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六十二長集·小兒則古方 (1)
卷之六十二長集·小兒則古方 (1)
1. 小兒
(《秘旨》)補脾湯(一),治小兒久病,面黃肌瘦,咬牙目札,頭髮稀少,誤藥所致。
人參,白朮(各一錢),白芍藥(酒炒),白茯苓(各八分),川芎,陳皮(各六分),炙甘草,黃耆(蜜炙),當歸(各四分),
上每服二三錢,薑、水煎。
白話文:
這是一種名為「補脾湯」的古方,用於治療長期患病的小兒,他們會出現面色蒼白、肌肉消瘦、咬牙、眼睛乾澀、頭髮稀疏的情況,這些可能是因錯誤使用藥物所導致的。
配方如下:
- 人參:1錢
- 白朮:1錢
- 白芍(酒炒):8分
- 白茯苓:8分
- 川芎:6分
- 陳皮:6分
- 炙甘草:1分
- 黃耆(蜜炙):8分
- 當歸:4分
以上材料每次服用2至3錢,以薑和水煎煮。
調中湯(二),治傷乳食瀉後,脾胃虛噦吐瀉。
人參,茯苓,乾薑(炒),藿香,白朮,甘草(炙),木香,丁香,香附(炒,去毛),砂仁(等分),
上水煎。食前服。
調中丸(三),治脾胃虛寒吐瀉。
人參,白朮(炒),甘草(炒,各五錢),乾薑(炮,四錢),
白話文:
【調中湯】(二號),用於治療因傷害飲食導致的腹瀉,以及脾胃虛弱引起的嘔吐和腹瀉。
- 人參:補益氣血,強壯體質。
- 茯苓:利水滯,健脾益胃。
- 幹薑(炒):溫暖脾胃,散寒止痛。
- 藿香:化濕解暑,止瀉。
- 白朮(炒):補脾燥溼,調理消化。
- 甘草(炙):調和藥性,補中益氣。
- 木香(木香):行氣止痛,調和脾胃。
- 丁香(丁香):溫中散寒,降逆止瀉。
- 香附(炒,去毛):疏肝解鬱,調經止痛。
- 砂仁(等分):化濕行氣,健脾消食。
以上各藥物用水煎煮後服用,請在飯前服用。
【調中丸】(三號),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寒涼所引起的嘔吐和腹瀉。
- 人參:補益氣血,強壯體質。
- 白朮(炒):補脾燥溼,調理消化。
- 甘草(炒):調和藥性,補中益氣。
- 幹薑(炮):溫暖脾胃,散寒止痛。
以上各藥物分別按照五錢、五錢、四錢的比例混合,經過炮製後使用。
上為末,蜜丸,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湯下。薛按云:前二方乃本經自病之藥,即人參理中丸也。若腎水侮土而虛寒者,當加半夏、茯苓、陳皮,或嘔吐,更加藿香,泄瀉加木香。
人參理中丸(四),治中氣虛熱。
人參,白朮(炒),炙甘草(等分),
上為末,薑汁糊丸,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湯下。
(《局方》)觀音散(五),治內傷嘔逆吐瀉,不進飲食,漸至羸瘦。
人參(一兩),神麯(炒),茯苓,炙甘草,綿黃耆,白朮(炒),白扁豆(炒),木香(各一錢),石蓮肉(去心,錢半),
白話文:
上部的藥物研磨成粉末,然後用蜂蜜調和成丸子,大小如同綠豆。每次服用二三十個丸子,用白開水送服。薛按認為:前面兩個方子是出自經典的自我治療藥方,實際上就是人參理中丸。如果出現腎水侵擾脾土導致虛寒的情況,應該在方子中加入半夏、茯苓、陳皮,如果伴有嘔吐現象,可以再加入藿香,如果是腹瀉則可以加入木香。
人參理中丸(四),用於治療中焦氣血虛弱引起的熱症。
成分包括:人參,白朮(炒後),炙甘草(等分),以上所有成分研磨成粉末,用薑汁調和成丸,大小如同綠豆。每次服用二三十個丸子,用白開水送服。
觀音散(五),用於治療因內傷引起的嘔吐、腹瀉,進食減少,逐漸消瘦的症狀。
成分包括:人參(一兩),神麯(炒後),茯苓,炙甘草,綿黃耆,白朮(炒後),白扁豆(炒後),木香(各一錢),石蓮(去心,錢半)。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入藿香三葉、薑、棗,水煎服。
助胃膏(六),治脾胃虛寒,吐瀉,飲食不化等證。
人參,白朮(炒),茯苓,甘草(炙),丁香(各五錢),山藥(一兩,炒),砂仁(四十個),木香(三錢),白豆蔻(十四個),肉豆蔻(麵煨,四個)
一方無木香,名香砂助胃膏。
上為末,蜜丸,芡實大。每服十丸,米飲化下。
(錢氏)七味白朮散(七),一名人參白朮散。治虛熱而渴。
白話文:
上級的配方,每劑取一到二錢,加入三片藿香,一片薑,一個棗,用水煎煮後服用。
【助胃膏(六號)】,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嘔吐、腹瀉、消化不良等症狀。
人參、白朮(炒)、茯苓、炙甘草、丁香(每種各五錢),山藥(一兩,炒)、砂仁(四十分之一個)、木香(三錢)、白豆蔻(十四個)、肉豆蔻(麵醃,四個)。
另一個方子沒有木香,稱為香砂助胃膏。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丸狀,大約像芡實那麼大。每次服用十粒,用水煮的米湯送服。
(錢氏)【七味白朮散(七號)】,又名【人參白朮散】,用於治療虛熱引發的口渴症狀。
人參,白朮,白茯苓,炙甘草,藿香,木香(各一錢),乾葛(二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煎溫服。如飲水多,多服之為妙。按:此方治小兒虛熱而渴,如無氣滯吐瀉等證,則當減去木香、藿香,以避燥而耗氣。
白朮散(八),方在和陣三十。治自汗盜汗極效。
太和餅(九)
人參,白朮,白茯苓(各五錢),山藥(炒,四錢),木香,炙甘草(各一錢),肉果(麵煨,四個),白豆蔻(十四個),砂仁(十四個),山楂肉(一兩),使君子肉(六十個)
白話文:
人參、白朮、白茯苓、炙甘草、藿香、木香(各3公分)、乾葛(6公分),以上材料混合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3公分,用熱水煎煮後飲用。如果飲水量多,可以酌量增加份量。注意:這方子適合治療小孩因虛弱引發的熱病和口渴,若沒有氣滯、吐瀉等症狀,應減少木香、藿香的用量,避免過度燥熱而損傷體力。
白朮散(第八方),詳情請參照和陣第30頁。對治療自汗、盜汗有極佳效果。
太和餅(第九方)
人參、白朮、白茯苓(各15公分)、山藥(炒後,12公分)、木香、炙甘草(各3公分)、肉果(麵皮包裹後烘烤,4個)、白豆蔻(14個)、砂仁(14個)、山楂肉(30公克)、使君子肉(60個)
煉蜜搗和為小餅。量兒大小與服。或再對證加減藥味用之。
團參散(十),治心虛血熱,自汗盜汗。
人參,當歸(等分)
上為末。用雄豬心一個,切三片,每服二錢,以豬心一片煎湯調服,或用水煎服亦可。
止汗散(十一),一名敗蒲散。治睡而自汗。
故蒲扇(燒存性)
上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
調元散(十二),治小兒變蒸,脾弱不乳,吐乳多啼。
人參,白朮,陳皮,厚朴(制),香附(各一錢),炙甘草,藿香(各五分),
白話文:
製作蜂蜜和勻成小圓餅狀,根據孩子體型大小給予服用,或者在再次對照症狀後調整藥物的種類和份量使用。
【團參散】(方號18676),適用於心虛血熱、自汗和盜汗的情況。
人參和當歸(按等比例配比)
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粉末。使用雄豬心一個,切成三片,每次服用兩錢,以一片豬心煎煮的湯汁調和服用,或者使用清水煎煮也行。
【止汗散】(方號11),又名【敗蒲散】(方號31686)。適用於睡眠時自汗的情況。
使用故蒲扇(經過燒灼後保留其性質)
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溫熱的酒調和服用。
【調元散】(方號12),適用於小孩的變蒸現象,脾弱無法好好吃奶,吐奶頻繁且常哭泣的情況。
人參、白朮、陳皮、厚朴(經過制備處理)、香附(各一份錢),炙甘草、藿香(各五分)。
上每服一二錢,薑、棗煎服。
平和飲子(十三),治小兒變蒸,於三月後,每三日進一服,可免百病,百日內宜服。
人參(一錢半),白茯苓(一錢),炙甘草(五分),升麻(二分),
上咀,水半盞,煎三分。不時服。弱者加白朮一錢。
調氣散(十四),治變蒸吐瀉,不乳多啼,欲發慢驚。
人參,陳皮,木香,藿香,香附,炙甘草(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薑、棗、水煎服。
(錢氏)當歸散(十五),治夜啼不乳。
白話文:
上藥每一劑服用二錢,使用薑和棗一起煎煮後服用。
「平和飲子」(第十三號方),用來治療小孩的變蒸症狀,在三個月後,每隔三天服用一次,可以預防各種疾病,在一百天內應當持續服用。
人參(一錢半)、白茯苓(一錢)、炙甘草(五分)、升麻(二分),以上材料切碎,用半盞水煎煮至三分,不固定時間服用。體質較弱的人可以加一錢的白朮。
「調氣散」(第十四號方),用來治療變蒸症狀引發的嘔吐和腹瀉,以及無法喝奶而頻繁哭泣的情況,預防慢驚風的發生。
人參、陳皮、木香、藿香、香附、炙甘草(各一錢),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使用薑、棗和水一起煎煮後服用。
「當歸散」(第十五號方),用來治療夜晚哭鬧不肯喝奶的情況。
人參,當歸,白芍藥(各二錢半),炙甘草(錢二分),桔梗,陳皮(各一錢),
上每服一二錢,水煎灌之。
(《撮要》)當歸散(十六),治變蒸有寒無熱。
當歸(二錢),人參,炙甘草,木香,官桂(各一錢),
上每服二三錢,薑、棗、水煎。
人參黃連散(十七),治心經蘊熱夜啼。
人參(二錢半),黃連(錢半,炒),炙甘草(五分),竹葉(二十片)
上薑、水煎服。
(無擇)燈花散(十八),治心躁夜啼。
白話文:
人參、當歸、白芍藥(各取二錢半)、炙甘草(取錢二分)、桔梗、陳皮(各取一錢),每服取一兩到二兩,用清水煎煮後飲用。
當歸(取二錢)、人參、炙甘草、木香、官桂(各取一錢),每服取二錢到三錢,用薑和棗加水一起煎煮。
人參、黃連(取二錢半、錢半,並需炒過)、炙甘草(取五分)、竹葉(取二十片),使用薑和水煎煮後服用。
燈花散(取十八號方):人參(取二錢半)、黃連(取錢半,並需炒過)、炙甘草(取五分),竹葉(取二十片),使用薑和水煎煮後服用。
燈花(二三顆)
上研細,用燈草煎湯調塗口中,乳汁送下,日三服。一法用燈花塗乳上,令兒吮之。如無燈花,用燈草燒灰,加辰砂少許亦妙。一法用燈花七枚,硼砂一字,辰砂少許,蜜調塗唇上,立安。
(《寶鑑》)天麻散(十九),治小兒急慢驚風,發熱抽搐,痰涎壅盛,或脾土虛弱,肝木乘侮,吐瀉不食,嗜臥困倦。
半夏(七錢),天麻(二錢半),甘草(炙),白茯苓,白朮(各三錢),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薑棗湯調服。
白話文:
