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四性集·雜證謨 (2)
卷之十四性集·雜證謨 (2)
1. 論證(共四條)
嘗見丹溪之論曰:痞塊在中為痰飲,在右為食積,在左為血塊,其不能作塊,或聚或散者,氣也;塊乃有形之物,痰與食積死血而成也。愚謂可聚可散者,此氣聚無疑也;若以左為血積,右為食積,中為痰飲,則鑿矣。即如小兒多有患痞者,必在左肋之下,此無非縱食所致,豈因其在左即為血積,而可攻其血乎?若為左血右食,則右豈無血,而左豈無食乎?不可以為法也。此仍有論在諸風門論丹溪條下,當並閱之。
白話文:
我曾經看過朱丹溪的論述說:腹部痞塊,如果位置在中間,那是痰飲造成的;位置在右邊,是食物積滯造成的;位置在左邊,是瘀血造成的。如果痞塊沒有固定形狀,時聚時散,那就是氣造成的。痞塊是有形狀的東西,是由痰、食物積滯和死血形成的。
我認為,痞塊如果能時聚時散,那一定是氣的聚散無疑。但如果說左邊的痞塊是血積,右邊的是食積,中間的是痰飲,那就太過牽強附會了。例如,小兒經常有腹部痞塊的問題,通常都在左肋骨下方,這無非是因為吃太多造成的,難道能因為它在左邊就說是血積,然後就用活血化瘀的藥來治療嗎?如果說左邊是血積,右邊是食積,那難道右邊就沒有血,而左邊就沒有食物積滯嗎?這種說法不能當作定律。關於這個問題,我還有另外的論述,寫在「諸風門論丹溪」那一條下面,應該一併參考。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