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八大集·本草正(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八大集·本草正(上) (4)

1. 蔓草部

天門冬(百五),味苦微甘,氣大寒。味厚氣薄,沉也,陰也。入肺腎兩經,除虛勞內熱。其味苦寒,故上定熱喘,下去熱淋,苦殺三蟲,潤滋骨髓,解渴除煩,消痰止嗽,降火保肺,退熱滋陰,大潤血熱燥結。虛寒假熱,脾腎溏泄最忌。使宜貝母、地黃。去皮去心方用。

菟絲子(百六),味甘辛,氣微溫。其性能固,入肝脾腎三經。先用甜水淘洗淨,浸脹,次用酒漬,煮熟曬乾,炒之更炒。補髓添精,助陽固泄,續絕傷,滋消渴,縮小便,止夢遺帶濁餘瀝,暖腰膝寒疼,壯氣力筋骨,明目開胃,進食肥肌,禁止鬼交,尤安夢寐。湯液丸散,任意可用,古人不入煎劑,亦一失也。欲止消渴,煎湯任意飲之。

白話文:

天門冬性寒,味苦微甘,入肺腎二經,能除虛勞內熱。由於其苦寒的特性,可以治療熱喘、熱淋,並能殺滅寄生蟲,滋潤骨髓,解渴除煩,消痰止咳,降火保肺,退熱滋陰,潤解血熱燥結。但若體虛寒或脾腎虛弱者,則不宜使用。天門冬適合與貝母、地黃搭配使用,藥用時需去皮去心。

菟絲子味甘辛,性溫,入肝脾腎三經,能固精補髓,助陽固泄,治療傷損,滋潤消渴,縮小便,止夢遺、帶濁等症狀,暖腰膝寒疼,壯氣力筋骨,明目開胃,增進食慾,使肌肉豐滿,防止鬼交,並能安神助眠。菟絲子可製成湯劑、丸劑、散劑,用法多樣。古人認為菟絲子不適合煎煮,這是一個失誤。若要治療消渴,可將菟絲子煎湯飲用。

五味子(百七),皮甘肉酸,性平而斂;核仁味辛苦,性溫而暖,俱兼鹹味,故名五味。入肺、腎二經。南者治風寒咳嗽,北者療虛損勞傷。整用者用其酸,生津解渴,止瀉除煩,療耗散之肺金,滋不足之腎水,能收斂虛火,亦解除酒毒。敲碎者用其辛溫,補元陽,壯筋骨,助命門,止霍亂。但感寒初嗽當忌,恐其斂束不散。肝旺吞酸當忌,恐其助木傷土。

何首烏(百八),味甘澀微苦,陰中有陽,性溫。此其甘能補,澀能固,溫能養陽。雖曰肝腎之藥,然白者入氣分,赤者入血分,凡血氣所在,則五陰之臟何所不至?故能養血養神助氣,壯筋骨,強精髓,黑鬚發,亦治婦人帶濁失血,產後諸虛等疾。第其性效稍緩,暫服若不甚顯,必久服之,誠乃延年益壽,滋生助嗣之良劑。至如斷瘧疾,安久痢,活血治風,療癰腫瘰癧,風濕瘡瘍、及一切冷氣腸風宿疾,總由其溫固收斂之功,血氣固則真元復,真元復則邪自散也。故唐之李翱著有《何首烏傳》,即李時珍亦曰此物不寒不燥,功在地黃、門冬之上,誠非誣也。若其制用之法,則有用黑豆層鋪,九蒸九曬者;有單用米泔浸三宿,切焙為未而用者;有用壯健人乳拌曬三次,生杵為末而用者。總之,生不如熟,即單用米泔浸透,蒸之極熱則善矣,或不必人乳與豆也。服此之後,須忌生蘿蔔並諸血敗血等物。

白話文:

五味子,果皮甘甜,果肉酸味,性溫和收斂;果核味辛辣苦,性溫熱,兼具鹹味,故名五味子。入肺、腎二經。南方產的五味子治療風寒咳嗽,北方產的五味子則可治療虛損勞傷。整顆服用,利用其酸味生津解渴,止瀉除煩,療治肺金虛耗,滋補腎水不足,能收斂虛火,也能解酒毒。敲碎服用,則利用其辛溫的特性,補元陽,壯筋骨,助命門,止霍亂。但寒邪初感咳嗽時不宜服用,恐其收斂不散。肝氣旺盛,吞酸時也不宜服用,恐其助長木氣,傷及土氣。

