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2)

1. 經義

《衛氣篇》曰:足少陽之標在窗籠之前,窗籠者,耳也。

《寒熱病篇》曰:暴聾氣蒙,耳目不明,取天牖。

《雜病篇》曰:聾而不痛者,取足少陽;聾而痛者,取手陽明。

《繆刺論》曰: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耳聾,時不聞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立聞;不已,刺中指爪甲上與肉交者,立聞。其不時聞者,不可刺也。耳中生風者,亦刺之如此數,左刺右,右刺左。耳聾刺手陽明,不已,刺其通脈出耳前者。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者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

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屍,或曰屍厥。刺其足大指內側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後刺足心,後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後刺手大指內側,去端如韭葉,後刺手心主,少陰銳骨之端各一痏,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兩耳,鬄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

《厥病篇》曰:耳聾無聞,取耳中。(聽宮也,手太陽穴。)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膿,若有干盯聹,耳無聞也。耳聾,取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先取手,後取足。耳鳴,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後取足。

《刺熱篇》曰:熱病先身重骨痛,耳聾好瞑,刺足少陰,病甚為五十九刺。

《熱病篇》曰:熱病不知所痛,耳聾不能自收,口乾,陽熱甚,陰頗有寒者,熱在髓,死不治。

《論疾診尺篇》曰:嬰兒病,耳間青脈起者,掣痛。

白話文:

[經義]

《衛氣篇》說:足少陽經脈的標記在耳朵前方的「窗籠」部位,「窗籠」指的就是耳朵。

《寒熱病篇》說:突然耳聾、氣悶、意識模糊、眼睛看不清楚時,應該取天牖穴來治療。

《雜病篇》說:耳聾但不痛的,取足少陽經穴治療;耳聾且痛的,取手陽明經穴治療。

《繆刺論》說:邪氣侵入到手陽明經的絡脈時,會導致耳聾,有時候聽不到聲音。這時候,要刺手大拇指和食指指甲上方,靠近指甲邊緣的地方,像韭菜葉子大小的刺一下,就能馬上聽到聲音;如果沒好,就再刺中指指甲上方與皮膚交界的地方,馬上就能聽到聲音。如果時好時壞的聽力障礙,就不要用針刺了。耳內有風聲的,也用類似的方法針刺,左耳有問題就刺右邊,右耳有問題就刺左邊。治療耳聾,刺手陽明經穴,如果沒好,就刺它經過耳朵前方的血管分支。邪氣侵入到手足少陰、太陰和足陽明經的絡脈,這五條絡脈都匯集在耳朵內,並且向上聯絡到頭頂的左邊。

五條絡脈都氣血耗盡的時候,會導致全身脈搏都躁動不安,但身體卻沒有知覺,狀況就像屍體一樣,或者說是「屍厥」。這時候要刺腳大拇指內側靠近指甲邊緣的地方,像韭菜葉子大小刺一下,然後刺腳心,再刺腳中趾指甲上方各一下;接著刺手大拇指內側靠近指甲邊緣的地方,像韭菜葉子大小刺一下,然後刺手心和手少陰經的銳骨端(也就是尺骨鷹嘴)各一下,就能馬上恢復;如果還沒好,就用竹管對著兩個耳朵吹氣,然後把左邊頭角邊緣一寸見方的頭髮燒焦,再用一杯美酒給患者喝,不能喝的就灌下去,馬上就會好。

《厥病篇》說:耳聾聽不見聲音,要取耳中的穴位(指的是聽宮穴,手太陽經的穴位)。耳痛而且不能針刺的情況,是因為耳朵內有膿,或者有乾燥的耳垢,導致耳朵聽不見聲音。耳聾時,要取小指和無名指指甲上方與皮膚交界處的穴位,先取手上的穴位,再取腳上的穴位。耳鳴時,取手中指指甲上方,左邊耳鳴刺右邊,右邊耳鳴刺左邊,先取手上的穴位,再取腳上的穴位。

《刺熱篇》說:熱病初期會感到身體沉重、骨頭疼痛、耳聾、喜歡閉眼,要刺足少陰經穴位,病情嚴重的要刺五十九針。

《熱病篇》說:熱病病人不知道哪裡痛、耳聾不能自理、口乾舌燥,這是陽熱非常嚴重,而陰氣稍有寒冷的現象,代表熱在骨髓,這是死症,無法醫治。

《論疾診尺篇》說:嬰兒生病時,如果耳朵附近出現青色的脈絡,代表會出現抽搐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