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四性集·雜證謨 (1)
卷之十四性集·雜證謨 (1)
1. 論證(共四條)
便濁證有赤白之分,有精溺之辨。凡赤者多由於火,白者寒熱俱有之。由精而為濁者,其動在心腎。由溺而為濁者,其病在膀胱、肝、脾。
一、赤濁之證,有溺之赤色者,有帶血而赤者。若見鮮血,則當從血證門溺血條下治之。若溺之黃赤者,此固多有火證,然必赤而痛澀,及別有火脈火證,方可以火證赤濁論治。若或以勞倦過傷,或以久病,或以酒色耗傷真陰,或以素服清涼等藥,愈服愈赤,愈見短少,而且無痛澀等證者,此係水虧液涸,全非赤濁之比。經曰: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即此類也。
但當溫補下元,使之氣化,水必自清,切不可因小便黃赤,一概皆從火治。
一、白濁證,有濁在溺者,其色白如泔漿。凡肥甘酒醴,辛熱炙爆之物,用之過當,皆能致濁。此濕熱之由內生者也。又有炎熱濕蒸,主客時令之氣,侵及臟腑者,亦能致濁,此濕熱之由外入者也。然自外而入者,少。自內而生者,多。總之,必有熱證熱脈,方是火證。清去其火,則濁無不愈矣。
有濁在精者,必由相火妄動,淫欲逆精,以致精離其位,不能閉藏,則源流相繼,淫溢而下,移熱膀胱,則溺孔澀痛,清濁並至,此皆白濁之因熱證也。及其久也,則有脾氣下陷,土不制濕,而水道不清者,有相火已殺,心腎不交,精滑不固,而遺濁不止者,此皆白濁之無熱證也。有熱者,當辨心腎而清之;無熱者,當求脾腎而固之、舉之。
治濁之法無出此矣。
淋之為病,小便痛澀滴瀝,欲去不去,欲止不止者是也。是亦便濁之類,而實濁之甚者。但濁出於暫,而久而不已,則為淋證。其證則或有流如膏液者,或出如砂石而痛不可當者,或有如筋條者,或時為溺血、血條者,此淋之與濁誠有不同。故嚴氏有五淋之辨,曰氣、石、血、膏、勞也。
氣淋為病,小便澀,常有餘瀝。石淋,莖中痛,溺如砂石,不得卒出。膏淋,溺如膏出。勞淋,勞倦即發,痛引氣衝。血淋,遇熱即發,甚則溺血,候其鼻頭色黃者,小便難也。大抵此證,多由心腎不交,積蘊熱毒,或酒後房勞,服食燥熱,七情鬱結所致。此嚴氏之說,固已盡之,然淋之初病,則無不由乎熱劇,無容辨矣。
但有久服寒涼而不愈者,又有淋久不止,及痛澀皆去,而膏液不已,淋如白濁者,此惟中氣下陷,及命門不固之證也。故必以脈以證,而察其為寒、為熱、為虛,庶乎治不致誤。
白話文:
論證(共四條)
小便混濁的狀況有赤色和白色之分,也需要辨別是精液引起的混濁還是小便引起的混濁。一般來說,赤色的混濁多半是由於體內有火氣,而白色的混濁則可能與寒或熱都有關係。若是因為精液而導致混濁,問題多半出在心臟和腎臟;若是因為小便而導致混濁,則病因可能在膀胱、肝臟或脾臟。
一、赤色混濁的狀況,有些是小便本身呈紅色,有些則是帶血而呈紅色。若是看到新鮮的血液,應該按照出血的病症來治療。若是小便呈現黃紅色,這確實多半是體內有火氣的徵兆,但必須同時伴隨小便時的疼痛、澀滯感,並且有明顯的火熱脈象和症狀,才能以火氣引起的赤色混濁來治療。若是因為過度勞累、久病、沉迷酒色耗損陰液,或長期服用清涼藥物,反而使小便顏色越來越紅,越來越少,而且沒有疼痛澀滯等症狀,這屬於體內津液虧損,完全不是火氣引起的赤色混濁。正如《黃帝內經》所說:「中氣不足,小便就會產生變化」,就是這種情況。
此時應該溫補下焦,使其氣化功能恢復正常,小便自然會清澈,千萬不可因為小便黃赤就一概當作火氣來治療。
二、白色混濁的狀況,有些是小便混濁,顏色像米湯。凡是經常攝取肥甘厚味、酒類、辛辣炙烤的食物,都可能導致小便混濁,這是因為體內產生濕熱所引起的。另外,若是遭受外界的炎熱潮濕之氣侵襲,也會影響臟腑功能,導致小便混濁,這是因為外感濕熱所引起的。然而,由外感引起的比較少,多半是體內自身產生的。總之,必須有熱證和熱脈才能判斷是火熱引起的。只要清除體內的火氣,小便的混濁自然就會消失。
有些混濁是精液所引起,多半是因為相火妄動,縱慾而導致精液逆行,無法閉藏,持續不斷地流出,進而影響膀胱,導致小便孔疼痛澀滯,清濁混雜。這些都是因為熱證所導致的白色混濁。如果時間久了,還可能出現脾氣下陷,脾土無法制約濕氣,導致水道不清;或是相火已經虛衰,心腎無法協調,精液滑脫不固,而導致遺精和混濁不止,這些都是無熱證的白色混濁。對於有熱證者,應該辨別是心還是腎的問題,並加以清除;對於無熱證者,則應該從脾和腎著手,來固攝和提升其功能。
治療混濁的方法不外乎以上這些。
所謂的「淋」病,是指小便時疼痛澀滯,滴滴瀝瀝,想排又排不出來,想停止又無法停止。這也是屬於小便混濁的範疇,但實際上是混濁更加嚴重的表現。混濁只是暫時性的,若是長期如此,就會形成淋病。淋病的狀況可能會有像膏液一樣的排出物,或是像砂石一樣排出而導致劇烈疼痛,或者排出像筋條一樣的東西,有時還可能出現血尿或血條,這些都是淋病與一般混濁的不同之處。因此,嚴氏將淋病分為五種:氣淋、石淋、血淋、膏淋、勞淋。
氣淋的症狀是小便澀滯,常常有殘餘的尿液。石淋的症狀是陰莖疼痛,小便像砂石一樣,難以順利排出。膏淋的症狀是小便像膏液一樣排出。勞淋的症狀是勞累後容易發作,疼痛會牽引氣往上衝。血淋的症狀是遇到熱就容易發作,嚴重時會出現血尿,觀察鼻頭的顏色,如果呈現黃色,就表示小便困難。大致來說,淋病多半是因為心腎不交,體內積蓄熱毒,或者酒後縱慾,飲食燥熱,以及情緒不暢等因素所導致。嚴氏的論述已經相當詳盡,然而,淋病初發之時,多半是由於熱邪過盛,這是無需辨別的。
但是,也有長期服用寒涼藥物而無法治癒的,或者淋病久治不癒,疼痛澀滯的感覺都消失了,但仍然持續排出膏液,淋漓不斷,像白濁一樣的,這多半是中氣下陷和命門不固所導致的。因此,必須仔細觀察脈象和症狀,來判斷是寒、熱還是虛,這樣才能確保治療方向不會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