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二從集·雜證謨 (1)
卷之十二從集·雜證謨 (1)
1. 論證(共六條)
痰飲一證,其在《內經》,止有積飲之說,本無痰證之名。此《內經》之不重痰證,概可知矣。及考痰之為名,雖起自仲景,今後世相傳,無論是痰非痰,開口便言痰火。有云怪病之為痰者,有云痰為百病母者,似乎痰之關係,不為不重。而何《內經》之忽之也。不知痰之為病,必有所以致之者。
如因風因火而生痰者,但治其風火,風火息而痰自清也。因虛因實而生痰者,但治其虛實,虛實愈而痰自平也。未聞治其痰而風火可自散,虛實可自調者,此所以痰必因病而生,非病之因痰而致也。故《內經》之不言痰者,正以痰非病之本,而痰惟病之標耳。今舉世醫流,但知百計攻痰,便是治病。
竟不知所以為痰,而痰因何而起,是何異引指以使臂,灌葉以救根者乎?標本誤認,而主見失真,欲求愈病,難矣!難矣!
一、痰之與飲,雖曰同類,而實有不同也。蓋飲為水液之屬,凡嘔吐清水,及胸腹膨滿,吞酸噯腐,渥渥有聲等證,此皆水穀之餘,停積不行,是即所謂飲也。若痰有不同於飲者,飲清澈而痰稠濁。飲惟停積腸胃,而痰則無處不到。水穀不化而停為飲者,其病全由脾胃;無處不到而化為痰者,凡五臟之傷皆能致之。故治此者,當知所辨,而不可不察其本也。
一、痰即人之津液,無非水穀之所化。此痰亦既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屬也。但化得其正,則形體強,營衛充,而痰涎本皆血氣;若化失其正,則臟腑病,津液敗,而血氣即成痰涎。此亦猶亂世之盜賊,何孰非治世之良民。但盜賊之興,必由國運之病。而痰涎之作,必由元氣之病。
嘗聞之立齋先生曰:使血氣俱盛,何痰之有?余於初年,頗疑此言,而謂豈無實痰乎?及今見定識多,始信其然也。何以見之?蓋痰涎之化,本由水穀,使果脾強胃健。如少壯者流,則隨食隨化,皆成血氣,焉得留而為痰?惟其不能盡化,而十留一二,則一二為痰矣。十留三四,則三四為痰矣。
甚至留其七八,則但見血氣日削,而痰涎日多矣,此其故正以元氣不能運化,愈虛則痰愈盛也。然則立齋之言,豈非出常之見乎。今見治痰者,必曰痰之為患,不攻如何得去?不知正氣不行,而虛痰結聚,則雖竭力攻之,非惟痰不可去,而且益增其虛。故或有因攻而逐絕者。
或偶爾暫蘇而更甚於他日者,皆攻之之誤也,又孰知痰之可攻者少,而不可攻者多也。故凡將治痰者,不可不先察虛實。
一、痰有虛實,不可不辨。夫痰則痰矣,皆若有餘,又何有虛實之異?蓋虛實二字,全以元氣為言,凡可攻者,便是實痰,不可攻者,便是虛痰。何為可攻?以其年力猶盛,血氣未傷,或以肥甘過度,或以濕熱盛行,或風寒外閉皮毛,或逆氣內連肝膈,皆能驟至痰飲,但察其形氣病氣俱屬有餘者,即實痰也。實痰者,何?謂其元氣猶實也。
白話文:
關於痰飲這個病症,在《黃帝內經》中,只有提到「積飲」的說法,並沒有「痰證」這個名稱。由此可見,《黃帝內經》並不重視痰這個病症。再考究「痰」這個名稱,雖然起源於張仲景,但後世相傳,無論是不是痰,動不動就說「痰火」。有人說怪病是痰引起的,也有人說痰是所有疾病的根源,似乎痰的影響非常重要。但為何《黃帝內經》卻忽略了它呢?其實,痰的產生一定有原因。
如果痰是因為風邪或火邪引起的,只要治療風邪或火邪,風火消退,痰自然就會清除。如果痰是因為虛證或實證引起的,只要治療虛證或實證,虛實得到改善,痰自然就會平息。從來沒有聽說過治療痰就能使風火散去,虛實調和的。所以說,痰一定是因病而生,而不是疾病因痰而起。《黃帝內經》之所以不提痰,正是因為痰不是疾病的根本,而是疾病的表象。現在的醫生們,只知道想盡辦法攻痰,認為這就是治療疾病。
卻不知道痰是如何形成的,以及痰因何而起,這就像拉著手指來移動手臂,往樹葉上澆水來救治樹根一樣荒謬!把表象當作根本,主觀判斷失真,想要治好疾病,就難上加難了!
