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四性集·雜證謨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四性集·雜證謨 (1)

1. 論證(共四條)

積聚之病,凡飲食、血氣、風寒之屬,皆能致之,但曰積曰聚,當詳辨也。蓋積者,積壘之謂,由漸而成者也;聚者,聚散之謂,作止不常者也。由此言之,是堅硬不移者,本有形也,故有形者曰積;或聚或散者,本無形也,故無形者曰聚。諸有形者,或以飲食之滯,或以膿血之留,凡汁沫凝聚,旋成癥塊者,皆聚之類,其病多在血分,血有形而靜也。

諸無形者,或脹或不脹,或痛或不痛,凡隨觸隨發,時來時往者,皆聚之類,其病多在氣分,氣無形而動也。故《難經》以積為陰氣,聚為陽氣,其義即此。凡無形之聚其散易,有形之積其破難,臨此證者,但當辨其有形無形,在氣在血,而治積治聚,自可得其梗概矣。

一、飲食之積,凡暫積者,不過以飲食偶傷,必在腸胃之內,故可行可逐,治無難也。惟飲食無節,以漸留滯者,多成痞積於左脅膈膜之外。蓋以胃之大絡,名曰虛里,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此陽明宗氣所出之道也。若飢飽無倫,飲食疊進,以致陽明胃氣一有所逆,則陰寒之氣得以乘之,而脾不及化,故余滯未消,乃並腸外汁沫搏聚不散,漸成癥積矣。然其初起甚微,人多不覺,及其既久,則根深蒂固,而藥餌難及。

今西北小兒多有此疾,而尤於食麵之鄉為最,正以面性多滯,而留疾於皮裡膜外,所以不易治也。即如婦人血癥氣痞,或上或下者,亦多在腸胃之外,募原之間,故當以漸消磨,求法治之,慎毋孟浪欲速,妄行攻擊,徒致胃氣受傷,而積仍未及,反以速其危也。

一、風寒外感之邪,亦能成積。如經曰:虛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之外,募原之間,留著於脈,息而成積。又曰:病名伏梁,此風根也。由此觀之,凡今人以瘧後成痞者,是即風寒之屬,類可推矣。但瘧由風寒,固易知也,而諸積於風,若不相涉。不知飲食之滯,非寒未必成積,而風寒之邪,非食未必成形,故必以食遇寒,以寒遇食,或表邪未清,過於飲食,邪食相搏,而積斯成矣。經曰: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

信乎致積之由,多由於此,即血癥氣痞之由,亦無出於此。然積以寒留,留久則寒多為熱,風以致積,積成則證已非風,故治此者,亦但當治其所留,不可發散,以再傷其真氣也。惟慎疾者,能知所由而慮之於始,則可為保脾之良策。

一、癥痞之積,凡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本無定所,大都血積多在下,而氣積、食積,則上自胃脘,下自小腹,凡有留滯,無處不可停蓄。余嘗治一食癥結痛者,乃在小腹下右角尖處,自後屢見此證,方知食道之行,必由小腹下右以入廣腸,此實人所不知也,別有食停治按在心腹痛門可考。故凡治積聚者,必當詳審所因,庶得其確。

白話文:

論證(共四條)

積聚這種病,凡是飲食、氣血、風寒等因素,都可能導致。但既然說到「積」和「聚」,就必須仔細分辨。「積」的意思是累積堆疊,是慢慢形成的;而「聚」的意思是聚散不定,時好時壞。由此來看,堅硬不動的,本身有形狀,所以有形狀的叫做「積」;時聚時散的,本身沒有形狀,所以沒有形狀的叫做「聚」。那些有形的,可能是因為飲食停滯,或是膿血停留,凡是汁液沫子凝聚,慢慢形成腫塊的,都屬於「聚」這類,這種病多半在血分,因為血是有形且靜止的。

那些無形的,有時脹痛,有時不脹痛,有時痛,有時不痛,凡是隨著觸摸而發作,時來時去的,都屬於「聚」這類,這種病多半在氣分,因為氣是無形且流動的。《難經》認為積是陰氣,聚是陽氣,就是這個道理。凡是無形的聚,容易消散;有形的積,很難打破。遇到這種病症,應該辨別是有形還是無形,病在氣分還是血分,這樣治療積和聚,才能掌握大概的方向。

