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1)

1. 經義

《至真要大論》曰: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太陽之勝,陰中乃瘍,隱曲不利,互引陰股。

《痿論》曰: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

《口問篇》曰: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

《五癃津液別篇》曰: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酸。

《氣厥論》曰: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

《評熱病論》曰:小便黃者,少腹中有熱也。

《玉機真藏論》曰:冬脈不及,則令人少腹滿,小便變。

《經脈別論》曰: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白話文:

身體的各種轉動不順、肢體僵硬、關節屈伸不利,以及體內水液混濁不清,這些都屬於熱證的表現。太陽經的陽氣過盛,會導致陰經部位產生潰瘍或瘡瘍,這些病變隱藏在深處不易察覺,而且會互相牽引到大腿內側。

思慮太多、慾望無法滿足,過度沉迷於性幻想,縱慾過度,會導致男性生殖器官功能失調、鬆弛無力,進而引發筋脈萎軟無力的疾病,以及出現遺精等症狀。

中氣不足,會導致小便的顏色和排泄情況異常。

體內陰陽失調,會使體液向下溢流到陰部,而骨髓內的精髓也會因此減少並向下流失。當這種情況過度發生時,身體就會虛弱,導致腰背疼痛和腿脛痠軟。

當子宮的熱邪轉移到膀胱時,會導致小便不暢或小便帶血。

小便顏色發黃,代表下腹部有熱邪。

冬天脈象微弱不足,會使人感到下腹部脹滿,小便也會出現異常。

飲食進入胃部後,胃會將食物中的精微物質向上輸送到脾臟,脾臟再將精微物質散布到全身,其中一部分會輸送到肺部。肺臟負責調節體內的水液代謝,將水液向下輸送到膀胱。這些水液和精微物質會均勻地分布到全身各處,通過五條經脈運行,與四季的氣候、五臟的陰陽相互配合,從而保持身體的正常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