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六理集·雜證謨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六理集·雜證謨 (1)

1. 述古(共三條)

仲景曰: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欲水者,理中丸主之。若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朮加桂四兩。(此下即理中湯加減法)吐多者,去朮加生薑三兩。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渴欲得水者,加朮足前成四兩半。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

寒者,加乾薑足前成四兩半。腹滿者,去朮加附子一枚。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揭衣被。吐痢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吐痢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既吐且痢,小便復痢而大汗出,下痢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吐痢發汗,脈平,小煩者,以新虛不勝穀氣故也。

《巢氏病源》曰:霍亂吐瀉,皆由溫涼不調,陰陽淆混,二氣相干,致脾胃受傷,變為霍亂。寒氣客於脾則瀉,客於胃則吐。亦由飲酒食肉腥膾,生冷過度,或因坐臥濕地,當風取涼,使風冷之氣歸於三焦,傳於脾胃,脾胃得冷,水穀不消,皆成霍亂。

陳無擇曰:霍亂者,心腹卒痛,嘔吐下痢,憎寒壯熱,頭痛眩運,先心痛則先吐,先腹痛則先瀉,心腹俱痛則吐痢並作,甚至轉筋入腹,霍亂惡證,無越於斯。蓋陰陽反戾,清濁相干,陽氣暴升,陰氣頓墜,陰陽痞膈,上下奔逸。治之惟宜溫暖,更詳別三因以調之。外因諸風,則惡風有汗,傷寒則惡寒無汗,冒濕則重著,傷暑則熱煩。

內因九氣所致,郁聚痰涎,痞膈不通,遂致滿悶,隨其勝復,必作吐痢。不內外因,或諸飽食膾炙,恣飲乳酪冰脯,寒漿旨酒,胃既䐜脹,脾臟停凝,內郁必發,遂成吐痢,當從不內外因也。

白話文:

述古(共三條)

張仲景說:霍亂引起的頭痛發熱,全身疼痛,如果發熱明顯且想喝水,用五苓散治療。如果寒冷感覺明顯且不想喝水,用理中丸治療。如果肚臍上方有搏動感,這是腎氣在動,要去除理中丸中的白朮,加入四兩桂枝。(這以下是理中湯的加減用法)如果嘔吐嚴重,去除白朮,加入三兩生薑。如果腹瀉嚴重,就用原來的白朮。如果心悸,加入二兩茯苓。如果口渴想喝水,增加白朮的用量到四兩半。如果腹痛,增加人參的用量到四兩半。

如果怕冷,增加乾薑的用量到四兩半。如果腹脹滿,去除白朮,加入一枚附子。服藥後,過一小段時間,喝一升左右的熱粥,使身體微微溫暖,不要掀開衣服或被子。如果嘔吐腹瀉停止,但身體疼痛仍然持續,應該調理身體,使外邪和解,可以用桂枝湯稍微調和。如果出現嘔吐腹瀉、出汗、發熱怕冷、四肢拘攣、手腳冰冷,用四逆湯治療。如果既嘔吐又腹瀉,小便也腹瀉且大量出汗,腹瀉物像清米湯,身體內部寒冷,外部卻發熱,脈搏微弱快要消失,用四逆湯治療。

如果嘔吐腹瀉已經停止,但是出汗,出現虛脫,四肢拘攣不能緩解,脈搏微弱快要消失,用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治療。如果嘔吐腹瀉、發汗後,脈搏正常,但有些煩躁,這是因為身體剛恢復還不能承受食物的消化。

《巢氏病源》說:霍亂的嘔吐和腹瀉,都是因為身體的溫熱和寒涼失調,陰陽二氣混亂,互相干擾,導致脾胃受損,變成霍亂。寒氣侵入脾臟就會腹瀉,侵入胃臟就會嘔吐。也可能是因為飲酒吃肉,生冷食物過多,或因坐臥在潮濕的地方,受風吹涼,使風寒之氣進入三焦,傳到脾胃,脾胃受寒,水穀不能消化,都會變成霍亂。

陳無擇說:霍亂的症狀是心腹突然疼痛,嘔吐腹瀉,怕冷發熱,頭痛眩暈,如果先心痛就會先嘔吐,先腹痛就會先腹瀉,心腹都痛就會同時嘔吐腹瀉,甚至會出現腿腳抽筋,抽筋到腹部。霍亂是嚴重疾病,沒有比這個更嚴重的了。這是因為陰陽二氣反逆,清濁之氣互相干擾,陽氣突然上升,陰氣突然下降,陰陽之氣阻隔不通,上下亂竄。治療應該用溫熱的藥物,更要詳細區分三種病因來調治。如果是外因引起的風邪,就會怕風有汗;如果是外因引起的傷寒,就會怕冷無汗;如果是外因引起的濕邪,就會感覺身體沉重;如果是外因引起的暑邪,就會感覺發熱煩躁。

內因是九種氣機紊亂引起的,積聚的痰液,氣機阻塞不通,導致胸腹滿悶,隨著氣機的盛衰,一定會出現嘔吐腹瀉。不屬於內外因的,可能是因為吃飽了魚肉等油膩食物,或恣意飲用乳酪冰冷食物,寒冷的飲料或酒,胃已經脹滿,脾臟停滯不運轉,內鬱必定會發作,於是造成嘔吐腹瀉,這些應該歸於不屬於內外因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