['燈花(二三顆)']
- 將燈花研磨細,使用燈草煎湯調和後塗抹在口中,再用乳汁送服,每日三次。
- 另一種方法是將燈花塗抹在乳上,讓孩子吸吮。如果沒有燈花,可以使用燈草燒成灰,並加入少量辰砂,效果同樣好。
- 另一種方法是使用七顆燈花、一公克的硼砂和少量辰砂,與蜂蜜調和後塗抹在嘴脣上,可以馬上安撫。
- 《寶鑑》中的'天麻散'(第十九則)可以治療小兒急慢驚風、發熱抽搐、痰涎壅盛、或者因為脾土虛弱、肝木乘侮所導致的吐瀉不食、嗜臥睏倦等症狀。
- 半夏(七錢)、天麻(二錢半)、甘草(炙)、白茯苓、白朮(各三錢)等材料研磨成粉末後,每次服用一到兩錢,以薑棗湯調和後服用。
(湯氏)異功散(二十),止渴,消暑,生津,補脾胄。
豬苓,澤瀉(各三錢),人參,白朮,茯苓(各五錢),陳皮(二錢半),硃砂(一錢),
上為末,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燈心竹葉湯化下。
柴胡散(二一),治變蒸骨熱,心煩啼叫不已。
人參,炙甘草,麥冬(各二錢),龍膽草(酒炒黑),防風(各一錢),柴胡(五分),
白話文:
【異功散】(二十顆),可止渴、消暑、生津、補脾胃。
- 豬苓(三錢)、澤瀉(三錢)、人參(五錢)、白朮(五錢)、茯苓(五錢)、陳皮(二錢半)、硃砂(一錢)。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用蜂蜜調和成丸,大小如芡實。每次服用一丸,以燈心竹葉湯溶解後吞下。
【柴胡散】(二十一顆),用於治療變化期的骨熱,以及心煩哭鬧不停的情況。
- 人參(二錢)、炙甘草(二錢)、麥冬(二錢)、龍膽草(酒炒至黑色,一錢)、防風(一錢)、柴胡(五分)。
上每服二三錢,水煎。
柴苓散(二二),治壯熱來去。
柴胡,赤茯苓,人參,麥冬,甘草(各半兩),黃芩(一兩),
上每服二三錢,入小麥二十粒,青竹葉三片,水煎服。
惺惺散(二三),治小兒傷寒時氣,風熱頭痛目眵,多睡痰壅,咳嗽喘急,或痘疹已出未出,疑似之間。
人參,白朮(炒),茯苓,甘草,北細辛,川芎,桔梗(炒,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入薄荷五葉,水煎服。一方有防風、天花粉。
白話文:
「柴苓散」(方二十二):用於治療來去不定的壯熱病症。
成分包括:
- 柴胡(半兩)
- 赤茯苓(半兩)
- 人參(半兩)
- 麥冬(半兩)
- 甘草(半兩)
- 黃芩(一兩)
每次服用約二到三錢,加入小麥二十粒和青竹葉三片,一起用水煎煮後飲用。
「惺惺散」(方二十三):用於治療小孩因傷寒、時氣、風熱引起的頭痛、眼屎多、嗜睡、痰多、咳嗽喘息,或者剛出現或未出現的痘疹的疑似情況。
成分包括:
- 人參(等分量)
- 白朮(炒製)(等分量)
- 茯苓(等分量)
- 甘草(等分量)
- 北細辛(等分量)
- 川芎(等分量)
- 桔梗(炒製,等分量)
以上成分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約一錢,加入五片薄荷,一起用水煎煮後飲用。另一個版本則有添加防風和天花粉。
星蘇散(二四),治諸風口噤不語。
南星(略炮,切)
上每服五七分,紫蘇五葉,姜四片,水煎入雄豬膽少許。溫服。
(錢氏)黃龍散(二五),治發熱不退,或往來寒熱。
柴胡(五錢),赤芍藥(三錢),黃芩(炒),甘草(炙,各二錢),
上每服二三錢,薑、棗、水煎。
人參羌活散(二六),治傷風驚熱。
人參,羌活,川芎,白茯苓,柴胡,前胡,獨活,桔梗,枳殼,地骨皮,天麻(各等分),炙甘草(減半),
白話文:
【星蘇散(二四)】,治療各種風症導致的口噤不語。
南星(稍微炮製,切好)
每次服用量為五至七分,紫蘇五片,薑四片,用水煎煮,加入少量雄豬膽汁。溫熱後服用。
(錢氏)【黃龍散(二五)】,治療發熱持續不退,或者間歇性發熱伴隨寒熱交替。
柴胡(五錢),赤芍藥(三錢),黃芩(炒過),甘草(炙製,各二錢),
每次服用量為二至三錢,薑、棗,用水煎煮。
【人參羌活散(二六)】,治療風寒感冒引發的驚熱。
人參,羌活,川芎,白茯苓,柴胡,前胡,獨活,桔梗,枳殼,地骨皮,天麻(各等份),炙甘草(用量減半)。
上用生薑薄荷水煎。治驚熱加蟬蛻。
牛黃散(二七),治溫熱壯熱,或寒熱往來。
牛黃(研),甘草(各半兩),柴胡,梔子(酒炒),龍膽草(酒炒),黃芩(炒,各二錢半),
上為末。每服五七分,以金銀薄荷湯調下。
(錢氏)生犀散(二八),治心經風熱。
犀角(鎊三錢),柴胡,葛根,赤芍藥,地骨皮(各一兩),甘草(五錢),
白話文:
使用鮮姜和薄荷加水煎煮。若需治療驚悸與熱病,可加入蟬蛻。
「牛黃散」(配方編號:3565),適用於治療溫熱引起的壯熱,或是寒熱交織的症狀。
牛黃(研磨)、甘草(各半兩),柴胡,梔子(酒炒),龍膽草(酒炒),黃芩(炒,各二錢半),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至七分,以金銀薄荷湯調製後飲用。
「生犀散」(配方編號:19402),適用於治療心經風熱。
犀角(鎊三錢)、柴胡、葛根、赤芍藥、地骨皮(各一兩),甘草(五錢),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
二黃犀角散(二九),治溫熱心神不安,火腑秘結。
犀角屑,大黃(酒浸蒸),鉤藤鉤,梔子仁,甘草,黃芩(等分),
上為末。每服五七分,熱湯調下,量兒加減。
柴胡飲子(三十),解肌熱蒸熱積熱,或汗後餘熱,脈洪實弦數,大便堅實者。
柴胡,人參(各五分),黃芩,芍藥(各七分),當歸(一錢),甘草(四分),大黃(八分),
上每服一二錢,水煎。按:此方用藥頗善,但大便如常者,勿得輕用大黃。
白話文:
【二黃犀角散】(第二十九方):此方用於治療溫熱病引起的神經不安和內臟積熱。
犀角屑、大黃(用酒浸泡蒸煮)、鉤藤鉤、梔子仁、甘草、黃芩(等量配比)
以上各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約五到七分,以熱水調製,兒童服用時可根據情況增減。
【柴胡飲子】(第三十方):此方用於解開肌肉熱、內熱和積熱,或者汗後餘熱,脈搏洪大、實而弦數,大便硬結的情況。
柴胡、人參(各五分)、黃芩、芍藥(各七分)、當歸(一錢)、甘草(四分)、大黃(八分)
以上各物每次服用約一二錢,以水煎煮。注意:此方藥性強烈,對照自身情況使用,若大便正常,不要輕易使用大黃。
地骨皮散(三一),治虛熱壯熱。
地骨皮,知母,人參,柴胡,茯苓,半夏,甘草(等分),
上薑、水煎。有驚熱,加蟬蛻、天麻、黃芩。
天麻定喘飲(三二),治喘嗽驚風。
天麻,防風,羌活,白朮,甘草(炒),人參,桔梗,川芎,半夏曲(等分),
上每服二三錢,水煎服。
補肺散(三三),一名阿膠散。治肺虛噁心喘急,久患咳嗽有痰。
白話文:
【地骨皮散】(第三十一方),治療虛熱壯熱。
地骨皮,知母,人參,柴胡,茯苓,半夏,甘草(等量),
以上材料與薑一起用水煮沸。若為驚熱症狀,可加入蟬蛻、天麻、黃芩。
【天麻定喘飲】(第三十二方),治療喘嗽驚風。
天麻,防風,羌活,白朮,甘草(炒),人參,桔梗,川芎,半夏曲(等量),
以上材料每次服用二三錢,用水煮沸後服用。
【補肺散】(第三十三方),又名【阿膠散】。治療肺虛噁心喘急,長期咳嗽有痰。
阿膠(兩半,炒),鼠黏子(炒),馬兜鈴(各半兩),杏仁(七粒),糯米(一兩),甘草(三錢),
上每服二三錢,水煎服。
(錢氏)阿膠散(三四),治小兒肺病,咳嗽喘急,或咳而哽氣,喉中有聲。
阿膠(蛤粉炒,一兩),鼠黏子(炒香,二錢半),炙甘草(一錢),馬兜鈴(半兩),杏仁(七個,去皮尖),糯米(一兩),
上每二三錢,水煎。
(丹溪)保和丸(三五),治飲食酒積停滯胸膈,痞滿腹脹。
白話文:
材料:
- 阿膠(兩半,炒)
- 鼠粘子(炒)
- 馬兜鈴(各半兩)
- 杏仁(七粒)
- 糯米(一兩)
- 甘草(三錢)
用法:每次服用二至三錢,加水煮沸後服用。
(錢氏)阿膠散(三四):此方專治小孩肺部疾病,如咳嗽、喘息、呼吸困難,或是咳嗽時有哽氣現象,喉部有異常聲音。
材料:
- 阿膠(蛤粉炒,一兩)
- 鼠粘子(炒至香,二錢半)
- 炙甘草(一錢)
- 馬兜鈴(半兩)
- 杏仁(七個,去皮尖)
- 糯米(一兩)
用法:每次服用二至三錢,加水煮沸後服用。
(丹溪)保和丸(三五):此方專治因飲食過量、飲酒過度導致的胸膈阻塞、腹脹、腹部脹滿等症狀。
神麯(炒),陳皮,半夏,茯苓(各一兩),山楂肉(蒸曬,三兩),連翹,蘿蔔子(炒,各五錢),
上為末,粥丸,綠豆大。一方尚有炒麥芽一兩,黃連五錢。
大安丸(三六),治證同前。即前保和丸加白朮二兩。
(楊氏)消食丸(三七),治乳食過多,胃氣不能消化。
砂仁,陳皮,神麯(炒),麥芽(炒),三稜,蓬朮(各半兩),香附(炒,一兩),
白話文:
神麯(炒)、陳皮、半夏、茯苓(各等份量的一兩)、山楂肉(蒸曬後,等份量三兩)、連翹、蘿蔔子(炒,各等份量五錢)
以上成分混合研磨成粉末,再與粥混合製成藥丸,丸子大小約綠豆般大。
另一個配方「大安丸」(三六號),適用症狀與上述相同。這就是前一個「保和丸」的版本,只是在配方中加入了等份量二兩的白朮。
「楊氏消食丸」(三七號),專治因飲食過量導致的胃部消化不良。
成分包括:砂仁、陳皮、神麯(炒)、麥芽(炒)、三稜、蓬朮(各等份量半兩)、香附(炒,等份量一兩)。
上為末,麵糊丸,麻子大。白湯送下,量兒加減。
消乳丸(三八),治嘔吐,消乳食。脈沉者,傷食不化也。
香附(炒),砂仁,陳皮,神麯(炒),炙甘草,麥芽(炒,等分),
上為末,米糊丸黍米大。每服二十丸,薑湯下。
白餅子(三九),治傷食腹中有癖,嘔吐肚疼。先用此藥一服,推下食積,然後調治,不可服冷藥。
滑石,輕粉,半夏(湯浸焙),南星(各一錢),巴豆(二十四粒,去皮膜,用水一升煮乾,研爛)
白話文:
上為粉末,做成麪糊丸狀,大小如芝麻。用白開水送服,根據兒童年齡酌情增減。
【消乳丸】(配方編號:14133),用於治療噁心嘔吐,消除消化不良的食物。如果脈搏沈緩,表示消化不良的食物未能消化。
- 香附(炒熟),砂仁,陳皮,神麯(炒熟),炙甘草,麥芽(炒熟,比例相同),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用米糊做成丸狀,大小如黍米。每次服用20個,用薑湯送服。
【白餅子】(配方編號:33346),用於治療因消化不良導致的腹部問題、噁心嘔吐和肚子疼痛。首先服用此藥物,以推進食物積聚的排除,接著進行調理,不應服用冷性藥物。
- 滑石,輕粉,半夏(用水浸泡後烤熟),南星(各用一分錢份量),巴豆(共二十四粒,去除皮膜,用水一升煮至乾燥,研磨成細末)
上為末,糯米飯丸,綠豆大。捻作餅,每服二三餅,煎蔥白湯、紫蘇湯下,忌熱物,量兒加減。
