩種材料,用水三升煎煮至剩下一升,分兩次溫和服用,可以幫助排出膿血。
肺痿症狀為咳出唾液泡沫且無咳嗽,患者通常不感到口渴,一定有尿失禁,小便頻繁。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肺部虛弱無法控制下部,這是肺部受涼的表現,必然會感到頭暈、分泌大量唾液和泡沫。使用甘草乾薑湯來暖肺。
如果服用了湯劑後還是感到口渴,那麼可能是糖尿病。
【注】咳嗽但沒有咳出唾液泡沫,是肺部乾燥引起的咳嗽;咳嗽並咳出唾液泡沫,是肺部熱損引起的肺痿。
如果是像肺痿症狀那樣咳出唾液泡沫卻沒有咳嗽,這是肺中有寒飲,而不是肺中形成熱損的肺痿。
肺中冷,則其人必不渴,遺尿小便數,頭眩多涎唾。
所以然者,以上焦陽虛,不能約制下焦陰水,下焦之水泛上而唾涎沫,用甘草乾薑湯以温散肺之寒飲也。
如服湯已渴者,屬消渴,謂始先不渴,服温藥卽轉渴者,不但非肺中熱,亦非肺中冷,乃胃中熱也,則不當以屬肺中冷寒飲治之,當以屬胃中熱消渴治之也。
甘草乾薑湯方
甘草(炙,四兩) 乾薑(炮,二兩)
上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欬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
【註】欬逆上氣,謂欬則氣上衝逆也。
白話文:
肺部感到寒冷時,病患通常不會口渴,並會頻繁小便,有時會感到頭暈,並且常有口水或唾液分泌。這發生的原因是因為上半身的陽氣不足,無法控制下半身的陰水,導致陰水在下焦泛濫上行,引發口水或唾液分泌。此情況可以使用甘草乾薑湯來溫和地疏散肺部的寒痰。
如果服用湯藥後開始感到口渴,這可能代表的是消渴症狀。這種情況不是由於肺部的熱或冷,而是胃部的熱所引起的。因此,這種情況不應被歸類為肺部的冷或寒痰所引起,應該歸類為胃部的熱或消渴所引起,應對症下藥。
甘草乾薑湯配方如下:
- 炙甘草(四兩)
- 煮乾薑(二兩)
將這兩種材料切碎,用水三升煮沸,再煮至剩餘一升五合,去除渣滓,分成兩次溫和服用。
如果出現咳嗽、呼吸困難以及喉嚨中的鵝鳴聲,則應使用射乾麻黃湯來治療。
「注」:咳嗽逆氣,指的是咳嗽時會有氣體逆向上升的現象。
上條發明不欬而吐涎沫者,非為肺痿,是為肺冷也。
此條發明欬而不吐涎沫者,亦非肺痿,亦為肺冷也。
上條以不渴,小便數,多唾涎沫為肺中冷,故以乾薑佐甘草,是以温中為主也。
此條以氣上逆,喉中有水雞聲為肺經寒,故以生薑佐麻黃,是以散外為主也。
病同冷飲,而有在外在內之別;方同辛温,而有主温主散之異也。
水雞聲者,謂水與氣相觸之聲,在喉中連連不絕也。
射干麻黃湯方
射干(三兩) 麻黃(四兩) 生薑(四兩) 細辛 紫菀 款冬花(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大棗(七枚) 半夏(半升)
白話文:
上一則討論的是咳嗽但不吐出唾液和涎沫的情形,這並不是肺萎縮,而是肺部寒冷所導致的。
這一則則討論的是咳嗽且不吐出唾液和涎沫的情形,同樣也不是肺萎縮,而是肺部寒冷。
上一則認為咳嗽、口不渴、尿頻、多唾液和涎沫是肺部寒冷的表現,因此使用乾薑輔助甘草,以溫暖中焦為主要治療方法。
這一則認為咳嗽時呼吸上逆、喉間有如水雞叫般的聲音是肺經寒冷的表現,因此使用生薑輔助麻黃,以疏散外邪為主要治療方法。
疾病都是因為寒冷所引起,但其表現可能在外部或內部有所不同;治療方式雖然都使用辛溫的藥物,但在溫暖還是疏散方面有所差異。
「水雞聲」指的是水與氣碰撞產生的聲音,在喉間持續不斷。
射乾麻黃湯的配方如下:
射乾(三兩) 麻黃(四兩) 生薑(四兩) 細辛 紫菀 款冬花(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大棗(七枚) 半夏(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集解】程林曰:欬而上氣,如水雞聲連連不絕者,是湯主之。
《內經》曰: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
射干、紫菀之苦,所以泄逆氣也。
以辛瀉之,麻黃、生薑、細辛、半夏、款冬花之辛,所以瀉風邪也。
以酸收之,以酸補之,五味子之酸,以補不足。
虛則補其母,大棗之甘,所以補其母也。
大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
【按】大逆上氣之「大」字,當是「火」字,文義病藥始屬,必是傳寫之譌。
白話文:
配方包括九種草藥,以一斗二升的水煮沸。先煮麻黃至兩次沸騰,去除泡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濃縮為三升,分三次溫服。
【集解】程林認為,這種藥方適用於咳嗽伴隨呼吸困難,聲音像鴨叫般連綿不斷的情況。
《內經》提到,肺部容易出現氣息上逆的情況,應急時食用苦味食物來緩解。
射乾和紫菀的苦味,能幫助排除逆流的氣息。
使用辛味來疏通,麻黃、生薑、細辛、半夏、款冬花的辛味,能幫助排除風邪。
使用酸味來收斂,五味子的酸味,用以補充不足。
虛弱的情況需要補充其母,大棗的甘味,用以補充其母。
對於嚴重的呼吸困難、咽喉不適、止住逆流並調節氣息的情況,使用麥門冬湯治療。
【按】文中提到的「大逆上氣」中的「大」字,可能是筆誤,正確應當是「火」字,這表示藥物的選擇與病情的關係,必定是抄寫錯誤所導致。
【註】欬而上氣,咽喉有水雞聲而連連者,是寒飲上逆也。
今欬而上氣,咽喉無水雞聲而不利者,是火氣上逆也。
不利者,謂咽喉若有物相礙,不爽利也。
主之以麥門冬湯,止其火逆,下其上氣也。
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參(三兩) 甘草(二兩) 粳米(三合)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集解】周揚俊曰:喻昌云:此胃中津液枯燥,虛火上炎之證,麥冬湯乃治本之良法也。
夫用降火之藥而火反升,用寒涼之藥而熱轉熾者,不惟無益,而反害之。
白話文:
【註】咳嗽並伴有呼吸困難,喉嚨內有類似鵝鳴的聲音且頻繁出現,這是因為寒氣使飲食上逆所致。
現在咳嗽並伴有呼吸困難,但喉嚨內沒有鵝鳴的聲音且呼吸不順暢,這表示是熱氣使飲食上逆所致。不順暢指的是喉嚨感覺有東西阻塞,呼吸不夠舒暢。
治療方式使用麥門冬湯,可以抑制熱氣上逆,減少呼吸困難的症狀。
麥門冬湯配方如下:
麥門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參(三兩) 甘草(二兩) 粳米(三合) 大棗(十二枚)
以上六種材料,用水一斗二升,煮至六升,溫度適宜時服用,每日三次,夜晚一次。
【集解】周揚俊認為:喻昌指出,這種症狀是胃部津液乾燥、虛火上炎所導致,使用麥門冬湯是治療的根本良方。
若使用降火藥物反而使火氣上升,或是使用寒涼藥物卻使熱度更盛,不僅對病情無益,反而會加重病情。
凡病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卽死,胃氣者,肺之母氣也。
《本草》有知母之名者,謂肺藉其清涼,知清涼為肺之母也。
