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3)

1. 經義

《調經論》曰:實者外堅充滿,不可按之,按之則痛。虛者聶闢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

《平人氣象論》曰:寸口脈沉而弱,曰寒熱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脈沉而橫,曰脅下有積,腹中有橫積痛。脈急者,曰疝瘕少腹痛。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心脈微急為心痛引背,食不下。

《衛氣篇》曰:新積痛可移者,易已也;積不痛,難已也。

《厥病篇》曰:闕心痛,與背相控,善瘛,如從後觸其心,傴僂者,腎心痛也。厥心痛,腹脹胸滿,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厥心痛,痛如以錐針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厥心痛,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厥心痛,臥若徒居,心痛間,動則痛益甚,色不變,肺心痛也。

真心痛,手足清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腸中有蟲瘕及蛟蛕,心腸痛,憹作痛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熱喜渴涎出者,是蛟蛕也。以上皆有刺法,詳在本經。

《雜病篇》曰:心痛引腰脊,欲嘔,取足少陰。心痛,腹脹嗇嗇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陰。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陰,不已,取手少陽。心痛引小腹滿,上下無常處,便溲難,刺足厥陰。心痛,但短氣不足以息,刺手太陰。心痛,當九節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

《六元正紀大論》曰:不遠熱則熱至,不遠寒則寒至,寒至則堅痞腹滿,痛急下痢之病生矣。土鬱之發,甚則心痛脅䐜,嘔吐霍亂,飲發注下。金鬱之發,心脅滿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側。水鬱之發,民病寒客心痛。木鬱之發,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火鬱之發,民病骨痛,腹中暴痛。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即泄,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胃病者,腹䐜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取之三里也。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後,取之巨虛下廉。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取委中央。

《五邪篇》曰: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行善掣節時腳腫。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邪在心,則病心痛喜悲,時眩僕。以上俱有刺法在本經。

《經脈篇》曰:脾足太陰之脈,入腹屬脾絡胃,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心下急痛,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是動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腎足少陰之脈,其支者,從肺出絡心。

是動則心如懸若飢狀,舌乾,咽腫,煩心,心痛。心主手厥陰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是動則胸脅支滿,煩心心痛。膽足少陽之脈,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循脅裡。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

白話文:

經義

《調經論》說:實證的狀況是身體外表堅硬飽滿,不能按壓,按壓就會感到疼痛。虛證的狀況是肌肉鬆弛無力、氣血不足,按壓時會感到氣血充盈而溫暖,所以會感到舒適而不痛。

《平人氣象論》說:寸口脈象沉而弱,表示有寒熱或疝氣、腹部疼痛。寸口脈象沉而橫,表示脅下有積塊,腹部有橫向的積聚疼痛。脈象急促,表示有疝氣或腹部疼痛。

《邪氣臟腑病形篇》說:心脈輕微急促,表示心痛會牽引到背部,吃不下東西。

《衛氣篇》說:新形成的積塊疼痛可以移動的,容易治好;積塊不痛的,難以治好。

《厥病篇》說:心痛發作,與背部互相牽引,常抽搐,感覺像從背後撞擊心臟一樣,身體彎曲,這是腎臟的心痛。心痛發作,腹脹胸悶,心臟特別痛,這是胃的心痛。心痛發作,痛如針刺一樣,心痛劇烈的,這是脾臟的心痛。心痛發作,臉色蒼白像死了一樣,整天無法順暢呼吸,這是肝臟的心痛。心痛發作,躺著時好像沒事,心痛時斷時續,活動時疼痛加劇,臉色沒有改變,這是肺臟的心痛。

真正的心痛,手腳冰冷到關節處,心痛劇烈,早上發病晚上死亡,晚上發病早上死亡。腸中有蟲積或蛔蟲,引起心臟和腸道的疼痛,會感到蠕動腫脹,疼痛上下移動,時痛時止,腹部發熱,口渴,流口水,這是蛔蟲引起的。以上這些都有針刺治療的方法,詳細內容在本經中有記載。