薛曰:凡用此方及利驚丸、紫霜丸、三味牛黃丸、褊銀丸之類,乃斬關奪門,起死回生之重劑也,必審形病俱實,方可施之,鞏至失手,命在反掌。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乃實,實者病氣實,而形氣則虛也。東垣先生云:形病俱實者,當瀉不當補;形病俱虛者,當補不當瀉。治者審焉。
白話文:
以上所述的藥方被研磨成粉末,製成如綠豆般大小的糯米飯丸子。將這些丸子捏成餅狀,每次服用二至三張。可以使用蔥白湯或紫蘇湯來幫助吞嚥。服用後,應避免食用熱食。藥量需根據兒童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薛氏指出,這些藥方(包括利驚丸、紫霜丸、牛黃丸和褊銀丸等)是能夠打破障礙,從死亡邊緣拉回生命的重要藥劑。但在使用時必須確認患者體質和病情都屬實症(即有明顯的體質過於強壯和病症嚴重的表現),纔可應用。若使用不慎,可能危及性命,如同掌握在手掌之間一樣重要。
根據經典理論,邪氣的侵襲會導致身體氣血的虛弱。如果邪氣停留不去,那麼病症就會呈現實證,這意味著疾病是由於氣血實症所導致,但身體的體質卻是虛弱的。東垣先生認為,在體質和病情都呈實證的情況下,應該採取清洩的療法而非補益的療法;而在體質和病情都呈虛證的情況下,則應當補益而非清洩。治療者必須明確區分。
宣風散(四十),治濕痰、去積滯,通秘結,攻黑陷裡實,以代百祥丸、牛李膏。
檳榔(二個),陳皮,甘草(各五錢),牽牛(四兩,半生半炒,取頭末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量大小增減與服,白湯調下。一方有大黃、木香,連前三味煎成後,加牽牛末調服。
人參養胃湯(四一),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寒熱如瘧,或嘔逆噁心。
人參,厚朴(薑製),蒼朮(炒),半夏(制),草果仁,藿香,茯苓(各五錢),橘紅(二錢半),炙甘草(二錢),
白話文:
【宣風散(四十)】,此方用於治療濕痰、去除積滯,通暢便祕,攻破深藏於體內的實邪,可用來替代【百祥丸】和牛李膏。
【檳榔(二個)】、陳皮、甘草(各五錢),牽牛(四兩,一半生一半炒,取出一兩的頭部粉末),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根據年齡和體力大小調整用量,用水調服。另外一種配方則有大黃、木香,連同前三種材料一起煎煮,後加入牽牛粉末調服。
【人參養胃湯(四一)】,此方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出現寒熱似瘧狀,或者嘔吐、噁心等症狀。
人參、厚朴(用薑製)、【蒼朮(炒)】、半夏(經過特殊處理)、【草果仁】、藿香、茯苓(各五錢),【橘紅(二錢半)】,炙甘草(二錢),
上每服二三錢,姜三片,烏梅一個,水煎。
人參安胃散(四二),治脾胃虛弱,傷熱乳食,嘔吐瀉痢。
人參(一錢),黃耆(二錢),生甘草,炙甘草(各五分),白芍藥(酒炒,七分),白茯苓(四分),陳皮(三分),黃連(炒,一分),
上每服二三錢,水煎。
生附四君湯(四三),治吐瀉不思乳食,凡虛冷病,宜先與數服以正胃氣。
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附子,木香,橘紅(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薑、棗、水煎服。
白話文:
上藥每服二至三錢,加入三片薑及一個烏梅,加水煎煮。
「人參安胃散」(方號:30832),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因熱食導致的消化不良,如嘔吐和腹瀉。
人參一錢、黃耆二錢、生甘草、炙甘草各五分、白芍藥(酒炒)七分、白茯苓四分、陳皮三分、黃連(炒)一分,
上藥每服二至三錢,加水煎煮。
「生附四君湯」(方號:43),用於治療嘔吐和腹瀉,對不喜歡吃奶食的情況特別有效。對於虛寒性病症,首選此方來調理胃部功能。
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附子、木香、橘紅(等量),
以上藥物研磨成粉末。每服一至二錢,加入薑、棗,加水煎煮後服用。
釀乳法(四四),治胃虛吐瀉,睡中吐舌搖頭,嘔乳,額上汗流,驚啼面黃,令兒飢飲。
人參,藿香,木香,沉香,陳皮,神麯(炒),麥芽(炒,各等分),丁香
上每服四五錢,姜十片,紫蘇十葉,棗三枚,水煎。每服半盞。令母食後捏去舊乳方服,臥少時卻與兒飲。
按:小兒不能飲藥者,凡用補瀉諸劑皆宜此法。
銀白散(四五),治胃虛吐瀉。
糯米(炒,二兩半),扁豆(蒸,二兩),白朮(炒,一兩),炙甘草(三錢),丁香,藿香(各二錢),
上為末。紫蘇米飲調下。《直指方》加炮白附子、全蠍、木香、石蓮子、姜,水煎。
白話文:
【釀乳法(四四)】,用於治療胃虛引致的吐瀉,以及睡夢中出現吐舌搖頭、嘔吐乳汁、額頭出汗、驚醒面色發黃的情況,使嬰兒感到餓而飲食。
- 人參:滋補氣血。
- 藿香:芳香化滯,和胃止吐。
- 木香:行氣消食,和胃止痛。
- 沈香:理氣止痛,調和脾胃。
- 陳皮:理氣健脾,化痰止咳。
- 神麯(炒):消化積食,消食和胃。
- 麥芽(炒):疏肝解鬱,健脾消食。
- 丁香:溫中降逆,散寒止痛。
每次服用量約為四五錢,配合十片薑、十片紫蘇葉、三枚大棗一起煎煮,每次服用半盞。在母親進食後,先捏去舊乳,再服用新乳,稍後再讓嬰兒飲食。
注意:對於無法飲用藥物的嬰兒,使用補瀉各種藥劑時,此方法適用。
【銀白散(四五)】,用於治療胃虛引致的吐瀉。
- 糯米(炒):滋養脾胃,補益元氣。
- 扁豆(蒸):補脾和胃,利水消腫。
- 白朮(炒):補脾益氣,燥濕利水。
- 炙甘草:調和藥性,補中益氣。
- 丁香、藿香:分別具芳香化滯、和胃止吐的功效。
以上所有成分研磨成粉末,用紫蘇米飲調和後服用。《直指方》版本中添加了炮製的白附子、全蠍、木香、石蓮子,並用水煎煮服用。
朱君散(四六),治吐瀉後而為驚為瀉及糞青者。
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鉤藤鉤,硃砂(各一錢),麝香(半分),燈心(一團)
上為末。每服一錢,白湯調下。
二順散(四七),治中暑霍亂吐瀉,煩悶燥渴,小便赤澀,便血肚疼。
白朮,炙甘草,茯苓,豬苓,澤瀉,乾薑(炒),肉桂,杏仁(去皮尖,炒,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五七分,不拘時水調下,或用水煎服。
香樸散(四八),治積冷嘔吐。
白話文:
朱君散(四六):此方用於治療因吐瀉後導致的驚嚇、腹瀉,以及糞便呈青色的情況。
成分包括: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鉤藤鉤、硃砂(各一錢),麝香(半分),燈心(一團)。
所有成分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以白開水調和後服用。
二順散(四七):此方適用於中暑霍亂引發的吐瀉、心煩、口渴、小便赤澀以及大便出血、腹部疼痛等症狀。
成分包括:白朮、炙甘草、茯苓、豬苓、澤瀉、乾薑(炒)、肉桂、杏仁(去皮尖,炒,各等分)。
所有成分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至七分,不限時間,以水調和後服用,或加水煎煮後服用。
香樸散(四八):此方適合治療因積冷引起的嘔吐。
成分包括:具體成分未列出,請根據實際藥方進行配比。
藿香葉,厚朴(薑汁炒),陳皮(各七錢),半夏(湯泡七次,一兩),炙甘草(一錢),
上每服三錢,薑、棗、水煎。瀉甚者,加木香、肉豆蔻。
沉香散(四九)順胃氣,止嘔吐。
茯苓(二錢),沉香,丁香,木香,藿香,厚朴,炙甘草(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一字,米飲湯調服。
玉露散(五十)治傷熱吐瀉。
石膏(煅),寒水石(各五錢),甘草(一錢半),
白話文:
【藿香葉,厚朴(薑汁炒),陳皮(各七錢),半夏(湯泡七次,一兩),炙甘草(一錢),】
每服份量:三錢,使用薑和棗,與水一同煎煮。
【沈香散(四九)順胃氣,止嘔吐。】
每服份量:一字,以米飲湯調服。
【茯苓(二錢),沈香,丁香,木香,藿香,厚朴,炙甘草(各一錢),】
將所有成分研磨成粉末。
【玉露散(五十)治傷熱吐瀉。】
石膏(煅)與寒水石(各五錢),甘草(一錢半),用來治療傷熱引起的吐瀉問題。
上為末。每服五分,白湯調下。
六神散(五一),治面青啼哭,口出氣冷,或泄瀉不乳,腹痛曲腰,四肢厥冷。
人參,白朮(炒),山藥(炒,各五錢),炙甘草(二錢),白茯苓,白扁豆(炒,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三錢,薑、棗、水煎。
香橘餅(五二),治傷冷積瀉。
木香,青皮(各一錢),陳皮(二錢半),厚朴,神麯(炒),麥芽(炒,各半兩),
上為末,蜜和為餅。每服一枚,米飲調下。
(錢氏)黃芩湯(五三),治挾熱下痢,頭痛胸滿大渴,或寒熱脅痛,脈洪大而實者。
白話文:
- 六神散(五一):用於治療臉色蒼白、哭泣不止、口中呼出冷氣、或者消化不良無法哺乳、腹部疼痛蜷縮、四肢發冷的症狀。
成份包括:人參、白朮(炒)、山藥(炒)、炙甘草、白茯苓、白扁豆(炒)。這些成分研磨成粉末後,每次服用約五分量,用白開水調製後服用。
- 香橘餅(五二):用於治療因受涼導致的腹瀉。
成份包括:木香、青皮、陳皮、厚朴、神麯(炒)、麥芽(炒)。這些成分研磨成粉末後,與蜂蜜混合製成餅乾。每次服用一枚,用米飲調製後服用。
- 黃芩湯(五四):用於治療伴有熱病的下痢,頭痛、胸部滿悶、極度口渴,或者寒熱交織、肋部疼痛,脈搏強大且實感的症狀。
黃芩(一兩半),芍藥,甘草(炒,各一兩),
上每服二三錢,薑、水煎。如嘔,加半夏二錢。
澀腸散(五四),治小兒久痢,腸頭脫出。
訶子(炮),赤石脂,龍骨(各等分),
上為末,臘茶少許和藥摻腸頭上,絹帛揉入。
破故紙散(五五),治膀胱虛冷,夜間遺尿,或小水不禁。
破故紙(炒)
上為末。每服一錢,熱湯調下。
白話文:
黃芩(1.5錢),芍藥,甘草(炒)各1錢,每次服用約2-3錢,使用薑和水煎煮。
「澀腸散」(五四號方),用於治療小孩長時間的腹瀉,腸道脫出的情況。
訶子(炒熟),赤石脂,龍骨(各等分量),將這些材料磨成粉末,加入少量臘茶,敷在脫出的腸頭上,然後用紗布揉合進入。
「破故紙散」(五五號方),用於治療膀胱虛弱寒冷,夜晚尿牀,或者頻尿的情況。
破故紙(炒熟),將此材料磨成粉末。每次服用約1錢,使用熱水調和服用。
(陳氏)肉豆蔻丸(五六),治瀉痢水穀,或淡黃或白,不能止者。