有貝母之名者,謂肺藉其豁痰實,豁痰為肺之母也;然屢施於火逆上氣,咽喉不利之證,而屢不應,名不稱矣。
孰知仲景有此妙法,於麥冬、人參、甘草、粳米大補中氣,大生津液隊中,增入半夏之辛温一味,其利咽下氣,非半夏之功,實善用半夏之功,擅古今未有之奇矣。
欬逆上氣,時時唾濁,但坐不得眠,皂莢圓主之。
【註】欬逆上氣,喉中有水雞聲者,是寒飲衝肺,射干麻黃湯證也。
欬逆上氣,咽喉不利者,是火氣衝肺,麥門冬湯證也。
白話文:
所有疾病,只要有正常的消化系統(胃氣)就有可能康復,沒有正常的消化系統就可能危及生命。在中醫理論中,肺的「胃氣」指的是肺部的正常功能。
《本草》中有「知母」這一藥物,這表明肺需要這種藥物的清涼特性,視其為自身功能的補充。
「貝母」也被提及,這意味著肺需要這種藥物來消除痰液,認為其具有清除痰液的功能,是肺的補充。然而,這種藥物經常被用於治療因過熱或上呼吸道感染導致的喉嚨不適症狀,但效果並不明顯,這可能與其名稱不符。
其實,有個祕訣是出自張仲景的方子。在補益中氣和滋潤津液的配方中加入半夏,一種辛溫的藥物。半夏的這種特殊用法不僅能幫助喉嚨舒緩和改善呼吸,其實主要得益於巧妙地使用了半夏,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創新方法。
對於咳嗽和呼吸困難,常常伴有嘔吐黏液,以及無法躺下的情況,可以使用皁莢丸進行治療。
【注釋】咳嗽和呼吸困難伴隨喉嚨內出現像水雞一樣的聲音,這是因為體內冷飲進入肺部,引發了寒飲衝擊肺部的情況,適合使用射乾麻黃湯進行治療。
咳嗽和呼吸困難,加上喉嚨不適,這可能是由於熱氣進入肺部所導致的,適合使用麥門冬湯進行治療。
今欬逆上氣,惟時時唾濁,痰涎多也。
但坐不得臥,氣逆甚也。
此痰氣為病,非寒飲亦非火氣。
主之以皂莢丸者,宣導其痰,通達其氣也;佐棗膏之甘,以藥性剽悍緩其勢也。
【集註】程林曰:濁唾壅塞於肺,則不得臥,故時時唾濁也。
皂莢味辛鹹,辛能散,鹹能軟,宣壅導滯,利竅消風,莫過於此。
故欬逆上氣,時時唾濁,坐不得臥者宜之。
然藥性剽悍,佐棗膏之甘,以緩其藥勢。
魏荔彤曰:欬逆上氣,時時吐濁,但坐不得眠,則較重於喉中水雞聲者矣。
聲滯者,挾外感之因;唾濁則內傷之故;但坐不得臥,而肺癰之證將成矣。
白話文:
現在有咳嗽逆氣上衝的情況,只是偶爾會吐出濃痰,痰液很多。
只能坐著不能躺下,表明氣逆的程度很嚴重。
這是由於痰和氣引起的病症,並非由於寒飲或火氣所致。
使用皁莢丸作為主要治療方式,可以宣導痰液,疏通氣息;配合棗膏的甘味,調和藥性,緩解藥效。
【集註】程林認為:肺部被濃痰堵塞,因此無法躺下,所以經常會吐出濃痰。
皁莢的味道辛鹹,辛味能散開,鹹味能軟化,宣散阻塞,導引滯塞,開闢風道,沒有比它更有效的了。
所以對於咳嗽逆氣上衝,偶爾會吐出濃痰,只能坐著不能躺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適合的治療方法。
然而,藥性強烈,需要配合棗膏的甘味,來緩和藥性。
魏荔彤指出:咳嗽逆氣上衝,頻繁吐出濃痰,只能坐著不能睡眠,比喉嚨裡有像鴨鵝聲的聲音更嚴重。
聲音受阻,可能是外感因素導致;吐出濃痰是內傷的原因;只能坐著不能躺下,表明肺部疾病正在發展。
是上焦有熱,痰血包裹,結聚成患,不可不急為宣通其結聚,而後可津液徐生,枯乾獲潤也,皂莢丸主之,皂莢驅風理痹,正為其有除瘀滌垢之能也。
欬逆上氣,時時唾濁,胸膈惡臭之痰血已結,可不急為滌蕩,使之湔洗不留乎?如今用皂莢澡浴以除垢膩,卽此理也。
用丸俾徐徐潤化,自上而下,而上部方清。
若用湯直瀉無餘,不能治上部之膠凝矣,古人立法誠善哉。
此為預治肺癰將成者主治也。
