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 (13)
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 (13)
1. 脫疽(六十五)
立齋曰:脫疽,以疔患於足,或足趾,重者潰脫,故名之。亦有患於手指者,名曰蛀節疔。重者腐去本節,輕者筋攣。此證固膏粱厚味,酒面炙爆,積毒所致,或不慎房勞,腎水枯竭,或服丹石補藥,致有先渴而後患者,有先患而後渴者,皆腎水虧涸,不能制火也。此證形勢雖小,其惡甚大,不問腫潰,皆須隔蒜灸之。
不痛者,宜明灸之,庶得少殺其毒。凡初發而色黑不潰者,不治。毒延入腹者,不治。色黑不痛者,亦不治。色赤作痛自潰者,可治。若失解其毒,以致肉死色黑者,急斬去之。亦有因修手足口咬等傷而致者,若元氣虛弱,或犯房事,或外塗寒涼,內服克伐,損傷脾胃,以致患處不潰,或黑延上足,亦多致死。重者須當用腳刀轉解周骨,輕拽去之,使筋隨骨出,而毒得泄,亦不痛。
白話文:
立齋說:脫疽,是以腳或腳趾上的疔瘡為主,嚴重時會出現潰瘍並導致組織喪失,因此稱為脫疽。同樣地,手指上出現的疔瘡則稱為蛀節疔。病情雖輕,但危害極大,無論是腫還是潰瘍,都需要使用隔蒜灸來治療。
對於沒有疼痛的患者,應進行明灸,以減少毒素的影響。對於剛開始就出現黑色且不易潰瘍的病症,通常不予治療。如果毒素已經深入腹部,則不再治療。對於黑色且無痛感的病症,也不予治療。只有當皮膚出現紅腫且伴有疼痛,並自行潰瘍時,纔有可能治療。若未能及時解毒,導致組織壞死呈現黑色,必須立即切掉。還有一種情況是由於手腳口部的傷害導致的,如果元氣虛弱、過度房事、使用寒涼藥物或傷害脾胃,也可能導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對於病情嚴重的情況,需要使用腳刀來切開骨頭,然後輕輕拉出,讓筋隨骨出,這樣可以排出毒素,並且不會感到疼痛。
否則毒筋內斷,雖去而仍潰。且偏僻之處,氣血罕到,藥難導達。況攻毒之劑,必先傷脾胃,反損元氣,不若灸法為良。重者,須解去為善。故孫真人云:在肉則割,在指則截。使不如此,則必致夭歿而害尤甚矣。況患處已壞,雖解不痛,又何憚而不為乎。患者當知之。若女人患此,又多因札縛,血脈不通,遂成死肉,惟當壯其脾胃,行其經絡,生其血氣則愈。
又《治法》曰:色赤作痛者,元氣虛而濕毒壅盛也,先用隔蒜灸,更用解毒藥,如活命飲、托裡散之屬。仍速用補劑,如十全大補湯、加減八味丸,則毒氣不致上侵,元氣不致虧損,庶可保生。作渴者,宜滋陰降火。色黑者,不治。
白話文:
否則毒素深入筋脈,即使表面痊癒,也會再度潰爛。而且患處偏僻,氣血流通不暢,藥物难以到达。何况攻毒的藥物,必定会先伤脾胃,反而损害元气,不如灸法更适合。病情嚴重者,就必须去除患處為好。因此孙真人說:如果病灶在肉上就割掉,在指头上就截掉。如果不这样做,就必然会导致死亡,危害更大。况且患處已经坏死,即使去除也不会有疼痛,又何必犹豫不决呢?患者應該明白這個道理。如果女人患病,大多是因为束縛导致血脈不通,最终形成死肉,只能通过壮脾胃、疏通经络、生血氣來治疗。
另外《治法》中说:患處顏色发红伴随疼痛的,是元气虚弱,湿毒壅盛导致的,首先用隔着蒜头灸,再用解毒藥物,例如活命飲、托裡散等。同时还要迅速服用补益藥物,例如十全大補湯、加減八味丸等,这样就能防止毒气上侵,元气亏损,才能保住性命。口渴的患者,应该滋阴降火。患處顏色发黑的,则无法治疗。
崔氏方,治手足甲疽,或因修甲傷肉,或因損足成瘡,潰爛上腳,用綠礬置鐵板上,煅沸色赤如溶金色者為真,沸定,取出研末,以鹽湯洗而搽之。一男子,足趾患之,焮痛色赤,發熱,隔蒜灸之,更以人參敗毒散去桔梗,加金銀花、白芷、大黃,二劑痛止。又用十宣散去桔梗、官桂,加天花粉、金銀花,數劑而痊。
