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四性集·雜證謨 (1)
卷之十四性集·雜證謨 (1)
1. 述古(共八條)
《巢氏病源》曰:諸疝者,陰氣積於內,復為寒氣所加,使營衛不調,氣血虛弱,故風冷入其腹內而成疝也。疝者,痛也。或小腹痛,不得大小便;或手足厥冷,繞臍痛,自汗;或冷氣逆上搶心腹,令心痛;或裡急而腹痛,此諸候非一,故云諸疝也。
許學士云:大抵此疾雖因虛得之,不可以虛而驟補。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則實。故必先滌所蓄之熱,然後補之。是以諸方多借巴豆氣者,蓋謂此也。
劉宗厚云:謹按疝證雖始為因虛而得,必邪實迫痛而未下者,故當先瀉而後補也。至有虛甚迫痛,上為嘔逆,或下有遺精者,此邪實正虛之甚矣,此欲不補可乎?但恐補之則無益,瀉之則氣轉陷,幸而獲生者,鮮矣。
陳無擇曰:經云七疝、諸疝等義,更不見名狀,但有寒疝、㿗疝、狐疝而已。唯《大奇論》列五臟脈為五疝者如前。大抵血因寒泣則為瘕,氣因寒聚則為疝。但五臟脈理不同,不可不辨。且腎脈本沉,心脈本滑,受寒則急,於理乃是。肝脈本弦,肺脈本澀,並謂之沉,未為了義。
又脾不出本脈,但云急為疝,亦文義之缺也。凡云急者,緊也,緊為寒,亦可類推。且賊風入腹亦為疝,冒暑履濕皆能為疝,當隨四氣改易急字,風則浮弦,暑則洪數,濕則緩細,於理始明。要知疝雖兼臟氣,皆外所因也,寒泣、風散、暑郁、濕著、絞刺擊搏,無有定處,倉卒之際,痛不堪忍,世人稱為橫弦、豎弦、膀胱小腸氣、賊風入腹等,名義不同,證狀則一。
張子和曰:《內經》曰:木鬱則達之。達謂吐也,令條達其氣也。肝之積,本當吐者,然觀其病之上下,以順為貴。仲景所謂上宜吐,下宜瀉者,此也。敢列七疝圖於下,以示後之君子,庶幾有所憑藉者焉。
寒疝:其狀囊冷,結硬如石,陰莖不舉,或控睪丸而痛。得於坐臥濕地,或寒月涉水,或冒雨雪,或坐臥磚石,或風冷處使內過勞,宜以溫劑下之,久而無子。
水疝:其狀腎囊腫痛,陰汗時出,或囊腫而狀如水晶,或囊癢而搔出黃水,或少腹中按之作水聲。得於飲水、醉酒,使內過勞,汗出而遇風寒濕之氣,聚於囊中,故水多,令人為卒疝,宜以逐水之劑下之。有漏針去水者,人多不得其法。
筋疝:其狀陰莖腫脹,或潰,或膿,或痛而裡急筋縮,或莖中痛,痛極則癢,或挺縱不收,或白物如精,隨溲而下。久而得於房室勞傷,及邪術所使,宜以降心之劑下之。
血疝:其狀如黃瓜,在少腹兩旁,橫骨兩端約中,俗云便癰。得於重感春夏大燠,勞動使內,氣血流溢,滲入脬囊,留而不去,結成癰腫,腫少血多。宜以和血之劑下之。
氣疝:其狀上連腎區,下及陰囊,或因號哭忿怒,則氣鬱之而脹,怒哭號罷,則氣散者,是也。有一治法:以針出氣而愈者;然針有得失,宜以散氣之藥下之。或小兒亦有此疾,俗曰偏氣。得於父已年老,或年少多病,陰痿精怯,強力入房,因而有子,胎中病也。此疝不治,惟築賓一穴灸之。
白話文:
《巢氏病源》說:各種疝氣,都是因為體內陰氣積聚,又受到寒氣侵襲,導致營衛不調和,氣血虛弱,所以風寒入侵腹部而形成疝氣。疝氣,指的就是疼痛。有的表現為小腹疼痛,大小便不順暢;有的表現為手腳冰冷,肚臍周圍疼痛,自汗;有的表現為寒氣向上衝擊心腹,導致心痛;有的表現為腹部裡急後重而疼痛。這些症狀不盡相同,所以稱為各種疝氣。