肉豆蔻,訶子肉,白龍骨(各半兩),木香,砂仁(各二錢),赤石脂,枯白礬(各七錢半),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黍米大。周歲兒每服三五十丸,三歲兒服百丸,溫米飲下。瀉甚者,煎木香散或異功散送下,不止,多服。薛按:前方治陽氣虛寒腸滑之澀劑,蓋腎主大便,若因腎氣不固而致前證者,宜用木香散送四神丸;如不應,急煎六君子湯送四神丸補之,蓋豆蔻丸澀滯之功多,補益之功少也。
白話文:
陳氏的「肉豆蔻丸」(配方編號:35255),適用於治療拉肚子、糞便混有水分或呈淡黃色、白色,無法止住的情況。
成分包括:
- 肉豆蔻
- 哥子肉
- 白龍骨(各半兩)
- 木香
- 砂仁(各二錢)
- 赤石脂
- 枯白礬(各七錢半)
以上所有材料研磨成細末,以麵糊製成藥丸,大小如黍米。一歲的嬰兒每次服用約30到50個藥丸,三歲的兒童則服用一百個藥丸,並以溫熱的米湯送服。
對於拉肚子嚴重的情況,可以先煎煮「木香散」或「異功散」,然後讓患者吞服。如果還是無法停止,則需要增加藥量。薛氏指出,這款「肉豆蔻丸」主要是針對由陽氣虛弱、腸道滑動所引起的消化不良情況,因為腎臟主管排便,如果因為腎氣不穩而導致這種問題,可以使用「木香散」配合「四神丸」來治療;如果不見效,則需緊急煎煮「六君子湯」來補充「四神丸」,因為「肉豆蔻丸」主要的功效是收斂,而不是補益。
寧神湯(五七),治心虛火盛,熱躁驚搐等證。
人參,當歸身,生地,麥冬(各一錢),山梔仁,黃連(炒),炙甘草(各二錢),石菖蒲(三分),辰砂(入二分),
上加燈心半錢,水一盞,煎七分,調辰砂攪勻。食後溫服。
當歸養心湯(五八),治心虛驚悸。
歸身,麥冬,生地(酒洗),人參,炙甘草,升麻(少用)
水一鍾半,加燈草一團,煎七分。食遠服。
(錢氏)養心湯(五九),治心血虛怯,驚癇,或驚悸怔仲,盜汗無寐,發熱煩躁。
白話文:
【寧神湯】(第57方),用於治療心虛火旺,熱燥驚搐等症狀。
人參、當歸身、生地、麥冬(各取一分)、山梔仁、黃連(炒後)、炙甘草(各取二分)、石菖蒲(取三分)、辰砂(加入二分)。
上方加燈心半分,用水一杯,煎至七分,再加入辰砂,攪拌均勻。餐後溫和服用。
【當歸養心湯】(第58方),用於治療心虛驚悸。
當歸身、麥冬、生地(以酒清洗)、人參、炙甘草、升麻(用量少)。
用水一鍾半,加入燈草一團,煎至七分。餐前服用。
(錢氏)【養心湯】(第59方),用於治療心血虛弱,驚癇,或是驚悸怔仲,盜汗難眠,以及發熱煩躁。
人參,黃耆,遠志,當歸,川芎,棗仁,五味子,柏子仁,肉桂,白茯苓,茯神,半夏曲(各三錢),炙甘草(四錢),
上每服二三錢,薑、水煎。
茯神湯(六十),治膽氣虛寒,頭痛目眩,心神恐懼,或是驚癇。
人參,黃耆(炒),棗仁(炒),熟地,白芍(炒),柏子仁(炒),五味子(炒),茯神(各一兩),桂心,甘草(炒,各五錢),
白話文:
人參、黃耆、遠志、當歸、川芎、棗仁、五味子、柏子仁、肉桂、白茯苓、茯神、半夏曲(每味藥材各3錢),炙甘草(4錢)。
上列藥物每服2-3錢,用薑和水煎煮後服用。
茯神湯(共60份),用於治療膽氣虛寒引起的頭痛、目眩、心神恐懼,或因驚嚇所導致的情況。
人參、黃耆(炒)、棗仁(炒)、熟地、白芍(炒)、柏子仁(炒)、五味子(炒)、茯神(每味藥材各1兩),桂心、甘草(炒,各5錢)。
注意:這些藥方是中醫傳統治療方法的一部分,使用前應諮詢專業中醫師,根據個體情況進行辨證施治。
上每服二三錢,水煎。
清神湯(六一),治驚癇,心虛血熱。
犀角(鎊屑),遠志(薑汁焙),白鮮皮,石菖蒲,人參,甘草(等分),
上為末。每服五七分,麥門冬煎湯調服。
(錢氏)酸棗仁湯(六二),治心肺虛熱,煩躁驚啼,痘疹血熱血燥等證。
棗仁,炙甘草,人參,生地,麥冬,當歸身,梔子仁(等分),
上加燈心,水一盞,煎六分。溫服。
黑附子湯(六三),治慢脾風四肢厥冷。
白話文:
上藥每服二至三錢,用水煎煮。
【清神湯】(配方編號:3266),專治驚癇與心虛血熱的症狀。
犀角(研磨成粉屑狀),遠志(以薑汁拌炒後再烘焙),白鮮皮,石菖蒲,人參,甘草(各份量相等)。
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約五到七分,以麥門冬煎湯調和後服用。
(錢氏)【酸棗仁湯】(配方編號:270),專治心肺虛熱、煩躁、驚嚇啼哭,以及痘疹血熱血燥等症狀。
酸棗仁,炙甘草,人參,生地,麥冬,當歸身,梔子仁(各份量相等)。
在上述配方中加入燈心,用一杯水煎煮至剩下六分。溫和地服用。
【黑附子湯】(配方編號:7362),專治慢性脾風導致的四肢冰冷症狀。
附子(炒,去皮,三錢),木香,人參(各一錢半),白附子(一錢),炙甘草(五分),
上為散。每服三錢,姜五片,水煎。若手足即溫,即止後服。
鉤藤散(六四),治吐利,脾胃氣虛,慢驚生風。
鉤藤鉤,人參,天麻,蠍尾(去毒),防風,蟬殼(各半兩),麻黃,殭蠶(炒),炙甘草,
川芎(各二錢半),麝香(五分),
上㕮咀。每服二三錢,水煎服。虛寒加附子一錢。
薛按:慢驚之證屬脾胃虧損所致,前方乃辛溫散表之藥而無調補之功,須審用之。
白話文:
附子(經過炒製,剝皮,用量為三錢)、木香、人參(各使用一錢半)、白附子(用量為一錢)、炙甘草(用量為五分),以上材料混合後成為散劑。每次服用時,取三錢,加入五片薑片,用水煎煮。當手腳感到溫暖後,即可停止此後的服用。
「鉤藤散」(比例為6:4),用於治療嘔吐和腹瀉,以及脾胃氣虛所引起的緩慢驚厥和生風等症狀。
「鉤藤鉤」,人參、天麻、蠍尾(去毒)、防風、蟬殼(各使用半兩)、麻黃、殭蠶(炒)、炙甘草、川芎(各使用二錢半)、麝香(用量為五分),以上材料混合後成為散劑。每次服用時,取二到三錢,用水煎煮後服用。若體質虛寒,則需添加附子一錢。
薛氏按語:慢驚的症狀是因脾胃功能不足所導致,前面的方子雖然具有辛溫解表的功效,但缺乏調理補益的作用,使用時需要謹慎考慮。
鉤藤飲子(六五),治小兒一切驚風潮搐,目視昏迷。
鉤藤鉤,防風,獨活,天竺黃,羌活(各三錢),麻黃,升麻,甘草,草龍膽(各二錢),川芎(三錢),蟬蛻(五個,去頭足)
上每服二三錢,薑、棗、水煎服。薛立齋曰:按上方若外感風寒,形證俱實者宜用之。若形氣虛而病氣實者,宜用惺惺散加鉤藤、麻黃;若外邪少而形病俱虛者,宜異功散。
(錢氏)鉤藤飲(六六),治小兒臟寒夜啼,陰極發躁。
鉤藤鉤,茯神,茯苓,當歸,川芎,木香(各一錢),甘草(五分),
白話文:
鉤藤飲子(六五)是一種治療小兒所有因驚嚇或內熱引起的抽搐,以及眼睛昏濁的藥方。
成分包括:鉤藤鉤、防風、獨活、天竺黃、羌活(各三錢)、麻黃、升麻、甘草、草龍膽(各二錢)、川芎(三錢)、蟬蛻(五個,去頭足)。
每次服用約二到三錢,加入薑、棗和水後煎煮服用。薛立齋指出,如果孩子是因為外受風寒,且症狀表現為實質性的,可以使用這個藥方。然而,如果孩子體質虛弱但病情表現為實質性的,應該使用惺惺散加上鉤藤、麻黃。如果是外邪較輕,但身體表現為虛弱的情況,則應使用異功散。
鉤藤飲(六六)則是針對治療小兒腹部受寒導致夜晚啼哭,以及陰氣極度亢奮所引起焦躁的問題。
成分包括:鉤藤鉤、茯神、茯苓、當歸、川芎、木香(各一錢)、甘草(五分)。
上每服二錢,薑、棗、水煎服。《撮要》方有芍藥一錢。若心經有熱,臉紅便赤,去木香,加硃砂末一錢,木通湯下。
(薛氏)抑肝散(六七),治肝經虛熱發搐,或發熱咬牙,或驚悸寒熱,或木乘土而嘔吐痰涎,腹脹少食,睡不安。
軟柴胡,甘草(各五分),川芎(八分),當歸,白朮(炒),茯苓,鉤藤鉤(各一錢),
上水煎,子母同服。以蜜丸,名抑青丸。
大青膏(六八),治傷風痰熱發搐。
白話文:
每日服用兩錢,使用薑和棗,加水煮沸後飲用。《撮要》方中包含一錢芍藥。若心臟部位有熱毒,臉色紅腫,排便顏色赤紅,則需去掉木香,加入一錢硃砂粉末,使用木通湯送服。
薛氏的「抑肝散」(六七),用於治療肝經虛熱引起的抽搐,或者發燒並伴有牙齒咬合,或者驚恐引發寒熱交織的症狀,或者因木氣過盛導致的噁心嘔吐,以及腹脹、飲食減少、睡眠不安等情況。其配方包括:軟柴胡、甘草(各五分)、川芎(八分)、當歸、白朮(炒)、茯苓、鉤藤鉤(各一錢)。將以上材料用水煎煮,讓成人和小孩一起服用。可以將煎好的藥液製成蜜丸,稱為「抑青丸」。
「大青膏」(六八),用於治療風寒痰熱引起的抽搐。
天麻,青黛(各一錢),白附子(煨),烏蛇(酒浸,取肉,焙),蠍尾(各五分),天竺黃,麝香(各一字)
上為末,生蜜丸,豆大。每用半粒,薄荷湯化下。
地黃清肺飲(六九),治肺熱疳蝕穿孔,或生瘜肉,或鼻外生瘡。
桑白皮(半兩,炒),紫蘇,前胡,赤茯苓,防風,黃芩,當歸,天門冬,連翹,桔梗,生地,甘草(炙,各二錢),
每服五七錢,水煎服,次用化䘌丸。
白話文:
「天麻、青黛(各一錢)、白附子(經火烤處理過)、烏蛇(浸泡於酒中,取出肉後進行烘烤)、蠍尾(各五分)、天竺黃、麝香(各一字)」,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與生蜂蜜混合,製成大小如豆的丸狀。每次服用半粒,以薄荷湯溶化後服用。
「地黃清肺飲」(六九),用於治療肺部熱毒引起的疳蝕穿孔,或者長出息肉,或者鼻部長出瘡。
「桑白皮(半兩,炒)、紫蘇、前胡、赤茯苓、防風、黃芩、當歸、天門冬、連翹、桔梗、生地、甘草(炙)(各二錢)」,每次服用五至七錢,用水煎煮後服用,然後使用化癥丸。
甘草湯(七十),治撮口。
甘草(生用,一錢)
上水煎,以棉球蘸吮,令出痰涎,卻以豬乳點入口中即瘥。
(《秘旨》)安神丸(七一),治心血虛而睡中驚悸,或受驚嚇而作。
人參,棗仁,茯神,半夏(各一錢),當歸,芍藥(炒),橘紅(各七分),五味子(五粒,杵),炙甘草(三分),
上為末,薑汁糊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生薑湯下。
七味安神丸(七二),治心經蘊熱驚悸。
黃連,當歸身,麥門冬,白茯苓,甘草(各半兩),硃砂(飛一兩),冰片(二分半),
白話文:
【甘草湯】(方號:614,療效:治撮口)
- 甘草(使用鮮品,量為一錢)
將上述材料用水煎煮,使用棉球蘸取湯液讓病患吮吸,以幫助排出痰涎。接著,可以使用豬奶滴入病患口中,這樣病症即可痊癒。
【安神丸】(方號:4325,療效:治心血虛引致睡夢中驚醒,或因受驚嚇而出現驚悸現象)
- 人參、棗仁、茯神、半夏(各量為一錢)
- 當歸、芍藥(炒)、橘紅(各量為七分)
- 五味子(五粒,研磨)、炙甘草(量為三分)
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用生薑汁調和成丸狀,大小類似芡實。每次服用一丸,以生薑湯送服。
【七味安神丸】(方號:72,療效:治心經積熱引致的驚悸)
- 黃連、當歸身、麥門冬(各量為半兩)
- 白茯苓、甘草(各量為半兩)
- 紅色硃砂(飛研,量為一兩)
- 冰片(量為二分半)
以上材料混合研磨成粉末,以適度的比例配伍使用,具體用量需依照個人情況而定。
