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一謨集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一謨集 (1)

1. 吐瀉(二十六)

小兒吐瀉證,虛寒者居其八九,實熱者十中一二。但察其脈證無火,面色清白,氣息平緩,肢體清涼,或神氣疲倦,則悉是虛寒之證,不得妄用涼藥,古人云:脾虛則嘔,胃虛則吐者是也。蓋飲食入胃,不能運化而吐者,此脾氣虛弱,所以不能運也。寒涼入胃,噁心而吐者,此中焦陽氣受傷,所以不能化也。

若邪在中焦,則止於嘔吐,若連及下焦,則併為瀉矣。故在中上二焦者,宜治脾胃,連及下焦者,宜調脾腎。若非實熱火邪,而妄用寒涼消伐者,無有不死。

一、小兒虛寒嘔吐,凡無故吐瀉,察其無火者,必生冷寒氣傷胃所致,今小兒所病,大約皆是此證,宜養中煎,或溫胃飲為主治,其次則五君子煎、理中湯、冬朮煎。若兼血虛燥渴者,宜五君子加當歸。若兼脾腎虛寒,或多痰涎,或兼喘促,宜理陰煎;甚者,人參、附子、理陰煎為最妙,勿謂嘔吐不宜熟地也。若脾氣無寒,或偶有所觸,雖吐而不甚者,宜五味異功散。

白話文:

小兒吐瀉的病症,大部分是虛寒造成的,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實熱引起的。但如果觀察孩子的脈象、面色、氣息、肢體等,沒有發熱的徵兆,面色清白,呼吸平穩,四肢冰冷,或者精神疲倦,那麼就一定是虛寒所致,不能隨便使用寒涼的藥物。古人說:「脾虛則嘔,胃虛則吐」,意思是脾氣虛弱就會嘔吐,胃氣虛弱就會吐瀉。因為食物進入胃部,無法運化而吐出來,這是脾氣虛弱,無法運化的緣故。寒涼之物進入胃中,會引起噁心嘔吐,這是中焦陽氣受損,無法消化食物的結果。

如果邪氣停留在中焦,就會出現嘔吐,如果連及下焦,就會出現腹瀉。因此,停留在中上焦的病症,需要治療脾胃,連及下焦的病症,需要調和脾腎。如果沒有實熱火邪,卻隨便使用寒涼藥物來消伐,就可能導致死亡。

小兒虛寒嘔吐,如果沒有明顯原因就出現嘔吐和腹瀉,而且觀察後沒有發熱的現象,一定是受寒引起的胃部損傷,現在大部分小兒的病症都是如此。治療上可以用養中煎、溫胃飲為主,也可以使用五君子煎、理中湯、冬朮煎等藥物。如果伴隨血虛口渴,可以加用當歸。如果伴隨脾腎虛寒、多痰涎、喘促等症狀,可以使用理陰煎。如果症狀嚴重,可以用人參、附子、理陰煎。不要認為嘔吐就不能使用熟地。如果脾氣沒有寒氣,或者偶爾受到外邪刺激,雖然會吐瀉但程度不嚴重,可以使用五味異功散。

若脾中寒滯,氣有不順而嘔吐者,宜藿香安胃散。若上焦不清,多痰兼滯者,宜六君子湯,或更加砂仁、炮薑、木香。

一、小兒傷食嘔吐,若誤會不宜之物,或停積滯濁以致吐者,必胸膈脹滿,或肚腹作痛,此其中必有餘邪,宜和胃飲、益黃散。若但有食滯而胃不寒者,宜大和中飲、小和中飲。若食滯兼痰而吐者,宜二陳湯、六安煎苓朮二陳煎。若飲食雖滯,而因脾虛不能運化者,此其所重在脾氣,不在飲食,止宜養中煎、溫胃飲,或理陰煎、聖朮煎之類,以培其本,不可因飲食之故,而直行消伐也。

白話文:

