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六理集·雜證謨 (1)
卷之十六理集·雜證謨 (1)
1. 述古(共三條)
仲景曰: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師曰:以發其汗,令陽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也。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為胃反。寒在於上,醫反下之,今脈反弦,故名曰虛。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食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巢氏病源》曰:營衛俱虛,氣血不足,停水積飲在胃脘則臟冷,臟冷則脾不磨,脾不磨則宿食不化,其氣逆而成反胃也。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心下牢大如杯,往來寒熱。甚者食已即吐,其脈緊而弦,緊則為寒,弦則為虛,虛寒相搏,故食已則吐,名為反胃。
戴原禮曰:翻胃證,血虛者,脈必數而無力。氣虛者,脈必緩而無力。氣血俱虛者,則口中多出沫,但見沫大出者,必死。有熱者脈數而有力,有痰者脈滑數,二者可治。血虛者,四物為主。氣虛者,四君子為主。熱以解毒為主,痰以二陳為主。
白話文:
述古(共三條)
張仲景說:病人脈搏跳動快速,快速代表體內有熱,照理應該會容易餓、想吃東西,結果反而會嘔吐,這是為什麼呢? 老師回答:是因為發汗過度,使得體內陽氣虛弱,導致橫膈膜部位的氣也虛弱,脈搏才會快速。這種快速其實是外來的虛熱,並非真正的實熱,所以沒辦法消化食物。這是因為胃裡面虛弱且寒冷造成的。脈象呈現弦的狀態,代表身體虛弱,胃的氣力不足,早上吃的東西晚上就吐出來,就變成「胃反」這種病。如果寒氣在上焦,醫生反而用瀉下的方法治療,現在脈象反而呈現弦的狀態,所以稱為「虛」。趺陽脈浮且澀,浮代表身體虛弱,澀代表脾胃受損。脾胃受損就不能好好磨化食物,早上吃的東西晚上吐出來,晚上吃的東西早上吐出來,前一天的食物沒辦法消化,這就是所謂的「胃反」。如果脈象呈現緊且澀,這個病就比較難治療。
《巢氏病源》說:當身體的營氣和衛氣都虛弱,氣血不足,停留在胃部的水液積聚過多,就會導致胃部寒冷。胃寒冷就會使脾胃的消化功能減弱,消化功能減弱就會導致前一天的食物沒辦法消化,食物的氣逆向上就形成了「反胃」。所以會出現早上吃的東西晚上吐出來,晚上吃的東西早上吐出來,心口會感覺硬邦邦像個杯子一樣,並且出現忽冷忽熱的現象。嚴重一點的,吃下去就立刻吐出來,脈象會呈現緊且弦的狀態。緊代表體內有寒氣,弦代表身體虛弱,虛寒互相搏擊,所以才會吃下去就吐出來,這就是所謂的「反胃」。
戴原禮說:翻胃這個病,如果是因為血虛,脈象一定會呈現快速且無力;如果因為氣虛,脈象一定會呈現緩慢且無力。如果氣血都虛弱,口中會有很多泡沫,但如果看到泡沫大量湧出,通常代表病情已經危急。如果體內有熱,脈象會呈現快速且有力;如果體內有痰,脈象會呈現滑數。這兩種情況都可以治療。如果是血虛,就以四物湯為主;如果是氣虛,就以四君子湯為主;如果體內有熱,就以清熱解毒為主;如果體內有痰,就以二陳湯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