何首烏,味甘澀微苦,陰中有陽,性溫。甘味能補,澀味能固,溫能養陽。雖然說是肝腎藥,但白色何首烏入氣分,紅色何首烏入血分,凡是血氣所到之處,五陰之臟無所不至,所以能養血養神助氣,壯筋骨,強精髓,黑鬚發,也能治療婦人帶濁失血,產後諸虛等疾病。但其療效較慢,短期服用可能不見顯著效果,必須長期服用,才能達到延年益壽,滋生助嗣的效果。它也能治瘧疾、久痢,活血治風,療治癰腫瘰癧、風濕瘡瘍、及一切冷氣腸風宿疾,都是因為其溫固收斂的功效,血氣固則真元復,真元復則邪自散。唐朝李翱著有《何首烏傳》,李時珍也說此物不寒不燥,功效在地黃、門冬之上,誠非虛言。至於製備方法,有用黑豆層層鋪上,九蒸九曬的;有單用米泔浸泡三宿,切片焙乾磨粉使用的;有用壯健人乳拌曬三次,生搗成粉使用的。總之,生不如熟,單用米泔浸透,蒸至極熱效果最佳,不一定需要人乳或黑豆。服用後,須忌食生蘿蔔及其他血敗血等物。

栝蔞仁(百九),味甘,氣寒。氣味俱厚,性降而潤。能降實熱痰涎,開鬱結氣閉,解消渴,定脹喘,潤肺止嗽。但其氣味悍劣善動,噁心嘔吐、中氣虛者不宜用。《本草》言其補虛勞,殊為大謬。

天花粉(百十),即栝蔞根。味苦,性寒。氣味頗輕,有升有降,陰中有陽。最涼心肺,善解熱渴,大降膈上熱痰,消乳癰腫毒痔瘻瘡癤,排膿生肌長肉,除跌撲瘀血,通月水,除狂熱,去黃疸,潤枯燥,善解酒毒,亦通小腸,治肝火疝痛。

金銀花(百十一),一名忍冬。味甘,氣平,其性微寒。善於化毒,故治癰疽腫毒瘡癬,楊梅風濕諸毒,誠為要藥。毒未成者能散,毒已成者能潰。但其性緩,用須倍加。或用酒煮服,或搗汁攙酒頓飲,或研爛拌酒厚敷。

白話文:

栝蔞仁,味道甘甜,性寒涼。氣味都比較濃厚,性屬下降而滋潤。能降伏實熱、痰涎,打開鬱結的氣閉,消除口渴,平定脹滿喘息,滋潤肺部止咳。但它氣味辛辣,容易刺激,噁心嘔吐、中氣虛弱的人不適合使用。《本草》中說它可以補虛勞,這完全是錯誤的。

天花粉,也就是栝蔞的根。味道苦,性寒涼。氣味比較輕,有上升也有下降,陰中有陽。最能清涼心肺,善於解熱除渴,大幅下降膈膜上的熱痰,消散乳癰腫毒痔瘡瘻管瘡癤,排出膿液,促進生肌長肉,清除跌打損傷的瘀血,通暢月經,消除狂躁發熱,去除黃疸,滋潤乾燥,善於解酒毒,也能通暢小腸,治療肝火引起的疝氣疼痛。

金銀花,又名忍冬。味道甘甜,性平,略帶寒涼。善於化解毒素,因此可以治療癰疽腫毒、瘡癬、楊梅風濕等各種毒症,是十分重要的藥物。毒素未形成的能散開,毒素已形成的能潰爛。但它的性情緩慢,使用時需要加倍用量。可以酒煮服用,也可以搗碎榨汁加入酒中頓時喝下,或者研磨成粉末,拌上酒敷在患處。

若治瘰癧、上部氣分諸毒,用一兩許,時常煎服,極效。

葛根(百十二),味甘,氣平寒。氣輕於味,浮而微降,陽中微陰。用此者,用其涼散,雖善達諸陽經,而陽明為最。以其氣輕,故善解表發汗。凡解散之藥多辛熱,此獨涼而甘,故解溫熱時行疫疾,凡熱而兼渴者,此為最良,當以為君而佐以柴、防、甘、桔極妙。尤散鬱火,療頭痛,治溫瘧往來,瘡疹未透,解酒除煩,生津止渴,除胃中熱狂,殺野葛、巴豆、毒箭、金瘡等傷。但其性涼,易於動嘔,胃寒者所當慎用。

白話文:

如果要治療瘰癧、上半身的氣分積聚的各種毒素,可以使用葛根一兩左右,經常煎煮服用,效果極佳。

葛根味甘,性平偏寒。它的氣性輕於味,趨向浮散,略微下降,屬於陽中帶陰。使用葛根時,主要利用它的涼散特性,雖然它能通達所有陽經,但最擅長走入陽明經。由於它氣性輕,所以善於解表發汗。一般散寒解表的藥物多為辛熱,而葛根獨具涼甘之性,因此能解溫熱時行疫疾,對於發熱且伴隨口渴的症狀,葛根是最佳選擇,可以作為君藥,搭配柴胡、防風、甘草、桔梗效果更佳。葛根尤其擅長散解鬱火,治療頭痛,治療溫瘧寒熱往來,治療瘡疹未透,解酒除煩,生津止渴,清除胃中熱狂,殺傷野葛、巴豆、毒箭等毒物,以及金瘡等外傷。但葛根性涼,容易引起嘔吐,胃寒的人應該慎用。

茜草(百十三),亦名過山龍。味苦甘,氣微寒。陰中微陽,血中要藥。其味苦,故能行滯血;其性涼,故能止動血。治勞傷吐衄時來,除虛熱漏崩不止,亦通經滯,又療乳癰,散跌撲血凝瘀聚,解蠱毒敗血爛肝,凡諸血熱血瘀,並建奇功。若女人經血不通,以一兩酒煎服之,一日即通,甚效。若氣虛不攝血,及脾寒者勿用。

土茯苓(百十四),一名仙遺糧味甘淡,性平。能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濕,利關節,分水道,止瀉痢,治拘攣骨痛,療癰腫喉痹,除周身寒濕惡瘡,尤解楊梅瘡毒,及輕粉留毒,潰爛疼痛諸證。凡治此者,須忌茶、酒、牛、羊、雞、鵝,及一應發風動氣等物。

白話文:

茜草,又名過山龍,味苦甘,性微寒。它屬於陰中微陽的藥材,是治療血症的重要藥物。因其味苦,能行血化瘀;因其性涼,能止血止痛。可用於治療勞傷吐血、鼻出血、虛熱漏血不止、經血不通,也能治療乳癰、跌打瘀血、蠱毒敗血、肝臟潰爛等病症。特別是對於女性經血不通,用一兩茜草酒煎服,效果显著。但氣虛、脾寒者不宜使用。

土茯苓,又名仙遺糧,味甘淡,性平。它能健脾胃、強筋骨、祛風濕、利關節、利水止瀉,可治拘攣骨痛、癰腫喉痹、周身寒濕惡瘡,尤其擅長解楊梅瘡毒、輕粉中毒等引起的潰爛疼痛。服用土茯苓時,需忌茶、酒、牛、羊、雞、鵝等發風動氣的食物。

使君子(百十五),味甘,氣溫,有小毒,性善殺蟲。治小兒疳積,小便白濁。凡大人小兒有蟲病者,但於每月上旬,侵晨空腹食數枚,或即以殼煎湯嚥下,次日蟲皆死而出也。或云七生七煨食,亦良。或云一歲食一枚。食後忌飲熱茶,犯之即作瀉。凡小兒食此,亦不宜頻而多,大約性滑,多則能傷脾也。李時珍曰:凡殺蟲藥多是苦辛,惟使君子、榧子甘而殺蟲,亦異也。但使君子專殺蛔蟲,榧子專殺寸白蟲耳。

牽牛(百十六),一名黑醜味苦辛,熱,氣雄烈,性急疾,有毒。下氣逐水,通大小便,善走氣分,通水道,消氣實氣滯水腫,攻症積,落胎殺蟲,瀉蟲毒,去濕熱痰飲,開氣秘氣結。古方多為散丸,若用救急,亦可佐群藥煎服。然大泄元氣,凡虛弱之人須忌之。

白話文:

【使君子】(第1180號),味道甘甜,氣味溫和,具有微小毒性,性質善於殺蟲。用於治療小孩的疳積和小便白濁。對於大人和小孩若有寄生蟲病,只要在每月初的清晨空腹食用數顆,或者使用其殼煮湯服用,第二天蟲子就會死亡並排出體外。有人認為可以七天生吃七天熟食,效果也很不錯。還有人說一歲的兒童可以吃一顆。吃完後避免喝熱茶,否則可能會引起腹瀉。小孩食用此物不宜頻繁過量,因為性質滑利,過量可能會傷害脾臟。李時珍說,大多數殺蟲藥都是苦辛味的,唯獨使君子和榧子是甘甜味卻能殺蟲,這很特別。但使君子專門針對蛔蟲,榧子專門針對寸白蟲。

