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二從集·雜證謨 (1)
卷之十二從集·雜證謨 (1)
1. 論證(共二條)
秘結一證,在古方書有虛秘、風秘、氣秘、熱秘、寒秘、濕秘等說,而東垣又有熱燥、風燥、陽結、陰結之說,此其立名太煩,又無確據,不得其要,而徒滋疑惑,不無為臨證之害也。不知此證之當辨者惟二,則曰陰結、陽結而盡之矣。蓋陽結者,邪有餘,宜攻宜瀉者也;陰結者,正不足,宜補宜滋者也。
知斯二者,即知秘結之綱領矣。若或疑余之說,而欲必究其詳。則凡云風秘者,蓋風未必秘,但風勝則燥,而燥必由火,熱則生風,即陽結也。豈謂因風而宜散乎?有云氣秘者,蓋氣有虛實,氣實者陽有餘,陽結也。氣虛者陽不足,陰結也,豈謂氣結而盡宜破散乎?至若熱秘、寒秘,亦不過陰陽之別名耳。
再若濕秘之說,則濕豈能秘,但濕之不化,由氣之不行耳,氣之不行,即虛秘也,亦陰結也。總之,有火者便是陽結,無火者便是陰結。以此辨之,豈不了然?余故曰:凡斯二者,即秘結之綱領也。
一、秘結之由,除陽明熱結之外,則悉由乎腎。蓋腎主二陰而司開闔,故大小便不禁者,其責在腎,然則不通者,獨非腎乎。故腎熱者,宜涼而滋之。腎寒者,宜溫而滋之。腎虛者,宜補而滋之。腎乾燥者,宜潤而滋之。經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正此之謂。
白話文:
便秘這個問題,古代醫書記載了很多種說法,像是虛秘、風秘、氣秘、熱秘、寒秘、濕秘等等,而東垣學派又有熱燥、風燥、陽結、陰結的說法。這些名目實在太多太繁瑣,又沒有確切的根據,抓不到重點,反而讓人更加疑惑,對於臨床診斷是有害的。其實,這個病症真正需要辨別的只有兩種,那就是陰結和陽結,這樣就足夠了。陽結指的是邪氣過盛,應該用攻伐或瀉下的方法治療;陰結指的是正氣不足,應該用補益或滋養的方法治療。
了解這兩種情況,就掌握了便秘的重點。如果有人懷疑我的說法,想要深入探究,那麼所謂的風秘,其實風不一定會導致便秘,只是風氣過盛會導致乾燥,而乾燥通常是因為火熱引起的,熱則生風,這就是陽結。難道可以因為是風引起的就用疏散風邪的方法治療嗎?所謂的氣秘,氣有虛實之分,氣實是因為陽氣過盛,屬於陽結;氣虛是因為陽氣不足,屬於陰結。難道可以認為氣結就一律用破氣散結的方法嗎?至於熱秘、寒秘,也不過是陰陽的另一種稱呼罷了。
再說濕秘,濕氣怎麼會導致便秘呢?其實是濕氣無法化解,是因為氣機運行不暢造成的,氣機不暢就屬於虛秘,也就是陰結。總而言之,有火氣的就是陽結,沒有火氣的就是陰結。這樣分辨,不是清清楚楚嗎?所以我說,這兩種情況就是便秘的重點所在。
一、除了陽明腑熱引起的便秘之外,其他的便秘問題都跟腎有關。因為腎主管大小便和開合功能,所以大小便失禁,責任在腎。那麼,排便不通暢,難道不是腎的問題嗎?所以腎有熱的,應該用清涼滋潤的方法治療;腎有寒的,應該用溫熱滋潤的方法治療;腎虛的,應該用補益滋潤的方法治療;腎乾燥的,應該用潤燥滋潤的方法治療。《黃帝內經》說:「腎臟苦於乾燥,應該趕緊吃辛味的食物來潤澤它,打開毛孔,使津液流通,氣機順暢」,說的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