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二十明集·雜證謨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明集·雜證謨 (1)

1. 述古(共五條)

仲景曰: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腹滿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

華元化曰:人中百病,難療者莫出於水也。水者腎之制也,腎者人之本也。腎氣壯,則水還於腎,腎氣虛,則水散於皮。又三焦壅塞,營衛閉格,血氣不從,虛實交變,水隨氣流,故為水病。

丹溪曰:水腫脈多沉,病陽水兼陽證,脈必沉數;病陰水兼陰證,脈必沉遲。若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閉結,此屬陽水。先以五皮散,或四磨飲,添磨生枳殼,重則疏鑿飲。若遍身腫,不煩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澀赤,此屬陰水。宜實脾散,或流氣飲主之。

徐東皋曰:經云:臟寒生滿病。《脈經》云:胃中寒則脹滿。脾為陰中之至陰,故經曰:太陰所至為蓄滿。大抵脾濕有餘,無陽不能施化,如土之久於雨水,則為泥矣,豈能生化萬物,必待和風暖日,濕去陽生,自然生長也。故凡若此者,宜以辛熱藥治之。又曰:經云下之則脹已。

此以濕熱飲食有餘,脾胃充實者言也。如仲景治傷寒邪入於裡,而成腹滿堅實,大便秘而不利者,宜以三承氣湯下之可也。若因脾虛內寒不足,而氣不能運化精微,以成腹滿者,故宜以甘溫補脾為主,少佐辛熱,以行壅滯之氣,庶使脾土旺健,脹滿運行,斯可愈矣,即經所謂塞因塞用,從治之法耳。

醫者不察乎此,惟執下之脹已,急於獲效,病者苦於脹滿,喜行利藥,以求通快,不知暫快一時,則真氣愈傷,腹脹愈甚,去死不遠矣。俗謂氣無補法者,以其痞塞似難於補,不思正氣虛而不能運行為病,經曰:壯者氣行則愈是也。又曰:水腫本因脾虛不能制水,水漬妄行,當以參、術補脾,使脾氣得實,則自健運而水自行。

大抵只宜補中行濕利小便,切不可下,但用二陳加人參、蒼白朮為主,或佐以黃芩、麥冬、炒梔子以制肝木。若腹脹,少佐厚朴;氣不運,加木香、木通;氣若陷下,加升麻、柴胡提之,必須補中行濕,加升提之藥,能使大便潤,小便長。又曰:諸家治水腫,只知導濕利小便,執此一途,用諸去水之藥,往往多死,又用導水丸、舟車丸、神佑丸之類大下之,此速死之兆。蓋脾氣虛極而腫,愈下愈虛,雖劫目前之快,而陰損正氣,禍不旋踵。

大法只宜補中宮為主,看所挾加減,不爾則死,當以嚴氏實脾散加減。要知從治、塞因塞用之理,然後可以語水腫之治耳。

孫一奎曰:予在吳下時,有吳生諱震者,博邪士也。一日偶談及鼓脹,乃詰予曰:鼓有蟲,否乎?予卒不敢應,俯思久之,對曰:或有之。《本事方》云:臍腹四肢悉腫者為水,只腹脹而四肢不腫者為蠱,注曰:蠱即鼓脹也。由是參之,古人曾以蠱鼓同名矣,且蠱以三蟲為首,豈無旨哉。

白話文:

述古(共五條)

張仲景說:肚子脹滿不消退,稍微減輕一點都不算數,應該用瀉藥來治療。如果肚子脹滿時好時壞,這是因為寒氣引起的,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

華佗說:人身上的各種疾病,最難治療的就是水腫。水腫是由於腎臟功能失調引起的,腎臟是人體的根本。腎氣強盛,水液就能回歸腎臟;腎氣虛弱,水液就會散佈到皮膚。另外,三焦不通暢,營衛之氣運行受阻,氣血運行失常,虛實情況交替變化,水液會隨著氣的流動而積聚,所以會形成水腫病。

朱丹溪說:水腫的脈象多是沉脈,如果是陽水兼有陽證,脈象一定是沉而數;如果是陰水兼有陰證,脈象一定是沉而遲。如果全身浮腫,口渴煩躁,小便顏色赤黃且排尿不暢,大便乾結,這屬於陽水。應該先用五皮散或四磨飲,加入研磨的生枳殼,如果病情嚴重就用疏鑿飲。如果全身浮腫,不口渴,大便稀溏,小便量少且不澀赤,這屬於陰水。應該用實脾散或流氣飲來治療。

徐東皋說:《內經》說:臟腑寒冷會導致腹脹滿。《脈經》說:胃中有寒氣就會脹滿。脾是陰中之至陰,所以《內經》說:太陰經所過的地方容易產生脹滿。大致來說,脾濕過多,沒有陽氣的溫化,就像土壤長期被雨水浸泡,就會變成泥土,怎麼能孕育萬物呢?必須等待和煦的風和溫暖的陽光,濕氣散去,陽氣產生,自然就能生長。所以凡是這種情況,應該用辛熱的藥物來治療。又說:經文說用瀉藥就能消除腹脹。