皂莢圓方
皂莢(刮去皮,用酥炙,八兩)
上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棗膏和湯,服三九,日三,夜一服。
白話文:
「這是因為上焦部位出現熱症,痰與血混在一起,形成病態。必須迅速通暢堵塞的病竈,才能讓身體重新生成津液,恢復濕潤。皁莢丸可以達到這個目的。
當出現咳嗽、喘息、時常咳出混雜污物的痰液,胸部或喉嚨出現惡臭的痰血時,如果不立即清除這些積聚的痰血,就無法使其得到徹底的清洗。現在使用皁莢來進行清潔,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使用丸藥,讓它們緩慢地潤化,從上到下,這樣就能確保上部的病狀得以清潔。
如果直接使用湯藥來快速排泄,則可能無法有效治療停留在上部的凝固病狀。古人制定的療法確實非常精妙。
這段文字是針對預防和治療肺癰(一種肺部疾病)的早期階段而設計的療法。
皁莢丸的配方如下:
皁莢(先颳去皮,然後用酥油烤製,總重量約為八兩)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調製成大小類似梧桐子的丸藥。服用時,將丸藥與棗膏一起加入湯中,每日三次,早晚各一次。」
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註】上氣,謂欬逆上氣也。
面浮腫,謂面目浮腫也。
肩息,謂喘也。
其脈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謂脈證兩虛,已屬不治,又加利,則上喘下利,陰陽兩脫,脈證相反,故曰:尤甚也。
【集註】徐彬曰:此言肺癰之證,元氣憊者,為難治也。
謂肺癰由風則風性上行,必先上氣,若兼面浮腫,肩息,氣升不降也。
又脈浮大,元氣不能復斂,則補既不可,汗又不可,況內外皆逆氣,非風之比,可盡汗泄乎?故云不治。
加利則陽從上脫,陰從下脫,故曰尤甚。
白話文:
上氣,臉部浮腫,呼吸急促,脈象浮大且難以治療,加上頻繁拉肚子更嚴重。
【注】上氣,指的是咳嗽和呼吸困難。 臉部浮腫,指的是臉部和眼周出現浮腫。 呼吸急促,指的是喘息。 脈象浮大且難以治療,加上頻繁拉肚子更嚴重,表示身體的正氣和邪氣同時衰弱,已經難以治療,再加上頻繁拉肚子,表示體內的陰陽兩方面都大量流失,脈象和症狀呈現對立的情況,所以說更嚴重。
【集註】徐彬認為:這段描述的是肺癰的症狀,原本就氣力不足的人,治療起來比較困難。 肺癰由風引起的,風性上行,會導致咳嗽和呼吸困難,如果還伴有臉部浮腫、喘息,表示體內的氣升不降。 又脈象浮大,表示原本的氣力無法再凝聚,所以補救的方法不可行,出汗也不可取,何況體內外都是逆氣,不像風病可以完全透過發汗來解決,所以說難以治療。 加上頻繁拉肚子,表示體內的陽氣從上部流失,陰氣從下部流失,所以說更嚴重。
尤怡曰:上氣,面浮腫,肩息,氣但升而不降矣。
脈復浮大,則陽有上越之機。
脈偏盛者,偏絕也。
又加下利,是陰復從下脫矣。
陰陽離決,故當不治。
肩息,息搖肩也。
欬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註】欬而上氣,此為肺脹,其證肩息而喘,目突如脫之狀。
今脈浮大,則可知浮則為風,大則為實,故以越婢加半夏湯主之,外疏皮毛,內降氣逆也。
【集註】趙良曰:欬而上氣,則其氣之有衝而不下,可知矣;其欬之相連而不已,可知矣。
白話文:
