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五性集·雜證謨 (1)
卷之十五性集·雜證謨 (1)
1. 述古(共六條)
《難經》曰:病有積有聚,何以別之?然: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故陰沉而伏,陽浮而動。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故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謂之聚,故以是別知積聚也。
又曰: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咳,㾬瘧,連歲不已。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煩心。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壅。
腎之積,名曰賁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
仲景曰:積者,臟病也,終不移;聚者,腑病也,發作有時,展轉痛移,為可治。諸積大法,脈來細而附骨者,乃積也。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關上,積在臍旁。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少腹。尺中,積在氣衝。脈出左,積在左。脈出右,積在右。
脈兩出,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愚按:仲景此說固詳而善,雖亦疑其太鑿,然於理則通,故述於此,亦可以資意見。若以余之歷驗,則凡病證癖者,脈必沉緊而疾,如《內經》曰微急、小急者,即其脈也。若診見和緩,則胃氣本無恙,終非癖塊之脈。
許學士曰:大抵治積,或以所惡者攻之,或以所喜者誘之,則易愈。如硇砂、水銀治肉積,神麯、麥芽治酒積,水蛭、虻蟲治血積,木香、檳榔治氣積,牽牛、甘遂治水積,雄黃、膩粉治涎積,礞石、巴豆治食積,各從其類也。若用群隊之藥,分其藥勢,則難取效。須要認得分明是何積聚,兼見何證,然後增減斟量使之,不爾反有所損,要在臨時通變也。
潔古云:壯人無積,虛人則有之,脾胃怯弱,氣血兩衰,四時有感,皆能成積。若遽以磨堅破結之藥治之,疾須去而人已衰矣。乾漆、硇砂、三稜、大黃、牽牛之類,用時則暫快,藥過則依然,氣愈消,疾愈大,竟何益哉。故治積者,當先養正,則積自除,譬如滿座皆君子,縱有一小人,自無容地而去,但令其真氣實,胃氣強,積自消矣。
實中有積,大毒之劑治之尚不可過,況虛而有積者乎?此治積之一端也,邪正盛衰,固宜詳審。
張子和曰:積之始成也,或因暴怒喜悲思恐之氣,或傷酸甘辛鹹之味,或停溫涼寒熱之飲,或受風寒暑濕燥火之邪,其初甚微,可呼吸按導,方寸大而去之,故不難也。若久而延之,留滯不去,遂成五積。
白話文:
述古(共六條)
《難經》說:疾病有「積」和「聚」兩種,要如何區分呢?回答是:「積」屬於陰氣,「聚」屬於陽氣。所以,「積」的病症會讓人感覺陰沉、潛伏;而「聚」的病症會讓人感覺浮動、不安。氣積聚的地方叫做「積」,氣聚集的地方叫做「聚」。所以,「積」是五臟(肝、心、脾、肺、腎)所產生的,「聚」是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所形成的。「積」屬於陰氣,它剛開始發病時有固定的位置,疼痛不會離開那個部位,上下有一定的界限,左右也有一定的範圍;「聚」屬於陽氣,它剛開始發病時沒有固定的根源,上下沒有固定的停留處,疼痛也沒有固定的位置。這就是用來區分「積」和「聚」的方法。