上為末,湯浸蒸餅和獖豬心血搗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燈心湯下。
十味安神丸(七三),治驚。
人參,茯神,麥門冬,山藥(各二錢),片腦(一分),龍齒(二錢),硃砂,甘草,寒水石(各五分),金薄(二片)
上為末,蜜丸,雞豆大。燈心湯調下。一方有馬牙硝。
硃砂安神丸(七四),方在寒陣一四二。
清心火,養血安神。
(錢氏)安神丸(七五),方在寒陣一四三。
白話文:
上等的藥材研磨成粉末,以熱湯浸泡蒸餅和野豬的初生兒的心血一起攪拌,做成丸狀,大小如黍米。每次服用十個丸子,用燈心湯送服。
「十味安神丸」(配方編號:4708),專治因驚嚇引起的失眠、心神不寧。
人參,茯苓,麥門冬,山藥(各取二錢),冰片(一分),龍齒(二錢),硃砂,甘草,寒水石(各取五分),金箔(二片)
以上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再加入蜂蜜製成丸狀,大小如雞豆。用燈心湯調和後服用。另一種配方則在「馬牙硝」(配方編號:7428)。
「硃砂安神丸」(配方編號:74),詳細配方見於「寒陣」一四二。
此藥方具有清心火、滋養血液、安定心神的功效。
(錢氏)「安神丸」(配方編號:75),詳細配方見於「寒陣」一四三。
除火邪熱渴,清心化痰。
安神鎮驚丸(七六),驚退後調理,安心神,養氣血,和平預防之劑也。
天竺黃(另研),人參,南星(薑製),茯神(各五錢),當歸,棗仁(炒),麥冬,生地,芍藥(炒,各三錢),黃連(薑汁炒),薄荷,木通,山梔(炒),硃砂(另研),牛黃(另研),龍骨(煅,各二錢),青黛(一錢,另研)
上為末,蜜丸,綠豆大。每服三五丸,量兒大小加減,淡薑湯送下。
(萬氏)龍腦安神丸(七七),治驚痰,及痘中昏悶譫妄良方。
白話文:
此方旨在消除火邪與熱渴,清心並化痰。主要用於驚嚇過後的調理,安定心神,滋養氣血,並作為預防的方劑。
材料如下:
- 天竺黃(需單獨研磨)
- 人參
- 南星(需用姜煎制)
- 茯神(各五錢)
- 當歸
- 棗仁(需炒熟)
- 麥冬
- 生地
- 芍藥(需炒熟,各三錢)
- 黃連(需用薑汁炒制)
- 薄荷
- 木通(編號4123)
- 山梔(需炒熟)
- 紅色硃砂(需單獨研磨)
- 牛黃(需單獨研磨)
- 龍骨(需煅燒,各二錢)
- 青黛(需單獨研磨,一錢)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後,以蜂蜜製成大如綠豆的丸子。每次服用量根據兒童年齡大小而調整,一般為三至五丸,可用淡薑湯送服。
另一個方劑是「龍腦安神丸」,編號為34787,適用於治療驚嚇和痰症,以及在天花發病期間的昏迷、語無倫次等情況。
大辰砂(一錢,飛),牛黃(一分),龍腦(半分),
上研細末,取獖豬心血、小豬尾尖血,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一丸或二三丸,新汲水化下,或燈心湯、紫草湯俱可下。
鎮心丸(七八),治急驚化痰鎮心。
硃砂,龍齒,牛黃(各一錢),鐵粉,人參,茯苓,防風,琥珀(各二錢),全蠍(七枚,焙)
上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一二丸,薄荷湯送下。
金薄鎮心丸(七九),治風壅痰熱,心神不寧,驚悸煩渴,唇焦頰赤,夜臥不安,譫語狂妄。
白話文:
【鎮心丸】(七至九克),用於治療急性的驚嚇,具有化痰安神的作用。
硃砂、龍齒、牛黃(各七至九克)、鐵粉、人參、茯苓、防風、琥珀(各十四克)、全蠍(共七隻,烤過)。
以上材料研磨成細末,用蜂蜜調和成丸狀,大小如同桐子。每次服用一至二粒,用薄荷湯送服。
【金薄鎮心丸】(七至九克),用於治療風邪引起的痰熱,心神不寧,驚悸、口渴,嘴脣乾燥、臉頰發紅,夜晚無法安睡,以及語無倫次、行為失常的情況。
金薄(十二帖,為衣),硃砂(一兩,飛),人參,白茯苓,甘草(各半兩),山藥(一兩半),牙硝(一錢半),麝香(五分),片腦(一分),
上為末,煉蜜丸,每一錢作十丸,以金薄為衣。每服一丸,薄荷湯化下,或含化亦可。
辰砂膏(八十),治眼閉口噤,啼聲不出,吮乳不得,口吐白沫。
辰砂(二錢),硼砂,馬牙硝(各一錢半),玄明粉,全蠍,珍珠(各一錢),麝香(一分),
上為末。每服一豆許,諸驚,薄荷湯下;潮熱,甘草湯下;月內者,用乳汁調塗乳頭令吮之。
白話文:
「金薄」配方如下:十二份的金箔(用來包裹藥丸),一兩份的硃砂(需經過飛凈處理),人參、白茯苓、甘草各半兩,山藥一兩半,牙硝一錢半,麝香五分,片腦一分。所有材料研磨成粉末後,與煉製的蜂蜜混合,製成每一錢重的十個藥丸,外層用金箔包裹。每次服用一丸,以薄荷湯溶解後吞下,或直接含在口中。
「辰砂膏」配方如下:辰砂二錢,硼砂、馬牙硝各一錢半,玄明粉、全蠍、珍珠各一錢,麝香一分。所有材料研磨成粉末後,每次服用一豆大小的份量,用於治療因驚嚇導致的眼皮緊閉、張開困難、哭聲無法發出、無法吸吮乳汁、口吐白沫等症狀。對於有潮熱現象的患者,可以使用甘草湯來服用;對於剛出生的嬰兒,則可以將膏藥調和乳汁,塗抹在乳頭上讓其吮吸。
琥珀散(八一),治急慢驚風,涎潮昏冒,驚搐目瞪,內釣腹痛,或驚癇時發。
琥珀,牛黃,膽星(此當倍用),白附子,天麻,殭蠶(炒,去絲嘴),代赭石,全蠍,蟬蛻,乳香(各一錢),硃砂(一錢半),
上為末。每服一二分,白湯調下。
(《千金》)龍膽湯(八二),治月內臍風撮口,四肢驚掣,發熱吐乳;及客忤鬼氣驚癇,加人參、當歸。
龍膽草(炒黑),鉤藤鉤,柴胡,黃芩(炒),芍藥(炒),桔梗,茯苓,甘草,大黃(煨,各二錢半),蜣螂(二枚,去翅足)
白話文:
【琥珀散】(第八十一),治療急性和慢性驚風,包括口水過多導致的神志不清、驚跳與眼神呆滯、腹痛或在驚癇發作時使用。
琥珀、牛黃、膽星(膽星的用量應該加倍)、白附子、天麻、僵蠶(炒製後去掉絲和嘴)、代赭石、全蠍、蟬蛻、乳香(各取一錢)、硃砂(取一錢半)。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約一二分量,用水調和後服用。
【龍膽湯】(第八十二),治療新生兒臍風導致的嘴脣緊閉、四肢抽搐、發熱和吐奶;以及外來邪氣引發的驚癇,可以加上人參和當歸。
龍膽草(炒至黑色)、鉤藤鉤、柴胡、黃芩(炒製)、芍藥(炒製)、桔梗、茯苓、甘草、大黃(煨製,各取二錢半)、蜣螂(兩隻,去除翅和腳)。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量兒加減。
梅花飲(八三),治五臟積熱,喉中有痰,面色赤白,鼻流清涕,氣逆喘急,目赤咳嗽,或因驚夜啼。
硼砂,馬牙硝,芒硝,辰砂(各一錢),人參(二錢),甘草(五分),片腦(半分),麝香(一分),
上為末。瓷器收貯,每服半匙,麥冬湯調服,或薄荷湯亦可。
擦牙通關散(八四),治風搐關竅不逸,痰塞中脘,留滯百節。
南星(二錢),麝香(一字),牙皂(二錢,燒存性),殭蠶(一錢),赤腳蜈蚣(一條)
白話文:
上為粉末。每次服用一到二錢,用水煎煮,根據兒童年齡酌情增減。
梅花飲(八三),用於治療五臟積熱,喉部有痰,面色紅白,鼻流清涕,呼吸困難,眼睛紅腫咳嗽,或者因為驚嚇而夜啼。
硼砂,馬牙硝,芒硝,辰砂(各一錢),人參(二錢),甘草(五分),片腦(半分),麝香(一分)。
上為粉末。放在瓷器中保存,每次服用半匙,用麥冬湯調和後服用,或者也可以用薄荷湯。
擦牙通關散(八四),用於治療風搐導致的關節不能自由活動,痰阻於中脘,影響身體各部位的流通。
南星(二錢),麝香(一字),牙皁(二錢,燒後保留其性質),殭蠶(一錢),赤腳蜈蚣(一條)
上為末。薑汁蘸藥少許擦牙,或調服二三點,涎自出。
(陳氏)抱龍丸(八五),治風痰壅盛,或發熱咳嗽,或發驚搐等證。
膽星(九制,四兩),天竺黃(一兩),雄黃,硃砂(各五錢),麝香(五分,另研,或減半亦可)
上為細末,用大甘草一斤煮極濃汁搗丸,每兩作二十丸,陰晾乾。用薄荷湯或燈草湯下一二丸。此方加牛黃四錢,即名牛黃抱龍丸。加琥珀,即名琥珀抱龍丸。
至聖保命丹(八六),治胎驚內釣,肚腹緊硬,啼叫不安,乃急驚風,眼目上視,手足抽搐,不省人事。
白話文:
上部的藥物要研磨成粉末。使用薑汁來蘸取藥粉擦牙,或者調和服用少量,這樣可以讓唾液自然流出。
(陳氏)抱龍丸(八五),這是一種用於治療風痰過度、或是發燒咳嗽,或者出現驚厥症狀的藥方。
- 膠星(經過九次製造,總量四兩)
- 天竺黃(總量一兩)
- 雄黃(總量五錢)
- 硃砂(總量五錢)
- 麝香(總量五分,另外研磨,也可以減少一半)
所有藥物研磨成細末,然後用大塊甘草一斤煮成極濃的汁液,再將其搗成丸子,每個重量約為二十丸。放置在陰涼處風乾。服用時可用薄荷湯或燈草湯送下,每次服用一二丸。如果在這個方子中加入四錢的牛黃,就叫做_牛黃抱龍丸_。如果加入琥珀,則稱為_琥珀抱龍丸_。
至聖保命丹(八六),這種藥方用於治療胎兒驚嚇、肚子緊繃硬結、哭泣不安,這是急性的驚風,眼睛上望,手腳抽搐,無法意識到周圍的情況。
全蠍(十四個,去毒),防風(二錢),炮南星,白附子,蟬蛻,殭蠶(炒,去絲嘴),天麻,硃砂(各一錢),麝香(五分),金箔
上為末,米糊和,每兩作四十丸。每服一丸,白湯化下。有熱者,以南星易炮星。此方去天麻,加琥珀捏成錠,以薄荷湯磨服,即名保生錠子,亦名太乙保生丹,治慢驚尚有陽證者。
定命丹(八七),治天釣撮口,通利痰熱。
全蠍(七枚),天麻,南星(炮),白附子(各二錢半),硃砂,青黛(各一錢半),輕粉,麝香(各五分),片腦(一字)
白話文:
【全蠍散】(共14隻,去除毒性),防風(2錢),炮製的南星,白附子,蟬蛻,炒製的殭蠶(去除絲嘴),天麻,硃砂(各1錢),麝香(5分),金箔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與米糊混合,製成每兩重40顆的丸子。每次服用1顆,以白開水送服。若體溫過高,可用炮製的南星替換原配方中的南星。如果去掉天麻,增加琥珀並捏合成錠狀,以薄荷湯溶解服用,則稱為「保生錠」,又名「太乙保生丹」,用於治療緩慢的驚厥且伴有陽性症狀。
【定命丹】(共87份),用於治療天釣撮口病,通暢痰熱。全蠍(7隻),天麻,炮製的南星,白附子(各2錢半),硃砂,青黛(各1錢半),輕粉,麝香(各5分),片腦(1字)
上為末,米糊丸,綠豆大。每服一二丸,荊芥薄荷湯下,可先研半丸吹入鼻中。
九還金液丹(八八),此藥有斡旋造化之功,專治男婦痰盛氣急,中風不語,口眼歪斜,左癱右瘓,牙關緊急,及小兒急驚風,手足抽搐,不省人事,痰多氣急等證,功效不可盡迷。
膽星(九制者,二兩),硃砂(飛,一兩),生半黃(五錢),殭蠶(五錢,炒),牙皂(去皮弦,炒焦,三錢),冰麝(各五分),
小麥麵炒熟,煉蜜和勻搗丸,茨實大,金薄為衣,黃蠟區收藏。如大人牙關緊急,先以通關散開其竅,隨用淡薑湯下一二丸。若治小兒,用薄荷湯化下一丸。
白話文:
上級的草藥煎煮後研磨成粉末,然後用米糊調製成大小類似綠豆的藥丸。每次服用1-2粒,並搭配著荊芥薄荷湯來下藥。