這裡說的是因為濕熱、飲食過多,導致脾胃充實的人。例如張仲景治療傷寒邪氣侵入體內,導致腹部脹滿堅硬,大便秘結不通暢,應該用三承氣湯來瀉下。如果是因為脾虛內寒不足,導致氣不能運化精微物質,引起腹脹,所以應該以甘溫補脾為主,稍微加入辛熱的藥物來疏通壅滯的氣機,這樣才能使脾土強健,脹滿消退,達到痊癒的目的,這就是經文所說的“塞因塞用,從治之法”。

醫生如果不仔細辨別這種情況,只是執著於“瀉下就能消除腹脹”的說法,急於追求療效,病人因為腹脹而痛苦,喜歡服用瀉藥來求得一時的通快,卻不知道這樣暫時的通快會更加損傷正氣,腹脹反而會更加嚴重,離死亡就不遠了。俗話說“氣沒有補法”,是因為氣機堵塞,好像很難補益,卻沒有考慮到是正氣虛弱導致氣機不能運行而生病。《內經》說:“強壯的人氣機運行就會痊癒”,就是這個道理。又說:水腫的根本原因是脾虛不能控制水液,導致水液到處亂竄,應該用人參、白朮來補脾,使脾氣強盛,就能夠運化水濕,水腫自然消退。

大致來說,治療水腫只能補益中氣,運化水濕,利小便,絕對不能瀉下。可以用二陳湯加人參、蒼朮、白朮為主,或加入黃芩、麥冬、炒梔子來制約肝木。如果腹脹,可以少量加入厚朴;如果氣機不運行,可以加入木香、木通;如果氣機下陷,可以加入升麻、柴胡來提升。必須補益中氣,運化水濕,加入提升氣機的藥物,才能使大便潤暢,小便量多。又說:許多醫家治療水腫,只知道疏導濕氣、利小便,執著於這一種方法,使用各種去水濕的藥物,往往會導致病人死亡,又使用導水丸、舟車丸、神佑丸之類猛烈的瀉藥,這是加速死亡的徵兆。因為脾氣已經虛弱到了極點才導致水腫,越是瀉下就越虛弱,雖然能暫時感到舒服,但是損傷了陰氣,正氣很快就會衰竭。

治療水腫的大法只能以補益中氣為主,根據兼夾的症狀來加減藥物,否則就會導致死亡。應該用嚴氏實脾散加減來治療。要懂得“從治”、“塞因塞用”的道理,才能談論治療水腫的方法。

孫一奎說:我在吳地的時候,有一個叫吳震的,是個喜歡研究旁門左道的人。有一天偶然談到鼓脹病,他問我:“鼓脹病裡面有蟲嗎?”我一時不敢回答,思考了很久,才回答說:“或許有吧。”《本事方》說:臍腹和四肢都腫脹的叫做水腫,只有腹部脹大而四肢不腫的叫做蠱病,註解說:蠱就是鼓脹。由此看來,古人曾經把蠱和鼓當作是同一個概念。而且蠱以三種蟲子為首,難道沒有道理嗎?

我認為鼓脹病,就是現在說的氣虛腹中脹滿。因為它外形堅硬而中間空虛,很像鼓,所以用這個名字來稱呼它;而蠱病,腹中是實實在在有東西積聚,時間長了,或許也有這種情況。吳震說:“你真是聰明。”我堂嫂得鼓脹病三年,肚子大得像個簸箕,時不時會脹痛,四肢卻很消瘦,各種名醫的藥都試過了,都沒有效果。

吳地風俗,人死後大多用火葬,燒到腹部的時候,突然發出像炮竹一樣的響聲,人們都很驚恐,看到有蟲子從腹中爆出,衝到兩三丈高,把火燒到的天空都變昏暗了,過了一會兒才墜落到地上,仔細看,都是蛔蟲,有上千萬條之多,大的有一尺多長,蟲子腹中又生出小蟲,多的有十五六條,少的也有五六條。蟲子在人的腹中繁殖成這樣,怎麼不讓人腹脹而死呢!可惜的是,醫書上都沒有記載這種情況。

我聽到這個事情,好像從夢中醒來一樣,但是還是沒有親眼見過這種奇怪的現象。在萬曆癸巳年,我到了淮陰,有個姓王的鄉紳,他的兒子十六歲,新婚不久就腹脹大,按壓腹部有腫塊,形狀像小瓜,四肢消瘦,發熱白天晚上都不退,已經半年了,醫生只是用退熱消脹的藥來治療,結果腹脹更加嚴重,發熱更加厲害,喉嚨和兩耳都長了瘡。我給他診脈,脈象滑數,看他的嘴唇是紅色的,肚子痛,又特別喜歡吃肥膩甘甜的食物。

我考慮到一般腹痛的人,嘴唇顏色一定很淡,也不喜歡吃東西,現在他的情況卻是這樣,難道是蟲子作怪嗎?於是就給他服用阿魏積塊丸,服藥後果然拉出了幾十條蟲子,大的有兩條,一條是紅色的,一條是黑色的,都有一尺多長,蟲子身上有紅線從頭貫穿到尾部,蟲子的腹中又有小蟲,大的有幾條,小的也有三四條。蟲子排出來後,發熱就逐漸減退了,腹脹也逐漸消退,服藥三次就痊癒了,也證實了之前聽到的傳聞並非虛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