《難經》又說:肝臟的積,叫做「肥氣」,在左側肋骨下方,像一個倒扣的杯子,有頭有尾,長時間不痊癒,會使人咳嗽、瘧疾,甚至連年不斷。心臟的積,叫做「伏梁」,從肚臍上方開始,像手臂那麼粗,向上延伸到心臟下方,長時間不痊癒,會使人感到心煩。脾臟的積,叫做「痞氣」,在胃脘(胃部上口),像一個倒扣的盤子那麼大,長時間不痊癒,會使人四肢無力、發黃疸,飲食無法轉化成身體的營養。肺臟的積,叫做「息賁」,在右側肋骨下方,像一個倒扣的杯子,長時間不痊癒,會使人忽冷忽熱、喘咳,發生肺部壅塞。腎臟的積,叫做「賁豚」,從下腹部開始,向上延伸到心臟下方,像小豬的形狀,有時向上有時向下,沒有固定時間,長時間不痊癒,會使人呼吸困難、骨頭軟弱無力、氣短。
張仲景說:「積」是臟腑的病,位置固定不會移動;「聚」是六腑的病,發病有時候,疼痛會轉移,這種情況是比較容易治療的。各種「積」的診斷大法是,脈搏來的時候細而貼著骨頭的,就是「積」。在寸口脈搏處,如果有積,表示積在胸部;稍微超出寸口脈搏處,表示積在喉嚨;在關脈處,表示積在肚臍旁邊;在關脈上方,表示積在心臟下方;在關脈下方一點點,表示積在下腹部;在尺脈處,表示積在氣衝穴(腹股溝處)。脈搏左邊明顯,表示積在左邊;脈搏右邊明顯,表示積在右邊。脈搏兩邊都明顯,表示積在身體中間,要根據不同部位來判斷。我認為張仲景的說法雖然詳細而且精確,但可能太過死板,不過在道理上是通順的,所以在此記錄下來,可以供大家參考。如果以我的臨床經驗來看,凡是屬於「癖」的病症,脈象一定是沉、緊而快,就像《內經》說的「微急」、「小急」的脈象。如果脈象平和緩慢,表示胃氣沒有問題,就不是「癖」的脈象。
許學士說:大體來說,治療「積」,可以用患者不喜歡的東西來攻破它,或者用患者喜歡的東西來誘導它,就比較容易治好。例如,用硇砂、水銀來治療肉積,用神麯、麥芽來治療酒積,用水蛭、虻蟲來治療血積,用木香、檳榔來治療氣積,用牽牛、甘遂來治療水積,用雄黃、膩粉來治療痰涎積,用礞石、巴豆來治療食積,每種積都用相對應的藥物來治療。如果用很多種藥物混合在一起,藥力就會分散,難以奏效。必須要清楚判斷是哪種「積」和「聚」,同時了解患者的症狀,然後斟酌增減藥量,否則反而會傷害身體,關鍵是要根據當時的情況來靈活變通。
潔古說:身體強壯的人不容易有「積」,身體虛弱的人則容易有「積」。脾胃功能虛弱,氣血兩虛,再加上受到四季的影響,都可能形成「積」。如果貿然用磨堅破結的藥物來治療,疾病雖然可能會去除,但是人也會變得虛弱。像乾漆、硇砂、三稜、大黃、牽牛這類的藥物,用藥的時候會暫時有效,藥效一過又會恢復原狀,氣越來越虛弱,疾病反而越來越嚴重,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所以,治療「積」,應該先補養正氣,那麼「積」自然就會消除,就像滿座都是君子,即使有一個小人,也會沒有容身之地而自行離開。只要使體內的真氣充足,胃氣強健,「積」自然就會消失。
身體強壯的人如果產生積,用大毒的藥物治療都不能過量,何況是身體虛弱的人呢?這是治療「積」的一個重點,邪氣和正氣的盛衰,應該仔細審查。
張子和說:「積」的形成,有時是因為暴怒、喜悲思恐的情緒,有時是因為過食酸甘辛鹹的食物,有時是因為停滯的溫涼寒熱的飲料,有時是因為受到風寒暑濕燥火的邪氣侵襲,剛開始症狀很輕微,可以透過呼吸和按摩導引來消除,所以不難治癒。如果時間長了,積滯不去,就會形成五積。
徐東皋說:補養正氣來消除「積」,這是對付比較輕微的「積」的方法。如果是脾胃功能失調,導致氣積、食積無法疏導,就應該先補養脾胃的正氣,使滯積自然疏散。至於那些比較大的「積」和「聚」,像五積經過長時間發展而成的癥瘕之病,堅固不移,如果不用猛烈的藥物來攻打,怎麼可能把它們驅逐呢?但是對於身體虛弱的人,必須採用攻補兼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