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六理集·雜證謨 (1)
卷之十六理集·雜證謨 (1)
1. 論治(共三條)
一、頭眩雖屬上虛,然不能無涉於下。蓋上虛者,陽中之陽虛也;下虛者,陰中之陽虛也。陽中之陽虛者,宜治其氣,如四君子湯、五君子煎、歸脾湯、補中益氣湯。如兼嘔吐者,宜聖朮煎大加人參之類是也。陰中之陽虛者,宜補其精,如五福飲、七福飲、左歸飲、右歸飲、四物湯之類是也。
然伐下者必枯其上,滋苗者必灌其根。所以,凡治上虛者,猶當以兼補氣血為最,如大補元煎、十全大補湯,及諸補陰補陽等劑,俱當酌宜用之。
一、眩運證,凡有如前論首條所載病源者,當各因其證求而治之。其或有火者宜兼清火,有痰者宜兼清痰,有氣者宜兼順氣,亦在乎因機應變。然無不當以治虛為先,而兼治為佐也。
一、古法之治眩運,亦有當察者。丹溪曰:濕痰者,多宜二陳湯。火者加酒芩。挾氣虛者,相火也,治痰為先,挾氣藥降火,如東垣半夏白朮天麻湯之類。眩運不可當者,以大黃酒炒為末,茶湯調下。火動其痰,用二陳加黃芩、蒼朮、羌活,散風行濕。附錄曰:有早起眩運,須臾自定,日以為常者,正元散下黑錫丹。
傷濕頭運,腎著湯加川芎,名除濕湯。有痰,青州白丸子。
愚謂古法之治眩運,如半夏白朮天麻湯,治脾痰也;二陳湯加黃芩,治熱痰也;青州白丸子治風痰、寒痰也;腎著湯,治濕痰也。此外,如大黃末之治眩運不可當,惟痰火之壅者宜之;黑錫丹之重墜,惟氣實於上者宜之。第恐眩運一證,實痰實火者無幾,而亦非上盛之病,此古方之有宜否用者,不可不審。
白話文:
關於眩暈的治療(共三條):
一、眩暈雖然屬於上焦虛弱,但也不能完全與下焦無關。上焦虛弱是指陽氣中的陽氣虛弱,下焦虛弱是指陰氣中的陽氣虛弱。陽氣中的陽氣虛弱,應該治療氣虛,例如使用四君子湯、五君子煎、歸脾湯、補中益氣湯等方劑。如果同時有嘔吐,則適合使用聖朮煎加大劑量人參等藥物。陰氣中的陽氣虛弱,應該補益精血,例如使用五福飲、七福飲、左歸飲、右歸飲、四物湯等方劑。
然而,過度損耗下焦必定會使上焦更加虛弱,而滋養幼苗必須灌溉根部。因此,凡是治療上焦虛弱,仍然應該同時兼顧補養氣血為最重要,例如大補元煎、十全大補湯,以及其他各種補陰補陽的藥劑,都應當斟酌情況使用。
二、眩暈的症狀,凡是如同前面第一條所說的病因,都應當根據其具體情況尋找病因並治療。如果體內有火氣,就應該同時清熱;有痰,就應該同時化痰;有氣滯,就應該同時理氣。這都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應變。然而,無論如何都應該以治療虛弱為首要,兼顧其他病因為輔助。
三、古人治療眩暈的方法,也有一些需要仔細辨別的地方。朱丹溪說:濕痰引起的眩暈,多適合使用二陳湯。火氣引起的,要加黃芩。如果同時有氣虛的,那就是相火作祟,要先治痰,再用理氣藥物來降火,例如東垣的半夏白朮天麻湯之類。如果眩暈非常嚴重難以忍受,可以用大黃用酒炒過後磨成粉末,用茶水調服。如果是因為火氣引動痰液,可以用二陳湯加黃芩、蒼朮、羌活,來疏散風邪、祛濕化痰。附錄中提到:有人早上起床時會眩暈,過一會兒又會自行恢復,每天都如此,可以用正元散配合黑錫丹服用。
如果是因為濕氣引起的頭暈,可以用腎著湯加川芎,稱為除濕湯。如果有痰,可以用青州白丸子。
我認為古人治療眩暈的方法,例如半夏白朮天麻湯,是治療脾虛引起的痰;二陳湯加黃芩,是治療熱痰;青州白丸子是治療風痰、寒痰;腎著湯是治療濕痰。此外,像大黃末治療眩暈嚴重的情況,只有在痰火壅盛時才適合;黑錫丹具有沉降的作用,只有在氣機上盛時才適合。但是,恐怕眩暈這種病症,真正屬於痰實、火實的情況並不多,而且也不屬於上實的病症。所以,古方是否合適使用,不可不仔細斟酌。