白話文:
崔氏方 治手足甲疽
崔氏方專治手足甲疽,這種病可能是修剪指甲傷到肉,也可能是腳部受傷潰爛,膿水蔓延至腳部。
治療方法:
取綠礬置於鐵板上,用火煅燒至沸騰,顏色呈赤紅色,如熔化的金子般,這才是真的綠礬。待其冷卻後,取出研磨成粉末,用鹽水洗淨患處,再將藥粉塗抹在患處。
案例:
一位男子,足趾患了甲疽,患處紅腫疼痛,發熱,先用蒜頭隔著灸治,之後再用人參敗毒散,去除桔梗,加入金銀花、白芷、大黃,服用了兩劑藥後,疼痛就止住了。
之後又用十宣散,去除桔梗和官桂,加入天花粉和金銀花,服用幾劑藥後,病就好了。
一男子,足趾患之,色紫不痛,隔蒜灸五十餘壯,尚不知痛,又明灸百壯始痛,更投仙方活命飲四劑,乃以托裡藥,潰脫而愈。一膏粱之人,先作渴足熱,後足大趾赤痛,六脈洪數而無力,左尺為甚,予謂此足三陰虛證,當滋化源為主。彼固服除濕敗毒等劑,元氣益虛,色黯延足。
余乃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補陰八珍湯,各三十餘劑,及桑枝灸,潰而膿清,作渴不止。遂朝以前湯送加減八味丸,夕用十全大補湯,三十餘劑而痊。是時,同患此證,服敗毒之藥者,俱不效。
白話文:
一位男子腳趾患病,顏色發紫卻不痛,用隔著蒜頭灸治五十多壯,仍然沒有感覺,又用明火灸治一百壯才開始感到疼痛,接著服用仙方活命飲四劑,以托裡藥物治療,膿瘡潰爛後痊癒。另一個身材肥胖的人,一開始感到腳渴熱,後來大腳趾紅腫疼痛,脈象洪數无力,左尺脈尤其明顯,我判斷這是足三陰虛證,應該滋補元氣為主要治療方法。但他堅持服用除濕敗毒等藥物,結果元氣更加虛弱,面色黯淡,病症持續。
我便早上用補中益氣湯,晚上用補陰八珍湯,各服用三十多劑,並用桑枝灸治,膿瘡潰爛,膿液清澈,卻仍然口渴不止。於是早上用補中益氣湯送服加減八味丸,晚上用十全大補湯,服用三十多劑後才痊癒。當時,許多患有同樣病症的人服用敗毒藥物,卻都無效。
一膏粱人,年逾五十,亦患此,色紫黑,腳焮痛,喜其飲食如故,動息自寧,為瘡瘍之善證,尚可治。遂以連翹消毒散六劑,更以金銀花、甘草節、栝蔞二十餘劑,患指潰脫,再以當歸、川芎、連翹、生地、金銀花、白芷,二十餘劑而愈。
一芻蕘,左足趾患一泡,麻木色赤,次日趾黑,五日其足黑冷,不知疼痛,脈沉細,此脾胃受毒所致。以飛龍奪命丹一服,翌日令割去足上死肉,割後骨始痛而可救。遂以十全大補湯治之而愈。蓋死肉乃毒氣盛,而拒絕營氣所致。況至陰之下,氣血難達。經曰風淫末疾,即此是也。向若攻伐之,則元氣愈盛,邪氣愈盛,乘虛上侵,必致不救。(俱薛按)
白話文:
一位生活富裕的人,年過五十,也患上了這種病,面色紫黑,腳掌發熱疼痛,但食慾如常,行動自如,這是瘡瘍的良好徵兆,仍然可以治療。於是用連翹消毒散六劑,接著再用金銀花、甘草節、栝蔞二十餘劑,患處手指潰爛,又用當歸、川芎、連翹、生地、金銀花、白芷二十餘劑後痊癒。
一位貧窮的人,左腳趾頭患了一個水泡,麻木且呈紅色,第二天趾頭變黑,五天後整隻腳都黑且冰冷,沒有痛感,脈象沉細,這是脾胃受到毒素侵害導致的。用飛龍奪命丹一劑,第二天令他割去腳上壞死的肉,割完後骨頭才開始疼痛,算是可以救治。接著用十全大補湯治療,最終痊癒。因為壞死的肉是毒氣盛行,阻擋營氣所致,再加上腳趾屬於至陰部位,氣血難以到達。經書上說「風淫末疾」,指的就是這種情況。如果一味地攻伐治療,則元氣更虛,邪氣更盛,乘虛而入,必定難以挽救。
2. 腳發(六十六)
立齋曰:腳發之證,屬足三陰精血虧損,或足三陽濕熱下注。若色赤腫痛而潰膿者,屬濕熱下注,為可治。若色微赤微腫而膿清者,屬精血虧損,為難治。若黑黯不腫痛,不潰膿,煩熱作渴,小便淋漓者,陰敗末傳惡證也,為不治。治法:濕熱下注者,先用隔蒜灸、活命飲,以解壅毒,次服益氣湯、六味丸,以補精氣。