如果脾胃寒氣積滯,導致氣機不順而嘔吐,應該服用藿香安胃散。如果上焦不清,痰多且積滯,應該服用六君子湯,或者再加上砂仁、炮薑、木香。

孩子因為吃錯東西或食物積滯導致嘔吐,常會出現胸膈脹滿或腹痛的症狀,說明體內有餘邪,應該服用和胃飲、益黃散。如果只是食物積滯而胃不寒,應該服用大和中飲、小和中飲。如果食物積滯伴隨痰液而嘔吐,應該服用二陳湯、六安煎、苓朮二陳煎。如果飲食雖積滯,但因脾虛無法運化,主要問題在脾氣而非飲食本身,應該服用養中煎、溫胃飲,或者理陰煎、聖朮煎等藥物,以補益脾胃,不要單純為了去除積滯而使用消伐之法。

一、小兒胃熱嘔吐者,其證最少,蓋內熱者多不致吐,即亦有之,其必多食炙爆甘甜之物,以致滯積胃口,或夏間冒暑,及臟氣素熱者乃有之。凡治熱證,必須詳辨的確,勿得以假熱作真熱也。凡胃火內熱嘔吐者,察其證必煩熱,作渴喜冷,察其脈息必洪大滑數。火之甚者,宜瀉黃散、玉泉散、或竹葉石膏湯。

若有痰食之滯兼火作吐者,宜二陳湯加石膏、黃連、山梔,或加山楂、麥芽之類。若脾胃虛弱而兼火者,宜人參安胃散,或橘皮竹茹湯。若胃火嘔吐作渴者,宜竹茹湯。若夏月胃熱,陽暑傷胃者,必煩熱大渴,吐瀉並作,宜五味香薷飲,或十味香薷飲,或竹茹湯,或橘皮竹茹湯。若內熱之甚者,宜益元散、玉泉散主之。

白話文:

小兒胃熱嘔吐,症狀比較少見,因為內熱通常不會引起嘔吐,即使有也是因為吃太多油炸、烤、甜的食物,導致積滯在胃裡,或是夏天中暑,或是天生體質燥熱造成的。治療熱症必須仔細辨別,不能把假熱當成真熱。如果胃火內熱引起嘔吐,就會出現發熱、口渴、喜喝冷飲,脈象洪大滑數。如果火氣很旺,可以用瀉黃散、玉泉散或竹葉石膏湯治療。

如果伴隨痰食積滯和火氣引起的嘔吐,可以用二陳湯加入石膏、黃連、山梔,或加山楂、麥芽等。如果脾胃虛弱又伴隨火氣,可以用人參安胃散或橘皮竹茹湯。如果胃火嘔吐並且口渴,可以用竹茹湯。如果夏天胃熱,陽暑傷胃,就會出現發熱、口渴、嘔吐和腹瀉,可以用五味香薷飲、十味香薷飲、竹茹湯或橘皮竹茹湯。如果內熱很嚴重,可以用益元散或玉泉散治療。

然暑有陰陽之辨,若因天氣暑熱,過用生冷,以致傷胃而為吐瀉者,此屬陰暑,則宜暖胃溫中,如前虛寒治法,或用五苓散亦妙,凡本條之藥絕不可用。

薛氏曰:凡暑令吐瀉,手足發熱,作渴飲冷者,屬陽證,宜清涼之劑。若手足並冷,作渴飲湯者,屬陰證,宜溫補之劑。故病有屬陰者,誤用寒涼之藥,死後手足青黯,甚則遍身皆然,於此可驗。

一、小兒吐瀉並作者,本屬內傷,然有因寒氣自外而入,內犯臟氣而然者;有因生冷不慎,致傷胃氣而然者;有因中氣本弱,飲食失宜而然者。邪傷陽分則為吐,邪傷陰分則為瀉,若吐瀉並作,則陰陽俱傷之證也。此當察其有滯無滯,詳辨其虛實而治之。若吐瀉初起,邪滯未清者,必有胸腹脹悶實滯等證,此宜先用和胃飲、苓朮二陳煎之類,以清上焦之氣。

白話文:

