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二從集·雜證謨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二從集·雜證謨 (1)

1. 論證(共二條)

痿證之義,《內經》言之詳矣,觀所列五臟之證,皆言為熱。而五臟之證,又總於肺熱葉焦,以致金燥水虧,乃成痿證。如丹溪之論治,誠得之矣。然細察經文,又曰悲哀太甚則胞絡絕,傳為脈痿。思想無窮,所願不得,發為筋痿。有漸於濕,以水為事,發為肉痿之類,則又非盡為火證,此其有餘不盡之意,猶有可知。

故因此而生火者有之。因此而敗傷元氣者,亦有之。元氣敗傷,則精虛不能灌溉,血虛不能營養者,亦不少矣。若概從火論,則恐真陽虧敗,及土衰水涸者,有不能堪,故當酌寒熱之淺深,審虛實之緩急,以施治療,庶得治痿之全矣。

經曰:濕熱不攘,則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此《內經》言筋病之概,乃舉隅之談,以啟人之自反耳,非謂大筋必無弛長,小筋必無緛短也。即如痿弱必由於弛長,豈大筋果無涉乎?此經言之意,從可知矣。故於痿證之外,凡遇瘛瘲等病,當知拘攣者必由緛短,癱弱者必由弛長,斯得《內經》之意,而於寒熱燥濕之辨,亦可得其據矣。

白話文:

關於痿證的意義,《內經》已經說得很詳細了,觀察它所列出的五臟病症,都說是因熱引起的。而五臟的病症,總歸於肺熱導致肺葉枯焦,進而造成金(肺)燥水(腎)虧,這才形成痿證。就像朱丹溪的論述和治療方法,確實很正確。然而,仔細考察經文,又說悲傷過度會導致胞絡斷絕,傳變成脈痿;思慮無窮,願望無法實現,會發展成筋痿;長期處於潮濕環境,又常接觸水,會發展成肉痿等等。這樣看來,痿證又不全然是熱症。這其中所包含的更深層涵義,仍然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痿證的產生,有因為熱引起的,也有因為損耗元氣所造成的。元氣受損,就會導致精氣虛弱而無法灌溉滋養,血液虛少而無法營養身體,這種情況也很多。如果一概都從火熱來論治,恐怕會讓真陽虧虛,以及脾土衰敗、腎水枯竭的病人無法承受。所以,應當斟酌寒熱的輕重,審察虛實的緩急,來進行治療,才能全面治好痿證。

《內經》說:「濕熱如果不能排除,就會導致大筋攣縮變短,小筋鬆弛變長。攣縮變短會導致拘攣,鬆弛變長會導致痿弱。」這是《內經》談論筋病的大概情況,只是舉例說明,啟發人們反思而已,並不是說大筋一定不會鬆弛變長,小筋一定不會攣縮變短。比如痿弱一定是因為鬆弛變長所造成,難道大筋就完全沒有關係嗎?這樣就能理解經文的含義了。所以,除了痿證之外,凡是遇到瘛瘲等病症,應當知道拘攣必定是由於攣縮變短,癱瘓無力必定是由於鬆弛變長。這樣才能理解《內經》的含義,並且在辨別寒熱燥濕時,也能有所依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