一、痰和飲,雖然說是同類,但實際上有所不同。飲是水液類的物質,凡是嘔吐清水,以及胸腹脹滿,吞酸噯氣,腹中有水聲等症狀,這些都是水穀的剩餘,停積不流動,這就是所謂的「飲」。而痰與飲不同的是,飲清澈而痰黏稠渾濁。飲只停積在腸胃,而痰則無處不到。水穀不能消化而停積成為飲,其病完全是由脾胃引起的;無處不到而形成痰,凡是五臟的損傷都能導致。因此,治療的時候應該知道如何辨別,不可不仔細觀察它的根本原因。
一、痰其實是人體的津液,都是水穀所化生的。痰是已經轉化成的東西,並非不能轉化的物質。如果轉化正常,則身體強壯,營衛充足,那麼痰涎本來都是血氣;如果轉化失常,則臟腑生病,津液敗壞,血氣就會變成痰涎。這就像亂世的盜賊,哪一個不是治世的良民呢?但盜賊的興起,一定是國運出了問題。而痰涎的產生,一定是元氣出了問題。
我曾聽李東垣先生說過:如果血氣都很旺盛,哪裡會有痰呢?我剛開始的時候,很懷疑這句話,認為難道沒有實實在在的痰嗎?到現在見識多了,才相信他說的是對的。怎麼說呢?痰涎的產生,本來就是因為水穀,如果脾胃強健,就像年輕力壯的人一樣,那麼吃進去的食物就會隨著消化轉化成血氣,哪裡會停留成為痰呢?只是因為不能完全消化,而剩下一兩分,這一兩分就變成痰了。剩下三四分,就變成三四分痰了。
甚至剩下七八分,那麼就會看到血氣一天天減少,而痰涎一天天增多,這正是因為元氣不能運化,越虛弱痰就越多的緣故。那麼李東垣先生說的話,難道不是超乎常理的見解嗎?現在看到治療痰的人,都說痰是禍害,不攻它如何能去除呢?不知道正氣不足,而虛痰結聚,那麼即使竭力攻痰,不但不能去除痰,反而會更加虛弱。所以有些人因為攻痰而導致病情惡化。
有些人偶然好轉一下,過後病情反而更加嚴重,這些都是攻痰的錯誤造成的,又有誰知道痰可以攻的很少,而不可攻的卻很多呢?所以凡是將要治療痰的人,不可不先觀察虛實。
一、痰有虛實,不可不辨。痰雖說是痰,好像都是有餘,又怎麼會有虛實的不同呢?其實虛實兩個字,完全是針對元氣而言,凡是可以攻的,就是實痰,不可以攻的,就是虛痰。什麼是可攻?因為其年富力強,血氣未傷,或者因為吃過多肥甘厚膩的食物,或者因為濕熱過盛,或者因為風寒外邪閉塞了皮毛,或者因為氣逆內連肝膈,這些都能夠突然導致痰飲,只要觀察其形氣和病氣都屬於有餘的,就是實痰。所謂實痰,就是指元氣還很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