然而暑氣也有陰陽之分,如果因為天氣炎熱,過度使用生冷食物,導致傷胃而引起嘔吐腹瀉,這就是屬於陰暑,就應該溫暖胃部,溫和中焦,如同之前治療虛寒的方法,或者使用五苓散也很好,所有這條文中提到的藥物都絕對不能使用。

薛氏說:凡是暑氣導致嘔吐腹瀉,手腳發熱,感到口渴想喝冷飲的,屬於陽證,應該用清涼的藥物。如果手腳都冷,感到口渴想喝熱湯的,屬於陰證,應該用溫補的藥物。因此,如果病人屬於陰證,錯誤使用寒涼的藥物,死後手腳會呈現青黑色,嚴重的情況甚至全身都會如此,由此可以驗證。

一、小兒嘔吐腹瀉同時出現的,本質上屬於內傷,然而有些是寒氣從外侵入,侵犯內臟而導致的;有些是因為不小心吃生冷食物,傷了胃氣而導致的;有些是因為中氣本來就虛弱,飲食不當而導致的。邪氣傷了陽氣就導致嘔吐,邪氣傷了陰氣就導致腹瀉,如果嘔吐腹瀉同時出現,就是陰陽都受傷的表現。這時候要仔細觀察是否有積滯,詳細辨別虛實而治療。如果嘔吐腹瀉剛開始,邪氣積滯尚未清除,一定會有胸腹脹悶、實滯等症狀,這就應該先用和胃飲、苓朮二陳煎之類的藥物,來清除上焦的氣滯。

若吐瀉初起,腹脹腹痛而拒按者,宜先用胃苓湯,或五苓散加乾薑、木香之類,以分下焦之清。若上無脹滯,或所吐既多而嘔惡不已,此其上焦豈尚有物?但察其形氣困倦,總惟胃虛而然。若虛寒不甚者,宜五味異功散。然無寒不作吐,故惟五君子煎、六味異功煎,及養中煎、溫胃飲之類,皆最宜也。

若下腹雖痛而可按可揉,或腹寒喜熨,或所瀉既多而泄仍不止,此其下焦必空虛已極,惟脾腎虛寒不能固攝而然,非胃關煎不可;其稍輕者,或用四君子加肉豆蔻、補骨脂、丁香之屬;若虛中兼滯者,或助胃膏亦可酌用。其或果由胃火,則火逆於上,熱蓄於下,亦能為吐為瀉,然必有火證火脈者,方是其證,乃宜大小分清飲,或用香連丸,或如前胃熱嘔吐條參而治之。然此證最少,不得輕易混用。

白話文:

如果剛開始出現嘔吐腹瀉,肚子脹痛而且按壓會不舒服,應該先服用胃苓湯,或者五苓散加上乾薑、木香之類的藥物,來分開下焦的寒氣。如果上半身沒有脹氣,或者已經吐了很多東西,而且一直嘔吐不止,那上焦怎麼可能還有東西呢?只要觀察病人看起來很虛弱、精神倦怠,就是胃虛導致的。如果虛寒的情況不嚴重,可以用五味異功散。不過,沒有寒氣就不會出現嘔吐,所以五君子煎、六味異功煎、養中煎、溫胃飲等等藥方,都是最適合的。

如果下腹部雖然疼痛,但是可以按壓和揉捏,或者肚子寒涼喜歡熱敷,或者已經拉了很多次肚子,但仍然不停地拉肚子,那就說明下焦已經非常虛弱了,只有服用胃關煎才能治好。如果病情稍微輕一些,可以用四君子湯加上肉豆蔻、補骨脂、丁香等等藥材;如果虛弱中又伴隨着積滯,可以用助胃膏試試。如果真是由於胃火引起的,就會出現火氣上逆、熱氣在下焦積聚,也會造成嘔吐腹瀉,但必須同時有火證和火脈才能確診,才需要服用大小分清飲,或者用香連丸,或者像之前治療胃熱嘔吐一樣用條參來治療。但是這種情況很少見,不要輕易混用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