【牽牛】(第116號),又名黑醜,味道苦辛,熱度高,氣味強烈,具有快速和強烈的毒性。能夠促進消化、排除水分、通暢大小便,擅長走氣分、打通水道,消除氣體實堵和水腫,治療症狀積聚,促使胎兒流產,排除蟲毒,祛除濕熱痰飲,打開氣閉氣結。古方中常作為散丸使用,如果急需使用,也可以與其他藥物一起煎煮服用。然而,它會大量耗損體力,所以對虛弱的人來說,應該避免使用。

防己(百十七),味苦,性寒,陰也,降也。去濕熱水腫,利大小便,解諸經熱壅腫痛,濕熱腳氣,通九竅熱閉,逐膀胱肝腎濕熱,及熱毒諸瘡、濕熱生蟲等證。

萆薢(百十八),味微甘而淡,氣溫。能溫腎去濕,理陰痿陰寒,失溺白濁,莖中作痛,及四肢癱瘓不隨,周身風濕惡瘡。性味純緩,用宜大劑。

鉤藤(百十九),味微甘微苦,性微寒。能清手厥陰之火,足厥陰、足少陽之風熱,故專理肝風相火之病。凡大人小兒驚癇眩運,斑疹天釣,頭旋煩熱等證,用之而風靜火息,則諸證自除矣。

白話文:

防己性寒味苦,能消除濕熱引發的水腫,促進大小便排泄,緩解經絡阻塞引發的腫痛,治療濕熱導致的腳氣,疏通九竅熱閉,清除膀胱、肝、腎的濕熱,以及熱毒瘡瘍、濕熱生蟲等病症。

萆薢味甘淡性溫,能溫腎祛濕,治療陽痿、陰寒、尿失禁、白濁、陰莖疼痛,以及四肢癱瘓、周身風濕惡瘡。藥性溫和,可大劑量使用。

鉤藤味微甘微苦,性微寒,能清瀉手厥陰經的火熱,以及足厥陰經和足少陽經的風熱,因此專門治療肝風相火引起的疾病。無論大人小孩,驚癇、眩暈、斑疹、天釣、頭昏腦熱等症狀,服用鉤藤可以平息風熱,諸症自然消失。

山豆根(百二十),味大苦,大寒。解諸藥熱毒,消癰腫瘡毒,殺寸白諸蟲。含而咽汁,解咽喉痹痛。研末湯服五七分,解內熱喘滿腹脹。磨汁服,解熱厥心痛。研汁塗諸熱毒熱瘡腫痛,及諸蟲熱毒所傷。

威靈仙(百二一),味微辛微咸,性溫,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善逐諸風,行氣血,走經絡,宣通五臟,去腹內冷滯,心膈痰水,癥瘕痃癖,氣塊積聚,膀胱宿水,腰膝肢體冷痛,亦療折傷。此藥性利善走,乃治痛風之要藥,故崔元亮言其去眾風,通十二經脈,朝服暮效。其法採得根,陰乾月餘,搗末,溫酒調服一錢匕,空腹服之;如人本性殺藥,可加及六錢,微利兩行則減之,病除乃停藥。其性甚善,不觸諸藥,但惡茗及麵湯。李時珍曰:威靈仙辛能泄氣,咸能泄水,故於風濕痰飲之病,氣壯者服之有捷效。其性大抵峻利,久服恐損真氣,氣弱者亦不可服之。

白話文:

山豆根,味道極苦,性寒。能解各種藥物引起的熱毒,消散癰腫瘡毒,殺滅寸白等蟲子。含在口中,咽下汁液,可解咽喉痹痛。研磨成粉,用湯服用五到七分,能解內熱、喘滿腹脹。磨成汁服用,能解熱厥、心痛。將汁液塗抹在熱毒、熱瘡腫痛以及蟲子熱毒所傷的地方,也能有效治療。

