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二從集·雜證謨 (1)
卷之十二從集·雜證謨 (1)
1. 述古(共二條)
張子和曰:喉痹病,大概痰火所致。急者,宜吐痰,後復下之。上下分消而愈。又甚者,以針刺去血,然後用藥吐下,此為治之上策。若人畏懼而委曲旁求,瞬息喪命。治喉痹之火,與救火同,不容少待。《內經》曰:火鬱發之。發,散也,吐中有發散之義,出血者,亦發散之端也。
治斯疾者,毋執緩方、小方而藥之,曰:吾藥乃王道,不動臟腑。若幸遇疾之輕者而獲愈,疾之重者循死矣,豈非誤殺也耶。
龐氏曰:伏氣之病,古方謂之腎傷寒,謂非時有暴寒中人,毒氣伏於少陰經,始初不病,旬月乃發,脈微弱,法當以傷寒治之。非喉痹之病也。次必下痢。愚按:此證亦所嘗有,是必以少陰、少陽之火令,太陽之寒令,太陰之濕令,而復兼風寒之邪者,皆有此證。故治此者,不必治喉痹,但治外邪,其喉自愈。即如新方諸柴胡飲,及散陣諸方,皆可隨宜酌用。
白話文:
張子和說:喉嚨腫痛的病症,大概都是因為痰和火氣引起的。病情緊急的,應該先用催吐的方法把痰吐出來,然後再用瀉下的方法。讓身體上下都能夠疏通,病就會好。如果病情更嚴重的,可以用針刺放血,然後再用藥催吐、瀉下,這是治療這個病最好的方法。如果有人害怕而不敢這樣做,只是想用其他比較迂迴的方法,很快就會喪命。治療喉嚨腫痛的火氣,就像救火一樣,一刻也不能耽誤。《黃帝內經》說:「火氣鬱積就要讓它散發出來。」所謂的「發」,就是疏散的意思,催吐的方法就含有疏散的意義,放血也是疏散的一種方式。
治療這種疾病,千萬不要拘泥於用藥性比較緩和的藥方、或是劑量比較小的藥方,還說:「我的藥方才是最好的,不會傷害內臟。」如果碰巧遇到病情比較輕的人,可能可以治好,但是遇到病情比較嚴重的人,就會因此而喪命,這豈不是誤殺嗎?
龐氏說:潛伏在體內的病,古時候的藥方稱為腎傷寒,說的是在不該冷的時候突然受寒,毒氣潛伏在少陰經,一開始不會發病,過了幾個月才會發病。脈象微弱,治療方法應該按照傷寒來治療。這不是喉嚨腫痛的病。接著一定會出現腹瀉。我認為:這種病症我也曾經遇過,這一定是少陰、少陽的火氣,加上太陽的寒氣,還有太陰的濕氣,又同時受到風寒的侵襲,才會出現這種病症。所以治療這種病,不必針對喉嚨腫痛來治療,只要治療體表的外邪,喉嚨自然就會好。像是現在常用的柴胡飲,以及散陣的各種藥方,都可以根據情況酌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