尤怡指出:上氣是指呼吸困難,面浮腫,肩膀喘息,這是因為氣只能上升而無法下降。如果脈象浮大,這表示身體陽氣有可能上逆。如果脈象有某一部分特別強烈,那代表這一部分的脈搏已經停止了。如果有下利(即腹瀉)的情況,表示陰液可能從下部流失。當陰陽兩種能量分離,通常就沒有治療的必要了。
「肩息」指的是在呼吸時肩膀會搖動。
「咳而上氣」指的是肺部腫脹,病人會感到喘不過氣,眼睛似乎要掉出來一樣,脈象浮大,這種情況可以用「越婢加半夏湯」來治療。這個藥方可以疏解皮膚和呼吸道的阻塞,並能平息呼吸的逆轉。
注釋進一步解釋:咳嗽和呼吸困難說明氣流被阻塞,無法向下流動;咳嗽持續不斷地發生,也說明瞭這種阻塞狀態。
趙良補充道:咳嗽和呼吸困難,可以知道氣流有上衝而無法下達的情形;咳嗽不斷,也可以看出這種阻塞的現象一直存在。
此皆屬肺之脹使之也。
邪入於肺則氣壅,氣壅則欲不喘不可得,惟喘極,故目如脫,所以肺脹與喘之至也。
脈浮,邪也,兼大則邪實。
而所以遺害於肺,正未有已,故必以辛熱發之,亦兼以甘寒佐之,使久合之邪,渙然冰釋,豈不快乎?然久蓄之飲,何由得泄,故特加半夏於越婢湯中,一定之法也。
尤怡曰:外邪內飲,填塞肺中,為脹、為喘、為欬而上氣,越婢湯散邪之力多,而蠲飲之力少,故以半夏輔其未逮。
不用小青龍者,以脈浮且大,病屬陽熱,故利辛寒,不利辛熱也,目如脫狀者、目暗脹突,如欲脫落之狀,壅氣然也。
白話文:
這些都是由於肺部積聚所導致的症狀。邪氣進入肺部,使得氣息阻塞,氣息阻塞就無法輕鬆呼吸,只能透過劇烈的喘息來進行,因此眼睛會顯得像是要脫落一樣,這是因為肺部積聚導致的喘息和脹滿現象。
脈搏浮現,這是邪氣的表現,如果脈搏又大,那麼邪氣就更加嚴重。這對肺部的傷害還沒有停止,因此必須用辛熱的藥物來發散邪氣,同時加入甘寒的藥物作為輔助,讓長期聚集在體內的邪氣能夠迅速消散,這不是很痛快嗎?然而,長期積聚的水分如何能排除呢?因此特別在越婢湯中加入半夏,這是固定的治療方法。
尤怡認為,外界邪氣和內部積聚的水分堵塞在肺部,造成脹滿、喘息、咳嗽和呼吸困難。越婢湯具有強大的散邪能力,但減水的能力較弱,因此使用半夏作為補充,以完成治療。
不用小青龍湯的原因是,脈搏浮大且大,表示病情屬於陽熱,因此適合使用辛寒的藥物,而不是辛熱的藥物。眼睛如脫現象,是指眼睛昏暗、脹滿,像是要脫落的狀態,這是因為氣息阻塞所致。
越婢加半夏湯方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五枚) 甘草(二兩) 半夏(半斤)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集解】李彣曰:脾運水穀,主為胃行津液,職卑如婢也。
湯名越婢者,取發越脾氣,通行津液之義也。
今治肺脹,則麻黃散表邪,石膏清內熱,甘草、大棗養正緩邪,半夏、生薑散逆下氣也。
上氣喘而躁者,屬肺脹,欲作風水,發汗則愈。
【註】上氣欬逆喘而躁急者,屬肺脹也。
乃風鬱於外,水逆於中之候也,故曰:欲作風水。
白話文:
【越婢加半夏湯方】
麻黃(6兩) 石膏(半斤) 生薑(3兩) 大棗(15枚) 甘草(2兩) 半夏(半斤)
以上六味材料,用六升水,先煮麻黃,去除泡沫後,加入其他藥材,煮至三升,分三次溫服。
【集解】李彥說:脾臟負責運送飲食和津液,其作用如同低階的女僕一般。
「越婢」這個湯名,是為了啟動和促進脾臟功能,以及流通津液之意。
現在治療肺脹,麻黃能疏散表層邪氣,石膏則清裡熱,甘草和大棗可以滋養正氣,緩解邪氣,半夏和生薑則能疏散逆氣,降順氣息。
如果出現上氣喘息且焦躁的情況,可能是肺脹的症狀,且有風水病的傾向,適當的發汗治療可以改善病情。
【註】出現上氣喘息、咳嗽、喘息且焦慮緊張的情況,這也是肺脹的症狀。
這表示外部風邪鬱積,內部有水氣逆流的現象,因此會說有風水病的可能性。