威靈仙,味道微辛微咸,性溫,可升可降,屬於陰中之陽。善於驅逐各種風邪,運行氣血,走遍經絡,宣通五臟,去除腹內寒滯、心膈痰水、癥瘕痃癖、氣塊積聚、膀胱宿水,以及腰膝肢體冷痛,也能治療骨折。此藥性利且善於遊走,是治療痛風的重要藥物,崔元亮曾說它能祛除各種風邪,通暢十二經脈,早晨服用,晚上就能見效。服用方法是採集根部,陰乾一個月,搗碎成末,用溫酒調服一錢,空腹服用;如果體質較為敏感,可增加至六錢,如果腹瀉,則減量,病症消除後就停止服藥。此藥性極佳,不與其他藥物相克,但忌諱與茶葉和麵湯同服。李時珍說:威靈仙辛能泄氣,咸能泄水,因此對於風濕痰飲等病症,氣壯者服用效果顯著。但它性峻利,長期服用恐損傷真氣,體弱者也不宜服用。

馬兜鈴(百二二),味微苦微辛,性寒氣薄,陰中微陽。入手太陰肺經。降肺火,清肺氣,除熱痰咳嗽,喘急不得臥。多用則作吐。凡蠱毒蛇毒於飲食中得之,咽中如有物,咽不下,吐不出者,以此一兩煎湯服之,即毒從吐出。若治痔瘻腫痛,用馬兜鈴於瓶中燒煙燻病處良。

青木香(百二三),即馬兜鈴根,亦名土木香味苦微辛,性寒。有毒,能吐能利,不可多服。煮汁服,可吐蠱毒鬼疰諸毒。搗末水調,塗疔腫熱毒蛇毒,日三四次,立瘥。亦可敷瘙癢禿瘡。

白話文:

馬兜鈴 (馬兜鈴 1112),味道略帶微苦與微辛,性質偏寒而氣味輕薄,屬於陰性中的微陽性,主要入肺經。它能降低肺火,清淨肺氣,消除熱痰咳嗽以及呼吸困難的情況,過量使用可能會導致嘔吐。對於由蟲毒或蛇毒所引起的飲食中毒,咽喉感覺有異物,吞嚥困難或無法吐出的情況,可以使用馬兜鈴一兩煎湯服用,就能使毒素通過嘔吐排出。對於治療痔瘻、腫痛,可以將馬兜鈴放入瓶子中燃燒,產生的煙霧燻蒸病患部位效果良好。

青木香 (青木香 1124),即是馬兜鈴的根,又名土木香,味道苦而微辛,性質寒涼。具有毒性,能引發嘔吐和通便,不應過量服用。煮製其汁液服用,能吐出蟲毒、鬼疰以及其他各種毒素。將其搗碎後與水調和,塗抹在疔腫、熱毒蛇咬傷等處,每日進行三到四次,可以迅速痊癒。此外,也可以用來敷貼瘙癢、禿瘡等症狀。

白蘞(百二四),味苦,微寒,性斂。取根搗敷癰毒,及面上瘡疱、刀箭傷、湯火毒。諸瘡不斂,生肌止痛,俱宜為末敷之。若為丸散,亦治眼目赤痛,小兒驚癇,婦人陰中腫痛,赤白帶下。

木通(百二五),亦名通草。味苦,氣寒,沉也,降也。能利九竅,通關節,消浮腫,清火退熱,除煩渴黃疸,治耳聾目痛,天行時疾,頭痛鼻塞目眩,瀉小腸火鬱,利膀胱熱淋,導痰濕嘔噦,消癰腫壅滯,熱毒惡瘡,排膿止痛,通婦人血熱經閉,下乳汁,消乳癰血塊,催生下胎。若治小水急數疼痛,小腹虛滿,宜加蔥煎飲。若治喉痹咽痛,宜濃煎含咽。

白話文:

白蘞,味道苦,性微寒,具有收斂的作用。取其根部搗碎敷在癰疽毒瘡、臉上的瘡疱、刀箭傷、燙火傷等患處。各種瘡傷不癒合、需要生肌止痛的,都可以研磨成粉末敷用。如果製成丸散服用,還可以治療眼目赤痛、小兒驚癇、婦女陰部腫痛、赤白帶下等症。

木通,也稱為通草。味道苦,性寒,屬沉降之性。它能夠通利九竅,舒通關節,消退浮腫,清熱退火,消除煩渴、黃疸,治療耳聾目痛、流行性感冒、頭痛鼻塞目眩,瀉去小腸火熱鬱結,利通膀胱熱淋,導出痰濕嘔吐,消散癰腫、阻塞、熱毒惡瘡,排膿止痛,通治婦女血熱經閉,促進乳汁分泌,消散乳癰血塊,催生下胎。如果治療小便急數疼痛、小腹虛滿,可以加入蔥煎服。如果治療喉痹咽痛,則可以濃煎後含漱咽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