九還金液丹(配方編號14946),此藥具有調和自然界的功效,專門針對男女因痰多引起的氣急、中風後語言不清、臉部肌肉不協調、單邊肢體無力或麻痺、牙關緊閉、以及小孩突然的驚風、手腳抽搐、失去意識、痰多且呼吸困難等症狀,其療效非常強大,無法完全描述。
膽星(經過九次製程後的,重量為2兩)、硃砂(經過飛選後的,重量為1兩)、生半夏(重量為5錢)、僵蠶(炒過後的,重量為5錢)、牙皁(去皮核後,再炒至焦黃色,重量為3錢)、冰片和麝香(每種各為5分)。
使用小麥麵炒熟後與煉製的蜂蜜混合,再揉搓成圓形藥丸,大小類似茨實,並用金箔包裹外衣,用黃蠟封存。
對於成人因牙關緊閉的緊急情況,首先可以使用通關散打開通道,接著用淡薑湯服用1-2粒藥丸。若治療小孩,則使用薄荷湯化開後服用1粒藥丸。
膽星天竺丸(八九),治小兒痰涎上壅,喘嗽不休。
膽星(一兩),天竺黃(三錢),半夏(薑製),白附子(湯炮,去皮臍,各五錢),天麻,防風(各二錢),辰砂(一錢,飛)
上為末,甘草湯為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空心薄荷湯或淡薑湯下。
(陳氏)溫白丸(九十),驅風豁痰定驚。
人參,防風,白附子(生用),真殭蠶(炒),全蠍(焙,各一錢),南星(湯泡七次,焙),天麻(各二錢),
上用末,水糊丸,桐子大。每服三五丸,薑湯下。
白話文:
【膽星天竺丸】(第八九號方),用於治療小孩因痰涎上湧,導致喘息咳嗽不停止。
成分如下:
- 羶星(一兩)
- 天竺黃(三錢)
- 半夏(用薑汁調製)
- 白附子(用水煎後炮製,去皮及臍部,各五錢)
- 天麻、防風(各二錢)
- 辰砂(一錢,研磨過篩)
以上所有成分研磨成粉末,以甘草湯調和成丸狀,大小約如芡實。每次服用一丸,早晨空腹時,可以用薄荷湯或淡薑湯送服。
【溫白丸】(第九十號方),用於驅除風邪,豁開痰氣,平定驚悸。
成分如下:
- 人參
- 防風
- 白附子(生用)
- 真殭蠶(炒)
- 全蠍(焙乾,各一錢)
- 南星(用水浸泡七次,再焙乾)
- 天麻(各二錢)
以上所有成分研磨成粉末,用清水調和成丸,大小約如桐子。每次服用三至五丸,可用薑湯送服。
粉紅丸(九一),治小兒心虛,困臥驚動,痰涎不利,或發熱痰嗽等證。
天竺黃(五錢),天南星,硃砂(各一錢半),冰,胭脂(各一錢),
上以牛膽汁和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砂糖湯下。
(錢氏)牛黃丸(九二),治風癇,因汗出風邪乘虛而入,痰涎迷悶,手足搐掣。
牛膽星,全蠍(焙),蟬蛻(各二錢半),防風,白附子(生用),天麻,殭蠶(炒,各一錢半),麝香(半字)
上為末,棗肉和丸,加水銀半錢,同研細丸,綠豆大。每服一二丸,荊芥生薑湯下。
白話文:
【粉紅丸】(第九一號),用於治療小兒的心虛症狀,如昏睡、驚嚇和動盪不安,以及痰液不順暢,或者出現發熱和咳嗽等症狀。
- 天竺黃(五錢)
- 天南星(一錢半)
- 紅色硃砂(各一錢半)
- 冰片(一錢)
- 膨脹胭脂(一錢)
以上材料以牛膽汁調和製成丸狀,大小類似芡實。每次服用一丸,用水加砂糖送服。
【牛黃丸】(第九二號),用於治療風癇,是因為流汗後風邪趁虛而入,導致痰液阻塞,引發手腳抽搐等症狀。
- 牛膽星(二錢半)
- 全蠍(烘焙後使用,二錢半)
- 蟬蛻(二錢半)
- 防風(一錢半)
- 白附子(生用,一錢半)
- 天麻(一錢半)
- 殭蠶(炒後使用,一錢半)
- 麝香(半字)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與棗肉混合製成丸狀,再加入水銀(半錢),一同細磨,大小類似綠豆。每次服用一到兩丸,以荊芥和生薑湯送服。
(《雜著》)牛黃丸(九三),治小兒驚風,中風五癇天弔客忤,潮熱,痰涎壅盛等證。
白花蛇(酒浸),白附子,川烏,全蠍,天麻,薄荷,雄黃(各五錢),硃砂(二錢),牛黃,麝香(各一錢),冰片(五分),
上各另研為極細末,和勻,用麻黃煎酒搗丸,芡實大。每服一丸,薄荷湯下。
(萬氏)牛黃清心丸(九四),治心熱神昏。
黃連(生,半兩),黃芩,山梔仁(各三錢),鬱金(二錢),辰砂(一錢半),牛黃(二分半),
白話文:
【雜著】中的【牛黃丸】(九三號):用於治療兒童的驚風、中風五癇、天弔、客忤、潮熱及痰涎壅盛等症狀。
- 白花蛇(需浸泡於酒中)、白附子、川烏、全蠍、天麻、薄荷、雄黃(各取五錢)、硃砂(取二錢)、牛黃、麝香(各取一錢)、冰片(取五分)。 以上所有材料分別研磨成極細粉末,混合均勻。使用麻黃煎製的酒來將這些粉末搗製成丸,大小如芡實。每次服用一丸,以薄荷湯送服。
【萬氏】中的【牛黃清心丸】(九四號):用於治療心熱引起的神志不清。
- 黃連(生長者,取半兩)、黃芩、山梔仁(各取三錢)、鬱金(取二錢)、辰砂(取一錢半)、牛黃(取二分半)。
上為細末,臘雪調麵糊丸,如黍米大。每服七八丸,燈心湯下。
三味牛黃丸(九五),治驚熱,消疳積。
雄黃(飛),牽牛(各一錢),天竺黃(二錢),
上為末,麵糊丸,粟米大。每服五七丸,薄荷水下。
涼驚丸(九六),治驚疳熱搐睛赤,潮熱痰涎,牙關緊急。
龍膽草(炒焦),防風,青黛(各三錢),鉤藤鉤(二錢),黃連(炒,五錢),龍腦(一錢),牛黃,麝香(各二分),
上為末,麵糊丸,粟米大。每服十丸,煎金銀花湯下。
白話文:
【三味牛黃丸】(九五):此藥用來治療驚嚇和熱病,以及消除因蟲子侵入導致的消化不良。
- 雄黃(飛):一錢
- 牽牛:一錢
- 天竺黃:二錢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與麪糊調和,做成大小類似黍米的丸子。每次服用約七八個,用燈心草浸泡的湯送服。
【涼驚丸】(九六):此藥用來治療由驚嚇引起的熱病、眼睛紅腫,以及發燒、痰多的情況,還有牙關緊閉的症狀。
- 龍膽草(炒焦):三錢
- 防風:三錢
- 青黛:三錢
- 鉤藤鉤:二錢
- 黃連(炒):五錢
- 龍腦:一錢
- 牛黃:二分
- 麝香:二分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與麪糊調和,做成大小類似黍米的丸子。每次服用約十個,用煎煮的金銀花湯送服。
利驚丸(九七),治急驚。
天竺黃(二錢),輕粉,青黛(各一錢),黑牽牛(炒,五錢),
一方無天竺黃。
上為末,煉蜜丸,豌豆大。每歲一丸,薄荷水化下。
(錢氏)抑青丸(九八),治肝熱急驚搐搦。
羌活,川芎,當歸,防風,龍膽草(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二丸,竹葉湯入砂糖化下。此方加大黃、梔子仁,即名瀉青丸。
白話文:
【利驚丸】(九七),用於治療急性驚厥。
- 天竺黃(二錢):清熱解毒,平肝鎮驚。
- 車前子(一錢):清熱利濕,止驚安神。
- 青黛(一錢):涼血解毒,消癥散結。
- 黑牽牛(炒,五錢):消食通便,解毒殺蟲。
另一個方子則不包含天竺黃。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煉製成蜂蜜丸,大小如豌豆。每歲(相當於一年)服用一顆,以薄荷水送服。
【抑青丸】(九八),用於治療肝火旺盛引起的急驚和抽搐。
- 羌活:疏風散寒,止痛解表。
- 川芎:活血行氣,止痛解毒。
- 當歸:養血調經,活血止痛。
- 防風:祛風解表,止痛散寒。
- 龍膽草(等分):清熱燥濕,利膽退黃。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煉製成蜂蜜丸,大小如芡實。每次服用一到兩顆,以竹葉湯加入砂糖送服。此方若加上大黃和梔子仁,則稱為【瀉青丸】。
化痰丸(九九),治驚搐喉內痰響者暫用。
膽星,半夏(制),礞石(制),枳實(各二兩),麝香(三分),
上為末,薑汁糊丸,綠豆大,硃砂為衣。薑湯研化,量送。
比金丸(百),治驚癇先用此藥。
人參,遠志(薑製取肉,炒),白茯苓,南星,川芎,石菖蒲(細密者),天麻,硃砂,青黛,琥珀(各一錢),麝香(一字)
上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一二丸,金銀薄荷湯下。
白話文:
【化痰丸】(九九):針對驚嚇後喉嚨有痰聲的情況暫時使用。
膽星、半夏(經加工)、礞石(經加工)、枳實(各二兩),麝香(三分)。
以上材料磨成粉末,以薑汁調和成丸,大小如綠豆,外覆硃砂。服用時以薑湯研磨開後服用,根據情況調整份量。
【比金丸】(百):針對驚癇,首先使用此藥物。
人參、遠志(以薑汁浸泡後取出肉部分並炒熟)、白茯苓、南星、川芎、石菖蒲(選擇細密種類)、天麻、硃砂、青黛、琥珀(各一錢),麝香(一字)。
以上材料磨成粉末,以蜂蜜調和成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一至二粒,以金銀薄荷湯送服。
虎睛丸(百一),治驚癇邪氣入心。
虎睛(細研),遠志(薑汁浸),犀角(鎊屑),石菖蒲,大黃(濕紙包煨),麥冬(等分),蜣螂(去足翅,炒,三枚)
上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一二丸,竹葉煎湯或金銀薄荷湯下。
五癇丸(百二),一名五色丸。治五癇。
硃砂,珍珠(各五錢),雄黃(一兩),水銀(二錢半),黑鉛(三兩,同水銀結成砂)
白話文:
【虎睛丸】(方劑編號:30387),主治驚癇及邪氣侵入心臟。
【虎睛】(細研),遠志(用生薑汁浸泡),犀角(銼屑),石菖蒲,大黃(溼紙包裹後烘烤),麥冬(等量),蜣螂(去除足翅後炒幹,三隻)。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與米糊混合製成丸狀,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一二粒,用竹葉煎湯或者金銀薄荷湯送服。
【五癇丸】(方劑編號:12514),又名【五色丸】(方劑編號:9235)。主治五癇。
硃砂,珍珠(各五錢),雄黃(一兩),水銀(二錢半),黑鉛(三兩,與水銀結合成砂)。
上為末,煉蜜丸麻子大。每服三四丸,煎金銀薄荷湯下。
斷癇丹(百三),治五癇瘥後復發,證候多端,連綿不除者。
黃耆(蜜炙),鉤藤鉤,細辛,炙甘草(各半兩),蛇蛻(二寸,酒炙),蟬蛻(四個),牛黃(一錢,另研),
上為末,煮棗肉丸,麻子大。煎人參湯下,每服數丸,量兒加減。
消風丸(百四),治風癇先宜此藥。
白話文:
上等的藥材研磨成粉末,煉製成蜂蜜丸,大小如芝麻。每次服用三到四粒,用調和的金銀薄荷湯送服。
「斷癇丹」(第一百三號方),用於治療五種癇症痊癒後再度發作的情況,症狀多變且持續不退。
黃耆(用蜜炙烤)、鉤藤鉤、細辛(用炙烤甘草各半兩)、炙甘草(各自半兩)、蛇蛻(用酒炙烤,長二寸)、蟬蛻(四個),牛黃(一錢,另外研磨)