當發其汗,故曰:發汗則愈也。
【集註】徐彬曰:有邪者,尚可治也。
若上氣但喘而躁,則喘為風之扇,躁為風之煩,其逆上之涎沫,將挾風勢而為風水。
今使先泄於肌表,水無風戰,自然順趨而從下,故曰:可汗而愈。
肺脹,欬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註】此承上條互詳脈證,以明其治也。
肺脹,欬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是外傷風寒,內有水氣,主以小青龍湯,發汗則愈。
加石膏者,因多一煩躁證也。
【集註】沈明宗曰:此互上條,肺脹治法也。
白話文:
「當發其汗」意即,如果發汗治療得當,那麼病情就能夠痊癒。
【集註】徐彬認為,如果有邪氣在體內,那麼是可以進行治療的。
「若上氣但喘而躁」表示,如果出現呼吸急促且焦躁的情況,那麼喘息是風邪所致,焦躁是風邪引起的煩躁,這會導致逆流上揚的涎沫,並伴隨著風邪的力量,形成風水病。
現在,我們應該讓風水先行從皮膚排出,這樣水液就不會受到風邪的擾亂,自然會順著方向向下流動,因此可以說,通過發汗療法可以痊癒。
對於肺脹、咳嗽和呼吸困難、焦躁且喘息、脈搏浮現的情況,如果心下有水氣,則使用小青龍湯加石膏湯來治療。
【註】這段內容是對上一條的詳細說明,以明確治療方法。
對於肺脹、咳嗽和呼吸困難、焦躁且喘息、脈搏浮現的情況,這是因為外受風寒,內有水氣,所以使用小青龍湯,通過發汗療法可以痊癒。
加用石膏的原因是,考慮到了有額外的焦躁症狀。
【集註】沈明宗指出,這段內容是對上一條的互補,主要討論肺脹的治療方法。
風寒之邪,入於營衛,挾飲上逆,則欬而上氣也。
煩躁而喘,肺氣壅逆,謂之肺脹,卽肺癰未成之初也。
尤怡曰:此亦外邪內飲相搏之證,而兼煩躁,則挾有熱邪,麻桂藥中必用石膏,如大青龍之例也。
又此條見證與上條頗同,而心下寒飲,則非温藥不能開而去之,故不用越婢加半夏,而用小青龍加石膏,温寒並進,水熱俱捐,於法尤為密矣。
小青龍加石膏湯方
麻黃 芍藥 桂枝 細辛 甘草 乾薑(各三兩)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兩)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減之,二三服,小兒服四合。
白話文:
當風寒邪氣入侵人體的營衛之氣,並挾帶寒飲上逆時,就會出現咳嗽、氣喘的症狀。
如果患者感到煩躁、喘不過氣,說明肺氣壅塞,稱為肺脹,這是肺癰尚未形成的初期階段。
尤怡說,這種情況是外邪與內飲相互搏鬥造成的,同時伴隨煩躁,說明其中還夾雜着熱邪,所以藥方中一定要加入石膏,就像大青龍湯的配伍一樣。
這個條目的症狀與上一條很相似,但患者心下有寒飲,必須用溫藥才能化解驅除,因此不用越婢加半夏湯,而用小青龍加石膏湯,溫寒並用,既能祛除寒飲,又能清熱解表,在治療方法上更加精妙。
小青龍加石膏湯的藥方如下:
麻黃、芍藥、桂枝、細辛、甘草、乾薑各三兩,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兩。
將以上九味藥材用水一斗先煮麻黃,去除浮沫後,加入其他藥材,煮至三升,體質強壯者服用一升,體弱者酌情減少,每天服用兩到三次,小兒服用四合。
【集解】李彣曰:心下有水,麻黃、桂枝發汗以泄水於外,半夏、乾薑、細辛温中以散水於內,芍藥、五味子收逆氣以平肝,甘草益脾土以制水,加石膏以去煩躁,兼能解肌出汗也。
欬而脈浮者,厚朴麻黃湯主之。
脈沉者,澤漆湯主之。
【註】欬,謂欬而不上氣也。
脈浮者,風寒病外也。
