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四性集·雜證謨 (1)
卷之十四性集·雜證謨 (1)
1. 針灸法
長桑君針積塊癥瘕法:先於塊上針之,甚者,又於塊首一針,塊尾一針,訖,以艾灸之,立應。
一法曰:凡灸痞者,須灸痞根,無有不效。其法在脊背十三椎下,當脊中點墨記之,此非灸穴,卻於墨之兩旁各開三寸半,以指揣摸,覺微有動脈,即點穴灸之,大約穴與臍平。多灸左邊,或左右俱灸,此即痞根也。或患左灸右,患右灸左,亦效。
一、灸穴法:中脘、期門、章門、脾俞、三焦俞、通谷,此諸痞所宜灸者。
積痞在上者,宜灸:上脘、中脘、期門、章門之類。積塊在下者,宜灸:天樞、章門、腎俞、氣海、關元、中極、水道之類。凡灸之法,宜先上而後下,臍腹之壯用宜稍大,皆先灸七壯,或十四壯,以後漸次增加,愈多愈妙。以上諸穴皆能治痞,宜擇而用之。然猶有不可按穴者,如痞之最堅處,或頭、或尾、或突、或動處,但察其脈絡所由者,皆當按其處而通灸之,火力所到,則其堅聚之氣自然以漸解散,有神化之妙也。
第灸痞之法,非一次便能必效,務須或彼或此,擇其要者,至再至三,連次陸續灸之,無有不愈者。
白話文:
針灸法
長桑君治療腫塊的方法:先在腫塊上扎針,如果腫塊很嚴重,就在腫塊頭部扎一針,尾部扎一針,然後用艾灸燒灼,立刻見效。
另一種方法說:凡是灸治痞塊,必須灸痞根,沒有不見效的。痞根的位置在背部第十三椎骨下方,脊椎中間點墨標記,這不是灸的穴位,而是在墨標記的兩旁各開三寸半,用手指按摸,感覺有微弱的動脈跳動,就點上穴位進行艾灸,大約穴位和肚臍平齊。多灸左邊,或者左右兩邊都灸,這就是痞根。或者左邊有病灸右邊,右邊有病灸左邊,也有效。
一、灸穴的方法:中脘穴、期門穴、章門穴、脾俞穴、三焦俞穴、通谷穴,這些穴位都適合用來灸治痞塊。
痞塊在上腹部,適合灸:上脘穴、中脘穴、期門穴、章門穴等。痞塊在下腹部,適合灸:天樞穴、章門穴、腎俞穴、氣海穴、關元穴、中極穴、水道穴等。凡是艾灸的方法,應該先灸上部再灸下部,肚臍腹部的艾灸用量可以稍微大一些,都先灸七壯,或十四壯,以後逐漸增加,越多越好。以上這些穴位都能治療痞塊,可以選擇使用。但是,有些地方無法按照穴位灸,例如痞塊最堅硬的地方,或者頭部、尾部,或者突出、或者跳動的地方,只要觀察它的脈絡走向,都應該按著這些地方用艾灸燒灼,火力到達之處,堅硬聚集的氣就會自然逐漸散開,有神奇的效果。
治療痞塊的方法,不是一次就能見效,一定要這裡灸一下,那裡灸一下,選擇重要的地方,反覆多次、連續不斷地灸,沒有不痊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