以上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煮成棗肉丸,大小如芝麻。用調和的人參湯送服,每次服用幾粒,根據兒童的體質進行調整。
「消風丸」(第一百四號方),用於治療風癇,在使用其他藥物前應先服用此藥。
膽星(二錢),羌活,獨活,防風,天麻,人參,荊芥,川芎,細辛(各一錢),
上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二丸,薄荷紫蘇湯調化下。
妙聖丹(百五),治食癇,因驚而停食吐乳,寒熱,大便酸臭是也。
赭石(煅,醋淬,二錢半),巴霜(三分),硃砂,雄黃,蠍梢(各一錢),輕粉,麝香(各一匙),杏仁(微炒,二錢),
上為末,棗肉丸,梧子大。每服一二丸,木賊草煎湯送下。
褊銀丸(百六),治癲癇膈熱,風涎壅盛,腹脹喘促,實滯者。
巴豆,水銀(各五錢),京墨(八錢,火燒醋淬),黑鉛(二錢半,水銀煎),麝香(五分,另研)
白話文:
【膽星(二錢),羌活,獨活,防風,天麻,人參,荊芥,川芎,細辛(各一錢),】
將上述藥物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成丸,丸子大小約如桐子。每次服用兩丸,以薄荷與紫蘇湯調和後吞下。
【妙聖丹(百五),治療因驚嚇導致的食癇,表現為停食、吐乳、發燒寒熱、大便酸臭等症狀。】
使用赭石(先經煅燒再醋淬,用量為二錢半)、巴霜(用量為三分)、硃砂、雄黃、蠍梢(各一錢)、輕粉、麝香(各一匙)、杏仁(微炒後,用量為二錢)等藥物磨成粉末,再用棗肉調和成丸,丸子大小約如梧子。每次服用一到兩丸,用木賊草煎湯送服。
【褊銀丸(百六),治療因膈熱、風涎壅盛、腹脹喘促、實滯所導致的癲癇。】
使用巴豆、水銀(各五錢)、京墨(八錢,需經過火燒醋淬)、黑鉛(二錢半,需用水銀煎制)、麝香(五分,需另外研磨)等藥物進行配伍。
上為末,陳米粥丸,綠豆大。每服二三丸,煎薄荷湯下。
(薛氏)紫河車丸(百七),治癲癇。
紫河車(肥大者一具),人參,當歸(二味酌用,為末)
上將河車生研爛,入二藥搗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日進三服,人乳化下。按:此方凡先天不足,後天虧敗者,俱可隨宜增用藥物,照此制服,無不可也。然河車必用酒燉熟方善,雖薛氏之意用其生氣,但生者腥膩,恐不利於胃氣。且此物既離本體,尚何生氣之有?亦不過取其應求之性味,為血氣之資而已。
矧人之血氣,本皆熱物之所養成,故飲食之類,凡生用熱用,其補瀉有甚相遠者,豈熟之即無益,而生之果無礙耶?余故曰熱之為宜。
白話文:
上級的草藥要研磨成粉末,再和陳米粥做成丸狀,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二到三粒,用薄荷湯送服。
(薛氏)紫河車丸(第一百零三顆),用於治療癲癇。
紫河車(選擇肥大的一個), 人參, 當歸(這兩種草藥按需求量使用,研磨成粉末)
將紫河車生研磨至爛熟,加入上述兩種草藥一起搗碎,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到七十粒,每天三次,用水牛乳煮服。按照:此方對於先天不足或後天虧損的人,都可以根據情況添加其他草藥,按照此方製做,通常都是可以的。然而,紫河車必須用酒煮熟後才能使用,雖然薛氏的想法是利用其生氣,但是生品會有腥膩的問題,可能對胃部不好。而且,既然紫河車已經離開了原本的狀態,那麼它還有生氣嗎?僅僅是為了補充血氣而使用其性味而已。
然而,人類的血氣原本都是由熱性的物質所養育而成,因此,食用的類型,無論生用或熱用,其補充或排泄的效果都有很大的不同,難道煮熟了就沒有好處,而生用卻沒有問題嗎?所以我說,熱性的物質纔是最適合的。
大蕪荑湯(百八),治小兒脾疳,發熱作渴,少食,大便不調,發黃脫落,面黑,鼻下生瘡,能乳嗜土等證。
蕪荑,山梔(各五分),當歸,白朮,茯苓(各四分),柴胡,麻黃,羌活(各三分),防風,黃連,黃柏,炙甘草(各二分),
上作二劑,水煎服。
生熟地黃湯(百九),治疳眼閉合不開。
生地黃,熟地(各半兩),川芎,赤茯苓,枳殼,杏仁(去皮),川黃連,半夏曲,天麻,地骨皮,炙甘草(各二錢半),
白話文:
【大蕪荑湯】(一百八味),用於治療小孩的脾疳症狀,包括發熱、口渴、食量減少、大便不順、皮膚發黃脫落、臉色變黑、鼻下長疹子,以及喜愛吸吮泥土等問題。
【蕪荑】、【山梔子】(各五分),【當歸】、【白朮】、【茯苓】(各四分),【柴胡】、【麻黃】、【羌活】(各三分),【防風】,【黃連】,【黃柏】,【炙甘草】(各二分),以上材料混合後製成兩劑,用水煎煮後服用。
【生熟地黃湯】(第一百九味),用於治療因脾疳導致的眼部閉合不開。
【生地黃】、【熟地】(各半兩),【川芎】、【赤茯苓】、【枳殼】、【杏仁】(去皮)、【川黃連】、【半夏曲】、【天麻】、【地骨皮】、【炙甘草】(各二錢半),以上材料混合後製成湯劑,用水煎煮後服用。
上每服二三錢,黑豆十五粒,薑、水煎服。
蘭香散(百十),治鼻疳赤爛。
蘭香葉(二錢,燒灰),銅青,輕粉(各五分),
上為末干貼。
四味肥兒丸(百十一),治小兒食積五疳,目生雲翳,牙根腐爛,口舌生瘡,發熱體瘦,肚大筋青,發稀成穗,或白禿瘡疥,小便澄白等證。
蕪荑,神麯(炒),麥芽(炒),黃連(各等分),
上為末,豬膽汁丸,黍米大。每服二三十丸,木通煎湯下。
六味肥兒丸(百十二),消疳化蟲退熱。
白話文:
每日服用兩到三錢,加入黑豆十五粒,薑片與水一起煮沸後服用。
蘭香散(第101方),用於治療鼻部的紅腫破爛。
蘭香葉(兩錢,燒成灰),銅青,輕粉(各自五分),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後,乾燥後貼敷。
四味肥兒丸(第1101方),用於治療兒童因過量飲食引起的消化不良、五種疳病,以及眼部雲翳、牙齒腐爛、口腔長瘡、發熱體瘦、腹部膨脹、筋脈顯露、頭髮稀疏成穗,或者白癬、皮膚疹子,以及尿液清澈等症狀。
蕪荑,神麯(炒製),麥芽(炒製),黃連(等量分配),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用豬膽汁調和成丸狀,大小如黍米。每日服用二到三十顆,用木通煎湯送服。
六味肥兒丸(第21346方),用於消除疳病、化蟲和退熱。
黃連,陳皮,川楝子(去核,炒),神麯(炒),麥櫱(炒,各一兩),白蕪荑(半兩),
上為末,糊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空心米飲吞下。
薛氏曰:前方又治脾疳飲食少思,肌肉消瘦,肚大頸鈿,發稀成穗,項間結核,發熱作渴,大便酸臭,嗜食泥土,或口鼻頭瘡,肚見青筋,吃齒便白。五疳用此丸加乾蟾一兩尤妙。
七味肥兒丸(百十三),治小兒食積五疳,頸項結核,發稀成穗,發熱作渴消瘦等證。
黃連(炒),神麯(炒),木香(各一兩半),檳榔(二十個),使君子(酒浸),麥芽(炒,各四兩),肉豆蔻(炮,二兩),
白話文:
黃連、陳皮、川楝子(去核後再炒)、神麯(炒)、麥櫱(炒)、白蕪荑(各取一兩),以上藥物混合研磨成為粉末,然後用糰子大小的麵糊製成丸狀。每次服用約10-20個丸子,空腹時以米湯吞服。
薛氏認為:前面提到的方劑可以治療兒童的脾疳,飲食減少,肌肉消瘦,腹部膨大,頸部有結節,頭髮稀疏成穗狀,脖子後面有結核,發熱口渴,大便酸臭,喜愛食用泥土,或者出現口鼻頭部的疹子,肚子上有青筋,吃東西時牙齒發白。對於五種不同的疳病,使用這種丸藥加上一兩乾蟾效果更佳。
「七味肥兒丸」(第131頁),用於治療兒童的食積和五種疳病,包括頸項結核,頭髮稀疏成穗狀,發熱口渴,消瘦等症狀。
黃連(炒)、神麯(炒)、木香(各取一兩半),檳榔(二十個),使君子(用酒浸泡),麥芽(炒)、肉豆蔻(炒,各取四兩和二兩),以上藥物混合使用。
麵糊丸,麻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米飲下,良久,用五味異功散一服以助胃氣。
蘆薈肥兒丸(百十四)治疳熱。
蘆薈,龍膽草(酒洗),木香,人參,使君子肉,蚵蚾(酥炙,去頭足,即上鱉),麥芽(炒,各二錢),檳榔,黃連(去蘆須,酒炒),白蕪荑(各三錢),胡黃連(五錢),
上為細末,豬膽汁為丸,黍米大。每服五六十丸,米飲下。
大蘆薈丸(百十五),一名九味蘆薈丸。治小兒肝脾疳積,發熱體瘦熱渴,大便不調,或瘰癧結核,耳內生瘡,牙腮蝕爛,目生雲翳等證。
白話文:
【麵糊丸】,每個約如麻籽大小。每次服用三五十個,用水煮的米湯送服,服用後一段時間,再服用【五味異功散】一份以幫助消化功能。
【蘆薈肥兒丸】(第141號藥方)能治療因熱引起的疳症。
【蘆薈】、龍膽草(用酒洗)、木香、人參、使君子肉、蚵蚾(酥油烤製,去掉頭和腳,即為上鱉)、麥芽(炒過)、檳榔、黃連(去除根部,用酒炒)、白蕪荑(各三錢),【胡黃連】(五錢)。
以上材料研磨成細末,用豬膽汁製成丸狀,每個約如黍米大小。每次服用五六十個,用水煮的米湯送服。
【大蘆薈丸】(第1415號藥方),又名【九味蘆薈丸】。適用於治療小兒的肝脾疳積、發熱體瘦、熱渴、大便不順、或是淋巴結腫塊、耳朵生瘡、牙齒腮邊腐爛、眼睛長出雲霧狀翳障等病症。
胡黃連,黃連,蘆薈,白蕪荑(炒),白雷丸(破開,赤者不用),木香,青皮,鶴蝨草(微炒,各一兩),麝香(一錢,另研)
上為末,蒸餅糊丸,麻子大。每服一錢,空心白湯送下。立齋曰:內青皮以龍膽草代之,麝香不用,尤效。
加減蘆薈丸(百十六),治證同前,尤治小兒疳積腹脹。
蘆薈(真者,五錢),宣黃連(去須),胡黃連,枳實,青皮(各二錢半),青黛,木香,山楂肉(各二錢),麥芽(炒,三錢),麝香(一分),干蝦蟆(一隻,酥炙)
白話文:
胡黃連、黃連、蘆薈、白蕪荑(炒)、白雷丸(打破,紅色的不用)、木香、青皮、鶴蝨草(微炒,各一兩)、麝香(一錢,另外研磨)
以上材料磨成粉末,用蒸熟的麵餅和糯米粉做成藥丸,大小如芝麻。每次服用一錢,空腹時用白開水送服。立齋說:如果在裡面加入龍膽草代替青皮,不使用麝香,效果會更好。
加減蘆薈丸(配方編號:28430)治療的症狀與上述相同,特別適合治療小孩的疳積和腹部脹滿。
蘆薈(真正的,五錢),宣黃連(去掉根須),胡黃連,枳實,青皮(各二錢半),青黛,木香,山楂肉(各二錢),麥芽(炒,三錢),麝香(一分),乾蝦蟆(一隻,酥烤)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綠豆大。每服七八分,量兒大小與之。按:此方加使君子肉三錢,治濕熱生蟲亦佳。
當歸龍薈丸(百十七),方在寒陣一六七。治肝經實火,大便秘結。
(《良方》)蘆薈丸(百十八),方在寒陣一六八。治疳癖發熱諸證。
龍膽丸(百十九)治腦疳腦熱瘡。
龍膽草,升麻,苦楝根皮(焙),赤茯苓,防風,蘆薈,油發灰(各二錢),青黛,黃連(各三錢),
白話文:
-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綠豆大。每服七八分,量兒大小與之。按:此方加使君子肉三錢,治濕熱生蟲亦佳。」
-
「當歸龍薈丸(百十七),方在寒陣一六七。治肝經實火,大便祕結。」
-
「蘆薈丸(百十八),方在寒陣一六八。治疳癖發熱諸證。」
-
「龍膽丸(百十九)治腦疳腦熱瘡。」
-
「龍膽草,升麻,苦楝根皮(焙),赤茯苓,防風,蘆薈,油發灰(各二錢),青黛,黃連(各三錢),」
上為末,牡豬膽汁浸米糕丸,麻子大。薄荷湯下,仍以蘆薈末敷入鼻內。
木香丸(百二十),治疳痢。
黃連(淨,三錢),木香,紫厚朴(制),夜明砂(紙炒,各二錢),訶子(肉炒,一錢),
上為末,飯丸,麻子大。干艾、生薑煎湯,食前下。
黃連丸(一二一),治疳勞。
黃連(半兩,淨牛膽汁浸,曬),石蓮子,栝蔞根,杏仁(去皮尖),烏梅肉(各二錢),
白話文:
上為粉末,牡豬膽汁浸泡的米糕丸,大小如芝麻。用薄荷湯送服,同時在鼻腔內敷上蘆薈粉末。
木香丸(共120份),用於治療疳痢。
黃連(淨化後,3錢),木香,紫厚朴(經過處理,2錢),夜明砂(紙炒後,2錢),訶子(肉炒後,1錢)。
以上全部材料研磨成粉末,製成藥丸,大小如芝麻。用乾艾葉和生薑煎煮的湯水,於餐前服用。
黃連丸(共121份),用於治療疳勞。
黃連(半兩,淨化後,並以牛膽汁浸泡,曬乾),石蓮子,栝蔞根,杏仁(去皮尖),烏梅肉(各2錢)。
上為末,牛膽汁浸糕丸,麻子大。煎烏梅、薑、蜜湯下。
胡黃連丸(一二二),治熱疳。
胡黃連,黃連(各五錢),硃砂(二錢),
上為末,填入豬膽內,以線扎懸掛銚中,淡漿水煮數沸取出,研蘆薈、麝香各二錢入之,飲和丸,麻子大。
每服一二十丸,米飲下。
蟾蜍丸(一二三),治小兒頸項結核,面色痿黃,飲食不甘,腹大發熱,名曰無辜疳證。一服虛熱退,二服煩渴止,三服瀉痢愈。
蟾蜍(一二個),夏月溝渠深土中,取腹大不跳不鳴者是,身多㿔者佳。
白話文:
胡黃連丸(配方編號:30447)用於治療熱性眼病。
胡黃連和黃連(各使用五錢),硃砂(使用二錢)。
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然後填入豬膽中,用線繫好懸掛在鍋中,以稀漿水煮沸數次後取出,再加入蘆薈和麝香(各使用二錢)進行研磨,最後製成丸狀,大小如芝麻。
每次服用約10至20粒,以米湯送服。
蟾蜍丸(配方編號:26244)適用於治療小孩頸部結核,面無血色,食慾不振,腹部膨脹且有發熱現象,此為無辜疳病的症狀。一服後可退虛熱,二服後可止口渴,三服後可治癒拉肚子。
蟾蜍(使用一二個),在夏季時,在溝渠或深土中尋找腹部膨大、不跳動且不鳴叫的蟾蜍,身型較長者更佳。
上將糞蛆一杓置桶中,以尿浸之,卻將蟾蜍跌死,投與蛆食一晝夜,用布袋盛蛆,置急流中一宿取出,瓦上焙乾為末,入麝香一字,粳米飯丸,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飲下,其效如神。
天麻丸(一二四),治肝風疳眼。
天麻,青黛,黃連,五靈脂,夜明砂(微炒),川芎,蘆薈(各二錢),龍膽草,防風,蟬蛻(去足,各一錢半),全蠍(二枚,焙),乾蟾頭(炙焦,三錢),麝香(少許)
上為末,豬膽汁浸米糕丸,麻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湯下。
白話文:
【糞蛆丸】(一二四),專治肝風引起的眼疾。
材料:天麻、青黛、黃連、五靈脂、夜明砂(微炒)、川芎、蘆薈、龍膽草、防風、蟬蛻(去足)、全蠍(焙)、乾蟾頭(炙焦)、麝香
做法: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粉末,再用豬膽汁浸泡米糕,製成丸狀,大小如芝麻。每次服用十粒,以薄荷湯送服。
【天麻丸】(一二四),專治肝風引起的疳眼。
材料:天麻、青黛、黃連、五靈脂、夜明砂(微炒)、川芎、蘆薈、龍膽草、防風、蟬蛻(去足)、全蠍(焙)、乾蟾頭(炙焦)、麝香
做法: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粉末,用豬膽汁浸泡米糕,製成丸狀,大小如芝麻。每次服用十粒,以薄荷湯送服。
靈脂丸(一二五),治脾疳、食疳。
白豆蔻,麥芽(炒),五靈脂,砂仁,蓬朮(煨),青皮,橘紅,使君子(焙,各二錢),蝦蟆(炙焦,三錢),
上為末,米糊丸,麻子大。每服十丸,米湯下。
如聖丸(一二六),治疳熱泄瀉。
白蕪荑(炒),川黃連,胡黃連(各二兩半),使君子肉(一兩),麝香(五分,另研),干蝦蟆(五個,酒者杵膏)
上為末,以蝦蟆膏杵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煎人參湯下。
白話文:
【靈脂丸】(方號31279)用於治療脾疳和食疳。
- 白豆蔻
- 麥芽(炒)
- 五靈脂
- 砂仁
- 蓬朮(煨)
- 青皮
- 橘紅
- 使君子(焙,每種各使用二錢)
- 蝦蟆(炙焦,使用三錢)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加入米糊調製成丸狀,大小如芝麻。每次服用十粒,以米湯送服。
【如聖丸】(方號35230)用於治療疳熱與腹瀉。
- 白蕪荑(炒)
- 川黃連
- 胡黃連(各使用二兩半)
- 使君子肉(使用一兩)
- 麝香(使用五分,需另外研磨)
- 幹蝦蟆(使用五個,使用酒調成膏狀)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以【蝦蟆膏】(方號16848)調製成丸狀,大小如芝麻。每次服用一二十粒,以人參湯送服。
薛按:疳之為患,乃肝脾虛熱,津液乾涸之證。前方乃專於治疳清熱之劑,若脾胃虛弱者,當佐以六君子湯調補脾胃,使邪氣退,庶可收全功也。
褐子丸(一二七),治疳腫脹。
蘿蔔子(一兩,微炒),陳皮,青皮(炒),檳榔,五靈脂,蓬朮(煨),黑牽牛(頭末,炒),赤茯苓,木香(二錢半),
上為末,麵糊丸,綠豆大。每服十五丸,紫蘇湯下。
消積丸(一二八),治食積大便酸臭發熱。
丁香(九個),砂仁(十二個),烏梅肉(三個),巴豆(三粒,去皮心膜)
白話文:
薛氏認為,疳病是因為肝脾虛弱、熱毒內盛、津液枯竭所導致的症狀。前面提到的方子專門用於清熱治疳,對於脾胃虛弱的人,應該輔以「六君子湯」來調理脾胃,這樣才能讓邪氣退散,達到治療的效果。
治療疳腫脹的「褐子丸」(配方編號127):
- 萬年紅子(一兩,微火炒熟)
- 陳皮
- 青皮(炒熟)
- 檳榔
- 五靈脂
- 蓬朮(火烤過)
- 黑牽牛(頭部研磨後炒熟)
- 赤茯苓
- 木香(二錢半)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用麵粉和水調製成丸子,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十五顆,用紫蘇葉煎湯送服。
治療食積導致的大便酸臭、發熱的「消積丸」(配方編號128):
- 丁香(九個)
- 砂仁(十二個)
- 紅梅肉(三個)
- 巴豆(三顆,去皮、心、膜)
上為末,麵糊丸,黍米大。每服五七丸,溫水下。
塌氣丸(一二九),治肚腹虛脹。
胡椒(一兩),蠍尾(五錢,去毒)
上為末,麵糊丸,粟米大。每服一二十丸,陳米飲下。
紫霜丸(百三十),治驚積,及變蒸發熱不解,或食癇先寒後熱,或乳哺失節,宿滯不化,腹痞便結。
代赭石(煅,醋焠七次),赤石脂(各一兩),杏仁(五十個),巴豆(二十枚,去心膜油)
上先將巴豆、杏仁研成膏,入代赭、石脂研勻,湯浸蒸餅丸,粟米大。每服三五丸,米飲送下。
白話文:
上藥研磨成粉末,用麵糊調和成丸狀,大小類似黍米。每次服用五至七顆,用水溫服。
塌氣丸(配方編號:28410),適用於治療腹部虛腫脹大。
胡椒(一兩份量),蠍尾(五錢份量,需去毒)
上藥研磨成粉末,用麵糊調和成丸狀,大小類似粟米。每次服用約十至二十顆,用陳米飲液送服。
紫霜丸(配方編號:130),適用於治療驚嚇積聚,以及變蒸發熱無法解除,或是飲食過量導致的先冷後熱症狀,或者因哺乳不當導致的消化不良,腹脹便祕。
代赭石(需先經煅煉並用醋浸泡七次),赤石脂(各一兩份量),杏仁(五十個),巴豆(二十枚,需去除心、膜與油)
首先將巴豆和杏仁研磨成膏狀,加入代赭石和赤石脂一起研磨均勻,然後用湯水浸泡蒸製成餅狀,再進行丸狀處理,大小類似粟米。每次服用三至五顆,用米飲送服。
化䘌丸(一三一)
黃連(五錢),蜀椒(去閉口者,炒出汗),苦楝根白皮(各二錢),
上為末,用烏梅肥者七個,艾湯浸去核,搗爛和丸。艾湯量兒大小送下。
下蟲丸(一三二),諸疳蛔諸蟲。
苦楝根皮(新白者,酒浸焙),綠包貫眾,雞心檳榔,桃仁(浸去皮,焙),蕪荑(焙),木香(各二錢),鶴蝨(炒,一錢),輕粉(五分),干蝦蟆(炙焦,三錢),使君子(五十,取肉煨)
白話文:
【化蟲丸】(方一三一)
黃連(五錢),蜀椒(去掉未開口的,炒至出汗),苦楝樹的白色樹皮(各二錢),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使用肥大的烏梅七個,用艾草水浸泡後去核,再搗碎與粉末混合做成丸子。艾草水的用量依小孩的大小來調整服用。
【下蟲丸】(方一三二),適用於各種肚蟲、蛔蟲等寄生蟲病。
苦楝樹的白色樹皮(新鮮且白色的,用酒浸泡後再烘焙)、綠色包覆的貫眾、雞心檳榔、桃仁(浸泡後去皮,再烘焙)、蕪荑(烘焙)、木香(各二錢),鶴蝨(炒熟,一錢),輕粉(五分),乾燥的蟾蜍(炙烤至焦黑,三錢),使君子(五十個,取出果肉後用火烤)
上為末,麵糊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天明清肉汁下。一方內加當歸、川連各二錢五分。
使君子丸(一三三),治五疳蛔蟲,脾胃不和,心腹膨脹,時復作痛,不食漸瘦。
使君子肉(一兩),厚朴(制),橘紅,白芍藥,甘草(炒),川芎(各一錢),
上為末,蜜丸,皂角子大。每服一丸,陳米飲化下。
白玉散(一三四),治丹瘤。
白土(二錢半),寒水石(五錢),
上為末,米醋或新水調塗。
白話文:
【使君子丸】(方號:133),用於治療五種疳積及蛔蟲病,脾胃功能不調,心腹脹滿,時常疼痛,不願進食逐漸消瘦的情況。
使君子肉(1兩),厚朴(經處理後),橘紅,白芍藥,甘草(炒過),川芎(各1錢)。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以蜂蜜調和製成丸狀,大小如皁角子。每次服用1至2粒,以陳年米湯吞下。
【白玉散】(方號:143),用於治療丹瘤。
白土(2錢半),寒水石(5錢)。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以米醋或新鮮清水調和後塗抹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