主之厚朴、麻黃者,以散外邪為主也。
脈沉者,痰飲病裏也。
主之澤漆湯,以逐內飲為主也。
【集解】尤怡曰:此不詳見證,而但以脈之浮沉為辨,而異其治。
按厚朴麻黃湯與小青龍加石膏湯大同,則散邪蠲飲之力居多,而厚朴辛温亦能助表,小麥甘平,五味斂安正氣者也。
白話文:
心下積水,可用麻黃、桂枝發汗排出體外,半夏、乾薑、細辛溫暖內臟散去水氣,芍藥、五味子收斂逆氣平復肝氣,甘草滋養脾土控制水氣,再加石膏去除煩躁,同時也能幫助發汗。
咳嗽且脈象浮者,可用厚朴麻黃湯治療。
脈象沉者,可用澤漆湯治療。
咳嗽但不喘氣,稱為「咳」。
脈象浮,表示外感風寒。
用厚朴、麻黃治療,主要是散除外邪。
脈象沉,表示痰飲內阻。
用澤漆湯治療,主要是驅逐內積水飲。
這些治療方法只根據脈象浮沉來區分,並沒有具體的病症證據。
厚朴麻黃湯與小青龍加石膏湯功效相似,都以散邪驅飲為主,厚朴辛溫還能幫助解表,小麥甘平,五味子斂收安撫正氣。
澤漆湯以澤漆為主,而以白前、黃芩、半夏佐之,則下趨之力較猛,雖生薑、桂枝之辛,亦只為下氣降逆之用而已,不能發表也。
仲景之意,蓋以欬皆肺邪,而脈浮者,氣多居表,故驅之使從外出為易;脈沉者氣多居裏,故驅之使從下出為易,亦因勢利導之法也。
厚朴麻黃湯方
厚朴(五兩) 麻黃(四兩) 石膏(如雞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乾薑(二兩) 細辛(二兩) 小麥(一升) 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麥熟,去滓,內諸藥,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澤漆湯方
半夏(半升) 紫參(一作紫菀,五兩) 澤漆(以東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三升) 生薑(五兩) 白前(五兩) 甘草 黃芩 人參 桂枝(各三兩)
白話文:
澤漆湯以澤漆為主要藥材,輔以白前、黃芩、半夏,其向下驅除的力量較強。雖然加入了生薑和桂枝的辛味,也只是為了下降氣逆,並不能發散表邪。
仲景認為,咳嗽都是肺部的邪氣,脈象浮者,氣多停留於表面,因此容易驅逐它從表面外出;脈象沉者,氣多停留於內部,因此容易驅逐它從下方排出。這也是順勢而為的方法。
厚朴麻黃湯的組成:
厚朴(五兩)、麻黃(四兩)、石膏(如雞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乾薑(二兩)、細辛(二兩)、小麥(一升)、五味子(半升)
將以上九味藥材,以水一斗二升,先將小麥煮熟,去渣,再加入其他藥材,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澤漆湯的組成:
半夏(半升)、紫參(或紫菀,五兩)、澤漆(以東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取三升)、生薑(五兩)、白前(五兩)、甘草、黃芩、人參、桂枝(各三兩)
上九味,㕮咀,內澤漆汁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盡。
【集解】李彣曰:欬者,水寒射肺也。
脈浮者,停水而又挾風以鼓之也。
麻黃去風散肺逆,與半夏、細辛、乾薑、五味子、石膏同用,卽前小青龍加石膏,為解表行水之劑也。
然土能制水,而地道壅塞,則水亦不行,故用厚朴疏敦阜之土,使脾氣健運,而水自下泄矣。
杏仁下氣去逆,小麥入心經能通火氣,以火能生土助脾,而共成決水之功也。