若色黯不痛者,著肉灸、桑枝灸,以行壅滯,助陽氣;更用十全大補湯,八味丸,以壯脾土,滋化源,多有生者。若專治其瘡,復傷生氣,吾未見其生者。
白話文:
立齋曰:
腳部發病的症狀,屬於足三陰經精血虧損,或足三陽經濕熱下注。
如果患處顏色發紅腫痛並化膿,屬於濕熱下注,是可治癒的。
如果患處顏色微紅微腫,膿液清澈,屬於精血虧損,就比較難治癒。
如果患處顏色黑黯,不腫痛,不化膿,伴隨煩熱口渴,小便淋漓不斷,則是陰氣衰敗,病入膏肓的惡症,不可治癒。
治法:
對於濕熱下注的患者,首先要使用隔蒜灸和活命飲,以解毒消腫;接著服用益氣湯和六味丸,以補益精氣。
對於顏色黑黯不痛的患者,應採用著肉灸、桑枝灸,以疏通阻滯,助長陽氣;並服用十全大補湯和八味丸,以壯脾土,滋養氣血,多能治癒。
如果只針對瘡瘍本身進行治療,而忽略了補益生機,則難以見效。
閣老靳介庵,腳趾縫作癢,出水腫焮,腳面敷止癢之藥不應,服除濕之藥益甚。余以為陰虛濕熱下注,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而愈。
大參李北溪,左足赤腫作痛,此足三陽經濕熱下注。先用隔蒜灸,與活命飲一劑,其痛頓止,灸患處出水,赤腫頓消。次用托裡消毒散四劑,灸患處,出膿而愈。
一儒者患此,腫硬色白,兩月餘矣。此足三陰虧損,為外寒所侵也,用大防風湯,及十全大補湯,兼服而消。後場屋不利,飲食勞倦,前證復作,盜汗內熱,飲食不化,便滑肌瘦,此脾土虛寒,而命門火不能相生。用八味丸、益氣湯,百餘劑,喜其年壯得愈。
白話文:
靳介庵閣老腳趾縫癢、出水腫脹,敷止癢藥無效,服用除濕藥反而見效。我認為是陰虛濕熱下注,於是用六味地黃丸和補中益氣湯治療,最終痊癒。
李北溪先生左腳紅腫疼痛,這是足三陽經濕熱下注。先用隔蒜灸,並服用一劑活命飲,疼痛馬上止住,灸患處出水,紅腫也立刻消退。接著服用四劑托裡消毒散,並繼續灸患處,排出膿液後痊癒。
一位儒者患此病,腫脹堅硬,顏色發白,已經持續兩個多月。這是足三陰虧損,受到外寒侵襲,用大防風湯和十全大補湯治療,並同時服用,腫脹消退。後來居住環境不佳,飲食勞累,舊病復發,伴有盜汗、內熱、飲食不化、便溏、肌膚消瘦等症狀,這是脾土虛寒,命門火無法相生。用八味丸和益氣湯治療,服用了一百多劑,他年紀大了,身體卻漸漸康復了。
一男子,腳心發熱,作渴引飲,或用四物芩連知柏之類,腹痛作嘔,煩熱大渴,此足三陰虧損,前藥復傷脾胃也。先用六君加炮姜,數劑而脾胃醒,再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而脾胃健,乃以加減八味丸,兼服半載而愈。
一儒者,腳心發熱作癢,以滾湯浸漬而出水,肌體骨立,作渴吐痰,此脾腎虛而水泛為痰也。服益氣湯、六味丸年餘,元氣復而諸證愈。(俱薛按)
白話文:
一位男子,腳心發熱,口渴想喝水,曾經用四物湯、黃芩、黃連、知母、柏子仁等藥物,結果肚子痛、想吐、煩躁、口渴加重,這是因為足三陰經虧損,之前的藥物又傷了脾胃。先用六君子湯加炮姜,服用幾劑後脾胃恢復,再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使脾胃健壯,然後服用加減八味丸,並持續服藥半年,病症痊癒。
一位讀書人,腳心發熱又癢,用滾燙的熱水浸泡後,全身浮腫,口渴還吐痰,這是因為脾腎虛弱,水氣上泛成痰。服用益氣湯、六味丸一年多,元氣恢復,各項症狀也好了。(以上皆出自薛氏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