許學士說:大體來說,這種疾病雖然是因為虛弱而引起的,但不能因為虛弱就馬上進補。醫書說:邪氣侵入的地方,一定是氣虛的地方,邪氣留滯不去,病情就會轉為實證。所以一定要先清除積聚的熱邪,然後才能進補。因此很多方劑都用到巴豆的藥性,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劉宗厚說:謹慎地考察,疝氣這種病症雖然開始是因為虛弱而得的,但一定是邪氣太盛導致疼痛而無法消退,所以應當先瀉後補。至於有虛弱到極點而疼痛難忍,向上導致嘔吐,或者向下出現遺精的情況,這是邪實正虛到了極點,這種情況難道還不該進補嗎?但恐怕補了也沒用,瀉了則氣會更加下陷,幸運能活下來的人,很少。
陳無擇說:醫書上說的七疝、各種疝氣等,都沒有詳細描述,只提到寒疝、㿗疝、狐疝而已。只有《大奇論》將五臟脈象列為五疝,就像前面說的那樣。大體來說,血液因受寒而凝滯就會形成腫塊,氣因受寒而聚集就會形成疝氣。但五臟的脈象不同,不可不加以辨別。而且腎脈本來就沉,心脈本來就滑,受到寒邪侵襲就會變得急促,這個道理是對的。肝脈本來就弦,肺脈本來就澀,如果都說是沉,就不算了解它的真正含義。
還有脾脈不顯現本來的脈象,只說是急促就是疝氣,也是文字含義的缺失。凡是說急促的,就是指脈搏緊張,脈搏緊張是受寒的表現,可以以此類推。而且賊風進入腹部也會導致疝氣,冒著暑熱行走潮濕的地方也都能導致疝氣,應當隨著四季的變化改變急字的含義,風邪導致的脈象應當是浮弦,暑邪導致的應當是洪數,濕邪導致的應當是緩細,這樣解釋才符合道理。要知道疝氣雖然和臟腑氣機有關,但都是外因造成的,寒邪導致凝滯、風邪導致散亂、暑邪導致鬱結、濕邪導致粘滯,還有絞痛、刺痛等,沒有固定的位置,在倉促之間,疼痛難忍,世人稱之為橫弦、豎弦、膀胱小腸氣、賊風入腹等,名稱不同,症狀卻是一樣的。
張子和說:《內經》說:肝氣鬱結就要疏通它。疏通的意思就是嘔吐,讓肝氣條達順暢。肝臟的積聚,本來就應該用嘔吐的方法來治療,但觀察病情上下位置,應當以順暢為貴。《傷寒論》說,上部病症適宜用嘔吐的方法,下部病症適宜用瀉下的方法,就是這個道理。我敢把七疝圖列在下面,給後世的君子參考,或許能有所幫助。
寒疝:表現為陰囊冰冷,結硬如石頭,陰莖不能勃起,或牽引睪丸疼痛。是由於坐臥在潮濕的地方,或者在寒冷的月份涉水,或者冒著雨雪,或者坐臥在磚石上,或者在風寒的地方過度勞累所導致的。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瀉下,久而久之會導致不育。
水疝:表現為腎囊腫痛,陰囊經常出汗,或者陰囊腫脹像水晶一樣,或者陰囊瘙癢而搔抓後流出黃水,或者小腹內部按壓時有水聲。是由於飲水、醉酒,過度勞累,出汗後又遇到風寒濕氣,聚積在陰囊中,所以積水很多,令人突然得疝氣,應該用利水的藥物來瀉下。有的用針刺放水,但很多人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
筋疝:表現為陰莖腫脹,或潰爛,或化膿,或疼痛而內部感覺急迫筋縮,或者陰莖疼痛,疼到極點就癢,或者陰莖勃起後無法收回,或者有白色像精液一樣的東西,隨著小便排出。長期是因為房事勞損,以及邪術所導致的。應該用降心的藥物來瀉下。
血疝:表現為像黃瓜一樣,在小腹兩旁,橫骨兩端的中間,俗稱便癰。是由於春夏季節過於炎熱,勞動導致體內氣血流溢,滲入膀胱,停滯不去,結成腫塊,腫塊不大,但出血很多。應該用活血的藥物來瀉下。
氣疝:表現為上連腎區,下達陰囊,或者因為哭鬧憤怒,導致氣鬱而腫脹,怒哭停止後,氣就消散了,就是這種情況。有一種治療方法:用針刺放出氣就可以治癒,但針刺有得失,應當用疏散氣的藥物來瀉下。或者小孩也有這種疾病,俗稱偏氣。是因為父親年老體衰,或者年輕時體弱多病,陰莖痿弱精氣不足,勉強行房,因此有了孩子,孩子在胎中就得了病。這種疝氣無法治療,只能灸築賓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