一、飲食造成的積,如果是暫時的,不過是因為飲食偶爾不當,一定在腸胃裡面,所以可以疏通排泄,治療不難。但如果飲食沒有節制,慢慢積聚,多半會在左脅膈膜外形成痞積。因為胃的大絡,叫做虛里,在左乳下方,它的跳動可以感覺到,這是陽明宗氣出來的通道。如果饑飽不均,飲食過多,導致陽明胃氣稍微逆亂,陰寒之氣就會趁虛而入,脾臟來不及消化,導致剩餘的食物沒有消化,與腸外的汁液沫子糾結在一起,無法消散,慢慢形成癥積。這種情況剛開始很輕微,人們大多沒有察覺,等到時間久了,就根深蒂固,藥物難以達到。

現在西北地區的小孩很多有這種病,尤其在吃麵食的地方最常見,正是因為麵食容易滯留,使得疾病留在皮膚肌肉之間,所以難以治療。就像婦女的血癥氣痞,無論在上還是在下,也多半在腸胃之外,募原之間,所以應該慢慢地消磨,想辦法治療,千萬不要魯莽急躁,妄圖用猛藥攻打,只會導致胃氣受損,而積聚沒有消除,反而加速了病情惡化。

一、風寒等外感邪氣,也能造成積。例如《黃帝內經》說:「虛弱的邪氣侵入人體,會停留在體內不散,會傳播到腸胃之外,募原之間,停留在脈絡之中,時間久了就會形成積。」又說:「病名叫伏梁,這是風邪留下的病根。」由此看來,現在人因為瘧疾後形成的痞塊,就屬於風寒這類。但瘧疾由風寒引起,很容易理解,而積聚和風,好像沒有什麼關係。實際上,飲食停滯,如果沒有寒邪,未必會形成積聚,而風寒邪氣,如果沒有飲食,未必會形成有形的積聚,所以一定是飲食遇到寒邪,或者寒邪遇到飲食,或者表邪沒有清除,又過度飲食,導致邪氣和食物糾結在一起,才會形成積聚。《黃帝內經》說:「虛弱的邪風侵入人體,與身體虛弱相結合,就會留在身體裡。」

確實,導致積聚的原因,多半是這樣,即使血癥氣痞的形成,也脫離不了這些原因。但積聚因為寒邪停留,久了寒邪會轉化為熱,風邪導致的積聚,一旦形成,病症就不再是風邪,所以治療這種病,應該治療它停留的地方,不能用發散的方式,以免再傷害真氣。只有謹慎的人,能夠知道病因,並在初期就注意預防,才能成為保護脾胃的好方法。

一、癥痞的積,無論在上在下,在左在右,都沒有固定的位置,但一般來說,血積多在下部,而氣積、食積,則上至胃脘,下至小腹,凡是有東西滯留,任何地方都有可能停積。我曾經治療過一個食積導致結痛的病人,竟然在小腹下右邊尖角的地方,之後多次見到這種病例,才知道食物的運行,一定是從下腹右邊進入大腸,這其實是大家不知道的,另外有關於食積的治療方法,可以參考「心腹痛門」。所以凡是治療積聚,一定要詳細審查病因,才能找到正確的治療方法。

我曾經看到朱丹溪的論述說:「痞塊在中間是痰飲,在右邊是食積,在左邊是血塊,那些沒有成塊,時聚時散的,是氣。塊是有形的東西,是由痰、食積和死血形成的。」我認為,能聚能散的,一定是氣聚無疑;如果說左邊是血積,右邊是食積,中間是痰飲,那就太片面了。就像小孩子多有痞塊,一定在左邊肋骨下方,這無非是飲食過量導致的,難道因為它在左邊就說是血積,而要去攻血嗎?如果說左邊是血,右邊是食,那難道右邊就沒有血,而左邊就沒有食嗎?這不能作為治療的準則。關於這個問題,在「諸風門」論述丹溪的地方,也有討論,應該一併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