《雜病篇》說:心痛牽引到腰背,想嘔吐,取足少陰經穴位治療。心痛,腹脹悶悶的,大便不順暢,取足太陰經穴位治療。心痛牽引到背部,呼吸困難,刺足少陰經穴位,如果沒效,再取手少陽經穴位。心痛牽引到小腹脹滿,疼痛部位上下不定,小便困難,刺足厥陰經穴位。心痛,只是感覺氣短,呼吸不夠順暢,刺手太陰經穴位。心痛,在背部第九節處針刺,按壓已刺部位,立即見效。如果沒效,再上下尋找穴位,刺中即立即見效。

《六元正紀大論》說:不避開熱邪就會導致熱病,不避開寒邪就會導致寒病,寒邪來襲,就會導致腹部堅硬痞塞、脹滿、疼痛急迫、腹瀉等疾病產生。土氣鬱結發作,嚴重時會導致心痛、脅肋疼痛、嘔吐霍亂、飲水後腹瀉。金氣鬱結發作,會導致心胸和脅肋脹滿,牽引到小腹,容易突然疼痛,不能翻身。水氣鬱結發作,民眾會得寒邪侵襲導致心痛的病。木氣鬱結發作,民眾會得胃脘部位、靠近心臟的疼痛,向上牽引到兩側脅肋,胸膈咽喉不通暢,吃不下東西的病。火氣鬱結發作,民眾會得骨頭疼痛,腹中突然疼痛的病。

《邪氣臟腑病形篇》說:大腸有病,腸中會感覺絞痛,並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冬天再次受寒就會腹瀉,臍周圍疼痛,不能長時間站立,和胃病表現相似,取巨虛上廉穴位治療。胃有病,腹部會感覺脹滿,胃脘部位靠近心臟的地方疼痛,向上牽引到兩側脅肋,胸膈咽喉不通暢,吃不下東西,取足三里穴位治療。小腸有病,小腹疼痛,腰背和睪丸也感覺牽引疼痛,排便時會感到窘迫,取巨虛下廉穴位治療。膀胱有病,小腹偏向一側腫脹疼痛,用手按壓,就想小便卻排不出來,取委中穴位治療。

《五邪篇》說:邪氣在肝,會導致兩側脅肋疼痛,受寒後,體內有瘀血,會導致筋脈抽搐、時常腳腫。邪氣在脾胃,會導致肌肉疼痛。陽氣不足,陰氣有餘,會導致受寒後腸鳴腹痛。邪氣在心,會導致心痛、悲傷,時常眩暈倒地。以上這些都有針刺治療的方法,記載在本經中。

《經脈篇》說:脾經是足太陰經脈,進入腹腔後歸屬於脾臟,聯絡胃部,它的一個分支,又從胃部出來,向上通過膈膜,注入心中。如果這個經脈的氣血運行異常,就會出現舌根僵硬、吃東西就想吐、胃脘疼痛、腹脹、頻繁打嗝、心下部急迫疼痛,排便或排氣後就會感到舒適。心經是手少陰經脈,起源於心中,出來後歸屬於心臟系統。如果這個經脈的氣血運行異常,就會出現咽喉乾燥、心痛、口渴想喝水。腎經是足少陰經脈,它的一個分支,從肺出來聯絡心臟。如果這個經脈的氣血運行異常,就會感到心臟好像懸空一樣的飢餓感,舌頭乾燥、咽喉腫痛、煩躁不安、心痛。心包經是手厥陰經脈,起源於胸中,出來後歸屬於心包絡。如果這個經脈的氣血運行異常,就會出現胸脅支撐脹滿、煩躁不安、心痛。膽經是足少陽經脈,它直行的部分,從鎖骨上的凹陷處向下到腋下,沿著胸部和脅肋內部行走。如果這個經脈的氣血運行異常,就會出現口苦、頻繁嘆氣、心脅疼痛、不能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