又云:脈沉為水,以澤漆為君者,因其功專於消痰行水也,水性陰寒,桂枝行陽氣以導之。
然所以停水者,以脾土衰不能制水,肺氣逆不能通調水道,故用人參、紫參、白前、甘草補脾順肺,同為制水利水之方也。
白話文:
將九味藥材細細咀嚼,放入澤漆汁中,煮至五升,溫熱服用五合,直到夜晚。
咳嗽是因為寒氣侵入肺部,脈象浮是因為體內有停水,並且夾帶風氣導致脈搏跳動。
麻黃可以驅散風寒,舒緩肺部的逆氣,與半夏、細辛、乾薑、五味子、石膏一起使用,相當於小青龍湯加石膏,具有解表利水的作用。
由於土可以制水,但如果地氣阻塞,水也無法順利排出,因此加入厚朴,疏通脾土,使脾氣運化正常,水自然會往下流。
杏仁可以降氣化逆,小麥入心經可以通暢心火,心火可以生土助脾,共同達到利水的功效。
脈象沉則代表有水停滯,以澤漆為君藥是因為它專門消除痰濕利水。水性寒涼,所以用桂枝溫陽氣引導水氣排出。
之所以會停水,是因為脾土衰弱無法制水,肺氣逆而不通暢水道,因此加入人參、紫參、白前、甘草來補脾順肺,共同達到制水利水的功效。
黃芩苦以泄之,半夏、生薑辛以散之也。
沈明宗曰:詳《金匱》欬嗽病,本於肺則一,大綱有三:一者,熱刑肺金,氣弱不振,欬而唾沫為肺痿;二者,風傷衛分,則病欬上氣喘為肺脹;三者,邪傳營血,凝而不行為肺癰。
然肺脹之中,又分風、寒、表、裏,飲多、風少,風多、飲少之治。
故氣喘而躁,脈浮者,為心下有水,欲作風水,當以小青龍兩解表裏,加石膏以清風熱。
目如脫狀,乃風寒多而飲少,以越婢驅風,加半夏而下痰逆。
風寒外束,火熱內鬱,喉中水雞聲者,射干麻黃湯,宣通表裏之邪。
風熱壅逆,津液不布,化而為涎,時時唾濁,但坐不得眠者,皂莢丸以驅風鬱之涎。
白話文:
黃芩性苦,可以瀉火;半夏、生薑性辛,可以散寒。
沈明宗說:仔細研讀《金匱要略》中關於咳嗽的論述,咳嗽的根源都源於肺,但治療大綱有三個:第一,熱邪侵犯肺金,導致肺氣虛弱無力,咳嗽並伴有唾沫,稱為肺痿;第二,風邪侵襲衛氣,導致咳嗽、上氣喘不過氣,稱為肺脹;第三,邪氣傳入營血,凝聚而不流動,稱為肺癰。
然而,肺脹之中又可以根據風、寒、表、裏、飲多、風少、風多、飲少來區分治療方法。
所以如果氣喘並伴有躁動,脈象浮而有力,這是心下有水,將要變成風水的徵兆,應該使用小青龍湯來解除表裏之邪,再加入石膏來清熱解風。
如果眼睛看起來像要脫出眼眶,這是風寒較多而津液不足,應該使用越婢湯驅風寒,再加入半夏來化痰降逆。
如果風寒外束,火熱內鬱,喉嚨裡有水雞叫聲,應該使用射干麻黃湯,宣通表裏的邪氣。
如果風熱壅塞,津液不能布散,化為唾液,經常吐出濁痰,坐立不安,睡也睡不着,應該使用皂莢丸來驅散風鬱和唾液。
若欬而脈浮,邪居肺氣,以厚朴麻黃湯,俾從表解。
欬而脈沉,邪入於營,將成肺癰,以澤漆而破壅結。
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是無外邪,治當麥門冬湯,清潤滋降。
若見浮腫肩息,脈浮大而下利,真氣上浮下脫,則為不治。
以上皆外邪兼內飲合病,微細之辨,臨證又當合《內經》五藏六府,互相傳乘之欬而辨之,則盡善矣。
白話文:
咳嗽且脈浮,說明外邪侵犯肺氣,應服用厚朴麻黃湯,讓邪氣從表解。咳嗽且脈沉,說明邪氣已入侵營氣,將要形成肺癰,應服用澤漆來破除壅塞。熱氣逆上,咽喉不適,說明並非外邪所致,應服用麥門冬湯,清潤滋降。若出現浮腫、呼吸困難、脈浮大且腹瀉,說明真氣上浮下脫,屬於不治之症。以上情況皆為外邪與內飲同時存在,需要細微辨證,並結合《內經》中五臟六腑的相互影響,才能精準地辨別咳嗽的原因,從而達到最佳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