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1)

1. 經義

《陰陽應象大論》曰:北方生寒,在臟為腎,在竅為耳。

《五閱五使篇》曰:耳者,腎之官也。

《金匱真言論》曰: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

《生氣通天論》曰: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解散。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

《玉機真藏論》曰:脾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

《脈度篇》曰: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

《口問篇》:黃帝曰:人之耳中鳴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補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也。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

《決氣篇》曰:精脫者耳聾,液脫者耳數鳴。

《海論》曰: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師傳篇》曰:腎者主為外,使之遠聽,視耳好惡,以知其性。

《癲狂篇》曰:狂,目妄見,耳妄聞,善呼者,少氣之所生也。

《臟氣法時論》曰:肝病者,虛則目䀮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取其經,厥陰與少陽。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取血者。肺病者,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乾,取其經,太陰足太陽之外,厥陰內血者。

《通評虛實論》曰:暴厥而聾,偏塞閉不通,內氣暴薄也。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

《五臟生成篇》曰:狥蒙招尤,目冥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

《經脈篇》曰:小腸手太陽也,是主液所生病,耳聾目黃頰腫。手陽明實則齲聾。三焦手少陽也,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

《脈解篇》曰:太陽所謂耳鳴者,陽氣萬物盛上而躍,故耳鳴也。所謂浮為聾者,皆在氣也。

《熱論篇》曰:傷寒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兩感者,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本藏篇》曰:黑色小理者腎小,粗理者腎大。高耳者腎高,耳後陷者腎下。耳堅者腎堅,耳薄不堅者腎脆。耳好前居牙車者腎端正,耳偏高者腎偏傾也。

《氣交變大論》曰:歲火太過,耳聾中熱。歲金太過,目赤痛,耳無所聞。

《至真要大論》曰:歲太陰在泉,民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少陰司天,客勝則耳聾目冥。厥陰司天,客勝則耳鳴掉眩。少陽司天,客勝則嗌腫耳聾。

《六元正紀大論》曰:少陽所至,為喉痹耳鳴。木鬱之發,為耳鳴眩轉,目不識人。

《診要經終論》曰: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縱,目睘絕系,絕系一日半死。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

白話文:

經義

《陰陽應象大論》說:北方對應寒冷,在人體臟腑對應腎,在體表孔竅對應耳朵。

《五閱五使篇》說:耳朵,是腎所主管的器官。

《金匱真言論》說:南方對應紅色,與心相通,在體表孔竅則開竅於耳朵。

《生氣通天論》說:所以聖人注重保養精神,順應自然天氣,從而達到神智清明;如果違背,就會導致體內九竅閉塞,體表肌肉僵硬,防禦之氣消散。陽氣無法勝過陰氣,就會導致五臟之氣相互爭奪,九竅不通。

《玉機真藏論》說:脾氣不足,會導致人九竅不通,這叫做重強的病症。

《脈度篇》說:五臟不協調,就會導致七竅不通。腎氣與耳朵相通,腎氣和順,耳朵就能聽到各種聲音了。

《口問篇》:黃帝問:人耳中出現鳴響,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岐伯回答:耳朵是全身經脈匯聚的地方,所以胃中空虛,經脈之氣就會虛弱,虛弱則氣往下流,經脈氣血耗竭,所以會耳鳴。可以按摩耳前穴位,即大拇指指甲與肉交界的地方。如果上焦氣不足,導致腦部不充盈,耳朵就會鳴響,頭部會感到暈眩,眼睛也會出現眩暈。

《決氣篇》說:精氣耗竭的人會耳聾,津液耗竭的人耳朵會頻繁鳴響。

《海論》說:髓海不足,會導致腦部暈眩、耳鳴,小腿痠軟、頭暈眼花,視物模糊,精神疲憊,只想躺著休息。

《師傳篇》說:腎臟主要功能是使人體對外界做出反應,讓耳朵能聽到遠處的聲音,觀察耳朵的情況,可以了解腎的特性。

《癲狂篇》說:發狂時,眼睛會看到不存在的東西,耳朵會聽到不存在的聲音,喜歡大聲呼叫的人,是氣不足造成的。

《臟氣法時論》說:肝病的人,虛弱時會出現眼睛昏花看不清東西,耳朵聽不見聲音,容易恐懼,好像有人要抓他一樣,應當取肝經,也就是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陽膽經。如果氣逆上行,則會頭痛、耳聾、聽力下降、臉頰腫脹,應當刺血治療。肺病的人,虛弱時會出現氣短、呼吸困難、耳聾、咽喉乾燥,應當取肺經,也就是手太陰肺經、足太陽膀胱經的外部和足厥陰肝經的內部。

《通評虛實論》說:突然昏厥導致耳聾,一側耳朵堵塞不通,這是體內氣血暴亂造成的。頭痛耳鳴,九竅功能失調,是腸胃的問題引起的。

《五臟生成篇》說:如果被邪氣所蒙蔽,就會招致災禍,出現眼睛昏花,耳朵聽不見聲音,下部實而上部虛的狀況,病根在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嚴重的話會累及肝臟。

《經脈篇》說:小腸經屬於手太陽經,主要與津液相關的疾病有關,會出現耳聾、眼睛發黃、臉頰腫脹的症狀。手陽明大腸經實證,會導致蛀牙和耳聾。三焦經屬於手少陽經,如果產生病變,就會出現耳聾,精神恍惚,咽喉腫痛。

《脈解篇》說:太陽經所說的耳鳴,是陽氣過盛向上升騰造成的。所說的耳聾,都是由於氣引起的。

《熱論篇》說:傷寒三天,邪氣侵入少陽經,少陽經主管膽,它的脈絡循行至脅肋並絡於耳朵,所以會出現胸脅疼痛和耳聾。如果是兩感病,三天就會導致少陽經和厥陰經同時發病,會出現耳聾、陰囊收縮,四肢厥冷、無法進食、意識不清,六天就會死亡。

《本藏篇》說:耳朵的紋理細小且黑,代表腎臟較小;紋理粗糙,代表腎臟較大。耳朵位置較高,代表腎臟位置也高;耳後有凹陷,代表腎臟位置偏下。耳朵堅硬,代表腎臟功能強健;耳朵薄而不堅硬,代表腎臟功能較為脆弱。耳朵的位置偏前且位於牙關前方,代表腎臟端正;耳朵位置偏高,代表腎臟位置不正。

《氣交變大論》說:如果火運太過,會出現耳聾和身體發熱的症狀。如果金運太過,會出現眼睛紅腫疼痛,耳朵聽不見聲音。

《至真要大論》說:太陰濕氣在泉,百姓會出現耳聾、精神恍惚、咽喉腫痛的病症。少陰火氣在天,如果客邪侵入勝過主氣,則會出現耳聾和眼睛昏花。厥陰風氣在天,如果客邪侵入勝過主氣,則會出現耳鳴和頭暈目眩。少陽相火在天,如果客邪侵入勝過主氣,則會出現咽喉腫痛和耳聾。

《六元正紀大論》說:少陽經所經過的地方,會出現咽喉腫痛和耳鳴。木氣鬱結發作,會出現耳鳴、頭暈目眩、眼睛看不清人。

《診要經終論》說:少陽經的病症到了末期,會出現耳聾、全身關節鬆弛無力、眼睛視線模糊,眼睛的瞳仁和視網膜脫離,會在一天半內死亡。

《邪氣臟腑病形篇》說:十二經脈和三百六十五絡的氣血,都會上行於面部,並流向空竅;其中一部分氣血會流向耳朵,以供聽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